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矿区点位于敖汉旗东部下洼镇南的春玉河峰水山一带,目前为民采矿点。矿化发育在晚古生代浅变质的石炭纪砂、板岩中,一些学者认为属于浊积岩型金矿或层控矿床,并对其成矿潜力表示极大的信心。
该矿点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敖汉旗复向斜构造带东北部。南侧为赤峰-开原断裂;西侧为北北东向教来河-白塔子河断裂。出露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酒局子组浅变质砂岩和红柱石板岩夹灰岩。华力西期侵入岩广泛出露,以花岗岩为主。沿侵入岩与地层接触带,发生强烈广泛的热接触变质,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红柱石板岩。矿区及外围构造非常复杂,褶皱构造具有叠加的特点,小型断裂构造也比较发育。
2. 监测指标
本工程设计的监测内容为峰水山露天矿山边坡自动化监测,测点布设应结合矿山作业区、采空区、排土场、地形地貌特征、性质、破坏模式、变形情况、稳定状态及主体防治工程类型等综合考虑;
本项目设备采用移动式GNSS、无线爆破振动监测仪、一体式雨量计、一体式雨量计和声光报警器等,极大减少了施工和后期运维成本,集监测、管理、运维、养护于一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可视化云平台。
3. 监测点布设
本次监测点位分布于1#堆浸场南方边坡、1-2#堆浸场东方边坡、最北方洗练场边坡、3#堆浸场边坡、2#堆浸场边坡、1期采场以及矿区中部。
根据《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B 13/T 5958-2024,具体布点规则如下:
露天矿山实施采场边坡安全监测,应依据总体设计制定采场边坡安全监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明确监测目的、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点数量、监测点布置及预警阈值等内容。
采场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应遵守GB51016相关规定,安全监测等级应遵守AQ/T2063相关规定。
变形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与工程特点分区段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I级的边坡,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个;
b)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II、II级的边坡,监测断面不应少于1个;
c)每个监测断面上的地表位移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其他监测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
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应增设监测断面或监测点。当没有形成最终边坡时,应在工作边坡设置临时监测点;形成最终边坡时,在最终边坡上设置长期监测点。
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方案总体设计应当根据各监测项目提出不同预警级别的预警阈值,预警级别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表示。
表面位移监测内容包括表面水平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
露天矿山边坡监测基点设置应不少于3个,且设置于稳定区域.
露天矿山应在采场边坡坡顶线向外2M~5M,平行坡顶线方向至少设置1~3个监测点。
采用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点应与边坡牢固结合;
b. 表面水平位移监测和竖直位移监测,应共用一个测点;
c. 沿主滑动方向及滑动面范围选取典型断面布置测线,再按测线布置测点;
d. 测线水平间距不大于100m,测点垂直间距不大于50m;
e. 未开采至最终边坡时,应在采场边坡上设置临时监测点;
f. 长期性表面位移测点底座埋入的深度不小于1.0M,冰冻区应埋入冰冻层以下0.5M;
g. 对于岩质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大于6M,垂直位移监测高程中误差不大于3 mm:
h. 对于土质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2M,垂直位移监测高程中误差不大干10 mm。
采用非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覆盖需监测的露天边坡分区,监测结果误差不大于6 mm,有效监测点水平、垂直间距均不大于50M。
表面位移监测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地基干涉雷达(以下简称:边坡雷达)等方式对边坡进行监测。
对未开采至最终边坡和监测点安装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宜使用边坡雷达进行监测。
边坡表面位移监测:采用移动式GNSS,其中包含3个基准点和20个监测点,利用移动式特点,为矿山边坡提供便捷、准确和活动式监测。本次边坡表面位移监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达到验收标准。
爆破震动监测内容包括边坡质点振动速度与振动加速度的监测和测试,起爆前应对质点振动速度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按照GB6722规定。
应在离爆破中心位置由近及远布置监测点。
已经形成的最终边坡的爆破振动速度监测点应设在主滑方向最底部坡脚处,监测点不少于3个;未形成最终边坡或最终边坡出露高度小于50m时,应设置在边坡主滑方向的临时边坡面坡脚处,监测点不少于3个。
爆破振动速度监测应同时测定质点振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质点振动速度为三分量中的最大值。
采动应力监测预警阈值应以边坡坡脚允许振动速度为指标进行预警,最终边坡坡面质点的爆破振动速度应小于24cm/s,永久性岩石高边坡坡面质点的爆破振动速度应符合GB6722规定。其他情况采场边坡稳定允许震动速度应根据下表进行确定。
爆破振动监测:采用无线爆破振动监测仪,监测分布于二期采场二标边坡坡底,利用设备触发模式,精确采集爆破振动数据,滤除无用数据。本次边坡爆破振动监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达到验收标准。
监测纵断面上的监测点应根据地质情况、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和渗流场特征确定;每个纵断面应在边坡坡顶,边坡中部位置、边坡坡底布置监测点,不少于3个,纵断面间距不大于100m,埋深应参考实际地下水位深度确定,保证监测点稳定。
地下水位人工监测每月不少于1次,当水位上升或遇恶劣天气时,应每日进行观测。观测方法按照 SL183 要求执行。
地下水位监测的允许误差每10m不大于1cm。
地下水位监测预警阈值应按预警级别分别设定,预警阈值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a. 一级预警阈值:水位变化量>2.5m;
b. 二级预警阈值:2.0m≤水位变化量<2.5m;
c. 三级预警阈值:1.5m≤水位变化量<2.0m;
d. 四级预警阈值:1.0m≤水位变化量<1.5m。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一体式水位计,采矿区区域边坡坡底40M和坡中98M水位孔中进行地下水位监测,一体化设计集成供电、采集、上传为一体,使用便捷,正常工作不少于一年。本次边坡地下水位监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达到验收标准。
监测内容为规定时间内的大气降雨量。
监测点布置应根据采场周边地形条件,在空旷、平坦,不应受突变地形、树木和建筑物以及烟尘的影响处布置1个监测点,并方便检查和维护。
降雨监测应采用自动气象站或雨量计等计量仪器进行监测。
雨量在线监测系统应实时显示雨量,统计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并生成报表。
雨量监测方法按照SL21要求。
露天矿山应根据降雨量监测结果结合天气预报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根据气象部门气象预警等级及设计频率暴雨量,预警阈值由高到低预警级别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表示。预警阀值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a. 级预警阈值:3h 内降雨量将达 100m 以上,或者已达 100mm 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b. 二级预警阈值:3h 内降雨量将达50mm 以上,或者已达50mm 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c. 三级预警阈值:6h 内降雨量将达50mm 以上,或者已达50mm 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d. 四级预警阈值:12h内降雨量将达50mm 以上,或者已达50mm 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降雨量监测:采用一体式雨量计,矿区矿底和矿中分别布设一台一体式雨量计,采用翻斗式量测,一体化设计集成供电、采集、上传为一体,使用便捷,正常工作不少于一年。本次边坡降雨量监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达到验收标准。
在露天矿山采场边坡不同方向设置不少于2个能对采场边坡进行宏观监控的视频监控设备。
视频监控范围应覆盖边坡主要坡面,主要对露天矿山边坡表面裂缝、不良地质体、异常渗流区域、运输道路干线、GPS监控站、监控室、调度(值班)室等重点场所进行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使用的摄像头,单台摄像头覆盖半径应不超过2000m。
摄像头应满足后期加装AI智能视频识别的条件,图像分辨率不小于400万像素;图像及视频参数不小于 1/2.7"靶面尺寸,低照度彩色不大于0.005 1x,黑白不大于0.0025 1x,具有夜视功能或配备辅助照明装置,视频监控图像质量应符合GB 50198的规定。
视频监控的功能与设计、设备选型与设置、传输方式、供电等应符合GB 50395的规定。
视频监控应支持按摄像机编号、时间、事件等信息对监控图像进行备份、查询、回放。
视频监控:采用海康威视400W球机和400W枪机混合监控,其中2台球机全方位360°照射采矿区域,4台枪机固定一方向监控边坡上GNSS位移监测点。本次边坡视频监控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达到验收标准。
4. 监测设备数量
5. 现场图片
6. 岩创可视化平台数据展示
本项目通过岩创可视化云平台观查数据,根据设置报警值,数据变化达到预警值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通知,提供有效预警,使得相关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矿山变化情况,构建一个全面的安全监测体系,以确保矿山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我们将持续创新,以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