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无力”具体有哪些表现?最大的特征就是:累。即使没做什么事,没遇到特别大的坎,也会突然感到心累,极易疲劳。
◆ 在高度的商品化和竞争中,人本身也变成了商品。当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刻都被商品化,人内心的自主、独立和安宁便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彻底的利益至上和对市场价值的疯狂追求。
◆ 容易感受到“心无力”的人大多偏理想主义,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与向往,在精神层面有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他们总是需要在社会现实和内心向往之间智慧而果敢地做出平衡与选择,但往往事与愿违。当结果不尽如人意,现实不断冲击内心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是徒劳,没什么用,所有努力最后都会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自己永远比不上别人。
◆ 我始终认为,自洽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最基础的根基。如果一个人无法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他会陷入无止境的负能量循环中,摧毁自我所有的信心、骄傲和希望。
◆ 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会让我想太多,脑海中都是那些指责和批判自己的声音。有时回去后晚上翻来覆去想: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甚至睡不着觉。
◆ 我们看待别人的方式,很多都是源于自己的偏好,并且不断验证自己的偏好,而不是真实的求证。
◆ 当一个人内心不够强大,无法应对生活中的矛盾引发的负面情绪,想逃避自己的过错和责任时,就会选择把内心的压力转移到较为弱势的人身上。
◆ 在我心里,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他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件事,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无法为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的人,很容易因为无法面对现实,就转移痛苦给他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易怒、易爆炸、情绪无常的人。
◆ 我妈总说,“如果当时不是你外公外婆催得紧,我不会那么早结婚,我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我爸也会说,“如果不是当时选错了工作,以我的能力早成功了……”大概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都不太满意,又不知如何改变,才会如此焦虑和痛苦。因为对自己不满,所以也对别人不满,在抱怨的无限循环里,完全忘却了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
◆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自信起来,不再PUA自己,一定要明白:不管是谁,不管他对你来说多么重要,都没有你自己的人生重要。只有你自己,才能为你的人生负起责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意识转变。
◆ 完美主义会让人变得很不现实,总是让人沉浸于想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而忽略了现实的局限。并且,它会引导我们重点关注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而不是聚焦于具体的改变上。绝大部分的自我否定和内在冲突,都是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巨大差距。
◆ 有时候一个人容易抑郁,是因为他内心的目标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很大,又不能自洽,就陷入与自我的对立之中。一面是向往天才的无所不能的自己,一面是郁郁不得志,有瓶颈的普通人。如果这种双重身份延续太久,最终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自我分裂。
◆ 接受局限性,反而会让一个人拥有更多可能。如果一个人总是给自己过多不切实际的压力,梦想变成妄想,就会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想逃避。所以面对完美主义引起的“自我PUA”的唯一解药,就是要把“我必须完美”这个念头斩断。认清自己的虚妄,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地方。如果你接受自己的有限,你就不会沉沦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不会觉得无能为力,而是会想办法努力变得更好。这样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成功,最起码少了很多内在冲突,不内耗,不会心态失衡,轻易崩溃。
◆ 真正的勇者,既是不轻易妥协、不断超越的人,也是能够接受自己局限,在可能范围内做到最好的人。接受局限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因为你必须要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不如别人的地方,甚至是一辈子都无法克服的障碍,但逃避现实的后果更严重。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这样你才不会在自我批评的恶性循环里一直打转。当你尽了全力还不行,也许这就不是你应该走的道路,你要学会放过你自己。记住,人的努力是有天花板的。我们要在自己可能的人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打好自己手上的牌,在已有的局限里创造最优的结果,就是无憾的。
◆ 自信本来就是流动的,没有恒定的、永远不变的信心。但暂时的自我怀疑不会摧毁我的自我,让我自暴自弃。我看到自己的缺点时,我不是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没救了”,而是在“攻击”自己一番后,再继续不断地尝试。
◆ 你会发现,在生命的很多重要时刻,真正能够站在你这一边的人,能够保护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认可自己,不照顾好自己,那真的无路可走。不管是大的风浪,还是小的指责,你都无力抵挡,不管是面对不幸的灾难,还是很小的挑战,你都会溃不成军。
◆ 永远不要太急于得出一个结论。要看一件事背后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有没有新的解读。单一的事物,单一的解释,单一的生活方式,都是灾难化的。所以对于大部分的事情,我们都要保持全然的开放,多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挖掘事情的本质,你就会发现,事实跟你想象的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对于现状,对于自身,你都会豁然开朗。
◆ 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没有真相,只有诠释。”
◆ 透过自己那些令人感动的人生隐喻故事,能让我们改变盲目抑郁的心境,找回那些被隐藏和掩盖的生命能量,最终获得真正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 如果你的成长历程是曲折的,那么千万不要忘记在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痛苦的岁月里,你是如何坚强地,努力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过荆棘,拥抱太阳。你是多么不容易。更不要忘了,也许你心中无足轻重、糟糕不堪的自己,是某个人人生里唯一的光。第二,即使你不完美,有诸多缺点,也不要因此自暴自弃。
◆ 三澄美琴却说,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一个人因他人的残忍,就毁掉自己的人生。即使是你的父母,即使说是为你好,但这归根到底只是一种任性的故意杀人行为。
◆ 当你无数次地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凝视你。当你不断地把过去的阴影作为放弃人生的理由,你注定永远都被梦魇缠绕。其实,对伤害和缺陷的反向利用,才是一个人改善处境的动力之源。
◆ 你会发现,人面对伤害的最高境界,是死磕它,研究它,最后踩着它,让它为自己所用,为自己而生。最终,我们都会站在自己的伤口之上,反向创造出更好的人生。
◆ “我像个行尸走肉。”我常听到这样的形容,有这样状态的年轻人很多。现代人的意义缺失,已然变成一种时代症。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倦怠——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无力感,比任何乏味都显得难以忍受。
◆ 一个人平时看上去好好的,能正常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但不经意的一瞬间,他就会突然觉得,“什么都不想做”“一切都没有意义”“做什么都一样”……这是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跟一般心境低落不同的是,它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十分突然。比起抑郁包含的各种情绪和症状,它更偏向于一种内心没有目标的迷茫,没有意义的无力感。我给这种状态取名为——间歇性心无力。
◆ 在每天那些微小的生活细节里,无力感就像肉眼看不见的病毒,侵入人的工作、生活,腐蚀人的心灵。最后,心慢慢被吃空,只留下一具死气沉沉的躯壳。
◆ 这是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刻也被商品化了。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和生存资料,我们的工作和劳动节奏被不断加速再加速,个人的生活时间被压缩,心理空间更加逼仄,直到极限。于是,一种厌世的、想摧毁一切的倦怠感就此产生。这种倦怠,并不是一个人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而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空间太小,根本没心情,没时间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
◆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觉到“心无力”,内心变得空洞,是因为他太容易被他人和环境带跑节奏了。只要自己落后于人,或者与众不同,就十分焦虑。实际上,你永远不知道,属于你的那个时机什么时候到,你能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做好准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坚定地别让任何人轻易打乱你人生的步伐和节奏。
◆ 不管是谁,一个人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先活出自己,才能照见他人,才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让别人为自己未竟的人生梦想和遗憾买单。
◆ 人接受那么多教育,本是启发智慧,可以以全新的观点和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不受理论、偏见与陈规的限制,一切“亲自见证”,自己去实践,来追求自己心中所想,而不是妄下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 心理上有这样一种体验,叫“情感钝化”,指的是一种情绪麻木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会感觉空虚或者沮丧,不在意别人的情绪,也确信别人不在意自己是否快乐或幸福,人和人就像孤岛一样。
◆ 现在,只要我想到要做什么,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我的第一个想法都是:干了再说。这才是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它能让我远离空心和无力。
◆ 那些在繁华里待倦了的人,羡慕在山野间清净的人,殊不知那些看起来清净的人,也涌动着向往繁华的心。反复反复,始得平静。你在远方的人眼里也是远方,所以远方成了彼此的理想化幻觉。但不管是近处,还是远方,我们只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尊重自己的选择,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 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生命中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洽。无论你是透过双眸,看向天外之天,感受宇宙星空的苍穹无边,还是穿越时空,求教古圣先贤,你都会发现,所有的挣扎,本质上都是为了克服外在阻碍,追随心之所愿。
◆ 怎么来分辨一件事到底是谁的课题呢?阿德勒认为,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了。谁来承担这个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谁就有这件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 一定不要一直困在自恋或自怜的状态中,我们不是渴望被人搭救的孩子,我们是成年人。尽管有很多问题和障碍,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带着问题生活。只要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就一定有路可走。
◆ 在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不会一遍遍向别人强调自己的父母有多好,那种信任和安全感,只会自然而然地在他的撒娇、发自内心的开心、整体的积极情绪里表现出来。
◆ 你无法想象,在人潮涌动的城市街道,和你擦肩而过,看似精力充沛、努力奔跑、不辞辛劳、微笑打拼的人,实际上怀着怎样复杂而挣扎的心情在生活着。
◆ 最累最难受的时候,在亲人面前还要扮演一个完美小孩的角色,是很让人绝望的。
◆ 其实我们没必要时时刻刻那么紧张,没必要时时刻刻伪装,没必要这么委曲求全,没必要毫无底线地压抑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你可以适当合理地表达,连适当的冲突都是非常好的。
◆ 我希望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不要活得那么小心翼翼。开心就撒娇任性,不开心就吐槽发脾气。做一个想笑就笑,想不笑就不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样就表现出什么样的人。表达真实的自己,是我们理所应当的权利。
◆ 因此,一个人是否能为自己做选择,是否拥有跟随自己本心,并能承担选择结果的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对人生的把控感。这种把控感,是人一生中追寻目标、自我实现、获得幸福的前提。
◆ 快乐取决于自主,物质的自主和精神的自主。如果你总是被别人的想法和观点左右,被内在的欲望驱使,被外在的事物奴役,灵魂不得自由,即使你走得再远,或许也不会真正地快乐。
◆ 如果你去看父辈的照片,即使是黑白照片,你都能看出来大部分人眼里是有光的,你会被他们脸上那种对某种信念的坚定,对未来的期待的眼神打动。即使艰辛,他们却沉浸于每一刻的奋斗里,珍惜每一件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也坚信自己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价值感和信念感。
◆ 不快乐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压抑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做着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工作,扮演着和自己不相符的角色,脑海里总有“我应该”和“我想要”两个小人在打架,强烈的内在冲突折磨着他们。
◆ 过去的事情看似过去了,却还在影响我现在的人生。特别是我对现在的生活不满的时候,那种对过去感到遗憾的痛苦就会出现,这种深刻的内疚与悔恨一直折磨着我,让我很难感受到快乐。
◆ 活在遗憾里的人,惯性自责的人,时常为过去的选择后悔的人,很难对生活产生合理的期待和向往,也没有力量继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自然,就很难快乐。因为你会一直不停地想“如果我当时……就好了”,但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 我有些同事虽然跟我做一样的工作,但他们家境很好。即使有一天不想做了,他还有选择的权利。我呢?我已经被现在的生活捆绑了,不是在生活,是被“生活”。一个人的物质自由跟精神自由密不可分。可是我在追求物质的时候,必定要放弃大部分精神上的坚持。每当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很无力,想放弃一切。
◆ 这也许就是所谓“世界的参差”吧,很多人都无法应对这样的现实之下产生的无力感。
◆ 每个人获得平和与安宁的方式,根源上来自他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实的平衡。不管一个人逃避多久,在痛苦里沉沦多久,想感受真正的快乐,终究得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使暂时达不到,也不能完全放弃。你需要问你自己,对你做的事,度过的每一天,你心安吗?对你这个人,你觉得满意吗?快感只是一个瞬间,但快乐是一个过程,是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
◆ 一个人真正快乐的源泉,是用本能去感知这个世界时,内心层面油然而生的一种感动,是追逐现世目标时,也不忘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对快乐的觉知力。神奇的是,这种力量,能带你走得更远,站得更高。
◆ 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我们都会慢慢找到我们所期待的、适合的、能够接受的那种生活,一直主动学习,感受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 投入一件事,是解决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空虚浮躁的最好方法。
◆ 我觉得,喜欢一个人,是尽可能参与对方的世界,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最佳队友,但又不强行改变他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让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 一段感情存在的意义,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深刻的理解和看见。是我看见你了,看见你的悲伤、痛苦、快乐、向往,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我愿意和你站在一起。
◆ 我们要明白,只要了解了自己对感情的态度与哪些成长经历有关,受到何种家庭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我们就有机会停止复刻上一辈的相处方式,不再重复同样的情感悲剧。我们也要挖掘自己性格中的闪光点,克服消极因素,利用积极因素,更好地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