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云计算梦想

  喜欢驾驶私人飞机旅行的埃里克·施密特遇到麻烦了。突如其来的机械故障让这位谷歌(www.g.cn)的CEO在香港机场苦等了9个小时,但这并没有阻挡他飞往北京的决心。 3月17日,在位于北京清华科技园的一间狭小的会议室里,52岁的施密特戴着金边眼镜,扎着粉底小花的领带,用一种近似大学教授的儒雅,开始了自2006年以来第三次面对中国观众的演讲。没有富丽堂皇的礼堂,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特效,这个全球最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的CEO的演讲平易近人得如同一次大学里的公开课,甚至在演讲进行了十多分钟之后,他仍然被摄影记者团团围住,他不得不一再说谢谢,让簇拥在身边的摄影师散去,底下的观众才得以看清他的身影。   全球计算机 “你一生要换多少次手机?如果手机丢了,里面的电话号码怎么办?”施密特向在场的人问了一个问题。显然,施密特早已准备好了答案。他用一种未来学家的口吻说道:“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个人计算机的架构正在逐渐转向云计算。” 云计算,正是施密特此次访华抛出的一枚重磅炸弹,也代表了谷歌一以贯之的看法: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正在从以PC桌面系统为中心转向以网络为中心。施密特说,过去我们把所有东西都放在计算机里面,计算机丢了,所有信息也随之丢失了;而在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新模式中,这种情况不再发生,因为所有的服务和应用都是在通过线提供的。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把自己的所有数据“存进了一个银行”,“银行给你存钱并提供自动取款机,而你就可以无需把所有的钱都带在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替换手机,联系人的号码也不会丢失,因为已经存留在网络上。施密特勾勒出的这样一幅诱人的未来图景——通过互联网,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终端上都可以随时得到所有的信息。施密特雄心勃勃的“云”计划与《哈佛商业评论》前编辑尼克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观察不谋而合。他在《巨大的转变》(The Big Switch)一书中断言,100年前曾经在机械动力领域出现的一幕正在今天的计算领域上演。他说,在19世纪末期,如果企业需要运转一台机器,没有其它选择,只能自己建造一个动力运营部门来生成动力,最初利用的是水力和蒸汽动力,后来便是电力。而当尼克拉·特斯拉(Nicola Tesla)发明了电力传输方式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你只要处于一个供电网络之中,就可以获得来自遥远地方的电力。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今天的计算就如同当年的电一样,正在完成从工具向效用的转变。未来,企业将不再需要自己的数据中心或是桌面软件。像谷歌之类的公司将类似国家电网,托管全球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其它企业只需付费即可使用。这一模式的诱人之处在于:国家电网所能承载的负荷是发电机难以比拟的。谷歌云计算的负责人说,现在,电脑用户用自己的电脑计算,科研单位用自己的数台服务器计算,可是一旦他们接入谷歌“云计算”中心,他们就都可以通过谷歌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的数据库计算能力来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效能。在卡尔看来,认为谷歌只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看法已经过时了,谷歌的目标是取代个人PC或企业数据中心,成为全球的计算机。而要成为全球计算机,依靠的就是云计算这个“简单却很强大”的理念。施密特并不讳言,作为云计算的推动者之一,“谷歌所做的投资或者所做的工作都是与云计算相关的”。谷歌资深工程师谷雪梅告诉《互联网周刊》,云计算的概念并不是谷歌提出的,20年前就有了晶格计算的说法,1998年的时候,美国的科学家才对云计算有了一个定义。她说,“云计算并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庞大的概念,谷歌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里,不断地实践着这个概念。” 在她看来,搜索引擎算得上是最早的云计算的应用之一了。因为它的数据和计算都在数据中心里面,用户只需要进入谷歌的首页,把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输进去,谷歌庞大的搜索引擎就会在远端的数据中心,帮助用户寻找相关数据并进行计算排名,然后把结果反馈回来。云计算成为互联网的核心,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2007年,亚马逊(www.amazon.cn)推出了名为“弹性计算机云”的收费服务,中小软件企业可以按需购买亚马逊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太阳微公司(Sun Microsystem)推出“黑盒子计划”(Project Blackbox),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数据中心随时提供额外的计算能力;IBM(www.ibm.com.cn)也宣布了200名工程师参与的“蓝云(Blue Cloud)”计划,并在中国无锡建立第一个“云计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为新兴软件公司提供计算能力。与其他的几大巨头相比,谷歌的切入点有所不同。谷歌的内部讨论反映出对大学课程的“担忧”——“现在很多的教程,是基于PC的理论来架构的,不是基于互联网的理论来架构的”。谷雪梅告诉《互联网周刊》,“云计算技术一点不难学,关键是思考的方式。原来不知道自己要处理这么多的数据,它的智慧是藏在很多的数据里面,你只要数据够,出来的结果让你不敢相信的好。”谷歌决定从影响高校的学生开始,培养具有云计算思维的人才。 2007年11月,谷歌就“云计算”与IBM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向华盛顿大学、卡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名校捐赠了数百台定制电脑和服务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谷歌的计算“云”中,降低了分布式计算的研究费用,这样下一代开发者──那些大学里的在校生就会习惯于在大规模分布式服务器群上开发Web应用。除美国之外,另一个与高校进行云计算合作项目的基地就是中国—这个被施密特称为“产生的计算机工程师起码比美国多三倍”的地方。林爽是清华大学(www.tsinghua.edu.cn)计算机专业的一名本科生。2007年8月13日,他参加了一个测试,随后便成为被选入清华大学与谷歌合作的云计算项目的18个学生之一。林爽做的是一个关于心电图分析的项目。他告诉《互联网周刊》,“在医学院参观的时候,我发现医学院测心电图的时间非常长,需要15分钟。经过了解发现是他们现有的软件不能处理时间长的数据,否则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障碍,我便想改进一些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快的采集到这些人的数据,所以我编写了一个程序,利用了谷歌提供的架构,可以让他们从这里面了解更多的信息。” 让他惊讶的是,谷歌送给清华的机器只是20台CPU为奔4双核、内存2G的普通配置的电脑,而他以前在清华大学使用的机器远比这个高级。但他迅速发现了这种“云”的优势。他说,“原来的架构对程序员在计算方面处理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即使一个有经验的程序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在定型计算的要点,可能被一些细小的问题困扰,好久都解决不了。但是如果使用谷歌的云计算,一个即使不是非常有经验的程序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编写出好的程序。” 另一位参与谷歌云计算项目的清华大学学生黄君贤也从谷歌的云计算算法中受益。通过这个课程,他“学会了一种设计”。他告诉记者,以前做五件事情,要把这五件事情并起来来做,而谷歌一反常路,要在整体的数据集上,先做一部分,同时做另外一部分,同时把结果汇总起来,结果效果非常好。“我觉得我以后设计程序时会想全新的方法,这是意想不到的进步。” 来自 互联网周刊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