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付结束之后,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复盘了。一提到复盘,你可能会马上联想到反思思维。是的,我们在课程里反复提到了反思这个词。
不过这个词有些被用烂了,我先来试图解释一下反思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
首先,反思是批判思维的一个具体应用。反思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是基于逻辑思维的、理性的、怀疑的、公正的思维方式。
其次,反思过程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你自己。反思首先是个自我批判的过程。我们前面提到的批判思维虽然也包含反思,但它的作用对象更多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也就是对架构规划进行批判。而反思,一般来说更关注的是自己,因此这是一个怀疑自己或团队的过程。
最后,反思的内容主要是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复盘过程思考的对象,就是你在架构活动中的思考过程本身。
说得更直白一点,你在为过去的思考逻辑找 Bug:我到底因为何种思考方式的缺陷导致漏算了?反思还有其含义,但我认为以上三点是最主要的心法。如果能在日常中把这个心法应用好,思考力肯定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
不过可能你在学习复盘这节课时已经感受到了,在复盘的过程中,这个“我” 不仅指架构师,还指参与架构活动的整个集体,是从决策者到赞助者再到执行的每一个人。而你作为架构师,只是在帮助整个公司完成复盘的反思。那么有了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复盘就完美了?当然不是,反思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所有参与者的思考态度的问题。
在研究架构活动的得失时,不把自己的失误排除在外。但这并不能保障我们可以找到所有的根因。
此文章为6月Day18学习笔记,内容来源于极客时间《郭东白的架构课》,推荐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