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详解】

系列文章目录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进阶算法

第三阶段:应用和实践

第四阶段:持续学习和优化


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进阶算法

第三阶段:应用和实践

第四阶段:持续学习和优化

一、数据结构基础:

1. 数组 (Arrays):

(1) 特点:

(2) 基本操作:

(3) 相关:

2. 链表 (Linked Lists):

(1) 特点:

(2) 类型:

(3) 基本操作:

(4) 相关:

3. 栈 (Stacks) 和 队列 (Queues):

(1) 栈(Stacks):

(2) 队列(Queues):

(3) 相关:

4. 树 (Trees) 和 图 (Graphs):

(1) 树(Trees):

(2) 图(Graphs):

(3) 相关:

二、算法基础:

1. 基本排序算法:

(1) 冒泡排序 (Bubble Sort):

(2) 选择排序 (Selection Sort):

(3) 插入排序 (Insertion Sort):

(4) 希尔排序 (Shell Sort):

(5) 计数排序 (Counting Sort):

(6) 桶排序 (Bucket Sort):

2. 基本搜索算法:

(1) 线性搜索 (Linear Search):

(2) 二分搜索 (Binary Search):

(3) 插值搜索 (Interpolation Search):

(4) 树搜索 (Tree Search):

3. 递归与迭代:

(1) 递归 (Recursion):

(2) 迭代 (Iteration):

(3) 选择方法:

4. 分析算法(常见模型):

(1) RAM模型(Random Access Machine):

(2) 离散数学模型:

(3) 概率模型:

(4) 计算模型:

(5) 并行模型:

(6) 量子模型:

5. 设计算法

(1) 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

(2)分析分治算法

总结


前言

算法是解决问题或执行任务的一系列清晰而有序的步骤。它接受一些输入,经过特定的计算或处理过程,产生输出结果。算法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有限的、确定的指令序列,每条指令描述一个计算步骤。

算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 数据处理和分析:排序、搜索、过滤、聚类等。
  • 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图像增强、目标检测等。
  • 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语义理解、机器翻译等。
  • 网络和系统设计:路由算法、分布式系统、数据库优化等。

  本系列内容是对算法的基础学习和实践应用   

注意   其中以C语言为示例编程语言  

章节内容将不断梳理填充,请及时关注学习


Algorithms

基础知识

建立起对数据结构和算法基础的扎实理解和掌握

一、数据结构基础

1. 数组 (Arrays)

数组(Arrays)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用于存储相同类型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内存中连续排列。数组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其中的元素,索引通常从0开始。

(1) 特点:
  • 连续存储:数组中的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因此可以通过索引高效地访问。
  • 相同类型:数组中的元素类型必须相同,通常是基本数据类型或对象的引用。
  • 固定大小:数组的大小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即它具有固定的长度。
  • 随机访问:可以通过索引直接访问数组中的任意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

示例:声明一个包含5个整型元素的数组arr。使用循环遍历数组,并打印每个元素的索引和值。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声明一个整型数组,大小为5
    int arr[5] = {10, 20, 30, 40, 50};
    
    // 访问数组元素并打印它们的值
    printf("Array elements:\n");
    for (int i = 0; i < 5; i++) {
        printf("arr[%d] = %d\n", i, arr[i]);
    }
    
    return 0;
}
(2) 基本操作:
  • 访问元素:通过索引访问数组中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1)。
  • 插入元素:在指定位置插入新元素,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O(n),因为需要移动后续元素。
  • 删除元素: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O(n),因为需要移动后续元素。
  • 修改元素:直接修改数组中指定位置的元素值,时间复杂度为 O(1)。

示例:在C语言中实现数组的插入、删除和修改操作: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_SIZE 100

// 向数组中指定位置插入新元素
void insertElement(int arr[], int *size, int position, int element) {
    if (*size >= MAX_SIZE) {
        printf("Array is full. Insertion failed.\n");
        return;
    }
    if (position < 0 || position > *size) {
        printf("Invalid position. Insertion failed.\n");
        return;
    }
    
    // 将指定位置之后的元素向后移动
    for (int i = *size; i > position; i--) {
        arr[i] = arr[i - 1];
    }
    
    // 在指定位置插入新元素
    arr[position] = element;
    (*size)++;
}

// 从数组中指定位置删除元素
void deleteElement(int arr[], int *size, int position) {
    if (position < 0 || position >= *size) {
        printf("Invalid position. Deletion failed.\n");
        return;
    }
    
    // 将指定位置之后的元素向前移动
    for (int i = position; i < *size - 1; i++) {
        arr[i] = arr[i + 1];
    }
    
    (*size)--;
}

int main() {
    int arr[MAX_SIZE] = {10, 20, 30, 40, 50};
    int size = 5; // 数组的当前大小
    
    // 插入元素
    insertElement(arr, &size, 2, 25); // 在索引为2的位置插入元素25
    
    // 打印插入元素后的数组
    printf("Array after insertion:\n");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删除元素
    deleteElement(arr, &size, 3); // 删除索引为3的元素
    
    // 打印删除元素后的数组
    printf("Array after deletion:\n");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修改元素
    arr[1] = 22; // 将索引为1的元素修改为22
    
    // 打印修改元素后的数组
    printf("Array after modification:\n");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return 0;
}
(3) 相关:
  • 数据存储:数组常用于存储一组有序的数据,如整数、浮点数等。

示例:使用C语言中的数组来存储一组整数数据:

#include <stdio.h>

#define ARRAY_SIZE 5

int main() {
    // 声明一个整型数组,大小为5
    int numbers[ARRAY_SIZE];

    // 向数组中存储数据
    printf("Enter %d integers:\n", ARRAY_SIZE);
    for (int i = 0; i < ARRAY_SIZE; i++) {
        printf("Enter number %d: ", i + 1);
        scanf("%d", &numbers[i]);
    }

    // 打印存储在数组中的数据
    printf("\nNumbers stored in the array:\n");
    for (int i = 0; i < ARRAY_SIZE; i++) {
        printf("%d ", numbers[i]);
    }
    printf("\n");

    return 0;
}
  • 缓存:数组可以用于缓存数据,提高数据访问效率。

示例:定义一个大小为CACHE_SIZE的数组cache,它充当缓存。使用initializeCache函数初始化缓存,为每个缓存位置生成随机数。再使用accessCache函数访问缓存中的数据,随机选择一个索引来获取对应的数据。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time.h>

#define CACHE_SIZE 1000000 // 缓存大小

// 初始化缓存
void initializeCache(int cache[], int 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cache[i] = rand(); // 使用随机数初始化缓存
    }
}

// 访问缓存中的数据
int accessCache(int cache[], int index) {
    return cache[index]; // 返回缓存中指定索引的数据
}

int main() {
    int cache[CACHE_SIZE];

    // 初始化随机数种子
    srand(time(NULL));

    // 初始化缓存
    initializeCache(cache, CACHE_SIZE);

    // 访问缓存中的数据
    int index = rand() % CACHE_SIZE; // 随机选择一个索引
    int data = accessCache(cache, index);
    printf("Data at index %d: %d\n", index, data);

    return 0;
}
  • 矩阵运算:数组可以用于表示矩阵,并进行相关的线性代数运算。

示例:矩阵加法运算

#include <stdio.h>

#define ROWS 2
#define COLS 2

// 矩阵加法函数
void addMatrices(int mat1[][COLS], int mat2[][COLS], int result[][COLS]) {
    for (int i = 0; i < ROWS; i++) {
        for (int j = 0; j < COLS; j++) {
            result[i][j] = mat1[i][j] + mat2[i][j];
        }
    }
}

// 打印矩阵
void printMatrix(int mat[][COLS]) {
    for (int i = 0; i < ROWS; i++) {
        for (int j = 0; j < COLS; j++) {
            printf("%d ", mat[i][j]);
        }
        printf("\n");
    }
}

int main() {
    int matrix1[ROWS][COLS] = {{1, 2}, {3, 4}};
    int matrix2[ROWS][COLS] = {{5, 6}, {7, 8}};
    int result[ROWS][COLS];

    // 计算矩阵加法
    addMatrices(matrix1, matrix2, result);

    // 打印原始矩阵和结果矩阵
    printf("Matrix 1:\n");
    printMatrix(matrix1);

    printf("Matrix 2:\n");
    printMatrix(matrix2);

    printf("Result of matrix addition:\n");
    printMatrix(result);

    return 0;
}
  • 算法实现:许多算法的实现都基于数组,如排序算法、搜索算法等。

注:本示例在后续算法基础中会有详细的描述。

2. 链表 (Linked Lists)

链表(Linked Lists)是一种常见的线性数据结构,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引用(指针)。

(1) 特点:
  • 非连续存储:链表中的节点在内存中不需要连续存储,通过指针相连。
  • 动态大小:链表的大小可以动态调整,可以在运行时灵活地添加或删除节点。
  • 灵活插入和删除:由于节点的指针关系,插入和删除操作在链表中的时间复杂度通常为 O(1)。
  • 随机访问效率低:链表中要访问特定位置的元素,需要从头节点开始沿着指针依次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n)。
(2) 类型:
  1. 单向链表(Singly Linked List):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数据项和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2. 双向链表(Doubly Linked List):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数据项和两个指针,分别指向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
  3. 循环链表(Circular Linked List):在单向链表或双向链表的基础上,将尾节点指向头节点,形成一个环。
(3) 基本操作:
  • 插入节点:在链表中的任意位置插入一个节点。
  • 删除节点:从链表中移除指定位置的节点。
  • 搜索节点:在链表中查找特定数据值的节点。
  • 遍历链表:按顺序访问链表中的所有节点。
(4) 相关:
  • 内存管理:动态分配和释放内存。
  • 实现其他数据结构:如栈、队列等。
  • 表达式求值:使用双向链表来实现表达式的中缀转后缀操作。
  • LRU缓存淘汰策略:使用双向链表来实现LRU缓存算法中的缓存数据结构。

3. 栈 (Stacks) 和 队列 (Queues)

(1) 栈(Stacks):
  • 特点: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Last-In-First-Out)的数据结构,即最后进入栈的元素最先被访问或删除。
  • 基本操作
    1. 压栈(Push):将元素添加到栈的顶部。
    2. 出栈(Pop):从栈的顶部移除元素。
    3. 查看栈顶元素(Top):获取栈顶元素但不移除。
  • 应用:栈常用于需要后进先出的场景,如函数调用、表达式求值、浏览器的后退按钮等。
(2) 队列(Queues):
  • 特点: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First-In-First-Out)的数据结构,即最先进入队列的元素最先被访问或删除。
  • 基本操作
    1. 入队(Enqueue):将元素添加到队列的尾部。
    2. 出队(Dequeue):从队列的头部移除元素。
    3. 查看队头元素(Front):获取队列头部的元素但不移除。
  • 应用:队列常用于需要先进先出的场景,如任务调度、消息传递、缓冲区管理等。
(3) 相关:
  • 栈和队列的转换:可以使用两个栈来实现一个队列,也可以使用两个队列来实现一个栈。
  • 双端队列(Deque):双端队列允许从队列的两端进行操作,即既支持栈的操作也支持队列的操作。

4. 树 (Trees) 和 图 (Graphs)

        两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        

(1) 树(Trees):
  • 特点:树是一种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层次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且有且只有一个根节点。
  • 基本概念:树包括根节点、父节点、子节点、叶子节点、深度、高度等概念。
  • 常见类型:二叉树、二叉搜索树、平衡二叉树、堆、树状数组等。
  • 应用:在数据存储、搜索、排序、路由算法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索引、表达式解析等。
(2) 图(Graphs):
  • 特点:图是一种由节点(顶点)和边(边缘)组成的集合,用于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
  • 基本概念:图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边可以带有权重,图中可能存在环路。
  • 常见类型:有向图、无向图、加权图、稀疏图、稠密图等。
  • 应用:在网络分析、社交网络、路径规划、图像处理、编译器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 相关:
  • 树的遍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等。
  • 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DFS)、广度优先搜索(BFS)等。
  • 树的操作:插入、删除、查找、平衡等。
  • 图的操作:添加节点、添加边、删除节点、删除边、查找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

二、算法基础:

1. 基本排序算法

(1) 冒泡排序 (Bubble Sort):
  • 思想:重复地遍历待排序数组,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就交换它们,直到  没有任何交换发生为止。
  • 时间复杂度:最好情况下是 O(n),最坏和平均情况下是 O(n^2)。
  •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2) 选择排序 (Selection Sort):
  • 思想:每次从未排序的部分中选择最小的元素,然后与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交换位置。
  • 时间复杂度:最好、最坏和平均情况下都是 O(n^2)。
  •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算法。
(3) 插入排序 (Insertion Sort):
  • 思想:将未排序的元素逐个插入到已排序的部分中,直到整个数组有序。
  • 时间复杂度:最好情况下是 O(n),最坏和平均情况下是 O(n^2)。
  •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4) 希尔排序 (Shell Sort):
  • 思想:改进的插入排序,通过设置间隔序列使数组变得部分有序,然后对部分有序的数组进行插入排序。
  •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间隔序列的选择,平均情况下为 O(n log n)。
  •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算法。
(5) 计数排序 (Counting Sort):
  • 思想:统计数组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元素的值将它们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上。
  •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输入数据范围的大小,最好、最坏和平均情况下为 O(n+k),其中 k 是数据范围的大小。
  •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6) 桶排序 (Bucket Sort):
  • 思想:将数据分到有限数量的桶中,每个桶再分别进行排序,最后合并各个桶的结果。
  •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桶的数量和数据的分布情况,平均情况下为 O(n+k),其中 k 是桶的数量。
  • 稳定性:稳定排序算法。

2. 基本搜索算法

(1) 线性搜索 (Linear Search):
  • 思想:逐个检查数据集中的每个元素,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遍历完整个数据集。
  • 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下为 O(n),其中 n 是数据集的大小。
  • 适用场景:适用于小规模数据集或无序数据集的查找。
(2) 二分搜索 (Binary Search):
  • 思想:针对有序数据集,通过每次比较目标值与中间元素的大小关系来减半搜索范围。
  • 时间复杂度:最坏情况下为 O(log n),其中 n 是数据集的大小。
  • 适用场景:适用于有序数据集的查找,效率高于线性搜索。
(3) 插值搜索 (Interpolation Search):
  • 思想:针对有序数据集,根据目标值在数据集中的大致位置进行估计,从而更快地缩小搜索范围。
  • 时间复杂度:平均情况下为 O(log log n),但在不均匀分布的数据集中可能退化为 O(n)。
  • 适用场景:适用于均匀分布的有序数据集,效率高于二分搜索。
(4) 树搜索 (Tree Search):
  • 思想:通过树结构进行搜索,如二叉搜索树、平衡二叉搜索树等,根据节点值的大小关系进行搜索。
  • 时间复杂度:取决于树的高度,平均情况下为 O(log n),最坏情况下可能退化为 O(n)。
  • 适用场景:适用于有序数据集的查找,特别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3. 递归与迭代

(1) 递归 (Recursion):
  • 思想:递归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子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递归函数中,函数会调用自身来解决子问题,直到达到基本情况(递归终止条件)。
  • 特点
    • 简洁清晰:递归可以简化问题的表达,使代码更易于理解。
    • 自然直观:某些问题的递归解法更符合问题的自然描述。
  • 示例代码:阶乘计算、斐波那契数列、树的遍历等问题常使用递归求解。
(2) 迭代 (Iteration):
  • 思想:迭代是通过循环控制来反复执行一组操作,直到满足特定条件为止。与递归不同,迭代不需要函数调用自身。
  • 特点
    • 效率高:迭代通常比递归更高效,因为它避免了函数调用的开销。
    • 控制明确:迭代通过循环结构明确地控制执行流程,更容易理解和分析。
  • 示例程序:求解斐波那契数列、数组遍历、排序算法等问题常使用迭代求解。
(3) 选择方法:
  • 适用性:对于某些问题,递归是一种更自然和简洁的解决方法;而对于其他问题,迭代可能更高效和可控。
  • 性能考虑:在考虑性能和资源消耗时,通常应当优先考虑迭代,因为它通常比递归更高效。
  • 栈溢出风险:递归调用可能导致栈溢出,因此需要谨慎使用递归。

4. 分析算法(常见模型)

(1) RAM模型(Random Access Machine):
  • 特点:RAM模型假设计算机有无限数量的寄存器和一个存储器,寄存器数量与输入规模无关,用于分析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 用途:RAM模型用于分析算法的基本操作数量,并估计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2) 离散数学模型:
  • 特点:离散数学模型通常基于数学理论,如图论、概率论等,用于分析算法在离散数据结构上的性能特征。
  • 用途:离散数学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图算法、搜索算法等问题,提供对算法性能的深入理解。
(3) 概率模型:
  • 特点:概率模型基于概率理论,考虑算法在不同输入情况下的随机性和期望性能。
  • 用途:概率模型可以用于分析随机化算法、概率算法等,提供对算法在平均情况下的性能评估。
(4) 计算模型:
  • 特点:计算模型基于实际计算机系统的特性,考虑算法在特定计算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 用途:计算模型可以用于分析算法在实际计算机系统中的执行情况,提供更准确的性能评估。
(5) 并行模型:
  • 特点:并行模型考虑算法在并行计算环境中的性能特征,如多核处理器、分布式系统等。
  • 用途:并行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并行算法、并行计算任务等,提供对算法在并行环境中的性能评估。
(6) 量子模型:
  • 特点:量子模型考虑算法在量子计算机上的执行情况,考虑量子比特和量子门操作等特性。
  • 用途:量子模型可以用于分析量子算法、量子搜索等问题,提供对算法在量子计算机上的性能评估。

5. 设计算法

(1) 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

        分治法是一种算法设计策略,将问题划分成若干个规模较小但结构与原问题相似的子问题,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然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为原问题的解。

(2)分析分治算法

        分治算法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分解、解决和合并。

  • 分解(Divide):将原问题划分成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通常是原问题的子结构或子集。
  • 解决(Conquer):递归地解决子问题。对于每个子问题,如果其规模足够小,可以直接求解;否则,继续递归地应用分治策略。
  • 合并(Combine):将子问题的解合并为原问题的解。通常是将各个子问题的解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
  • 示例:归并排序(Merge Sort)

                归并排序是一个典型的分治算法,其步骤如下:

               1. 分解:将待排序的数组划分为两个规模相等(或近似相等)的子数组。

               2.  解决:递归地对两个子数组进行归并排序。

               3.  合并:将两个已排序的子数组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

 归并排序(Merge Sort):

        思想:将待排序的数组不断地分割成较小的数组,直到无法继续分割(即每个子数组只包含一个元素),然后将这些小数组两两合并并排序,直到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有序数组。

        时间复杂度:始终是 O(n log n),其中 n 是待排序数组的大小。

        空间复杂度: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临时数组,空间复杂度是 O(n)。

        稳定性:稳定的排序算法,相同元素的相对顺序不会改变。

        适用性: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数据集,并且对链表的排序也非常高效。

  


总结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聚焦于数据结构算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熟悉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基本操作,同时掌握排序、搜索、递归与迭代等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建立了对数据处理、问题解决的基础认知。奠定后续学习和应用算法的基础。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