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一些把心学当成唯心的、有误解的人能停下来先放下误解,我改写了之前的开头,直接进入正题。
任何人都能看懂,不管了解不了解心学;任何人都能用得上。
哪怕消除一下知行合一是知道了就去做这种误解也好,然而本文的作用绝对比这个要大。
“不虑而知为良知”。
所谓“不虑而知”,不加思索就知道的。什么是不加思索就知道的?就是朗朗坐在他的钢琴前,是乒乓球运动员握着球拍的时候。王阳明是朗朗,心学是他的钢琴,你想要像他一样,是要去实践去做的,这不是有些人误解的唯心,否则老王上哪儿立功立德立言成圣,不是应该成仙吗?也不是有些人解读的随时思考随时分辨,扶老奶奶过马路你能分辨善恶,但是弹钢琴的时候你也把时间停止器打开,把这不虑而知的、一瞬间的、下意识的事情,用意识分析对错弄个几千字的总结再行动?如果你觉得谈钢琴这种事儿和知行合一无关,那难道这经世致用的屠龙之术,只能用来扶老奶奶过马路吗?一辈子又能扶几个?真的要你去判断的、时常用来举例的那些事儿,过马路啊,邻居家小孩掉井里之类的,你除了在这种例子里从道德良心方面自嗨一下,生活中有多少用得到的地方呢?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连痛和寒之类里,都有知行合一。知行一体,知来自实践,不全是善恶好坏,冷暖也属于知。现在的很多解读,都有点狭隘,无法把知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我也不可能一番话下来就让你能像朗朗一样弹琴了,他对钢琴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给任何一个人的。所以我只是帮你把自己身上的东西挖掘出来,引导你思考,自己去体悟,不能跳着看,也不要看一点就急于下结论。很多东西你有想过,但是可能没人像我这样跟你坐下来好好谈谈这些方面的事情。也有一些,你想过,但是却从未试过从其它方面其它角度考虑过。
知行一体,应该怎样去理解?王阳明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的信念根基是什么?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吗?我只能回答你,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其它问题的答案,你自己会得到的。以下内容,找个有时间的可以思考的时候看。
先让你想明白,这个知是什么。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好好考虑,你喜欢刘德华吗?在脑子里回答我。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把这两个字在脑子里说出来,现在我们是在对话。如果你喜欢,那我们继续下一步,如果你不喜欢,自行脑补一个别的人,然后问自己一遍。好,你的答案是喜欢。那我接着问你,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他的?还是这样,在脑子里回答我一遍。你的答案是哪部电影吗?还是那次去看他演唱会?还是哪一次看到新闻,他的言行感染了你?······好吧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都是错误的。
事实是,当初你看那部电影的时候,从来不会突然停下来脑子里想一遍,我喜欢他。你看演唱会的时候,也是,你当时专注于眼前的令人震撼的现场。这一切都是我问了你问题之后,你现在思考出来的结果。
世界上有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问了你之后,你开始回想脑子里关于他的信息,最终整合出了这个答案。神奇的是你真的相信自己是从那时候就喜欢上他的。虽然这是此时此刻你脑子里整合信息得出的结论,根本与你当时的行为无关,跟你当时看电影看演唱会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的现在也是,未来也会被自己加上点什么想法,但是你的现在就是你的现在,你做着自己的事儿呢,天知道未来的你会怎么描述现在的你。
你的这个回答问题的意识,根本不是知行合一的知。不管是你过去的行为,还是现在的行为,大部分都不取决于这个意识。意识只是整合你的信息,让你思考,不是完全决定你下一秒行为的东西。你的意识是语言和一部分感觉,是一种后天学会的用来彼此交流的东西。你说我现在抬抬手,说完之后,这句话在你脑海中,要转换成信号,你才会抬手。
天马行空的意识,不但会蒙蔽你对过去的感知,还有未来。未来的行为也并不完全受意识控制。控制你的是此时此刻的感觉,只存在于此时此刻,没有过去未来。假如你今天想要吃冰淇淋,下班之后,你经过便利店,想起来这件事,就去买了。你看到便利店,想起来这件事的感觉,带着你去买,就是这种感觉,才是知。我举这个例子是与意识有关的,你想吃,然后后来就去吃了,你想的时候不是知,到你看到便利店的时候,那种带着你行动的感觉才是。之所以举一个与意识有关的例子,是为了你更好的体验这种感觉。
可是知来自世间万物,不只来自意识。你出门的时候,到门口,下意识的转动门把手开门,这也是知带领着你去做的,是眼前的环境决定了你的知,决定了你处于什么状态,你有什么感觉,决定了你此刻的行为。
这个知绝不会是语言,哪怕描述为一种感觉,还比较接近。你看到东西,先有知,就是先有感觉,然后才有意识。就比如你吃一口冰淇淋,感觉很好吃,然后你要表达出来,才有意识整理成语言,让你说出来好吃这两个字。
好吃的这种感觉就是知。
只要你醒着,就有知,就有感觉,感觉带着你行动,意识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不能完全控制你。这一点你必须仔细考虑仔细体验。
我帮你捋一捋,难道你每次抬手都要在意识里跟自己说一遍,我要抬手了?你平常走路,每走一步,都在意识里告诉自己,我接下来要迈左脚了,然后右脚?然后左脚右脚一个慢动作?一个你讨厌的人跟你表白,你各种理由拒绝,这由意识思考来的各种理由,是你拒绝对方的原因吗?不是的,是你对ta讨厌的感觉,先有感觉,才有了各种理由,然后你说出了理由,你就觉得真的是这个理由决定了你过去的行为,对方也信了。
可是语言带着目的,你要考虑对方的情绪,考虑当时的场合,考虑对方的颜面等等等等。这和你考虑你喜欢刘德华这个问题一样的,当你说出来之后自己也信了,但是其实促使你做出行为的是感觉。我得再强调一遍,它不是文字,不是语言,不是意识,正因为你意识对自己的欺骗性,你才从来没有发现它,可是要发现它,必须抛弃意识抛弃语言抛弃文字。决定你行为的是此时此刻的感觉,就是此时此刻的知,它发于瞬间,又转瞬即逝,我举的例子,只是某个瞬间而已,某些你更容易捕捉到,体会到的瞬间。连小孩子都遵循这一规律。可是,毕竟知行合一。你现在的行为,肯定带着知,既然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个行该怎么去理解呢?知行一体,你的知决定行,行又决定了知。知不来自于意识,来自面前的世界,来自你的视觉听觉触觉,来自你过去的行。你难受了,不会想一下我不要难受,你就真的不难受了。
举个例子。假如你失恋分手了,现在很难受。你处于一种难受的状态。此时你的知就是难受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你无法行动,什么都做不下去,让你沉浸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可是,通常,这种时候,道理你都懂,但是你还是难受。平常跟别人讲道理一套一套的,到自己身上了,还是不可避免。此时你的知是这种难受的感觉,你难受,听道理为什么改变不了呢?因为只有行才能改变知。
意识层面的空想99%都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