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de图片加载框架的学习

Glide最基本的使用方式,其实就是关键的三步走:先with(),再load(),最后into()。熟记这三步,你就已经入门Glide了。

添加依赖 :compile 'com.github.bumptech.glide:glide:3.7.0'

访问网络时需权限:<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INTERNET" />


具体例子:记载网络的上的一张图片



布局如下所示:


点击button时,可以看到,一张网络上的图片已经被成功下载,并且展示到ImageView上了。



Glide支持加载各种各样的图片资源,包括网络图片、本地图片、应用资源、二进制流、Uri对象等等。

因此load()方法也有很多个方法重载,除了我们刚才使用的加载一个字符串网址之外,你还可以这样使用load()方法:

// 加载本地图片
File file = new File(getExternalCacheDir() + "/image.jpg");
Glide.with(this).load(file).into(imageView);

// 加载应用资源
int resource = R.drawable.image;
Glide.with(this).load(resource).into(imageView);

// 加载二进制流
byte[] image = getImageBytes();
Glide.with(this).load(image).into(imageView);

// 加载Uri对象
Uri imageUri = getImageUri();
Glide.with(this).load(imageUri).into(imageView);
into()方法,这个方法就很简单了,我们希望让图片显示在哪个ImageView上,把这个ImageView的实例传进去就可以了。当然,into()方法不仅仅是只能接收ImageView类型的参数,还支持很多更丰富的用法,不过那个属于高级技巧


如果使用Glide加载动图,使用Glide加载GIF图并不需要编写什么额外的代码,Glide内部会自动判断图片格式。比如这是一张GIF图片的URL地址:

http://p1.pstatp.com/large/166200019850062839d3
 
 
  • 1

我们只需要将刚才加载静态图片代码中的URL地址替换成上面的动态图片的地址就可以了,现在重新运行一下代码,点击button就可以看到加载的动态图片

不指定图片格式:不管我们传入的是一张普通图片,还是一张GIF图片,Glide都会自动进行判断,并且可以正确地把它解析并展示出来。

指定加载静图:但是如果我想指定图片的格式该怎么办呢?就比如说,我希望加载的这张图必须是一张静态图片,我不需要Glide自动帮我判断它到底是静图还是GIF图。

想实现这个功能仍然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再串接一个新的方法就可以了,如下所示:

Glide.with(this)
     .load(url)
     .asBitmap()
     .placeholder(R.drawable.loading)
     .error(R.drawable.error)
     .diskCacheStrategy(DiskCacheStrategy.NONE)
     .into(imageView);
 
 
  • 1
  • 2
  • 3
  • 4
  • 5
  • 6
  • 7

可以看到,这里在load()方法的后面加入了一个asBitmap()方法,这个方法的意思就是说这里只允许加载静态图片,不需要Glide去帮我们自动进行图片格式的判断了。

如果指定为静图时,传入的是一张git图,由于调用了asBitmap()方法,现在GIF图就无法正常播放了,而是会在界面上显示第一帧的图片。

指定图片大小

实际上,使用Glide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 不需要指定 图片大小的。

我们平时在加载图片的时候很容易会造成内存浪费。什么叫内存浪费呢?比如说一张图片的尺寸是1000*1000像素,但是界面上的ImageView控件我们设置的可能只有200*200像素,

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对图片进行任何压缩就直接读取到内存中,这就属于内存浪费了,因为程序中根本就用不到这么高像素的图片


关于图片压缩这方面,可以去阅读一下 Android高效加载大图、多图解决方案,有效避免程序OOM 。

而使用Glide,我们就完全不用担心图片内存浪费,甚至是内存溢出的问题。因为Glide从来都不会直接将图片的完整尺寸全部加载到内存中,而是用多少加载多少。Glide会自动判断ImageView的大小,然后只将这么大的图片像素加载到内存当中,帮助我们节省内存开支。

当然,Glide也并没有使用什么神奇的魔法,它内部的实现原理其实就是上面那篇文章当中介绍的技术,因此掌握了最基本的实现原理,你也可以自己实现一套这样的图片压缩机制。

指定加载固定大小的图片: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不需要指定图片大小的,因为Glide会自动根据ImageView控件的大小来决定图片本身的大小。

不过,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必须给图片指定一个固定的大小,Glide仍然是支持这个功能的。修改Glide加载部分的代码,如下所示:

Glide.with(this)
     .load(url)
     .placeholder(R.drawable.loading)
     .error(R.drawable.error)
     .diskCacheStrategy(DiskCacheStrategy.NONE)
     .override(100, 100)
     .into(imageView);
 
 
  • 1
  • 2
  • 3
  • 4
  • 5
  • 6
  • 7

仍然非常简单,这里使用override()方法指定了一个图片的尺寸,也就是说,Glide现在只会将图片加载成100*100像素的尺寸,而不会管你的ImageView的大小是多少了。

如何阅读源码

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抽丝剥茧、点到即止。应该认准一个功能点,然后去分析这个功能点是如何实现的。但只要去追寻主体的实现逻辑即可,千万不要试图去搞懂每一行代码都是什么意思,

那样很容易会陷入到思维黑洞当中,而且越陷越深。因为这些庞大的系统都不是由一个人写出来的,每一行代码都想搞明白,就会感觉自己是在盲人摸象,永远也研究不透。

如果只是去分析主体的实现逻辑,那么就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这样阅读源码会更加轻松,也更加有成效。


如果使用在build.gradle中添加依赖的方式将Glide引入到项目中的,那么源码自动就已经下载下来了,在Android Studio中就可以直接进行查看。

不过,使用添加依赖的方式引入的Glide,我们只能看到它的源码,但不能做任何的修改,如果你还需要修改它的源码的话,可以到GitHub上面将它的完整源码下载下来。

Glide的GitHub主页的地址是:https://github.com/bumptech/glide


Glide缓存简介

Glide的缓存设计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考虑的场景也很周全。在缓存这一功能上,Glide又将它分成了两个模块,一个是内存缓存,一个是硬盘缓存。

这两个缓存模块的作用各不相同,内存缓存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应用重复将图片数据读取到内存当中,而硬盘缓存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应用重复从网络或其他地方重复下载和读取数据。

缓存Key

既然是缓存功能,就必然会有用于进行缓存的Key。那么Glide的缓存Key是怎么生成的呢?我不得不说,Glide缓存Key的生成规则非常繁琐,决定缓存Key的参数竟然有10个之多。不过繁琐归繁琐,至少逻辑还是比较简单的,先来看一下Glide缓存Key的生成逻辑。

生成缓存Key的代码在Engine类的load()方法当中:

public class Engine implements EngineJobListener,MemoryCache.ResourceRemovedListener, EngineResource.ResourceListener {

    public <T, Z, R> LoadStatus load(Key signature, int width, int height, DataFetcher<T> fetcher,
            DataLoadProvider<T, Z> loadProvider, Transformation<Z> transformation, ResourceTranscoder<Z, R> transcoder,
            Priority priority, boolean isMemoryCacheable, DiskCacheStrategy diskCacheStrategy, ResourceCallback cb) {
        Util.assertMainThread();
        long startTime = LogTime.getLogTime();

        final String id = fetcher.getId();
        EngineKey key = keyFactory.buildKey(id, signature, width, height, loadProvider.getCacheDecoder(),
                loadProvider.getSourceDecoder(), transformation, loadProvider.getEncoder(),
                transcoder, loadProvider.getSourceEncoder());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可以看到,这里在第11行调用了fetcher.getId()方法获得了一个id字符串,这个字符串也就是我们要加载的图片的唯一标识,比如说如果是一张网络上的图片的话,那么这个id就是这张图片的url地址。

接下来在第12行,将这个id连同着signature、width、height等等10个参数一起传入到EngineKeyFactory的buildKey()方法当中,从而构建出了一个EngineKey对象,这个EngineKey也就是Glide中的缓存Key了。

可见,决定缓存Key的条件非常多,即使用override()方法改变了一下图片的width或者height,也会生成一个完全不同的缓存Key

EngineKey类的源码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其实主要就是重写了equals()和hashCode()方法,保证只有传入EngineKey的所有参数都相同的情况下才认为是同一个EngineKey对象,我就不在这里将源码贴出来了。

内存缓存

有了缓存Key,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缓存了,那么我们先从内存缓存看起。

默认情况下,Glide自动就是开启内存缓存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Glide加载了一张图片之后,这张图片就会被缓存到内存当中,只要在它还没从内存中被清除之前,下次使用Glide再加载这张图片都会直接从内存当中读取,而不用重新从网络或硬盘上读取了,这样无疑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图片的加载效率。比方说你在一个RecyclerView当中反复上下滑动,RecyclerView中只要是Glide加载过的图片都可以直接从内存当中迅速读取并展示出来,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而Glide最为人性化的是,你甚至不需要编写任何额外的代码就能自动享受到这个极为便利的内存缓存功能,因为Glide默认就已经将它开启了。

那么既然已经默认开启了这个功能,还有什么可讲的用法呢?只有一点,如果你有什么特殊的原因需要禁用内存缓存功能,Glide对此提供了接口:

Glide.with(this)
     .load(url)
     .skipMemoryCache(true)//默认开启内存缓存,设为true,就表示禁掉Glide 的内存缓存功能
     .into(imageView);
 
 
  • 1
  • 2
  • 3
  • 4

可以看到,只需要调用skipMemoryCache()方法并传入true,就表示禁用掉Glide的内存缓存功能。

下面是 分析Glide的内存缓存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说到内存缓存的实现,非常容易就让人想到LruCache算法(Least Recently Used),也叫近期最少使用算法。它的主要算法原理就是把最近使用的对象用强引用存储在LinkedHashMap中,并且把最近最少使用的对象在缓存值达到预设定值之前从内存中移除。

LruCache的用法也比较简单,在 Android高效加载大图、多图解决方案,有效避免程序OOM 文章当中有提到过它的用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一下。

那么不必多说,Glide内存缓存的实现自然也是使用的LruCache算法。不过除了LruCache算法之外,Glide还结合了一种弱引用的机制,共同完成了内存缓存功能,下面就让我们来通过源码分析一下。

在load()方法中,分析到了在loadGeneric()方法中会调用Glide.buildStreamModelLoader()方法来获取一个ModelLoader对象。看下它的源码:

public class Glide {

    public static <T, Y> ModelLoader<T, Y> buildModelLoader(Class<T> modelClass, Class<Y> resourceClass, Context context) {
         if (modelClass == null) {
            if (Log.isLoggable(TAG, Log.DEBUG)) {
                Log.d(TAG, "Unable to load null model, setting placeholder only");
            }
            return null;
        }
        return Glide.get(context).getLoaderFactory().buildModelLoader(modelClass, resourceClass);
    }

    public static Glide get(Context context) {
        if (glide == null) {
            synchronized (Glide.class) {
                if (glide == null) {
                    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 con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
                    List<GlideModule> modules = new ManifestParser(applicationContext).parse();
                    GlideBuilder builder = new GlideBuilder(applicationContext);
                    for (GlideModule module : modules) {
                        module.applyOptions(applicationContext, builder);
                    }
                    glide = builder.createGlide();
                    for (GlideModule module : modules) {
                        module.registerComponents(applicationContext, glide);
                    }
                }
            }
        }
        return glide;
    }

    ...
}

这里我们还是只看关键,在去构建ModelLoader对象的时候,先调用了一个Glide.get()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关键。我们可以看到,get()方法中实现的是一个单例功能,而创建Glide对象则是在调用GlideBuilder的createGlide()方法来创建的,那么我们跟到这个方法当中:

public class GlideBuilder {
    ...

    Glide createGlide() {
        if (sourceService == null) {
            final int cores = Math.max(1,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sourceService = new FifoPriorityThreadPoolExecutor(cores);
        }
        if (diskCacheService == null) {
            diskCacheService = new FifoPriorityThreadPoolExecutor(1);
        }
        MemorySizeCalculator calculator = new MemorySizeCalculator(context);
        if (bitmapPool == null)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HONEYCOMB) {
                int size = calculator.getBitmapPoolSize();
                bitmapPool = new LruBitmapPool(size);
            } else {
                bitmapPool = new BitmapPoolAdapter();
            }
        }
        if (memoryCache == null) {
            memoryCache = new LruResourceCache(calculator.getMemoryCacheSize());
        }
        if (diskCacheFactory == null) {
            diskCacheFactory = new InternalCacheDiskCacheFactory(context);
        }
        if (engine == null) {
            engine = new Engine(memoryCache, diskCacheFactory, diskCacheService, sourceService);
        }
        if (decodeFormat == null) {
            decodeFormat = DecodeFormat.DEFAULT;
        }
        return new Glide(engine, memoryCache, bitmapPool, context, decodeFormat);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这里也就是构建Glide对象的地方了。那么观察第22行,你会发现这里new出了一个LruResourceCache,并把它赋值到了memoryCache这个对象上面。你没有猜错,这个就是Glide实现内存缓存所使用的LruCache对象了。不过这里并不打算展开来讲LruCache算法的具体实现,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它的源码。

现在创建好了LruResourceCache对象只能说是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接下来我们需要一步步研究Glide中的内存缓存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硬盘缓存

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硬盘缓存方面的内容。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就使用过硬盘缓存的功能了。当时为了禁止Glide对图片进行硬盘缓存而使用了如下代码:

Glide.with(this)
     .load(url)
     .diskCacheStrategy(DiskCacheStrategy.NONE)
     .into(imageView);
 
 
  • 1
  • 2
  • 3
  • 4

调用diskCacheStrategy()方法并传入DiskCacheStrategy.NONE,就可以禁用掉Glide的硬盘缓存功能了。

这个diskCacheStrategy()方法基本上就是Glide硬盘缓存功能的一切,它可以接收四种参数:

  • DiskCacheStrategy.NONE: 表示不缓存任何内容。
  • DiskCacheStrategy.SOURCE: 表示只缓存原始图片。
  • DiskCacheStrategy.RESULT: 表示只缓存转换过后的图片(默认选项)。
  • DiskCacheStrategy.ALL : 表示既缓存原始图片,也缓存转换过后的图片。


参考郭霖大神的博客:http://blog.csdn.net/guolin_blog/article/details/54895665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