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伙伴们写关于润年的程序,也有听到他们关于对闰年机制的讨论,讲什么的都有。
高中的时候看李永乐老师的视频,有了解过关于闰年机制的内容,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先说润年的规则,有这么一句话很多人小学应该都听过———“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又润”意思是一个年份是4的倍数那一年就是闰年,是100的倍数则不是润年;或者是400的倍数则也是闰年。这两条判定标准。
那么过去的人为什么要设置润年这个机制呢???
我们都知道平年一年有365天,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但这个数字不够精确。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大概是365.2422天。那么每一年我们就少计算了0.2422天。看起来误差很小影响不大,但其实不然。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以千,万年作为时间轴来衡量的话,每过一万年,我们就少计算了2422天。你可能会疑惑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如果这误差的2422天不加以校正弥补,那么节气将会混乱,生存面临危机!假如误差达到180天左右的时候,冬夏,春秋颠倒。六七月份会冷的一批,腊月正月则酷暑难耐!!!更重要的是这会使人们由于时间误差太大,与以往总结的节气经验不符,错过耕种时机。这对农耕社会的人类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设置闰年这个机制很大程度上校正了这个时间误差。我们不妨来算一下,从第一年到第一万年这中间一共有多少个闰年。1到10000里边 4的倍数有2500个 ;100的倍数有100个;400的倍数有25个。那么一万年里闰年的数量==2500-100+25==2425个。也就是说一万年里我们多计算了2425天。这与之前少计算的2422天仅仅相差三天。人们通过设计这个巧妙的机制,把我们计算地球公转一万年的误差缩小到了三天!!! 这个解析计算对当时年少的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就深深的记下了李永乐老师的这段讲话。同样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先贤们的智慧。
是不是很有趣呢:)
(下图是区分闰年平年的程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