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内存与外存
内存:内存在电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以及高速缓存(CACHE)。只不过因为RAM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储器,所以通常所说的内存即指电脑系统中的RAM。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指令的一种存储设备,是计算机中最快的存储器件之一。内存存储的数据可以被CPU直接读取和写入,快速访问速度是内存的一大特点。内存中存储的数据在计算机关闭或断电后会丢失,因此内存属于临时存储器,主要用于临时存放运行程序、操作系统等数据。
外存(存储器):外存通常指的是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SSD)等长期存储数据的设备,也称为永久存储器。外存的存储容量通常比内存大得多,外存可以持久地存储数据,即使计算机关闭或断电后,数据仍然可以保持不变。外存的访问速度相对内存来说较慢,但可以长期保留数据。
内存与储存的差别:大多数人常将内存 (Memory) 与储存空间 (Storage) 两个名字混为一谈,尤其是在谈到两者的容量的时候。 内存是指 (Memory) 计算机中所安装的随机存取内存的容量,储存 (Storage) 是指计算机内硬盘的容量。
从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来讲,硬盘应当是计算机的“外存”。内存应当是计算机内部(在主板上)的一些存储器,用来保存CPU运算使用过程中的中间数据和计算结果,当不用这些数据时,它们被保存在硬盘上。在计算机业界,内存这个名词被广泛用来称呼 RAM( 随机存取内存 ) 。
硬盘
硬盘可分为机械硬盘
和固态硬盘
,这里我们主要考虑固态硬盘
一、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区别
SSD固态硬盘 | HDD机械硬盘 | |
存储介质 | 闪存芯片(如 NAND Flash) | 磁盘(磁性介质) |
工作原理 | 基于闪存的电子存储,通过电信号控制闪存芯片内的晶体管来读写数据 | 通过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磁盘上进行数据的读写,磁头移动到不同位置来访问不同区域的数据 |
启动时间 | 没有马达和转臂,几乎瞬间完成,从休眠模式唤醒只需几毫秒 | 启动马达需数秒,磁盘量大时需依次启动防电流过载 |
读写速度 | 顺序读取速度可达数千 MB/s,顺序写入速度可达数 GB/s。随机读写性能强,4K 随机读取速度可轻松达到几十 MB/s 甚至更高 | 顺序读取速度一般在 100 - 200MB/s 左右,顺序写入速度类似。随机读写性能差,4K 随机读取速度通常在 1MB/s 以下 |
抗震性 | 没有机械部件,抗震性能强,不易因震动、碰撞导致数据丢失 | 有机械臂、磁头和高速旋转的磁盘等机械部件,抗震性能差,受到震动或碰撞时,磁头易划伤磁盘导致数据丢失 |
机械可靠性 | 无机械故障 | 随时间推移,机械故障概率增加 |
环境敏感性 | 对震动、磁场、碰撞不敏感 | 对震动、磁场、碰撞敏感 |
能耗 | 能耗较低,一般在 2 - 3W 左右 | 能耗较高,一般在 5 - 10W 左右 |
噪音 | 工作时无机械转动部件的噪音,非常安静 | 磁盘高速旋转和机械臂移动会产生一定噪音 |
体积与重量 | 体积小、重量轻,常见的 2.5 英寸固态硬盘厚度仅几毫米,重量很轻 | 体积较大、重量较重,3.5 英寸机械硬盘厚度通常为 25 - 30 毫米,重量相对较重 |
使用寿命 | 闪存芯片有写入寿命限制(P/E 次数),损坏会致数据全丢,一般为 3000 - 10,000 次左右,但通过技术手段,正常使用 5 - 10 年也没问题 | 正常使用时,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为 5 - 10 年,无写入寿命限制,但若使用不当,如频繁震动、长期高温等,容易出现故障 |
成本 | 每 GB 的价格较高,但随着技术发展,约每两年下降一半 | 每 GB 的价格便宜,大容量的机械硬盘(如 4TB、8TB)价格优势明显 |
最大存储容量 | 较小,约每两年可翻倍 | 较大 |
二、固态硬盘原理
1. 组成
固态硬盘是一种以闪存(NAND Flash)作为存储介质的存储设备。主要由闪存芯片、缓存、主控、接口组成。如下图所示:
- 闪存芯片:是固态硬盘存储数据的核心部件,基于闪存技术,通过控制晶体管来存储二进制数据。它有不同的类型,如 SLC(单层单元)、MLC(多层单元)、TLC(三层单元)和 QLC(四层单元)等 。SLC 速度快、寿命长但成本高,TLC 和 QLC 成本低但寿命相对短、速度也较慢
- 缓存:由于硬盘与内存的读写速度差别巨大,而应用程序数据往往需要从硬盘加载到内存中进行操作。增加缓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两者的速度差所带来的操作上的等待,一般是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用于临时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在数据写入时,先暂存到缓存中,然后主控芯片再将其写入闪存芯片,提升写入速度;读取数据时,也能从缓存快速获取,减少读取时间
- 主控:是固态硬盘的 “大脑”,负责管理和协调各个组件,主要用来管理以及维护固态硬盘的使用。主要功能有磨损平衡、坏块管理、垃圾回收、预留空间、ECC、断电保护、加密等。
- 接口:用于固态硬盘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连接,实现数据传输。常见的有M2,SATA;其它的还有PCIE、mSATA、ZIF等,以适配不同的硬件产品。SATA 接口较为传统,传输速度相对较慢;M.2 接口和 PCIe 接口传输速度更快,能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性能优势
2. 读写过程
固态硬盘的读写操作不同于机械硬盘,机械硬盘的读写操作使用的是机械臂,而固态硬盘则是通过主控对闪存颗粒充放电进行读写。
主控对闪存颗粒进行充电
依据充电的电压标识数据
- 固态硬盘
- 读:主控按逻辑地址找闪存位置,发读取信号,闪存将电子信号转数据给主控,主控校验处理后经接口传至计算机。
- 写:计算机数据先到主控,可能暂存缓存,主控编码分配后发写入信号,改变闪存存储单元状态,写入前或需擦除(若需要重新写入,需要先擦除数据。)
- 机械硬盘
- 读:控制电路定位数据磁道扇区,电机带动盘片转,磁头移到对应磁道,待扇区转到下方,磁头感应磁性变化,信号转换后传至计算机。
- 写:计算机数据经接口到控制电路并转换信号,磁头移到指定磁道,盘片旋转时磁头改变磁性材料状态记录数据。
3. 主控功能
- 磨损平衡
- 作用:闪存芯片的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定的写入寿命限制,磨损平衡技术就是通过算法将写入操作均匀地分布到各个存储单元上,避免某些单元过度使用而提前损坏,从而延长固态硬盘的整体使用寿命。
- 实现方式:主控芯片会跟踪每个存储单元的写入次数,当需要写入数据时,优先选择写入次数较少的单元进行存储。同时,还会定期对存储单元的数据进行迁移,使得各个单元的磨损程度尽量保持一致。
- 坏块管理
- 作用:闪存芯片在生产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坏块,这些坏块无法正确存储数据。坏块管理就是要及时发现这些坏块,并将它们标记出来,避免在这些坏块上进行数据读写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实现方式:固态硬盘在初始化时,主控芯片会对闪存芯片进行全面扫描,检测出存在的坏块并记录在坏块表中。在日常使用中,一旦发现某个存储单元出现错误,主控芯片会将其所在的块标记为坏块,并将该块中的数据迁移到其他好的块中。
- 垃圾回收
- 作用:当用户删除文件或数据时,实际上只是在文件系统中标记这些数据为可删除状态,而存储这些数据的闪存单元并没有真正被释放。垃圾回收机制就是要清理这些已删除数据占用的空间,将其变为可用空间,以便后续写入新的数据,同时也能提高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
- 实现方式:主控芯片会定期扫描闪存芯片,查找那些包含已删除数据的块。然后将这些块中的有效数据迁移到其他空闲块中,再对原来的块进行擦除操作,使其变为空白块,供新数据写入。
- 预留空间
- 作用:预留空间是指在固态硬盘中保留一部分未被用户直接使用的存储空间。这部分空间可以用于磨损平衡、垃圾回收等操作,提高固态硬盘的性能和寿命。此外,预留空间还可以在固态硬盘的可用空间接近满容量时,提供一定的缓冲,避免因空间不足而导致性能下降。
- 实现方式:在固态硬盘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会预先划分出一部分空间作为预留空间,这部分空间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无法直接访问和使用。主控芯片会根据固态硬盘的使用情况,自动管理和利用这部分预留空间。
- ECC(错误校正码)
- 作用: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在读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由于闪存芯片的存储特性,数据在存储和读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导致数据出现错误,ECC 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错误对数据的影响。
- 实现方式:在数据写入闪存芯片时,主控芯片会根据一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编码,生成相应的 ECC 校验码,并将校验码与数据一起存储。在读取数据时,主控芯片会重新计算数据的 ECC 校验码,并与存储的校验码进行比较。如果发现错误,ECC 算法可以根据校验码和数据的关系,自动纠正错误的数据,保证数据的正确读取。
★4. 闪存架构
SSD的基本存储单元分为以下四类
- SLC(Single-Level Cell,单层单元)
- 存储原理:SLC闪存每个存储单元存储1bit信息,可以表示0(低电压)或1(高电压)
- 特点:具有最高的性能和最长的使用寿命,因为其操作相对简单,写入速度快,能够承受 10 万次以上的擦写循环。同时,SLC 的读取速度也非常快,能够快速响应数据请求。此外,由于每个单元只存储一位数据,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不易出现错误。
- 应用场景:主要应用于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如企业级服务器、高端工业设备、军事应用等。
- MLC(Multi-Level Cell,多层单元)
- 存储原理:MLC闪存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bits信息,可以表示00、01、10、11。其中的多阶(Multi)指充电的电压标识有多个
- 用低电位、次低电位、次高电位、高电位分别表示00、01、10、11
- 特点:性能和寿命稍逊于 SLC,但成本相对较低。其擦写循环次数一般在 1 万次左右,写入速度比 SLC 慢一些,但仍能满足大多数普通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读取速度也能保持在较高水平。
- 应用场景:常用于高端消费级固态硬盘以及一些对性能有一定要求的企业级存储设备中,能够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 TLC(Triple-Level Cell,三层单元)/3 - bit MLC
- 存储原理:TLC闪存每个存储单元存储3bits信息,可以表示000、001、······、110、111共八种组合。
- 特点:成本进一步降低,存储密度更高,能够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上实现更大的存储容量。不过,其性能和寿命也相应下降,擦写循环次数通常在 3000 - 5000 次左右。写入速度相对较慢,在进行大量数据写入时可能会明显感觉到卡顿。
-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主流消费级固态硬盘中,满足普通用户对大容量存储和日常办公、娱乐等场景的需求。
- QLC(Quadruple-Level Cell,四层单元)
- 存储原理:QLC闪存每个存储单元存储4bits信息,可以表示0000、0001、······、1110、1111共16种组合。
- 特点:拥有最高的存储密度和最低的成本,能够实现超大容量的固态硬盘,如 2TB、4TB 甚至更大容量。但它的性能是四种类型中最差的,写入速度较慢,擦写循环次数一般在 1000 - 2000 次左右,寿命最短。
- 应用场景:适合对存储容量有极大需求且对成本敏感的用户,如普通家庭用户用于数据存储、监控设备等对读写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
-
3D NAND
3D NAND是一种扩容技术,当平面NAND(Planar NAND)发展到一定时候 ,就会受到容量的限制,在固定的平面上无法安放更多的闪存芯片时,将平面NAND堆叠起来,组成3D NAND以增加容量。
SLC | MLC | TLC | QLC | |
---|---|---|---|---|
存储容量 | 最小 | 较小 | 较大 | 最大 |
擦写次数 | 大约可以擦写 10 万次以上 | 大约为10000次 | 大约为3000-5000次 | 大约为1000-3000次 |
使用寿命 | 最长 | 较长 | 较短 | 最短 |
功耗 | 最低 | 较低 | 较高 | 最大 |
性能 | 最好 | 较高 | 较低 | 最差 |
成本 | 最高 | 较高 | 较低 | 最低 |
★5. 接口
- SATA 接口:最为常见,适用于多数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支持 SATA III 标准,理论最大传输速度为 6Gbps,实际速度通常在 500 - 600MB/s 。它兼容性强,易于安装使用,价格亲民,能满足日常办公、观看视频等需求。不过,一些老电脑的 SATA 2.0 接口无法完全发挥 SSD 性能。
- mSATA 接口:是 SATA 接口的迷你版,主要用于早期超薄笔记本电脑等小型设备,外观与 Mini - PCIe 接口相似,传输速度与标准 SATA 接口相同。但随着技术发展,其市场选择逐渐减少,正被 M.2 接口取代。
- M.2 接口:体积小巧、灵活性高,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工业设备等。支持 SATA 和 PCIe 两种通信协议,分为 M - key(Socket 3,金手指只有一个缺口)和 B - key(Socket 2,金手指有两个缺口 )等类型。B - key 通常用于 SATA 总线,M - key 则为 PCIe 总线设计,支持更高传输速度。M.2 NVMe SSD 性能比 SATA SSD 更高,当电脑主板支持 M.2 NVMe 协议时,能获得更快传输速度和更低延迟。此外,M.2 接口还有 2230、2242、2260、2280 等多种尺寸规格。
- PCIe 接口:直接连接到主板的 PCIe 插槽,专为高性能固态硬盘设计,数据可直接通过总线与 CPU 直连,省去调用硬盘的过程。支持 NVMe 协议,具有低延迟和高 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次数)性能,传输速度极快,如 PCIe 3.0 x4 理论最大速度可达 32Gbps,实际速度通常在 3500MB/s 左右;PCIe 4.0 x4 理论最大速度可达 64Gbps 。适用于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专业工作站,以及对性能要求高的游戏玩家和专业设计师等。
- U.2 接口:也称为 SFF - 8639,是一种较新的接口标准,主要用于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支持 SAS 和 SATA 协议,提供更高传输速度和数据吞吐量,还支持热插拔和高容量存储。不过,其价格相对较高,且需要配备相应的转接卡或主板支持 。
下面主要介绍SATA、M.2接口
1. SATA接口
- 外观与规格:SATA 接口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接口类型,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广泛应用。它的接口形状为扁平的长方形,有 7 针数据接口和 15 针电源接口。数据接口负责传输数据,电源接口则为固态硬盘提供电力
目前常见的多为SATA3,如下图所示
- 传输速度:SATA 接口目前常见的是 SATA III 标准,理论上能够提供 6Gbps 的数据传输速率。但在实际使用中,受限于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闪存颗粒以及其他因素,一般 SATA 接口固态硬盘的顺序读取速度通常在 500 - 600MB/s 左右,顺序写入速度在 400 - 500MB/s 左右
2. M.2接口
M.2协议广泛涵盖了PCIe、SATA、USB等接口,即原本采用PCIe、SATA、USB等接口的介质,都可以依照NGFF的外形尺寸规范以及脚针定义来加以重新设计,从而变为采用M.2接口的设备
考虑到PCIe、SATA、USB等不同接口的脚针存在差异,因此,M.2/NGFF为此定制了多组防呆位置来避免混乱或误插。目前在使用的有A/B/E/M key
Key 编号 | 防呆键位针数 | 提供接口 |
---|---|---|
A | 8 - 15 | 2xPCIe x1、USB 2.0、I2C、DP x4 |
B | 12 - 19 | PCIe x2、SATA、USB 2.0、USB 3.1 Gen1、音频、UIM、HSIC、I2C、SMBus |
C | 16 - 23 | PCIe、MPCIe、USB 2.0、USB 3.1 Gen1、SSIC、I2C - SlimBus、UIM、ANTCTL |
D | 20 - 27 | 未使用 |
E | 24 - 31 | 2xPCIe x1、USB 2.0、I2C、SDIO、UART、PCM |
F | 28 - 35 | 未来存储器接口(FMI) |
G | 39 - 46 | 保留供自定义使用(在 M.2 规范中未使用) |
H | 43 - 50 | 未使用 |
J | 47 - 54 | 未使用 |
K | 51 - 58 | 未使用 |
L | 55 - 62 | 未使用 |
M | 59 - 66 | PCIe x4、SATA、SMBus |
- 外观与规格:M.2 接口是一种小型化的接口标准,它的尺寸比 SATA 接口小很多,通常为 22mm 宽,长度则有 2230、2242、2260、2280 等多种规格。M.2 接口有两种主要的类型,即 B - key 和 M - key。B - key 通常用于 SATA总线,M - key 则主要用于 PCIe总线,金手指的缺口位置不同可以区分这两种类型。
- 传输速度:M.2 接口的传输速度因所采用的协议和接口类型而异。当使用 SATA 协议时,其传输速度与 SATA 接口固态硬盘相近;而当采用 PCIe 协议且主板支持 NVMe(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规范)时,M.2 接口的固态硬盘能够实现非常高的传输速度。例如,支持 PCIe 3.0 x4 的 M.2 NVMe 固态硬盘,顺序读取速度可以超过 3000MB/s,顺序写入速度也能达到 2000MB/s 以上;如果是支持 PCIe 4.0 x4 的 M.2 NVMe 固态硬盘,其顺序读取速度甚至可以突破 7000MB/s,顺序写入速度也能大幅提升
3. B - key 和 M - key详解
M.2 SSD 主要有B Key和M Key两种插槽类型
B key,支持sata,pcie x2,又称为Socket2
- 走PCIe×2:不超过1000Mb/s
- 走SATA:不超过550Mb/s
M key,支持sata,pcie x4,又称为Socket3
- 不支持NVME:1500Mb/s
- 支持NVME:超过2000Mb/s
总线标准 | 版本 | 带宽 | 理论速度 |
SATA | 1.0 | 1.5Gb/s | 150MB/s |
2.0 | 3.0Gb/s | 300MB/s | |
3.0 | 6.0Gb/s | 600MB/s | |
Express | 16Gb/s | 1969MB/s | |
PCIe | 2.0 x2 | 10 Gb/s | 1000 MB/s |
2.0 x4 | 20 Gb/s | 2000 MB/s | |
3.0 x2 | 16 Gb/s | 1600 MB/s | |
3.0 x4 | 32 Gb/s | 3200 MB/s | |
4.0 x4 | 64 Gb/s | 6400 MB/s | |
5.0 x4 | 128 Gb/s | 12800 MB/s |
我们需要根据主板上的m2接口槽位类型选购相应的M.2 SSD
当主板上的m2接口是b key时,只能够插上b&m key和b key的ssd,m key的插不上去,如下图
当主板上的m2接口是m key时,只能够插上b&m key和m key的ssd,b key的插不上去,如下图
4. 协议类型
M.2协议类型有两种:SATA总线的sata(AHIC)协议、PCIe总线的NVMe
B key 支持sata,pcie x2 b key的ssd,现在已经被淘汰
M key 支持sata, pcie x4 所有m key的ssd都支持nvme协议
b&m key支持sata,pcie x2 绝大多数b&m key的ssd都是不支持nvme协议
SSD能插进去不代表就能正常使用。比如某些主板的M.2插槽仅支持PCIe通道协议,那么SATA 的M.2 SSD就不能正常使用,这个需要具体查看主板说明文档。还有,如果你的固态是走SATA 通道协议的M.2 SSD,同样会受到6Gb/s 带宽的限制,性能等同于2.5寸的SATA SSD。
6.性能指标--读写速度
6.1 随机读写速度IPOS
IOP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是一个用于存储设备性能测试的测量方式,可以看作是每秒的读写速度
用于衡量 SSD 在随机访问小数据块时的性能,单位通常为 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数)。随机读写速度对于操作系统的启动、应用程序的加载以及数据库查询等需要频繁随机访问数据的场景至关重要
常见数值:普通 SATA SSD 的随机读取 IOPS 通常在 10 - 50K 左右,随机写入 IOPS 在 10 - 30K 左右。高端的 NVMe SSD 随机读取 IOPS 可超过 100K,甚至达到数百万,随机写入 IOPS 也能达到几十 K 到上百 K 不等
6.2 顺序读写速度 MB/s
指 SSD 在连续读取或写入大量数据时的速度,通常以 MB/s(兆字节每秒)或 GB/s(千兆字节每秒)为单位。顺序读取速度决定了系统启动、大型文件下载和视频播放等操作的流畅度,而顺序写入速度则影响着数据备份、文件存储等任务的完成时间
常见数值:普通 SATA 接口的 SSD 顺序读取速度通常在 500 - 550MB/s 左右,顺序写入速度在 400 - 500MB/s 左右。高端的 NVMe SSD 顺序读取速度可超过 7000MB/s,顺序写入速度可达 5000MB/s 以上。
三、品牌推荐
主流品牌:
一线品牌:三星、西部数据、海力士、Solidigm
弱一线品牌:铠侠、英睿达、闪迪、金士顿、致钛
二线品牌:威刚、浦科特、雷克沙、阿斯加特、光威、宏碁、惠普、影驰、海盗船
三线品牌:七彩虹、铭瑄、爱国者、技嘉、金泰克、梵想、达墨等
推荐品牌:
自主生产闪存颗粒(推荐指数:★★★★★)
这些品牌有自主生产闪存颗粒的技术,往往也会将好的颗粒用在自家的产品上。正因如此,这些厂家的固态硬盘往往品质比较好,使用稳定,往往价格也是最贵的。
- 三星、西部数据、海力士
- 铠侠、英睿达、致钛
使用原厂闪存颗粒(推荐指数:★★★☆☆)
这些品牌虽然没有自主生产闪存颗粒的技术,但是使用的都是原厂的闪存颗粒,然后再自己进行封装。价格便宜一些,但是稳定性不如具有自主生产闪存颗粒的厂商。
- 金士顿
- 威刚、浦科特、雷克沙、海盗船
其它(推荐指数:★☆☆☆☆)
- 七彩虹、铭瑄、爱国者、技嘉、金泰克、梵想、达墨等
各种品牌定制,一般使用白片(原厂检测不合格的,但是能用)。或者是一些价格低的可拍的品牌,一般使用黑片。
对于这类产品,一般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稳定性差,不推荐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