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 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的
- 网络和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起来, 因特网把许多网络连接起来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 第二阶段: 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主干王、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 第三阶段: 逐渐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1.3 因特网的组成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连通性和交换)
1.3.1 边缘部分的通信方式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 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 对等连接(P2P):两个主机通信时,每个主机即使服务器又是客户
1.3.2 核心部分的交换技术
路由器:一种专用计算机,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负责转发收到的分组 -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特点:在通话期间,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但平时传输线路是空闲的,所以传输效率很低 -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整个数据段为报文, 报文拆成n个等长的数据段,每个数据段前加上首部(包头)构成分组(包)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性能指标
- 速率: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b/s, bit/s), 指额定速率或标配速率
- 带宽: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高数据率(b/s)
- 吞吐量(throughput):单位时间内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 时延: 数据传输的时间, 总时延为以下四个时延之和
-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
-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信道长度/传播速率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
- 往返时间RTT:发送到接收的总时间
- 利用率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网络协议:简称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 网络协议三要素
-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格式)
- 语义:控制信息、动作和响应的内容
-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HTTP,SMTP,FTP。应用层数据交互的单元是报文
- 运输层:为两个主机进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 传输控制协议TCP: 传输单位是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 网络层: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使用IP协议
-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成帧, 在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传送帧
- 物理层
- TCP/IP的体系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IP、网络层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