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Linux学习环境

如何搭建Linux学习环境

 

学习Linux ,就要先搭建学习环境,很多新手对Linux望而生畏,皆因对Linux安装的恐惧,害怕Windows系统被破坏,害怕数据被毁灭,这变成了新手的噩梦,笔者并不推荐新手做LinuxWndows的双系统启动环境,本文将介绍虚拟机软件的使用及如何安装Linux系统。

笔者多年前第一次使用的虚拟化软件是Virtual PC ,至今仍印象深刻,因在此之前我一直天真的认为介绍WindowsLinux等系统安装教程的截图都是作者用照相机对着电脑显示器屏幕咔嚓咔嚓拍下来的……直到我遇到了虚拟机软件,初次使用,大呼神奇,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真是超级好用,极力推荐初学者使用。

笔者现在常用的虚拟机软件是VMWare ,简单来说,VMware可以使你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两个或更多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Solaris同时运行),但与多系统启动不同,VMWare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理念,多系统启动在同一个时刻只能运行一个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切换时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而VMWare是真正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就象Windows应用程序一样切换,虚拟机系统可以如同我们真实安装的系统一样操作,甚至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将几台虚拟机系统连接为一个局域网或连接到互联网。

之所以推荐初学者使用VMware安装虚拟机Linux系统开始学习,有以下两个原因:

1、降低因安装Linux系统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笔者曾经听说过太多太多的新手,勇敢无畏的尝试安装Linux系统而导致原有的Windows系统被破坏或者数据丢失,真是何其凄凉啊,使用了VMware就不需要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虚拟机Linux系统上所做的任何操作包括划分硬盘分区、数据删除修改等等,都是在虚拟的硬盘中进行,无论怎么折腾,最坏的结局不过就是重装虚拟机系统而已。

2、可以方便的体验各种系统进行学习或测试

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我们可以通过VMware安装N个操作系统,如果你只有一台计算机,学习Linux无法做一些需要多台计算机的网络试验,但是有了VMware一切都可以解决了,我们可以用虚拟机和宿主机(就是你本机的系统)进行网络通信、文件共享,和真实的网络操作一样!在硬件配置较高的情况下,还可以同时启动两三个虚拟机系统,进行虚拟机系统之间网络应用方面的试验。更多惊喜是你如果想玩玩LinuxRAIDLVM等需要多硬盘的服务或者想体验下双CPU的设置、想试试如何在Linux下添加多块网卡,通过VMware都可以添加虚拟硬件!

 

安装配置VMware

使用VMware虚拟机软件硬件配置要达到要求,否则虚拟机运行速度会很慢,甚至不能运行,现在主流的计算机配置都可达到要求。千万不要用多年以前的古董电脑来跑VMware ,你会发现耐心并不是你的美德。

VMware支持多种平台,可以安装在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上,初学者我们大多使用Windows ,可下载VMware Workstation for Windows的版本。VMware软件的安装非常简单,与其他Windows应用软件类似。本文以VMware Workstation 6.0.1 英文版为例(不同版本基本没什么太大区别,与此例雷同),讲解如何进行VMware的安装与使用。若对英文有恐惧的读者,可以从相关网站下载汉化版本。

安装Vmware第一步非常非常关键,就是要双击以运行安装文件,VMware安装程序会解压到临时目录中,解压完成之后会出现安装初始界面,点击“Next”继续。接下来要求选择安装类型,典型安装“Typical”或定制安装“Custom”,新手建议选择默认的“Typical

接下以定义是否配置快捷应用等就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勾选吧。之后“Next”进入“Ready to Install the Program”,点击“Install”开始安装。

安装完成后,进入“Registration Information”,要求输入序列号,序列号不知道哪里去找?哥只能告诉你,哥爱正版,但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_^

输入“Serial Number”,结束安装,大功告成!

接下来重要的是VMware虚拟机设置,启动VMware Workstation ,第一次运行会出现“License Agreement”,没办法,肯定要接受许可证协议,否则无法使用VMware ,确认,进入主界面。

点击“New Virtual Machine”即可建立新的虚拟主机,出现欢迎窗口后点击“下一步”,进入“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nfiguration”选择配置窗口,一为典型配置“Typical”,一为定制配置“Custom”,新手建议选择“Typical”。接下来需要选择在虚拟机中计划安装的操作系统类型,在“Guest operating System”选项中点选“Linux”,比如,安装Fedora ,可在“Version”选项下拉菜单中选择“Red Hat Linux”即可。

接下来设置新的虚拟机名称和虚拟机安装文件所在目录。然后将进入VMware新手设置中最难以理解的部分:设置网络类型,此设置较复杂,不过不管怎么选千万不要选最后一个“Do not use a network connection”,这将导致无法创建网络……

选择任何其他三个选项都没有关系,因为虚拟机上的系统安装完成后还可以再进行修改。本文不做详细讲解,建议选择“Bridged Networking”(桥接网络)即可实现虚拟机与宿主机的通信。

 

 

点击“下一步”,进入硬盘容量设置“Specify Disk Capacity”,默认虚拟的硬盘大小为8GB(虚拟出来的硬盘会以文件形式,存放在设定的虚拟机系统安装目录中),虚拟硬盘的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大小,但不用担心其占用的空间,因为实际会占用的空间还是以安装的系统大小为依据而非此处划分的硬盘大小。

点击“完成”,这个世界清净了,添加新虚拟机完成!之后还可以对新虚拟机的硬件进行重新配置,如调整内存大小、设置网络类型等,菜单中的“Edit virtual machine settings”常用的两项设置,第一,调整内存大小,现在的个人电脑多为1GB以上内存,若希望虚拟机的Linux运行的快点,可以将分配给虚拟机的内存调大一点,如512MB ,点击“Edit virtual machine settings”调整“Memory”选项即可。

 

 

下载的系统安装文件为光盘镜像ISO格式,刻录光盘比较麻烦又浪费,其实在VMware中可以直接使用ISO镜像文件进行安装。选择“CD-ROM [IDE 1:0]”,在右侧的设置中选择“Use ISO image”,单击“Browser”按钮定位到相应的ISO文件,即可。

    如果想试验下双CPU或者多块硬盘也可以添加,不过做为新手学习,在刚开始接触VMwareLinux系统之初,不建议添加。至此VMware新建虚拟机设置完成,点击“Start this virtual machine”即可开始安装!

安装Linux之前,我们需要把VMware默认的SCSI硬盘删掉,换成IDE硬盘,否则在Linux系统安装过程分区时无法通过,这是VMware软件本身的一个BUG ,在最新的VMware版本中貌似也有此问题。

 

安装Linux系统

本书讲解Linux所使用的系统为Fedora 10 Linux系统的各个版本大同小异,安装过程也基本没什么差异,所以只要学会其中任意一种即可打通任督二脉,各种Linux系统皆一通百通。

确认Fedora 10安装镜像文件已经载入或安装光盘已在光驱,在Vmware中“Start this virtual machine”启动我们的VMware之旅吧——

 

进入安装欢迎界面,有四个选项:

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安装或升级现有系统

Rescue installed system”:进入系统修复模式

Boot from local drive”:退出安装从硬盘启动

Memory test”:存储介质检测

初次使用,选择“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安装一个全新的系统。进入安装后,向导首先会询问是否检查安装介质的完整性,这是为了避免因为安装来源不正确,造成无法顺利安装而产生损失,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网络下载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的话,不需检测(检测时间较久),直接选择“Skip”跳过。

注意:在虚拟机系统中和本机系统之间,鼠标是不能同时起作用的,特别是在虚拟机系统中使用鼠标想移动到本机系统时,必须按下“CtrlAlt”组合键才可以,回到虚拟机系统到时简单,单击鼠标即可返回。

 

进入Fedora图形安装界面,点击“Next”,进入选择安装系统的默认语言窗口,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一般的选择“简体中文”,或者英文水平不错的可以选择“English”。 此项只是设定安装系统的过程中安装界面的默认语言,并非Linux系统安装后默认的语言。

然后进入键盘布局选择,我国的计算机使用的键盘99%都是美式键盘,选择默认的“U.S.English”就可以了,接下来可能会跳出如图所示的警告:

图中意思已经说明的很清楚了,我们虚拟的SCSI硬盘设备名在Linux中为“sda”,此错误告知无法读取它的分区表,因为初次安装初始化一下就好了,选择“是”,进入设置命名计算机窗口;接下来,需要选择系统时间,如果住在中国的话选择“Asia/Shanghai”就可以了(别说你是北京人一定要找找有没有“Asia/Beijing”,累吐血了也找不到的……人家注释写明白了,代表区域就包括了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当然,住在其他地方的话对应选择相应地名即可。

点击“下一步”,设置管理员密码(根密码即指的是管理员密码,因在Linux系统中管理员名为“root”,所以翻译成根密码),若是只做为学习,此处密码随意设置即可(可能出现如图2-23中所示的脆弱密码提示,因设置的密码为“beijing”,应避免脆弱密码,重新设定);若是用于工作中的服务器,则密码设置要严格对待,一般要求密码要八位或八位以上是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很多朋友设置密码都喜欢只用数字或小写字母,问题是,如果一个八位的密码,如果只有数字,排练组合的最多可能为108次方(因数字只有0-9),如果只有小写字母,排练组合的可能只有268次方(26个小写字母),理论上密码的位数越多采用的组合越复杂密码被别人猜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强壮的密码还要容易记忆,比如笔者有一个教学常常使用的密码:Am@ri31n ,实际上只需记住American这个单词就可以了,笔者自己有个密码规则把字母“e”换成“@”符号(因笔者认为二者都可以代表互联网),把字母“abcd”对应的换成“1234”,这样American就变成了Am@ri31n这样一个合格的密码,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你喜欢的外国影星的英文名字或者你喜欢的一首英文歌名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等,组合变化成一个合格的密码。

接下来到了安装Linux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笔者一直都认为所有的操作系统安装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硬盘分区,因为每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在数据组织管理的方式上有较大差异。Linux安装程序提供了五种分区方式:

“在选定磁盘上删除所有分区并创建默认分区结构”

“在选定驱动上删除Linux分区并创建默认的分区结构”

“重新定义现有分区大小并在剩余空间中创建默认布局”

“使用选定驱动器中的空余空间并创建默认的分区结构”

“建立自定义的分区结构”

在此,笔者推荐使用“建立自定义的分区结构”,因为真正我们需要架设Linux服务器时,肯定都是需要做自定义的分区规划;即便对于学习,为增加对分区的了解也建议使用此项。其他常用项如“在选定磁盘上删除所有分区并创建默认分区结构”,这是懒人可以使用的方式,往往用于在新硬盘上安装Linux系统,会将硬盘中之前建立的任何系统分区都通通删除掉,然后自动建立的默认分区结构,方便、快捷但是没法做定制化分区管理;同样如“在选定驱动上删除Linux分区并创建默认的分区结构”是将硬盘中Linux分区删除(Windows等其他系统分区会保留),在剩余空间中自动建立Linux默认分区结构,可以用于本身是WindowsLinux双系统启动的环境,需要重新安装Linux系统时。除“建立自定义的分区结构”外其他四种分区方式,笔者都不推荐,因都是自动建立分区结构,也就是说划分了哪些分区和分区大小是多少,我们无法控制,在实际应用中,这不太现实。

在正式讲解分区前我们要了解以下知识:

Linux系统中,每一个硬件设备都映射到一个系统的文件,对于硬盘、光驱等IDESCSI设备也不例外。Linux把各种IDE设备分配了一个由hd前缀组成的文件;而对于各种SCSI设备,则分配了一个由sd前缀组成的文件。例如,第一个IDE设备,就定义为had ;第二个IDE设备就定义为hdb ,以此类推;而SCSI设备就应该是sda sdb sdc等(我们示例中使用VMware虚拟的SCSI硬盘,所以看到设备名为sda )。

对于每个硬盘(IDESCSI)设备,Linux系统分配一个116的序列号,这就代表了硬盘的分区号码。例如,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Linux中对应的设备名为hda1 ,第二个分区对应hda2 ;对于SCSI硬盘则是sda1sdb1等。

Linux中规定,每个硬盘设备最多能有4个主分区(其中包含扩展分区)构成,任何一个扩展分区都要占用一个主分区号码,也就是在一个硬盘中,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一共最多是4个。主分区的作用就是计算机用来进行启动操作系统的,因此每一个操作系统的启动,或者称作是引导程序,都应该存放在主分区上,这是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及逻辑分区的最大区别。扩展分区用于存放逻辑分区,但不能用来作为操作系统的引导分区。其实Windows的分区管理与此类似。

Linux规定了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116号码中的前4个号码。以第一个IDE硬盘为例说明,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了hda1 hda2 hda3 hda4 ,而逻辑分区占用了hda5hda1612个号码。因此,Linux下面每一个硬盘总共最多有16个分区。

选择“建立自定义的分区结构”,点击“下一步”,如图所示。可做如下管理设置:

“新建(W)”:新建一个分区

“编辑(E)”:修改已经存在的分区设置

“删除(D)”:删除已有分区

“重设(S)”:重新设置所有的分区

至于“RAIDA)”(软件磁盘阵列设备)、“LVML)”(逻辑卷管理设备)这种新手不宜的玩意咱就别寻思了。

 

在正式开始创建系统分区前,我们要先简单了解一下Linux的分区结构。

Windows系统的做法是将格式化好的分区挂载成C: D: E: 盘符的形式进行管理,盘符的分配由操作系统自动生成或用户指定,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在Linux系统下某个分区怎么使用必须由用户自己指定,并不像在Windows系统中一样使用C: D: 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是所有分区都挂载到一个目录下,如图所示,整个Linux 的文件系统结构是一个目录树(而不是每个C: D: E: 盘符下各有自己的目录树),最顶层是根目录(用“/”表示,注意不是Windows的反斜杠),在根目录下有其它子目录。也因为这种倒树装的文件系统结构,所以Linux的管理员成为“root”(树根)。

所以表示文件或目录绝对路径的方法也不同于Windows的如“C:/Windows/system 32 这样的形式,如图2-26的目录alex绝对路径应该写成“/home/alex”。设备文件在Linux系统中也都是通过文件形式来管理的,所以硬盘也是文件,Linux系统中将所有设备文件都存放在/dev目录下,所以第一块SCSI硬盘,所在目录为:/dev/sda

Linux系统安装必须要划分的分区有两个,一个是根分区“/”,另一个是虚拟内存分区“swap”,

通常情况下,Swap空间应大于或等于物理内存的大小,最小不应小于 64M ,通常Swap空间的大小应是物理内存的1.5-2倍。但根据不同的应用,应有不同的配置:如果是小的桌面系统,则只需要较小的Swap空间,而大的服务器系统则视情况不同需要不同大小的Swap空间。特别是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随着访问量的增加,对Swap空间的要求也会增加,具体配置参见各服务器产品的说明。

除了根分区和虚拟内存分区,其他Linux系统也可单独划分出来的分区包括:

/usr —— 存放Linux系统所有命令、库、手册页等,类似Windows系统引导盘C盘的WINDOWS目录;

/home —— 存放用户宿主目录,用于存放用户数据;

/boot —— 存放Linux系统启动所需文件,建议为128MB

其他应用分区 —— 如专门划分一个分区“/ftpdata”用于存放FTP下载文件;或者创建一个用于本地和远程主机数据备份的分区“/backup”。初学者还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用于练习的分区“/test”等。

接下来的安装设置也就没有什么了,其实Linux系统安装最重要的就是分区设置,其他的安装过程与Windows类似,安装程序开始后,会花上一段时间,完成后,会现实如图所示的画面,画面中会现实目前安装的软件包及其简介、预估剩余的时间以及安装的进度。安装完成后,你就可以在你熟悉的Windows系统中玩Linux了!

         本文转自《草根》电子杂志创刊号,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

         http://www.lampbrother.net/grassroots/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4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