<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domain="qq.com"; //parent.qZEditor.callback(); function init(){ var key = location.hash.substr(1); document.editorID = key; parent.editorHash[key].callback(); } </script> rev="stylesheet" media="screen" href="qzBlank.css"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miao gu ye)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nao yuē)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cī lì)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gu)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qi)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bi kang ),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 原文结束 */
其实,从一开始,庄子整篇逍遥游,就是说两个字:用大。这个在高中学过那篇文章里已经说过:此小大之辩也...小知不如大知(知通假字,通“智”),小年不如大年。这些都是说的大境界,等六个故事讲完再说这个吧。
可以看到,庄子很善于用比喻啊,还有情景对话的方式来说他的那些道理。中国古代没有什么很强的因果逻辑思路,因果这个词语和思想是东汉末年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出现的。在此之前,诸子百家好像都没有什么因果的逻辑。诗经上面说的赋比兴才是中国古人用的手法。
连叔:哦...无法跟盲人谈文章的书法,也无法跟聋子谈敲鼓的声音;其实岂止是身体上有聋盲,智慧上也有啊。这个话现在说的就是你,(文盲?智盲?)他们那样的人,这样的德行,与天地一体而生。世间的老百姓们所祈求的天下太平的愿望,对他们而言真是太简单了,他们随便一站,就能使天下太平,那些琐事对他们而言太渺小了,都不屑为之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哪怕是洪水滔天,大旱连年,他们都无所谓的。他们留下的尘埃之类的废物,都可以随便造尧舜那样的人出来。那样的人怎么可能去理那些世间的琐事呢?
下面有个小寓言是说:宋国有人买了一大堆帽子想送往越国去卖。谁知道越人都是短发,裸体纹身,要帽子干嘛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的寓意我不是很清楚。估计是为了下面的话题吧。
不过我想到了软件行业的需求和实现的关系。呵呵。我们都喜欢把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加给别人,而不管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软件业如此,而其他行业和人生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尧帝去姑射山,访问四个先生,(回到)汾水北岸时觉得:天下就是断发文身的越人,那些治理法子就像帽子,而自己就是那个宋人。其实天下本来就不用人为的来治理啊,无谓之道,方是圣人之行,于是就退位禅让了。
看古人写的书,说道*水之阳,*山之阳,要清楚阴阳的地理方位,古人说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岸称为阳。反过来山的背
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Why ?
先说山南为阳的道理,古代的人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北回归线经过的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在当时不入中原文化)。因此他们看见的太阳,是终年偏南的(为什么?地球公转作用的结果是太阳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徘徊),所以,中原地区山的南面就是迎光区,阳光充足,宜居之地啊,所以就把山的南面称为阳了。我家乡在广西,北回归线正好经过,呵呵。
嗯,等一下说个有关于中国地势的传说。现在先说科学,我们知道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的,所以水玩东流,又因为地球自转的惯性作用,因此北半球的物体都会有向右偏的习惯,所以中国河流大多往南偏,当某年某河大水的时候...哇塞,南岸还是人住的嘛???我家背面就有条江,所以我家是住河南岸的,以前防洪堤没有修起,年年大水,现在想来,心有余悸。所以上古文明,比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都是某河的北岸,古人认为北岸宜居,所以称为阳。
关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古代有个传说,很好听的。说的是上古之神祝融和共工在争斗,共工大概是斗疯了,一头撞了天柱不周山,撞了就撞了嘛,还把它撞倒了,晕。天崩了还得了。大地之母女娲娘娘发无上慈悲之心,到天边去采五彩石,像补衣服一样的补天去了...天终于补好了...不过有为之道毕竟要比无为之道差了一筹,可能是五彩石不够的原因?补好的天地好像不平衡了,西北方断了一些,就弄成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这在古代有个说法: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的是大地向东南方向陷入,而天上则是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地上的河流都往东南方向流,而天上的星星这是西北方向居多。
继续<庄子>第一篇逍遥游的第三个故事:藐姑射之山,还有小寓言,因为篇幅比较小,所以也放在这里一起说了。
/* 原文开始 */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miao gu ye)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nao yuē)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cī lì)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gu)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qi)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bi kang ),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 原文结束 */
先看吧,看看就懂了...
不懂?我也只能看懂一些,我现在只能把我看懂的那部分说一下,至于剩下的,有哪位高人愿意指点,在下感激不尽。
不懂?我也只能看懂一些,我现在只能把我看懂的那部分说一下,至于剩下的,有哪位高人愿意指点,在下感激不尽。
其实,从一开始,庄子整篇逍遥游,就是说两个字:用大。这个在高中学过那篇文章里已经说过:此小大之辩也...小知不如大知(知通假字,通“智”),小年不如大年。这些都是说的大境界,等六个故事讲完再说这个吧。
还有一个,就是上面说的“知”是通假字,通“智”,读古文,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六书,所谓的六书,就是中国文字的运用手法: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里的“知”用的是假借。这个可以在读的时候慢慢积累,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其实,我也不知道它的应用,只是有个名词概念而已...)
可以看到,庄子很善于用比喻啊,还有情景对话的方式来说他的那些道理。中国古代没有什么很强的因果逻辑思路,因果这个词语和思想是东汉末年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出现的。在此之前,诸子百家好像都没有什么因果的逻辑。诗经上面说的赋比兴才是中国古人用的手法。
这里又是一个情景对话,下面我不翻译原文了,用我的方式来说吧,要看翻译自己baidu就看到一堆了。
肩吾: 连叔,我听过 接舆说的话,觉得那个家伙说的东西简直就是在吹,都不可以考证的东西嘛,一点都不符合人间的情理。
肩吾: 连叔,我听过 接舆说的话,觉得那个家伙说的东西简直就是在吹,都不可以考证的东西嘛,一点都不符合人间的情理。
连叔:不得哦,他吹了啥子?
肩吾:
那家伙说,有神仙住在那个飘渺的姑射山上,他们的肌肤若雪,性情就好像处女一样的
婉约,平时也不用吃饭,喝西北风就能饱的那种。还能乘云架雾,周游四海;他们将其神气凝聚起来,能够使物体不受损,使人长寿,使谷子马上变熟。吹的也太离谱了吧?
连叔:哦...无法跟盲人谈文章的书法,也无法跟聋子谈敲鼓的声音;其实岂止是身体上有聋盲,智慧上也有啊。这个话现在说的就是你,(文盲?智盲?)他们那样的人,这样的德行,与天地一体而生。世间的老百姓们所祈求的天下太平的愿望,对他们而言真是太简单了,他们随便一站,就能使天下太平,那些琐事对他们而言太渺小了,都不屑为之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哪怕是洪水滔天,大旱连年,他们都无所谓的。他们留下的尘埃之类的废物,都可以随便造尧舜那样的人出来。那样的人怎么可能去理那些世间的琐事呢?
这个故事就是在说大,大而无当,和逍遥游其他故事的思想是一样的。都是在说一种大境界。
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都是庄子所构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其实庄子和老子一样,被道教奉为道教神仙的鼻祖,在这里就已经初见雏形,因为庄子在这里描述了一个近乎后世所讲的神仙的境界。
骂人的艺术,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是骂人的高手,特别是那些谏官。向现在我们骂人动不动的就问候别人父母和祖宗,这样骂人太过于肤浅了,学学前辈们的骂法。骂人不带脏字,这才叫高明。先说无法跟盲人谈论文章之观,而后一转就说智慧上也有盲人,那就是你啊,这就是骂人了。后来庄子有说过类似的话: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足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还有逍遥游前面说过的话: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等 都是类似的意思。换我们现在的成语就是:对牛弹琴
藐姑射之山在山海经上有记载,我搞不清楚的是:庄子从山海经上看到这座山呢,还是山海经根据庄子写的这篇东西来描写这座山呢。但是也用不着清楚,我又不是学考究的。
我觉得庄子写的这些是为了说明一种大境界,大到什么境界呢?致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这种思想境界。至于文章说的那些什么吸风饮露啊,都是在夸张的描述而已。也许吧。
我觉得庄子写的这些是为了说明一种大境界,大到什么境界呢?致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这种思想境界。至于文章说的那些什么吸风饮露啊,都是在夸张的描述而已。也许吧。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吹,其实吹这个意思,可能真的来源于庄子,因为在内篇第二篇齐物论中,庄子就说了一个故事,里面用了个"吹",而那篇故事明显也是在吹,呵呵。
下面有个小寓言是说:宋国有人买了一大堆帽子想送往越国去卖。谁知道越人都是短发,裸体纹身,要帽子干嘛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的寓意我不是很清楚。估计是为了下面的话题吧。
不过我想到了软件行业的需求和实现的关系。呵呵。我们都喜欢把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加给别人,而不管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软件业如此,而其他行业和人生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尧帝去姑射山,访问四个先生,(回到)汾水北岸时觉得:天下就是断发文身的越人,那些治理法子就像帽子,而自己就是那个宋人。其实天下本来就不用人为的来治理啊,无谓之道,方是圣人之行,于是就退位禅让了。
汾水之阳,说的是汾河的北岸。
这里,普及一下地理知识,顺便卖弄一下前几天学过的东西,以免以后忘记了。
看古人写的书,说道*水之阳,*山之阳,要清楚阴阳的地理方位,古人说的是:山的南面,水的北岸称为阳。反过来山的背
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Why ?
先说山南为阳的道理,古代的人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北回归线经过的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在当时不入中原文化)。因此他们看见的太阳,是终年偏南的(为什么?地球公转作用的结果是太阳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徘徊),所以,中原地区山的南面就是迎光区,阳光充足,宜居之地啊,所以就把山的南面称为阳了。我家乡在广西,北回归线正好经过,呵呵。
再说水北为阳的道理,这是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和中国的地势造成的,大家不妨猜猜...
嗯,等一下说个有关于中国地势的传说。现在先说科学,我们知道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的,所以水玩东流,又因为地球自转的惯性作用,因此北半球的物体都会有向右偏的习惯,所以中国河流大多往南偏,当某年某河大水的时候...哇塞,南岸还是人住的嘛???我家背面就有条江,所以我家是住河南岸的,以前防洪堤没有修起,年年大水,现在想来,心有余悸。所以上古文明,比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都是某河的北岸,古人认为北岸宜居,所以称为阳。
关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古代有个传说,很好听的。说的是上古之神祝融和共工在争斗,共工大概是斗疯了,一头撞了天柱不周山,撞了就撞了嘛,还把它撞倒了,晕。天崩了还得了。大地之母女娲娘娘发无上慈悲之心,到天边去采五彩石,像补衣服一样的补天去了...天终于补好了...不过有为之道毕竟要比无为之道差了一筹,可能是五彩石不够的原因?补好的天地好像不平衡了,西北方断了一些,就弄成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这在古代有个说法: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的是大地向东南方向陷入,而天上则是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地上的河流都往东南方向流,而天上的星星这是西北方向居多。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的第二十章《与子共穴相扶将》里面借小昭之口写了一首元曲: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的第二十章《与子共穴相扶将》里面借小昭之口写了一首元曲:
“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富贵哪能长富贵?日盈昃(ze),月满亏蚀。地下东南,
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展放愁眉,休争闲气。今日容颜,老于昨日。古往今来,尽须如此,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和富的。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晚上如果有兴致,而且天气又比较好的话,不妨看看星空,验证一下古人的话,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