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当结构体成员一致但是顺序不同时,所计算的出来的结构体大小不一样
因此我们发现结构体在在内存中存储时并不是简单地将其成员所占空间相加,而成员的类型,放置顺序都会影响为结构体分配内存空间。
对齐规则
1.结构体的第一个成员对齐到和结构体变量起始位置偏移量为0的地址处
若内存中从位置为0开始存放结构体,则c1放在0处 ,而放c2时,由于c2是char类型,大小为1,与默认对齐数8相比较小,故c2的对齐数就是1,
2.其他成员变量要对齐到某个数字(对齐数)的整数倍的地址处
对齐数=编译器默认的一个对齐数与该成员变量大小的较小值
VS中默认的值为8
Linux中没有默认对齐数,对齐数就是成员白身的大小
3.结构体总大小为最大对齐数(结构体中每个成员变量都有一个对齐数,所有对齐数中最大的)的整数倍。
存a时,由于a为int类型,占4个字节,相比于默认对齐数8更小,所以对齐数为4,由于下一个地址是2的位置,并不是4的整数倍,故往下找到位置为4的内存空间,中间空出来的两个字节的空间相当于浪费了
如图所示结构体,第一个char类型自然就存放在地址为0处,地二个int类型的a,对齐数为4,地址编号应该与4的整数倍对齐(往下找),找到地址为4的空间,中间浪费3个字节的空间,第三个元素是char类型的c2,对齐数为1,地址编号为9的空间即为1的整数倍,因此直接存放就行,而最终结构体并不是9个字节,是因为结构体整体的大小还要对齐 最大对齐数的整数倍,(继续往下找,找到地址为11时发现此时结构体大小为12个字节,对齐4的整数倍,即停止)最终结构体大小为12个字节
4.如果嵌套了结构体的情况,嵌套的结构体成员对齐到自己的成员中最大对齐数的整数倍处,结构体的整体大小就是所有最大对齐数(含嵌套结构体中成员的对齐数)的整数倍
如图程序,s4里面嵌套s3,那么比较s3里面的所有成员的对齐数,找到最大的那一个(即为8),因此存s3时地址从8开始(对齐数8的1倍,中间空7个字节的空间),接着下一个字节地址为24,正好为地三个变量d的对齐数的整数倍,即从24开始向后存的,占8个字节,总共占了32个字节,正好又是最大对齐数8的整数倍,因此最终结果是32个字节
(可以用offsetof函数验证结构体成员的偏移量)
为什么要对齐呢?
大部分的参考资料都是这样说的:
1.平台原因(移植原因):
不是所有的硬件平台都能访问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数据的;某些硬件平台只能在某些地址处取某
否则抛出硬件异常。
2.性能原因:
数据结构(尤其是栈)应该尽可能地在自然边界上对齐。原因在于,为了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处理器需要作两次内存访问;而对齐的内存访问仅需要一次访问。假设一个处理器总是从内存中取8个字节,则地址必须是8的倍数。如果我们能保证将所有的double类型的数据的地址都对齐成8的倍数,那么就可以局一个内存操作来读或者写值了。否则,我们可能需要执行两次内存访问,因为对象可能被分放在两个8字节内存块中。
总体来说:结构体的内存对齐是拿空间来换取时间的做法。
那在设计结构体的时候,我们既要满足对齐,又要节省空间,如何做到:
让占用空间小的成员尽量集中在一起
对齐数也是可以修改的,使用 #pragma这个预处理指令可以修改默认对齐数
#pragma pack(1)//把默认对齐数修改为1
#pragma pack()//取消修改对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