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编程系列学习_并发容器ConcurrentHashMap

一、再续前缘    

HashMap是平时常用的一种Map集合容器,但是该容器是非线程安全的,涉及到多线程的get操作会引发死循环,导致CPU的使用率达到100%,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它根据键的hashCode值存储数据,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定位到它的值,因而具有很快的访问速度,但遍历顺序却是不确定的。 HashMap最多只允许一条记录的键为null,允许多条记录的值为null。HashMap非线程安全,即任一时刻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写HashMap,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如果需要满足线程安全,可以用 Collections的synchronizedMap方法使HashMap具有线程安全的能力,或者使用ConcurrentHashMap。

        synchronizedMap是将HashMap包装成一个线程安全的集合框架,利用的方式是,在HashMap外面包装Synchronized关键字,其性能是可想而知的,会比较慢,并发度太低了,实现的源码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synchronized (mutex) {return m.put(key, value);}
}

       另外,与HashMap经常会一同出现的是Hashtable,它是一个遗留类,很多映射的常用功能与HashMap类似,不同的是它承自Dictionary类,并且是线程安全的,任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写Hashtable,并发性不如ConcurrentHashMap,因为ConcurrentHashMap引入了分段锁。同时Hashtable在并发时不能修改其内部的结构,比如一个线程在遍历集合,另外一个集合则不允许对该集合进行任何的修改动作,包括添加元素、删除元素等等。concurrentHashMap则允许这样操作。

二、ConcurrentHashMap的前世今生

       早在Jdk1.6 1.7的版本就有了ConcurrentHashMap,在之前的版本中,ConcurrentHashMap采用的分段锁的机制实现并发的更新操作,底层采用数组+链表的存储结构。最为核心的是它的核心静态内部类Segment段以及HashEntry。

  1. Segment继承ReentrantLock用来充当锁的角色,每个 Segment 对象守护每个散列映射表的若干个桶;
  2. HashEntry 用来封装映射表的键 / 值对;
  3. 每个桶Bucket是由若干个 HashEntry 对象链接起来的链表,叫做HashBucket;

接下来我们看下,1.8版本Jdk中对于ConcurrentHashMap做了怎样的改进?

三、concurrentHashMap的关键属性和类

3.1 关键属性

  1. table volatile Node<K,V>[] table://装载Node的数组,作为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容器,采用懒加载的方式,直到第一次插入数据的时候才会进行初始化操作,数组的大小总是为2的幂次方;
  2. nextTable volatile Node<K,V>[] nextTable; //扩容时使用,平时为null,只有在扩容的时候才为非null;
  3. sizeCtl volatile int sizeCtl; 该属性用来控制table数组的大小,根据是否初始化和是否正在扩容有几种情况: 当值为负数时:如果为-1表示正在初始化,如果为-N则表示当前正有N-1个线程进行扩容操作;当值为正数时:如果当前数组为null的话表示table在初始化过程中,sizeCtl表示为需要新建数组的长度; 若已经初始化了,表示当前数据容器(table数组)可用容量也可以理解成临界值,插入节点数超过了该临界值就需要扩容,具体指为数组的长度n 乘以 加载因子loadFactor; 当值为0时,即数组长度为默认初始值;
  4. sun.misc.Unsafe U 在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中可以看到大量的U.compareAndSwapXXXX的方法去修改ConcurrentHashMap的一些属性。这些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了CAS算法保证了线程安全性,这是一种乐观策略,假设每一次操作都不会产生冲突,当且仅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再去尝试。而CAS操作依赖于现代处理器指令集,通过底层CMPXCHG指令实现。CAS(V,O,N)核心思想为:若当前变量实际值V与期望的旧值O相同,则表明该变量没被其他线程进行修改,因此可以安全的将新值N赋值给变量;若当前变量实际值V与期望的旧值O不相同,则表明该变量已经被其他线程做了处理,此时将新值N赋给变量操作就是不安全的,在进行重试。而在大量的同步组件和并发容器的实现中使用CAS是通过sun.misc.Unsafe类实现的,该类提供了一些可以直接操控内存和线程的底层操作,可以理解为java中的“指针”。该成员变量的获取是在静态代码块中。

3.2 关键内部类

1、Node Node类实现了Map.Entry接口,主要存放key-value对,并且具有next域;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olatile V val;
         volatile Node<K,V> next;
 		......
 }

2、TreeNode 树节点,继承于承载数据的Node类。而红黑树的操作是针对TreeBin类的,从该类的注释也可以看出,也就是TreeBin会将TreeNode进行再一次封装;

 **
  * Nodes for use in TreeBins
  */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Node<K,V> {
         TreeNode<K,V> parent;  // red-black tree links
         TreeNode<K,V> left;
         TreeNode<K,V> right;
         TreeNode<K,V> prev;    // needed to unlink next upon deletion
         boolean red;
 		......
 }

3、TreeBin 这个类并不负责包装用户的key、value信息,而是包装的很多TreeNode节点。实际的ConcurrentHashMap“数组”中,存放的是TreeBin对象,而不是TreeNode对象。

 static final class TreeBin<K,V> extends Node<K,V> {
         TreeNode<K,V> root;
         volatile TreeNode<K,V> first;
         volatile Thread waiter;
         volatile int lockState;
         // values for lockState
         static final int WRITER = 1; // set while holding write lock
         static final int WAITER = 2; // set when waiting for write lock
         static final int READER = 4; // increment value for setting read lock
 		......
 }

4、ForwardingNode 在扩容时才会出现的特殊节点,其key,value,hash全部为null。并拥有nextTable指针引用新的table数组。

 static final class ForwardingNode<K,V> extends Node<K,V> {
     final Node<K,V>[] nextTable;
     ForwardingNode(Node<K,V>[] tab) {
         super(MOVED, null, null, null);
         this.nextTable = tab;
     }
    .....
 }

3.3 CAS的关键特性

在上面我们提及到在ConcurrentHashMap中会大量使用CAS修改它的属性和一些操作。因此,在理解ConcurrentHashMap的方法前我们需要了解下面几个常用的利用CAS算法来保障线程安全的操作。

1、tabAt 用来获取table数组中索引为i的Node元素

 static final <K,V> Node<K,V> tabAt(Node<K,V>[] tab, int i) {
     return (Node<K,V>)U.getObjectVolatile(tab, ((long)i << ASHIFT) + ABASE);
 }

2、casTabAt 利用CAS操作设置table数组中索引为i的元素

 static final <K,V> boolean casTabAt(Node<K,V>[] tab, int i,
                                     Node<K,V> c, Node<K,V> v) {
     return U.compareAndSwapObject(tab, ((long)i << ASHIFT) + ABASE, c, v);
 }

3、setTabAt 该方法用来设置table数组中索引为i的元素

 static final <K,V> void setTabAt(Node<K,V>[] tab, int i, Node<K,V> v) {
     U.putObjectVolatile(tab, ((long)i << ASHIFT) + ABASE, v);
 }

四、重点方法分析

4.1 实例构造器方法

在使用ConcurrentHashMap第一件事自然而然就是new 出来一个ConcurrentHashMap对象,一共提供了如下几个构造器方法:

// 1. 构造一个空的map,即table数组还未初始化,初始化放在第一次插入数据时,默认大小为16
ConcurrentHashMap()
// 2. 给定map的大小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3. 给定一个map
Concurrent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4. 给定map的大小以及加载因子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5. 给定map大小,加载因子以及并发度(预计同时操作数据的线程)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ConcurrentHashMap一共给我们提供了5中构造器方法,具体使用请看注释,我们来看看第2种构造器,传入指定大小时的情况,该构造器源码为: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1. 小于0直接抛异常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2. 判断是否超过了允许的最大值,超过了话则取最大值,否则再对该值进一步处理
    int cap =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1)) ?
               MAXIMUM_CAPACITY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 1) + 1));
	//3. 赋值给sizeCtl
    this.sizeCtl = cap;
}

这段代码的逻辑请看注释,很容易理解,如果小于0就直接抛出异常,如果指定值大于了所允许的最大值的话就取最大值,否则,在对指定值做进一步处理。最后将cap赋值给sizeCtl,关于sizeCtl的说明请看上面的说明,当调用构造器方法之后,sizeCtl的大小应该就代表了ConcurrentHashMap的大小,即table数组长度。tableSizeFor做了哪些事情了?源码为:
 

/**
 * Returns a power of two table size for the given desired capacity.
 * See Hackers Delight, sec 3.2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 {
    int n = c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通过注释就很清楚了,该方法会将调用构造器方法时指定的大小转换成一个2的幂次方数,也就是说ConcurrentHashMap的大小一定是2的幂次方,比如,当指定大小为18时,为了满足2的幂次方特性,实际上concurrentHashMapd的大小为2的5次方(32)。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调用构造器方法的时候并未构造出table数组(可以理解为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容器),只是算出table数组的长度,当第一次向ConcurrentHashMap插入数据的时候才真正的完成初始化创建table数组的工作

4.2 initTable方法

private final Node<K,V>[] initTable() {
    Node<K,V>[] tab; int sc;
    while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if ((sc = sizeCtl) < 0)
			// 1. 保证只有一个线程正在进行初始化操作
            Thread.yield(); // lost initialization race; just spin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 {
            try {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 2. 得出数组的大小
                    int n = (sc > 0) ? sc : DEFAULT_CAPACITY;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 3. 这里才真正的初始化数组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table = tab = nt;
					// 4. 计算数组中可用的大小:实际大小n*0.75(加载因子)
                    sc = n - (n >>> 2);
                }
            } finally {
                sizeCtl = sc;
            }
            break;
        }
    }
    return tab;
}

代码的逻辑请见注释,有可能存在一个情况是多个线程同时走到这个方法中,为了保证能够正确初始化,在第1步中会先通过if进行判断,若当前已经有一个线程正在初始化即sizeCtl值变为-1,这个时候其他线程在If判断为true从而调用Thread.yield()让出CPU时间片。正在进行初始化的线程会调用U.compareAndSwapInt方法将sizeCtl改为-1即正在初始化的状态。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在第四步中会进一步计算数组中可用的大小即为数组实际大小n乘以加载因子0.75.可以看看这里乘以0.75是怎么算的,0.75为四分之三,这里n - (n >>> 2)是不是刚好是n-(1/4)n=(3/4)n,挺有意思的吧:)。如果选择是无参的构造器的话,这里在new Node数组的时候会使用默认大小为DEFAULT_CAPACITY16),然后乘以加载因子0.75为12,也就是说数组的可用大小为12。

4.3 put方法

使用ConcurrentHashMap最长用的也应该是put和get方法了吧,我们先来看看put方法是怎样实现的。调用put方法时实际具体实现是putVal方法,源码如下:

/** Implementation for put and putIfAbsent */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1. 计算key的hash值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int binCount = 0;
    for (Node<K,V>[] tab = table;;) {
        Node<K,V> f; int n, i, fh;
		//2. 如果当前table还没有初始化先调用initTable方法将tab进行初始化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tab = initTable();
		//3. tab中索引为i的位置的元素为null,则直接使用CAS将值插入即可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break;                   // no lock when adding to empty bin
        }
		//4. 当前正在扩容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tab = helpTransfer(tab, f);
        else {
            V oldVal = null;
            synchronized (f) {
                if (tabAt(tab, i) == f) {
					//5. 当前为链表,在链表中插入新的键值对
                    if (fh >= 0) {
                        binCount = 1;
                        for (Node<K,V> e = f;; ++binCount) {
                            K ek;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oldVal = e.val;
                                if (!onlyIfAbsent)
                                    e.val = value;
                                break;
                            }
                            Node<K,V> pred = e;
                            if ((e = e.next) == null) {
                                pred.next =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null);
                                break;
                            }
                        }
                    }
					// 6.当前为红黑树,将新的键值对插入到红黑树中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Node<K,V> p;
                        binCount = 2;
                        if ((p = ((TreeBin<K,V>)f).putTreeVal(hash, key,
                                                       value)) != null) {
                            oldVal = p.val;
                            if (!onlyIfAbsent)
                                p.val = value;
                        }
                    }
                }
            }
			// 7.插入完键值对后再根据实际大小看是否需要转换成红黑树
            if (binCount != 0) {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treeifyBin(tab, i);
                if (oldVal != null)
                    return oldVal;
                break;
            }
        }
    }
	//8.对当前容量大小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了临界值(实际大小*加载因子)就需要扩容 
    addCount(1L, binCount);
    return null;
}

put方法的代码量有点长,我们按照上面的分解的步骤一步步来看。从整体而言,为了解决线程安全的问题,ConcurrentHashMap使用了synchronzied和CAS的方式

ConcurrentHashMap是一个哈希桶数组,如果不出现哈希冲突的时候,每个元素均匀的分布在哈希桶数组中。当出现哈希冲突的时候,是标准的链地址的解决方式,将hash值相同的节点构成链表的形式,称为“拉链法”,另外,在1.8版本中为了防止拉链过长,当链表的长度大于8的时候会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table数组中的每个元素实际上是单链表的头结点或者红黑树的根节点。当插入键值对时首先应该定位到要插入的桶,即插入table数组的索引i处。那么问题在于,如何计算出索引i呢?实际上还是根据key的hashcode值。要进行如下几个步骤:

  1. spread()重哈希,以减小Hash冲突,我们知道对于一个hash表来说,hash值分散的不够均匀的话会大大增加哈希冲突的概率,从而影响到hash表的性能。因此通过spread方法进行了一次重hash从而大大减小哈希冲突的可能性。
  2. 初始化table,会判断当前table数组是否初始化了,没有的话就调用initTable进行初始化,该方法在上面已经讲过了。
  3. 能否直接将新值插入到table数组中,如果插入值待插入的位置刚好所在的table数组为null的话就可以直接将值插入即可。那么怎样根据hash确定在table中待插入的索引i呢?很显然可以通过hash值与数组的长度取模操作,从而确定新值插入到数组的哪个位置。
  4. 确定好数组的索引i后,就可以tabAt()方法获取该位置上的元素,如果当前Node f为null的话,就可以直接用casTabAt方法将新值插入即可。
  5. 当前的节点是否正在扩容,如果当前节点不为null,且该节点为特殊节点(forwardingNode)的话,就说明当前concurrentHashMap正在进行扩容操作,关于扩容操作,下面会作为一个具体的方法进行讲解。那么怎样确定当前的这个Node是不是特殊的节点了?是通过判断该节点的hash值是不是等于-1(MOVED),代码为(fh = f.hash) == MOVED。
  6. 当table[i]为链表的头结点,在链表中插入新值。
  7. 当table[i]为红黑树的根节点,在红黑树中插入新值
  8. 根据当前节点个数进行调整

整体流程:

1、首先对于每一个放入的值,首先利用spread方法对key的hashcode进行一次hash计算,由此来确定这个值在      table中的位置;
2、如果当前table数组还未初始化,先将table数组进行初始化操作;
3、如果这个位置是null的,那么使用CAS操作直接放入;
4、如果这个位置存在结点,说明发生了hash碰撞,首先判断这个节点的类型。如果该节点fh==MOVED(代表forwardingNode,数组正在进行扩容)的话,说明正在进行扩容;
5、如果是链表节点(fh>0),则得到的结点就是hash值相同的节点组成的链表的头节点。需要依次向后遍历确定这个新加入的值所在位置。如果遇到key相同的节点,则只需要覆盖该结点的value值即可。否则依次向后遍历,直到链表尾插入这个结点;
6、如果这个节点的类型是TreeBin的话,直接调用红黑树的插入方法进行插入新的节点;
7、插入完节点之后再次检查链表长度,如果长度大于8,就把这个链表转换成红黑树;
8、对当前容量大小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了临界值(实际大小*加载因子)就需要扩容。

4.4 get方法

看完了put方法再来看get方法就很容易了,用逆向思维去看就好,这样存的话我反过来这么取就好了。get方法源码为: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e, p; int n, eh; K ek;
	// 1. 重hash
    int h = spread(key.hashCode());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e = tabAt(tab, (n - 1) & h)) != null) {
        // 2. table[i]桶节点的key与查找的key相同,则直接返回
		if ((eh = e.hash) == h) {
            if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 3. 当前节点hash小于0说明为树节点,在红黑树中查找即可
        else if (eh < 0)
            return (p = e.find(h, key)) != null ? p.val : null;
        while ((e = e.next) != null) {
		//4. 从链表中查找,查找到则返回该节点的value,否则就返回null即可
            if (e.hash == 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
    return null;
}

代码的逻辑请看注释,首先先看当前的hash桶数组节点即table[i]是否为查找的节点,若是则直接返回;若不是,则继续再看当前是不是树节点?通过看节点的hash值是否为小于0,如果小于0则为树节点。如果是树节点在红黑树中查找节点;如果不是树节点,那就只剩下为链表的形式的一种可能性了,就向后遍历查找节点,若查找到则返回节点的value即可,若没有找到就返回null。

五、总结提炼

JDK6,7中的ConcurrentHashmap主要使用Segment来实现减小锁粒度,分割成若干个Segment,在put的时候需要锁住Segment,get时候不加锁,使用volatile来保证可见性,当要统计全局时(比如size),首先会尝试多次计算modcount来确定,这几次尝试中,是否有其他线程进行了修改操作,如果没有,则直接返回size。如果有,则需要依次锁住所有的Segment来计算。
1.8之前put定位节点时要先定位到具体的segment,然后再在segment中定位到具体的桶。而在1.8的时候摒弃了segment臃肿的设计,直接针对的是Node[] tale数组中的每一个桶,进一步减小了锁粒度。并且防止拉链过长导致性能下降,当链表长度大于8的时候采用红黑树的设计。
主要设计上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不采用segment而采用node,锁住node来实现减小锁粒度。
设计了MOVED状态 当resize的中过程中 线程2还在put数据,线程2会帮助resize。
使用3个CAS操作来确保node的一些操作的原子性,这种方式代替了锁。
sizeCtl的不同值来代表不同含义,起到了控制的作用。
采用synchronized而不是ReentrantLock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