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故事【17】

任天堂崛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七十年代美国雅达利公司开创一个高科技的电脑游戏业。无独有偶,一家专营电脑游戏机的日本任天堂公司,自八十年代初期把它的家庭电脑游戏机(FC)投放市场后,不平静的世界被再一次激起轩然大波。这个小小的日本株式会社,员工还不足上千,厂房规模还不及一所中学面积大,却硬是把人们熟知的松下、日立、东芝、索尼等国际驰名大企业甩在后列──1993 年人均创利80 万美元,世界任何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1994 年公司税前利润排名于全日本上市公司的第二位,仅次于汽车行业的霸主丰田。
“任天堂”缘出于极富东方哲理的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长期制作贩卖扑克一类的赌博器具,在难登大雅之堂的行当中苟延残喘了百余年,传到山内溥手中后,才冒着风险投入巨资,把主要业务定位于电脑游戏机。山内溥“下注”于游戏业,面对的却是严酷的现实:当时日本正面临石油危机,游戏玩家对老式节目日渐厌倦,制作厂商严重亏损,纷纷转产改行,游戏机销售量下跌到历史最低点。
任天堂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独具慧眼的山内溥却从市场暂时衰退中,看到了廉价家庭游戏机的发展前景。其他厂商为了招徕顾客,宣布自己的游戏机不仅能够玩游戏,还具有学习机的功能,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计算和打字;山内溥却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声称:任天堂FC 游戏机的惟一功能就是玩游戏。1980 年,他派出得力干将远征纽约和西雅图,试图在美国这个超级市场里淘出黄金。然而,真正为任天堂带来发展契机的是两个青年游戏玩家,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另一个却远在前苏联。
日本青年宫本茂画家出身,一如他所塑造的游戏角色那样憨态可鞠,最钟情的玩物是卡通片电影,惟独在电脑技术方面是个“半瓢水”。他在任天堂呆了三年一无所成,被山内溥打发到工程部去帮助设计游戏。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屡屡遭人白眼,可他却能站在“玩家”的角度,用一番奇谈怪论打动了山内溥的心:像射击、打球一类的电脑游戏早已受到“玩家”的厌倦,我们需要把童话故事搬进游戏机。
宫本茂设计的第一个童话游戏叫做“驴子金刚”,主人公是长着大鼻子傻头傻脑的木匠。第二个游戏使宫本茂的人生大放异彩,当他写完游戏的脚本时,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个“玛利奥”(Mario)后来竟名扬四海,闯入千家万户。游戏主角“玛利奥”是个水管工,在地下管道里探险时会遭遇各种扑朔迷离的难关,足以让孩子们感到异常刺激;而亲手指挥“玛利奥”锲而不舍地攻关破阵,又能不断提升自我满足的成功感。有趣的是,宫本茂为游戏主角起名“玛利奥”,仅仅是因为任天堂公司在美国租用仓库期间,曾经受到过一个名叫Mario的房东恶狠狠的训斥。
“玛利奥”以“超级玛利兄弟”为软件的正式名称,跟随FC 游戏机出征美利坚,当即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电脑游戏,从1985 年到1991 年间一共推出了8 代,销售数量高达7000 万套。“玛利奥”后来还成为许多美国电影、电视和漫画书的中心人物,使美国儿童花在任天堂游戏机上的时间比看电视还要多。“超级玛利”及随后跟进的100 多种任天堂电脑游戏节目卡,硬是把美国娱乐界搅得天翻地覆。
当任天堂趁势把“超级玛利”之火烧向全世界时,前苏联俄罗斯也有位青年帕契诺夫迷上了电脑游戏。帕契诺夫儿时即表现出他的天赋,15 岁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日就编写出一个数学游戏程序。参加工作后,他更是经常在电脑上玩一些自创的游戏。他偶然读到美国数学家撰写的智力测验读物,有一种拼图测验要求读者从不规则的图块中挑选出若干拼凑成为正方形,以此考验被试者的几何思维能力。帕契诺夫认为最好由电脑来帮助实现,经过反复琢磨,他设计了一种使用电脑的拼图玩法: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块随机依次从屏幕上方下落,游戏者必须趁其落到底部之前用它填满空隙。这游戏看似非常简单,在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创新,然而,它使人在失败后想要再次参与。帕契诺夫把他的“发明”命名为“Tetris”,这就是日后席卷全球的“俄罗斯方块”游戏雏形。
解体前的苏联人没有太强的商品意识,不经意间,帕契诺夫的“方块”悄悄传出了国界。此时,任天堂正好推出了掌上型GB 电脑游戏机──“游戏男孩”(Game Boy),“俄罗斯方块”自然是GB 游戏机的最佳搭档。山内溥毫不迟疑选派最强的谈判代表前往莫斯科,向帕契诺夫所在的研究院购买到专利权。
“俄罗斯方块”陪伴着任天堂再次出征,无数男女老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将时间消融在“方块”下落时“嘟嘟”的声响里。从此后,任天堂公司称霸于全球电脑游戏行业长达十余年。

英雄出少年

九十年代初,全球电脑业正忙着把PC 电脑从386 向486 升级,突然间,就象一股巨大的旋风刮来,一家新创办的电脑公司发动了所谓销售方式的“配销革命”。它不仅率先把486 电脑推向市场,而且打破了由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层层转销的传统模式,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价格比其他厂商同类产品便宜二三成,顿时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电脑业界被这场猛烈的攻势击昏了头,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不计其数,连IBM公司、王安公司、宏司和菲利普公司都出现巨额亏损。这家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和该公司的名称都叫“戴尔”。自古英雄出少年。1991 年,当戴尔电脑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M.Dell)以“电脑行销鬼才”的名声,跻身《财富》杂志所列全美500 家大企业领袖人物时,年龄仅为25 岁。
人们惊奇地翻开他的履历:这个青年在他12 岁时竟取得过美国德州政府颁发的商业执照。中学期间,他在杂志上刊登广告,用出售邮票赚来的2000 美元,买回了自己第一台PC 电脑。随后,他又把附近新婚夫妇名录输进电脑,凭借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行销手段,为自己赚回了一辆“宝马”牌轿车。
他的创业经历与比尔·盖茨十分相似。还在德州大学读书期间,迈克尔·戴尔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中断学业“下海”去创办自己的企业。戴尔对父亲解释说:“比尔·盖茨也是这样创办的微软公司。”身为牙科医生的父亲询问道:“你也打算做软件?”“不,我想与IBM 竞争!”戴尔的回答使父亲让大吃一惊。
那一年,戴尔刚满18 岁,年轻气盛,兜里只有1000 美元注册资金。戴尔的父母极力反对他退学,最后拗不过儿子的倔强,终于与他达成君子协定:可以在放暑假时试一试,若没有收益,9 月份必须回学校上课。
1984 年夏天,戴尔电脑公司在美国奥斯汀市挂牌营业,总经理麾下仅雇有一名负责财务的员工。青年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IBM 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电脑,不管你能否把它卖出。戴尔公司可以上门用成本价收购那些没有卖出的电脑,经销商又何乐而不为?机灵的小伙子把收购的电脑搬回家,又加装了一些零件,增强了电脑的性能。然后,以优惠价直销经他改良的IBM个人电脑,结果大受用户欢迎,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便突破18 万。公司的前景十分看好,于是,迈克尔·戴尔坚定地办了退学手续,他的公司在一年之内就卖出了1000 多台机器。
业务扩大后的戴尔公司一改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以面对最终用户的电话邮购方式直销,给美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戴尔对员工讲:“买电脑就好象上中国餐馆吃饭,顾客只要点菜,厨房就马上按单炒菜。”他的新点子层出不穷:全面承诺,24 小时全球联网热线服务,翌日上门维修……。到了本应该大学毕业的那年,戴尔电脑公司的营业额已高达7000 万。从此,他下令停止改装IBM电脑的业务,转为自行设计、开发和销售本公司的品牌机。
1989 年,英特尔486 微处理器面世。正如386 电脑时代IBM 把机遇“让”给康柏公司那样,这一次,康柏公司同样把天赐良机转手“送”给了戴尔。
康柏公司因率先推出386 电脑而声名鹊起,飘飘然把自以为物超所值的386电脑“吊”起来卖,价格愈涨愈高,遭来载道怨声。当英特尔‘四比三更好”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时,康柏公司却还在思考“四与三孰好孰差,这是一个问题”的哈姆莱特式命题。不久,486 电脑的走红就把一顶“亏损企业”的红帽头扣在康柏公司头上。直到菲佛出任公司总裁后,康柏才重新夺回竞争的优势。
趁着康柏犹豫不决的当口,戴尔电脑公司一分钟也不迟疑,几乎与英特尔486 芯片同步发动销售攻势。迈克尔·戴尔自此“一鸣惊人”,“DELL 486”品牌让用户趋之若骛。1994 年,戴尔公司的员工已达5 千余人,年收入超过20 亿美元。至1996 年底,戴尔电脑公司的年收入更增加到100 亿,仅在Internet网上的日营业额就从100 万猛增至200 万美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迈克尔·戴尔凭借486 和奔腾电脑之功力,创造了又一个比尔·盖茨神话。

软件起风云

微软公司依托DOS 软件搭载PC 机快速崛起,但是,“争当第一”始终是比尔·盖茨追逐的目标。“只有应用软件才能赚到大钱,DOS 也好,BASIC 等语言软件也好,都只能随IBM PC 发售而抽取一定的版税,要想获得丰厚利润,还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开发应用软件是短平快的项目,微软要想尽快崛起,不能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比尔·盖茨早认准了这个道理。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就领军杀向了应用软件的战场,软件业界从此风起云涌,龙争虎斗,哪一场战役的激烈程度,都不亚于开发DOS 软件。
个人电脑领域走红的应用软件,在IBM PC 时代来临前,如日中天者当属电子表格软件“维斯凯克”(VisiCalc),它已经在“苹果世界”里称雄长达三年。
1977 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26 岁学生布里克林(D.Bricklin),在学校DEC 电脑上编写了一个能计算帐目和统计表格的小程序。布里克林最初构想并不复杂,他只是把画着行列线的空表格搬上屏幕,在格子里填充数据,然后由电脑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布里克林得意地拿这个程序向导师请教,他的教授觉得很有发展前途,便介绍他找软件公司求助。此时,一家“个人软件公司”刚刚开张,老板费斯特拉(D.Fylstra)也是哈佛的校友,他一眼看中程序的商业价值,慷慨借给布里克林一台苹果II 型电脑。仅用了一星期时间,布里克林就把程序改写成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命名为VisiCalc(维斯凯克),即“可视计算”的意思。它大约每10 秒钟能够计算50 个格子,比手工计算快得多;如果某一格的数字被改变,软件还能够自动调整其他行列的相应数据。
1978 年,布里克林创立了“软件艺术公司”,专门制作“维斯凯克”。为了回报费斯特拉,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费斯特拉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10 万元,1979 年10 月把软件正式推向商业市场。由于它最初开发于苹果机,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程序。谁知此产品迅速得到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不到一年的功夫,它就成了个人电脑软件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金唱片”。到了1980 年,居然就有2 万多台苹果机被主要用来执行这种电子表格,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1983 年初,“维斯凯克”的销售量一举突破了50万套之巨。
“维斯凯克”走红后不久,微软公司决定成立消费者产品部,首战电子表格软件。当然,微软产品在技术上若不能超过它,绝不会有成功的可能。为此,比尔·盖茨把搜寻人才的目光瞄向了施乐公司在硅谷的PARC 研究中心。众所周知,PARC 是电脑发明的大本营,它拥有的人才后来曾帮助开发了微软视窗软件和苹果麦金塔电脑。以微软当时的实力,要想从第一流研究中心挖走其中任何一位恐怕都很困难,哪知天随人愿,一位博士级程序大师西蒙尼主动投向了微软。
查尔斯·西蒙尼(C.Simonyi)原是匈牙利人,靠打工才读完美国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自1972 年起任职于PARC。据说,他是第一个在软件中采用鼠标器和“所见即所得”方法的程序师。正当比尔·盖茨决定为电子表格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西蒙尼经人介绍来到微软公司,仅仅与比尔·盖茨交谈了5分钟,他就毅然作出“跳槽”决定。西蒙尼后来回忆说:“看到比尔,我就感到遇到了难逢的良机。”
事实证明,西蒙尼的到来,对微软开发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软件起到了关键作用。西蒙尼到职后,首先承担了微软电子表格项目主持人的重任。比尔·盖茨把构想中的软件命名为“Multiplan”,即“多重规划”,它必须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用途。西蒙尼在“多重规划”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菜单”,给用户一个简单方便的操作环境,也为后来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一种设计典范。因为微软与IBM 公司有合作的默契,设计电子表格自然把PC 机列在首位考虑。IBM当时正在大力发展64K 内存的机器,它一再要求把“多重规划”限制在64K 内存下执行。西蒙尼斟酌再三,最终还是顺从了IBM 的请求。
1982 年的8 月到10 月,微软公司相继把“多重规划”的不同机型的版本推向市场。比尔·盖茨踌躇满志地宣称:这是第二代的电子表格,凡会用计算器的人都能迅速掌握。《信息世界》也把它评选为当年最佳软件设计。想不到,11 月间风云突变,Comdex 电脑大展传来消息──有一种更新的电子表格抢走了“多重规划”的风头。西蒙尼慌忙赶向会场,两下一对比,顿时颓唐地摇了摇头。他回来对比尔说:“‘多重规划’大势已去,它与新发布的那个软件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果然,新年没过几个月,后者就超过“维斯凯克”和“多重规划”,雄居软件市场销售榜首。

  • 20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