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C++的switch语句

 入门书籍对switch语句的介绍相对较浅,我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多想当然的误解。为解惑而写了以下一小篇精解switch语句,相信会对很多朋友有所帮助,同时顺便补充一些相关知识。

  先抛出个题目,见下程序:

//原代码出自《C语言参考手册(原书第5版)》

//为了表达我的意图,特做了部分改动

switch(x)

{

    default:

    if(prime(x))

    {

       case 2: case 3: case 5: case 7:

           process_prime(x);

    }

    else

    {

       case 4: case 6: case 8: case 9: case 10:

           process_composite(x);

    }

}

  你能说出它如何执行吗?

  switch语句的格式为:

switch(条件)语句

  其中,条件的类型可以是整数类型,枚举类型,或者类类型(但该类需要有单一的转换到整数类型或(可以是字符类型,但不能是浮点类型、字符串、指针类型等),语句部分不一定非得是一条复合语句。因此,switch("123"[2]+(int)3.1);是条合法的switch语句,switch(j)case 5:i++;也是条合法的switch语句。如果switch的语句部分是一条非复合语句,则其内定义的变量作用域,效果上等同于该条语句加上了{}。如int i=3;switch(i)int i=4;,相当于int i=3;switch(i){int i=4;},因此这并不会导致同一局部域下的重复定义错误。

  如果条件为类类型,则该类内要有一个用户定义的类型转换操作符重载函数。如下边代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CTest

{

public:

    operator int(){cout<<"int"<<endl;return data;}

    operator char(){cout<<"int"<<endl;return static_cast<char>(data);}

    CTest(int i):data(i){}

    CTest(char c):data(c){}

private:

    int data;

};

int main()

{

    CTest x1(3);

    CTest x2('5');

    switch(x1)

    {

    case '5':break;

    case 3:break;

    }

    return 0;

}

在VC++6下,编译器会报如下错误信息:

error C2450: switch expression of type 'class CTest' is illegal Ambiguous user-defined-conversion

因为类型转换函数有两个都是整数类型,编译器无法判断该去调用哪一个进行转换。

  条件也可以是int i=3这样的初始化,其结果就是i的值。其作用域从声明处开始,直至switch语句的结束。可以理解成在switch外再加上了{}。int i=3,j=4这样的多个初始化,在C++标准中,不是条件。

  语句部分,可以出现多个case标号以及一个default标号,它们的出现顺序随意。一个case标号或default标号,与属于其上层最近的switch语句,如:

switch(i)

{

case 1:

case 2:

    if(a>5)

    {

case 3:

case 4:

       b=4;

       switch(j)

       {

       case 5:

       default:;

       }

default:;

    }

}

中,case 3:、case 4:,以及最后一个default:,属于外层switch,虽然它们在if语句内。注意在上面的代码中,}前的最后一个标号,后面至少要出现一条语句,因此如果没有内容的情况下,也至少要以一个空语句;作为结束。

  case标号后为一个整数类型的常量表达式,因此int i=3;switch(i){case 3:;}合法,而int i=3;switch(3){case i:;}不合法,因为case i:的i不是个静态表达式。如果将int i=3;换成const int i=3;则后者在C++中就合法了,但在C中仍然不合法。原因是C和C++对const的处理不同,在C中,const限定的量是不能直接去修改的,但它本身并不是常量表达式;在C++中,const限定的量,如果其值能在编译时确定,则其可出现在必须使用常量表达式之处。

  同一个switch的各个case标号的值不能够相互重复。要注意的是,case标号在实现中是有上限的:C89标准要求至少257个,这保证了ASCII被switch列举一遍。

  虽然要求case标号是常量表达式,看起来似乎不是很零活方便(比如对比VB的Select Case),但是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更高的效率,而效率则是C和C++最为看重的因素。因为case标号的值是编译时可确定的整数类型,又因为其不可有重复,因此编译器可以进行优化。比如以下代码:

switch(b)

{

case 0: ...

case 1: ...

...

case 255: ...

}

不用被翻译成

if(b==0)

...

else if(b==1)

...

else if(b==255)

...

这样当b为255的情况,将最慢被执行到。而如果编译器对256个数字进行了优化,它可以根据比较的频率及重要性,产生这样的代码:

if(b<128)

{

    if(b<64)

    ...

}

else

{

    if(b<192)

    ...

}

这样的折半法,会减少每个比较经历的步数,在一个多层循环中的switch语句的执行效率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时候适合用它比较好,如命令行参数的解析。如果条件相对复杂,就使用if else而不是switch。

  对switch比较常见的误解,就是把switch理解成if,把:

switch(b)

{

case 1: ... ;break;

case 2: ... ;break;

case 3: ... ;break;

default: ... ;break;

}

理解成它其实就是:

if(b==1)

{

    ...

}

else if(b==2)

{

    ...

}

else if(b==3)

{

    ...

}

else

{

    ...

}

没错,以上两段代码执行的效果的确等价,但是:

switch(b)

{

case 1: ...

case 2: ...

case 3: ...

default: ...

}

并不等价于:

if(b==1)

{

    ...

}

else if(b==2)

{

    ...

}

else if(b==3)

{

    ...

}

else

{

    ...

} //如果代码如此生成,则不仅不使用break的分支要多生成一条goto,而且对条件值的比较,也分散到了多个地方,低效!

  如果每个标号后面,没有加break,则switch代码的执行会发生下落。上面的switch代码应该理解成:

//伪代码

{

    if(b==1)goto case 1;

    else if(b==2)goto case 2;

    else if(b==3)goto case 3;

    else goto default;

    goto end_of_switch //如果没有default的话

    {

    case 1: ...

    case 2: ...

    case 3: ...

    default: ...

    end_of_switch:

    }

}

而switch语句内最外层的break本身,作用就相当于伪代码的goto end_of_switch。这解释了各标号后的代码执行顺序,进而明白下落的具体原理。它也解释了标号顺序为何可以随意。

  switch的执行方式:switch对条件求值,然后对所有的case标号(如果有的话)进行比较(可能被优化过比较顺序,或者被比较的条件值一直放在某个寄存器中,用CMP这样的汇编指令以提高效率),符合哪个就像goto一样跳到指定的标号。如果没成功,就会去goto default。如果程序没写default,则跳到switch语句下一条的位置。case标号和default标号,本身与普通标号类似,并不会在其出现处,设置else if进行条件判断,因此也不会影响下落。比较并转移到相应标号的代码,可以理解成完全是switch(条件)自己一句所生成的。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题目,我们将其转换成对应的伪代码:

{

    if(x==2)goto case 2; //实际汇编代码可能做优化

    else if(x==3)goto case 3;

    else if(x==5)goto case 5;

    else if(x==7)goto case 7;

    else if(x==4)goto case 4;

    else if(x==6)goto case 6;

    else if(x==8)goto case 8;

    else if(x==9)goto case 9;

    else if(x==10)goto case 10;

    else goto default;

    goto end_of_switch; //此句无用,有default时无产生的必要

    {

    default:

        if(!prime(x))goto part_of_else;//为了方便理解,将if语句也转换了

    case 2:

    case 3:

    case 5:

    case 7:

           process_prime(x);

        goto end_of_if;

        part_of_else:

    case 4:

    case 6:

    case 8:

    case 9:

    case 10:

            process_composite(x);

        end_of_if:;

    end_of_switch:;

    }

}

  该程序的if部分,用prime()函数来求x值是否为质数,如果是则调用process_prime(),否则去调用process_composite()。但是,其他部分的因素,在于大多数情况下,要判断的数<=10。如果对<=10的情况,也要完全靠调用prime(),则无疑会降低效率。为此,该switch会先行对2至10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判断,并跳转相应位置进行处理。如果不在2至10范围的,则跳转到default,往下再调用prime进行判断。

       当switch(x)int i=3;

  最后要强调的问题是,C++中goto不能从前往后跳过变量定义,因此switch内出现的变量定义语句,最好放在复合语句{}中包起来。

请看以下代码:

switch(x)

{

case 0: f0(); break;

case 1:CTest i(3); f1(); break;

default: fdef();

}

其伪代码为:

{

    if(x==0)goto case 0;

    else if(x==1)goto case 1;

    else goto default;

    {

    case 0:

       f0();goto end_of_switch;

    case 1:

       CTest i(3);

       f1();

       goto end_of_switch;

    default:

       fdef();

    end_of_switch:

       CTest::~CTest();

    }

}

当x为0或1时,不会有问题,问题是当转到default时,相当于从外层直接跳过了i的构造,然后在default自己的代码执行完毕后,还要执行i的析构。改成:

switch(x)

{

case 0: f0(); break;

case 1:{CTest i(3); f1(); break;}

default: fdef();

}

则i的作用域被限制在{}中,不会再出现未构造就析构的问题。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myliupp/archive/2009/08/07/4420792.aspx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