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比例究竟多少是合理的?

   在一些软件大会上,人们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比例究竟多少是合理的?而这样的问题,很难直接给出一个答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压力:

  • 许多公司领导总是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比例,然后按这个比例分配招聘的名额,或者设法缩小测试队伍,减少开发成本。
  • 多数情况下,测试人员工作量大,比开发人员忙,所以想寻求一个数据,来说服其公司,多招些测试人员。

有些专家说,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通常的比例是1个测试人员对3个开发人员。实际上,这样的比例毫无意义。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比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不同的业务、文化和产品而不同。如果不管公司的文化、产品的类型和责任定义等,一定要按照某个比例来分配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这是武断的做法,缺乏科学性。有两个典型的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

  • 微软公司的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一般为1:1,甚至在Windows 2000开发团队中,有1800个测试人员,900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为2:1。
  • 在Google (谷歌)公司,则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则很低,据谷歌公司的测试经理介绍,为1:10.

那为什么呢?这里主要是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工作范围的定义,在这两家公司差别挺大,在微软,单元测试由测试人员(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 SDET)做, 相当于SDET再写一套代码来测试开发人员写的产品代码,其工作量不比开发人员低,另外,微软开发的产品都是比较复杂的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等,自然就需要很多的测试人员。而Google的单元测试和功能测试一般都是由开发人员自己来完成,测试人员主要提供自动化测试工具的支持。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了足够的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的覆盖度高达85%以上,软件在交给测试人员时,在功能上基本没有缺陷,这样测试人员主要集中精力进行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而这些都是自动化工具来完成的,自然需要较少的测试人员。

 

另外,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还受所开发的产品类型、企业文化、项目环境、质量要求水平、开发人员或测试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影响。例如:

  • 所开发的产品是操作系统、基础平台,和一般的客户端软件、简单的Web应用系统,其测试需求、范围和工作量都是不同的。如Windows操作系统要支持第3方各种应用程序、支持大量的API和各种硬件驱动程序等,还有兼容DOS、32位/64位等应用程序,系统非常复杂、用户操作也非常灵活,所以测试的工作量也大得多,需要大量测试人员的付出。
  • 软件设计、代码的质量,也就是企业文化、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直接影响了软件的阶段性成果的质量,如果软件构造质量很高,其回归测试范围有限、重复测试的次数只有12次,而不是45次,结果,测试的工作量大大降低,测试人员数量随之降低。
  • 例如,许多免费的网络应用产品总是将自己定位在Beta版,那么,会降低质量水平,让用户试用,并帮助发现一些缺陷(因为免费,用户也不能抱怨什么),这样的话,公司内部测试的努力会少多了。
  • 测试人员素质高,精兵强将,那么人数就会少些;如果测试人员定位低、待遇低,就可能靠人海战术,那么人数就会多。
  • 在敏捷方法中,开发人员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比例会低些。如果采用测试驱动开发,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比例会更低。这时,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些。

当然,针对一个具体公司,流程、产品和文化等都定型了,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历史数据等,定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如1:2、1:3等,都是可以的。如果一个软件公司,硬要参考微软、谷歌或其它某个公司的做法,也许就不合理。一定要找相似的公司,那家公司又做得很成功,那就可以直接参考。

 

也许将来某一天,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会合二为一,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只是每个人的任务会有所不同,大家都能胜任、完成某个任务中的测试和开发的工作。所以,作为测试人员,掌握良好的技术也是必要的,包括编程能力。

 

 

[新发现的文章 4/14/2010] google v. microsoft, and the dev:test ratio debate

Google 测试工程师职责:
  • Developing test strategies.
  • Automating tests using test frameworks.
  • Write moderately complex code/scripts to test systems.
  •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onitoring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usage at all levels with an eye toward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 May create test harnesses and infrastructure.

 

微软SDET的责任:

 

 

  • Hire developers to write code to test code. Our goal is to have engineers writing robust, reliable and repeatable tests that find issues early and cover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component under test thoroughly.
  • SDETs are in the source code for the product as much as they are working with test source and our SDETs build the framework used for testing.
  • Build programmatic tests that are self-verifying, that are easily extensible and that are not simply comparing “data in” to “expected out”.
  • A successful SDET derives pleasure from building lasting designs, implementing robust maintainable code, and being a partner in the design of the components while advancing the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for testing software

 

 

 

  • 2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7
    评论
目录 一 软件测试 从零开始 5 1.1 引言 5 1.2 测试准备工作 5 1.2.1 向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学习 5 1.2.2 阅读软件测试的相关书籍 6 1.2.3 走读缺陷跟踪库中的问题报告单 6 1.2.4 走读相关产品的历史测试用例 6 1.2.5 学习产品相关的业务知识 6 1.3 识别测试需求 7 1.3.1 主动获取需求 7 1.3.2 确认需求的优先级 8 1.3.3 加入开发小组的邮件群组 8 1.3.4 与开发人员为邻 8 1.4 测试用例设计 8 1.4.1 测试用例的基本格式 8 1.4.2 重用同类型项目的测试用例 9 1.4.3 利用已有的软件 Checklist 9 1.4.4 加强测试用例的评审 10 1.4.5 定义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 10 1.5 测试用例执行 10 1.5.1 搭建软件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 10 1.5.2 测试执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1 1.5.3 及时更新测试用例 11 1.5.4 提交一份优秀的问题报告单 12 1.6 测试结果分析 12 1.7 总结 13 二 软件测试的常识 13 2.1 引言 13 2.2 软件测试常识 13 2.2.1 测试是不完全的(测试不完全) 13 2.2.2 测试具有免疫性(软件缺陷免疫性) 14 2.2.3 测试是 “ 泛型概念 ” (全程测试) 14 2.2.4 80-20 原则 14 2.2.5 为效益而测试 15 2.2.6 缺陷的必然性 15 2.2.7 软件测试必须有预期结果 15 2.2.8 软件测试的意义 - 事后分析 15 2.2.9 结论: 15 三 浅谈软件开发中的注意事项 16 3.1 项目设计 16 3.2 设计变化和需求变化 16 3.3 代码编写 17 3.3.1 源程序文件结构 17 3.3.2 界面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17 3.3.3 编辑风格 17 3.3.4 命名规范 18 3.4 BUG修补 18 3.5 开发人员测试 18 四 软件测试的若干问题 19 4.1 前言 19 4.2 博弈的各方 19 4.3 测试的过程 20 4.4 测试所具备的素质 20 4.5 自动化测试 20 4.6 测试的误区 21 五 浅谈功能测试用例模板设计 21 5.1 Excel 模版 21 5.2 测试用例状态转换分析 23 六 如何提高软件质量 23 6.1 什么是质量 24 6.2 流程对质量的贡献 25 6.3 流程与技术 27 6.4 全面质量管理 28 6.5 关注测试 29 6.6 成功的铁三角 30 6.7 国际上流行的质量标准 30 6.8 如何起步 32 七 ISO和CMM,我们该选择谁 32 7.1 管理水平的适用性 33 7.2 复杂度的适用性 33 7.2.1何谓研发过程复杂度 34 7.2.2 何谓组织机构复杂度 34 7.3 量化管理的适用性上 35 7.4 结论 36 八 如何做好单元测试 36 8.1 前言 36 8.2 组织结构应该保证测试组参与单元测试 36 8.3 加强单元测试流程规范性 37 8.3.1 制订单元测试的过程定义 37 8.3.2 单元测试工作产品必须纳入配置管理 38 8.3.3 必须制订覆盖率指标和质量目标来指导和验收单元测试 38 8.3.4 加强详细设计文档评审 39 8.4 单元测试者技能的提高 39 8.4.1 加强对单元测试人员的技能培训 39 8.4.2 必须引入工具进行辅助 40 8.4.3 单元测试者加强对被测软件的全面了解 40 8.5 结尾 40 九 漫谈人机界面测试 41 9.1 一致性测试 41 9.2 信息反馈测试 42 9.3 界面简洁性测试 42 9.4 界面美观度测试 42 9.5 用户动作性测试 43 9.6 行业标准测试 43 9.7 小结 44 十 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 44 10.1 功能测试 45 10.1.1 链接测试 45 10.1.2 表单测试 45 10.1.3 Cookies测试 45 10.1.4 设计语言测试 45 10.1.5 数据库测试 46 10.2 性能测试 46 10.2.1 连接速度测试 46 10.2.2 负载测试 46 10.2.3 压力测试 46 10.3 可用性测试 47 10.3.1 导航测试 47 10.3.2 图形测试 47 10.3.3 内容测试 47 10.3.4 整体界面测试 47 10.4 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48 10.4.1 平台测试 48 10.4.2 浏览器测试 48 10.5 安全性测试 48 10.6 总结 49 十一 为盈利而测试 49 11.1 引言 49 11.2 什么是软件测试 50 11.3 六个误区 50 11.3.1 误区一:忽视对正常输入的测试 50 11.3.2 误区二:忽视设计阶段的参与与评估 50 11.3.3 误区三:忽视测试计划与测试文档的建立及维护 51 11.3.4 误区四:忽视缺陷的分析,报告及跟踪 51 11.3.5 误区五:错误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终止条件 51 11.3.6 误区六:不懂得合理调配使用测试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 51 11.4 软件质量与软件测试 52 11.5 软件测试的经济目的 54 11.5.1 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54 11.5.2 尽早发现缺陷,降低后继质量成本 54 11.6 何时应当停止测试 56 十二 整体性能测试剖析 57 十三 性能测试工具之研究 62 13.1 性能测试的意义 62 13.2 性能测试工具综述 63 13.3 性能测试工具的体系架构 64 13.4 虚拟用户产生器 Vugen 65 13.5 Proxy 二次捕获的问题 67 13.6 关联的问题 68 13.7 脚本的问题 70 13.8 Conductor 和 Player 部分 71 13.9 Conductor 和 Player 的技术要点 72 13.10 数据分析工具 Analysis 72 13.11 结束语 72 十四 性能测试原理及性能测试实例分析 73 14.1 软件测试中的性能测试 73 14.1.1 性能测试的含义 73 14.1.2 性能测试的分解 73 14.2 一个性能测试实例 74 14.2.1 被测系统 74 14.2.2 对被测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75 14.5 总结 80 十五 软件GUI测试中的关注点 80 15.1 不能不说的二个问题 81 15.1.1 软件测试中的“二八”原则 81 15.1.2 软件黑盒测试解决的问题 81 15.2 软件黑盒测试常见错误类型及说明 81 15.2.1 用户界面错误 81 15.2.2 功能性 81 15.2.3 人机交互 82 15.3 命令结构和录入 87 15.3.1 不一致性 87 15.3.2 “最优化” 87 15.3.3 菜单 89 15.4 遗漏的命令 90 15.4.1 状态转换 90 15.4.2 危机预防 90 15.4.3 由用户进行的错误处理 91 15.4.4 其他问题 91 15.5 程序僵化 92 15.5.1 用户可调整性 92 15.5.2 控制方式 93 15.6 性能 94 15.6.1 降低程序速度 94 15.6.2 缓慢回应 94 15.6.3 如何减少用户吞吐量 94 15.6.4 反应拙劣 94 15.6.5 没有提前输入 95 15.6.6 没有给出某个操作会花很长时间的警告 95 15.6.7 程序太多提示和询问 95 15.6.8 尽量使用简单命令和提示 95 15.7 输出 95 15.7.1 不能输出某种数据 95 15.7.2 不能重定向输出 95 15.7.3 与一个后续过程不兼容的格式 96 15.7.4 必须输出的很少或很多 96 15.7.5 不能控制输出布局 96 15.7.6 荒谬的精度输出级别 96 15.7.7 不能控制表或图的标记 96 15.7.8 不能控制图形的缩放比例 96 15.8 错误处理 96 15.8.1 错误预防 96 15.8.2 错误检测 97 15.8.3 错误恢复 98 15.8.4 边界相关的错误 99 15.8.5 计算错误 100 15.9 小结 100 十六 软件测试技术 100 16.1 软件测试基础 101 16.1.1 测试目标 101 16.1.2 测试原则 101 16.1.3 可测试性 102 16.2 测试用例设计 104 16.3 白盒测试 104 16.4 基本路径测试 105 16.4.1 流图符号 105 16.4.2 环形复杂性 106 16.4.3 导出测试用例 106 16.4.4 图矩阵 108 16.5 控制结构测试 108 16.5.1 条件测试 108 16.5.2 数据流测试 110 16.5.3 循环测试 111 16.6 黑盒测试 112
目录 一 软件测试 从零开始 5 1.1 引言 5 1.2 测试准备工作 5 1.2.1 向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学习 5 1.2.2 阅读软件测试的相关书籍 6 1.2.3 走读缺陷跟踪库中的问题报告单 6 1.2.4 走读相关产品的历史测试用例 6 1.2.5 学习产品相关的业务知识 6 1.3 识别测试需求 7 1.3.1 主动获取需求 7 1.3.2 确认需求的优先级 8 1.3.3 加入开发小组的邮件群组 8 1.3.4 与开发人员为邻 8 1.4 测试用例设计 8 1.4.1 测试用例的基本格式 8 1.4.2 重用同类型项目的测试用例 9 1.4.3 利用已有的软件 Checklist 9 1.4.4 加强测试用例的评审 10 1.4.5 定义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 10 1.5 测试用例执行 10 1.5.1 搭建软件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 10 1.5.2 测试执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1 1.5.3 及时更新测试用例 11 1.5.4 提交一份优秀的问题报告单 12 1.6 测试结果分析 12 1.7 总结 13 二 软件测试的常识 13 2.1 引言 13 2.2 软件测试常识 13 2.2.1 测试是不完全的(测试不完全) 13 2.2.2 测试具有免疫性(软件缺陷免疫性) 14 2.2.3 测试是 “ 泛型概念 ” (全程测试) 14 2.2.4 80-20 原则 14 2.2.5 为效益而测试 15 2.2.6 缺陷的必然性 15 2.2.7 软件测试必须有预期结果 15 2.2.8 软件测试的意义 - 事后分析 15 2.2.9 结论: 15 三 浅谈软件开发中的注意事项 16 3.1 项目设计 16 3.2 设计变化和需求变化 16 3.3 代码编写 17 3.3.1 源程序文件结构 17 3.3.2 界面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17 3.3.3 编辑风格 17 3.3.4 命名规范 18 3.4 BUG修补 18 3.5 开发人员测试 18 四 软件测试的若干问题 19 4.1 前言 19 4.2 博弈的各方 19 4.3 测试的过程 20 4.4 测试所具备的素质 20 4.5 自动化测试 20 4.6 测试的误区 21 五 浅谈功能测试用例模板设计 21 5.1 Excel 模版 21 5.2 测试用例状态转换分析 23 六 如何提高软件质量 23 6.1 什么是质量 24 6.2 流程对质量的贡献 25 6.3 流程与技术 27 6.4 全面质量管理 28 6.5 关注测试 29 6.6 成功的铁三角 30 6.7 国际上流行的质量标准 30 6.8 如何起步 32 七 ISO和CMM,我们该选择谁 32 7.1 管理水平的适用性 33 7.2 复杂度的适用性 33 7.2.1何谓研发过程复杂度 34 7.2.2 何谓组织机构复杂度 34 7.3 量化管理的适用性上 35 7.4 结论 36 八 如何做好单元测试 36 8.1 前言 36 8.2 组织结构应该保证测试组参与单元测试 36 8.3 加强单元测试流程规范性 37 8.3.1 制订单元测试的过程定义 37 8.3.2 单元测试工作产品必须纳入配置管理 38 8.3.3 必须制订覆盖率指标和质量目标来指导和验收单元测试 38 8.3.4 加强详细设计文档评审 39 8.4 单元测试者技能的提高 39 8.4.1 加强对单元测试人员的技能培训 39 8.4.2 必须引入工具进行辅助 40 8.4.3 单元测试者加强对被测软件的全面了解 40 8.5 结尾 40 九 漫谈人机界面测试 41 9.1 一致性测试 41 9.2 信息反馈测试 42 9.3 界面简洁性测试 42 9.4 界面美观度测试 42 9.5 用户动作性测试 43 9.6 行业标准测试 43 9.7 小结 44 十 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 44 10.1 功能测试 45 10.1.1 链接测试 45 10.1.2 表单测试 45 10.1.3 Cookies测试 45 10.1.4 设计语言测试 45 10.1.5 数据库测试 46 10.2 性能测试 46 10.2.1 连接速度测试 46 10.2.2 负载测试 46 10.2.3 压力测试 46 10.3 可用性测试 47 10.3.1 导航测试 47 10.3.2 图形测试 47 10.3.3 内容测试 47 10.3.4 整体界面测试 47 10.4 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48 10.4.1 平台测试 48 10.4.2 浏览器测试 48 10.5 安全性测试 48 10.6 总结 49 十一 为盈利而测试 49 11.1 引言 49 11.2 什么是软件测试 50 11.3 六个误区 50 11.3.1 误区一:忽视对正常输入的测试 50 11.3.2 误区二:忽视设计阶段的参与与评估 50 11.3.3 误区三:忽视测试计划与测试文档的建立及维护 51 11.3.4 误区四:忽视缺陷的分析,报告及跟踪 51 11.3.5 误区五:错误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终止条件 51 11.3.6 误区六:不懂得合理调配使用测试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 51 11.4 软件质量与软件测试 52 11.5 软件测试的经济目的 54 11.5.1 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54 11.5.2 尽早发现缺陷,降低后继质量成本 54 11.6 何时应当停止测试 56 十二 整体性能测试剖析 57 十三 性能测试工具之研究 62 13.1 性能测试的意义 62 13.2 性能测试工具综述 63 13.3 性能测试工具的体系架构 64 13.4 虚拟用户产生器 Vugen 65 13.5 Proxy 二次捕获的问题 67 13.6 关联的问题 68 13.7 脚本的问题 70 13.8 Conductor 和 Player 部分 71 13.9 Conductor 和 Player 的技术要点 72 13.10 数据分析工具 Analysis 72 13.11 结束语 72 十四 性能测试原理及性能测试实例分析 73 14.1 软件测试中的性能测试 73 14.1.1 性能测试的含义 73 14.1.2 性能测试的分解 73 14.2 一个性能测试实例 74 14.2.1 被测系统 74 14.2.2 对被测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75 14.5 总结 80 十五 软件GUI测试中的关注点 80 15.1 不能不说的二个问题 81 15.1.1 软件测试中的“二八”原则 81 15.1.2 软件黑盒测试解决的问题 81 15.2 软件黑盒测试常见错误类型及说明 81 15.2.1 用户界面错误 81 15.2.2 功能性 81 15.2.3 人机交互 82 15.3 命令结构和录入 87 15.3.1 不一致性 87 15.3.2 “最优化” 87 15.3.3 菜单 89 15.4 遗漏的命令 90 15.4.1 状态转换 90 15.4.2 危机预防 90 15.4.3 由用户进行的错误处理 91 15.4.4 其他问题 91 15.5 程序僵化 92 15.5.1 用户可调整性 92 15.5.2 控制方式 93 15.6 性能 94 15.6.1 降低程序速度 94 15.6.2 缓慢回应 94 15.6.3 如何减少用户吞吐量 94 15.6.4 反应拙劣 94 15.6.5 没有提前输入 95 15.6.6 没有给出某个操作会花很长时间的警告 95 15.6.7 程序太多提示和询问 95 15.6.8 尽量使用简单命令和提示 95 15.7 输出 95 15.7.1 不能输出某种数据 95 15.7.2 不能重定向输出 95 15.7.3 与一个后续过程不兼容的格式 96 15.7.4 必须输出的很少或很多 96 15.7.5 不能控制输出布局 96 15.7.6 荒谬的精度输出级别 96 15.7.7 不能控制表或图的标记 96 15.7.8 不能控制图形的缩放比例 96 15.8 错误处理 96 15.8.1 错误预防 96 15.8.2 错误检测 97 15.8.3 错误恢复 98 15.8.4 边界相关的错误 99 15.8.5 计算错误 100 15.9 小结 100 十六 软件测试技术 100 16.1 软件测试基础 101 16.1.1 测试目标 101 16.1.2 测试原则 101 16.1.3 可测试性 102 16.2 测试用例设计 104 16.3 白盒测试 104 16.4 基本路径测试 105 16.4.1 流图符号 105 16.4.2 环形复杂性 106 16.4.3 导出测试用例 106 16.4.4 图矩阵 108 16.5 控制结构测试 108 16.5.1 条件测试 108 16.5.2 数据流测试 110 16.5.3 循环测试 111 16.6 黑盒测试 112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