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再翁恺 的Java视频,觉得讲的不错,就查询些资料:
(转)翁恺,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 日期:2005-07-31 ] [ 来自:
计算机世界网 ]
记得听过这个人好像跟java有关感兴趣就搜了一下
从1989年算起,浙江大学获得《计算机世界》奖学金的人已有几十人,但在杭州只剩下翁恺一个人,其余大部分都已经出了国。翁恺开玩笑说:等以后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我就出国。
翁恺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那种
脸 色苍白、头发蓬乱、豆芽菜型、经常熬夜的程序员,虽然他自己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的程序员。他的身上多了一份书卷气和宁静闲适的气度,更像是一位教师 或者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后来知道了他的事情,原来他真是集这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人。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当老师是现在的正式职业,同时还客串着杭州金宏智 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以及进行着大量的软件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如GIS/GPS/CTI相关技术及产品等等。
少年电脑迷
翁 恺对计算机的狂热要追溯到13岁小学毕业那一年。那年暑假,老爸借来了一台R1娃娃电脑,从此他的视线再也离不开那绿色嘟嘟叫的小玩意儿。自学BASIC 程序,从打印“HELLO”一直做到简单的图形游戏程序。一个月以后R1还了,翁恺按捺不住手痒,经常跑到一位有R1的同学家里,为他“现场直编”游戏 玩。
初一那年,翁恺一直订阅的《儿童计算机世界》发了优惠券,可以用350元购买一只上海产的LASER310电脑。这可是难得的机 会,翁恺使出了浑身解数“威逼利诱”老爸老妈,甚至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买来机器后,以投稿的稿费还买机器的钱。翁恺终于如愿以尝,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 西。这台机器可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只是,一见到这台电脑,当初的承诺就全部抛到了脑后。玩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投稿!初三毕业那年,为了参加省和 全国的青少年计算机竞赛,翁恺读完了大学计算机系的算法教材。浙江省的比赛他获得了第一名,全国比赛的题目却令他大失所望,笔试题目最难的就是画一个图 形。结果,因为他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系数分很低,只拿了个三等奖。
生长在浙大,1991年考大学时,当然考的是浙大计算 机系。小时候的电脑基础帮了他的忙,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就进入了计算机系王申康教授的实验室,接触到最新的设备,用C语言在DOS下做CAI教学软件。 “那时候DOS下的中文平台都还没流行,更别提图形界面了。凭着一本外国杂志和自己的感觉,居然也做出了像模像样的窗口效果。1993年我们做的计算机基 础辅助教学软件拿到北京国家教委去评比的时候,人家还以为我们是Windows下的软件,那次我们获得了一等奖。”
1995年翁恺毕业时,虽然在班上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动手能力而获得了《计算机世界》的奖学金。当年他没能考上研究生,因为王老师那里还有没做完的软件,也为了能继续考研,翁恺留在了浙大。1999年,翁恺再次从老师变成了学生。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电脑一旦从爱好变成了饭碗,就没有那么好玩了!
翁 恺觉得自己是一个传统的程序员,有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让自己写的程序被全世界人民使用,为社会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但是生存是第一的,问他现在最想做的 事情,他说是“尽早攒到足够的钱退休”,退休不是说不再做事情,而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专心写自己想写的程序、专心教自己想教的书。他说:“钱 是生存的手段。说自己不追求金钱,这种思想并不真实。人首先要考虑自己在这个社会能够生存下去,其次才能考虑自己的理想。”
尽 管自己掌管着一个公司,而且公司即将上市,尽管已经走入了小康生活,但翁恺不认为自己是商人。“这个社会有一些公认的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我还是不能免 于俗套,向着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方向努力着。只有想办法去赚钱,才能有条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可能,还是自己创业比较好,因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找到它的卖点,把它变成钱。但是打工和创业并没有矛盾,创业是说你有一份产业是自己的,想办法把它做大;打工是想办法把自己做大,建立个人品牌。”
新的爱好:
FIDO、业余电台和Internet
不知从哪天起,翁恺又迷上了这三样东西,“因为他们给了我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神秘。”
这 种神秘首先来自于不确定性:每次你收取FIDO 信件,你不知道谁会从哪里给你来信;每次你进入聊天室,不知和你聊天的是谁;每次你打开电台,不知道会和 哪里的电台做联络。这种神秘感成为你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因为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带给你新的刺激和快乐。神秘感还来自于连接的无限:你只是安坐于家 中,可是你的键盘、你的鼠标、你的话筒、你的电键,就和地球那一端的人们联系了起来。你只是一个碌碌的平庸之辈,可是你竟然能跨洋越海,与遍布世界的朋友 “煮酒论英雄”,人们感觉可以实现巨大的自我价值。
后来,为了做项目,翁恺在香港待了九个月,没去过海洋公园,却登过所有 600米以上的山峰,还去过几个离岛。“这有点像我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不追求它的时髦,却关注它的灵魂。也许是受我成长的环境的影响,我喜欢简单平淡的事 物,不喜欢繁华喧闹。我喜欢阅读纯粹文字的东西,就像喜欢CD甚过VCD。我讨厌那些完全不必要而加在网页上的图形,它们占用网络带宽、消耗CPU时间、 浪费金钱,最后还让我心思不宁。我从来不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会使得书籍消失,就像互联网资讯再丰富也无法完全取代《计算机世界》的地位。网络首先是一种通信 手段,然后才是媒体,但网络和传统媒体没有冲突。我连网上读过的小说都还要跑到书店再买一本来,就更没有理由因为网上资讯丰富而不读《计算机世界》。网络 虽然有其魅力,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是读书人最好的选择。”
Java使人内心宁静
1997年学校里开设了Java 语言选修课,浙大的上课竞岗制度,给了翁恺机会,通过了几次试听后,翁恺开始教Java。“我对Java的真正认识,也是那时候才开始的。1996年初认 识Java的时候,觉得它不过是网络上哗众取宠的新鲜玩意儿,但是一本《Thinking in Java》读下来,令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写了三年C+ +程序后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它,但学会Java以后,整个编程的思维都发生了逆转。本来Java不过是C++--,但是正是它减去的这些东西,再加上 Bruce Eckel的精彩论述,让我对OOP 从Java开始又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正喜欢Java的人,都会强调Java能给人‘内心宁静的感觉’。 可是什么是‘内心宁静的感觉’呢?基本上我是一个写程序很吹毛求疵的人,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个功能,能很简单地写出程序。但我希望程序当中每一行代码、每 一个符号都能让我安心舒适。安心舒适来自于程序整体结构的合理,来自于对象划分的正确,来自于处理流程的顺畅,甚至来自于变量名字的满意。最后要做到:想 实现什么就实现什么。别看这句话不起眼,可做起来真不容易。过去自己写程序的时候,曾经有几次都是自己把自己写了几个月的源程序全部删掉,然后在两天之内 重新写出一个来。现在做软件早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但是一样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做类似的事情。在一个软件投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再组织力量,重新进行整体设计 和编程,都无非是为了追求那种‘内心宁静的感觉’”。
翁恺的书教得很生动,是浙大学生喜欢的少数几个老师之一。因为他很喜欢教课,“上 课对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大学的课堂很自由,可以讲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让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有一个地方表达,有人愿意听,还听得很高兴,自己 也会很高兴。在奔波忙碌的商业社会,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着学生从不懂,到最后能写出漂亮的程序来,那种成就感特别让人感动。”
这也许是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找到的一点平衡。
翁恺简历
浙江杭州人。
1991年~1995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获得优秀毕业生、《计算机世界》奖学金、宝钢奖学金。
1995年8月,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
1995年9月~1996年7月,广州中望商业机器有限公司,参与广东汕头视聆通网络工程,从事网站建设。
1996年8月~1997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参与MRP Ⅱ基础理论研究。
1997年5月~1998年5月,浙江大安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无线数据通信的研究。
1998年5月~1999年2月,杭州金宏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执掌GIS应用软件开发。
1999年2月~2000年2月,福建宏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网管事业部,继续GIS应用软件开发。
2000年2月,杭州金宏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执掌GIS/GPS/CTI相关技术及产品的开发。
Email:wengkai@sina.com
个人主页: http://wengkai.yeah.net
OICQ:128404
从1989年算起,浙江大学获得《计算机世界》奖学金的人已有几十人,但在杭州只剩下翁恺一个人,其余大部分都已经出了国。翁恺开玩笑说:等以后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我就出国。
翁恺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那种
脸 色苍白、头发蓬乱、豆芽菜型、经常熬夜的程序员,虽然他自己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的程序员。他的身上多了一份书卷气和宁静闲适的气度,更像是一位教师 或者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后来知道了他的事情,原来他真是集这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人。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当老师是现在的正式职业,同时还客串着杭州金宏智 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以及进行着大量的软件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如GIS/GPS/CTI相关技术及产品等等。
少年电脑迷
翁 恺对计算机的狂热要追溯到13岁小学毕业那一年。那年暑假,老爸借来了一台R1娃娃电脑,从此他的视线再也离不开那绿色嘟嘟叫的小玩意儿。自学BASIC 程序,从打印“HELLO”一直做到简单的图形游戏程序。一个月以后R1还了,翁恺按捺不住手痒,经常跑到一位有R1的同学家里,为他“现场直编”游戏 玩。
初一那年,翁恺一直订阅的《儿童计算机世界》发了优惠券,可以用350元购买一只上海产的LASER310电脑。这可是难得的机 会,翁恺使出了浑身解数“威逼利诱”老爸老妈,甚至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买来机器后,以投稿的稿费还买机器的钱。翁恺终于如愿以尝,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 西。这台机器可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只是,一见到这台电脑,当初的承诺就全部抛到了脑后。玩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投稿!初三毕业那年,为了参加省和 全国的青少年计算机竞赛,翁恺读完了大学计算机系的算法教材。浙江省的比赛他获得了第一名,全国比赛的题目却令他大失所望,笔试题目最难的就是画一个图 形。结果,因为他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系数分很低,只拿了个三等奖。
生长在浙大,1991年考大学时,当然考的是浙大计算 机系。小时候的电脑基础帮了他的忙,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就进入了计算机系王申康教授的实验室,接触到最新的设备,用C语言在DOS下做CAI教学软件。 “那时候DOS下的中文平台都还没流行,更别提图形界面了。凭着一本外国杂志和自己的感觉,居然也做出了像模像样的窗口效果。1993年我们做的计算机基 础辅助教学软件拿到北京国家教委去评比的时候,人家还以为我们是Windows下的软件,那次我们获得了一等奖。”
1995年翁恺毕业时,虽然在班上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动手能力而获得了《计算机世界》的奖学金。当年他没能考上研究生,因为王老师那里还有没做完的软件,也为了能继续考研,翁恺留在了浙大。1999年,翁恺再次从老师变成了学生。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电脑一旦从爱好变成了饭碗,就没有那么好玩了!
翁 恺觉得自己是一个传统的程序员,有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让自己写的程序被全世界人民使用,为社会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但是生存是第一的,问他现在最想做的 事情,他说是“尽早攒到足够的钱退休”,退休不是说不再做事情,而是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专心写自己想写的程序、专心教自己想教的书。他说:“钱 是生存的手段。说自己不追求金钱,这种思想并不真实。人首先要考虑自己在这个社会能够生存下去,其次才能考虑自己的理想。”
尽 管自己掌管着一个公司,而且公司即将上市,尽管已经走入了小康生活,但翁恺不认为自己是商人。“这个社会有一些公认的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我还是不能免 于俗套,向着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方向努力着。只有想办法去赚钱,才能有条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可能,还是自己创业比较好,因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找到它的卖点,把它变成钱。但是打工和创业并没有矛盾,创业是说你有一份产业是自己的,想办法把它做大;打工是想办法把自己做大,建立个人品牌。”
新的爱好:
FIDO、业余电台和Internet
不知从哪天起,翁恺又迷上了这三样东西,“因为他们给了我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神秘。”
这 种神秘首先来自于不确定性:每次你收取FIDO 信件,你不知道谁会从哪里给你来信;每次你进入聊天室,不知和你聊天的是谁;每次你打开电台,不知道会和 哪里的电台做联络。这种神秘感成为你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因为每一次都不一样,每一次都带给你新的刺激和快乐。神秘感还来自于连接的无限:你只是安坐于家 中,可是你的键盘、你的鼠标、你的话筒、你的电键,就和地球那一端的人们联系了起来。你只是一个碌碌的平庸之辈,可是你竟然能跨洋越海,与遍布世界的朋友 “煮酒论英雄”,人们感觉可以实现巨大的自我价值。
后来,为了做项目,翁恺在香港待了九个月,没去过海洋公园,却登过所有 600米以上的山峰,还去过几个离岛。“这有点像我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不追求它的时髦,却关注它的灵魂。也许是受我成长的环境的影响,我喜欢简单平淡的事 物,不喜欢繁华喧闹。我喜欢阅读纯粹文字的东西,就像喜欢CD甚过VCD。我讨厌那些完全不必要而加在网页上的图形,它们占用网络带宽、消耗CPU时间、 浪费金钱,最后还让我心思不宁。我从来不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会使得书籍消失,就像互联网资讯再丰富也无法完全取代《计算机世界》的地位。网络首先是一种通信 手段,然后才是媒体,但网络和传统媒体没有冲突。我连网上读过的小说都还要跑到书店再买一本来,就更没有理由因为网上资讯丰富而不读《计算机世界》。网络 虽然有其魅力,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是读书人最好的选择。”
Java使人内心宁静
1997年学校里开设了Java 语言选修课,浙大的上课竞岗制度,给了翁恺机会,通过了几次试听后,翁恺开始教Java。“我对Java的真正认识,也是那时候才开始的。1996年初认 识Java的时候,觉得它不过是网络上哗众取宠的新鲜玩意儿,但是一本《Thinking in Java》读下来,令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写了三年C+ +程序后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它,但学会Java以后,整个编程的思维都发生了逆转。本来Java不过是C++--,但是正是它减去的这些东西,再加上 Bruce Eckel的精彩论述,让我对OOP 从Java开始又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正喜欢Java的人,都会强调Java能给人‘内心宁静的感觉’。 可是什么是‘内心宁静的感觉’呢?基本上我是一个写程序很吹毛求疵的人,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个功能,能很简单地写出程序。但我希望程序当中每一行代码、每 一个符号都能让我安心舒适。安心舒适来自于程序整体结构的合理,来自于对象划分的正确,来自于处理流程的顺畅,甚至来自于变量名字的满意。最后要做到:想 实现什么就实现什么。别看这句话不起眼,可做起来真不容易。过去自己写程序的时候,曾经有几次都是自己把自己写了几个月的源程序全部删掉,然后在两天之内 重新写出一个来。现在做软件早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但是一样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做类似的事情。在一个软件投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再组织力量,重新进行整体设计 和编程,都无非是为了追求那种‘内心宁静的感觉’”。
翁恺的书教得很生动,是浙大学生喜欢的少数几个老师之一。因为他很喜欢教课,“上 课对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大学的课堂很自由,可以讲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让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有一个地方表达,有人愿意听,还听得很高兴,自己 也会很高兴。在奔波忙碌的商业社会,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着学生从不懂,到最后能写出漂亮的程序来,那种成就感特别让人感动。”
这也许是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找到的一点平衡。
翁恺简历
浙江杭州人。
1991年~1995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获得优秀毕业生、《计算机世界》奖学金、宝钢奖学金。
1995年8月,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
1995年9月~1996年7月,广州中望商业机器有限公司,参与广东汕头视聆通网络工程,从事网站建设。
1996年8月~1997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管理科学系,参与MRP Ⅱ基础理论研究。
1997年5月~1998年5月,浙江大安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无线数据通信的研究。
1998年5月~1999年2月,杭州金宏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执掌GIS应用软件开发。
1999年2月~2000年2月,福建宏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网管事业部,继续GIS应用软件开发。
2000年2月,杭州金宏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执掌GIS/GPS/CTI相关技术及产品的开发。
Email:wengkai@sina.com
个人主页: http://wengkai.yeah.net
OICQ:12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