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计算网罗一切
错过了传统因特网起步的头班车,失去了万维网发展的最好契机,而今,我们又面对着网格计算的新机遇,中国科技界何去何从?
4月4日、5日,由科技部主办的“网格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用户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如果一家老小计划去九寨沟游玩,提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其中包括交通方式、景点选择、天气状况、日程安排、住宿条件等众多因素。如果准备工作不够周密,出现了始料不及的情况,那么长时间精心策划的旅游就可能“泡汤”。
如果网格成为现实,这一切准备工作都成为举手之劳:打开自己的智能终端、提出自己的需求,由于网格能把以上提到的诸多方面的服务连接在一起、形成服务网格,所有一切信息和计划安排就都会立刻呈现在眼前,一站式服务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难题。用户只需要交付足够的服务费用,就可以享受网格技术带来的益处。
这是从前人们对未来的设想。换句话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眼中的网格,仍然是高不可攀的未来技术,网格概念远未融入现实生活。
在4月4日、5日,由科技部主办的“网格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感受到网格平易近人的另一面。
在热烈的气氛中,遥远的“九寨沟网格”走下云端,一时间网格成为广大行业领域的应用“热门”。
难怪,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也说:“这是一次应用的大会”。
与以往不同,本次由科技部主办的研讨会首先请了几十位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专家,介绍自己领域内网格技术的应用,以及将来对网格技术提出的需求。这些应用领域专家的演讲使得整个会场气氛达到高潮,主持人不断接到更多应用领域专家的要求,都希望能得到讲话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网格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成功因素和接下来的技术需求。
应用推动网格
众多应用领域专家的演讲,把网格从高深技术的层面拉回到人们身边,让大家对网格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汪健博士介绍说,在生物医药方面,网格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作用:首先,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网格技术用来进行科技数据的计算。在分析水稻的基因时,单纯用多台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情况下预计3万小时的工作量,在网格技术的帮助下,只要400个小时就能完成。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研究成果,全世界同仁帮了大忙,网格也帮了大忙。
其次,生物科技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有相当高的要求,网格技术在这里帮了大忙。汪健表示,生物数据非常复杂,包括物体本身、细胞、染色体、DNA、单个细胞的循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层次多且类型杂。这样,数据库的整合就成为关键问题。比如说,在研究水稻的蛋白结构时,可能会用到基因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库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网格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需要的数据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挑出来综合在一起,省去了多次访问不同数据库的烦恼。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网格应用例子,在欧洲,最大的网格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生物网格。华大不久前发布了水稻的数据库,从发布到现在的两个多月内,已经有21个国家、2万多个用户,进行了多达4000次的下载。网格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除了成功的例子,有些应用领域的专家也特别提出了对网格技术的需求。比如在航空业,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崔德刚表示,现在主要受两个问题的困扰。首先是海量计算的困扰。在电脑上进行飞机设计的时候,所有的零件,包括最小的螺丝钉,都是三维的,这样,最后的飞机模型,数据量大概会达到2GB到5GB。在电脑上进行预装的时候,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量,运算相当复杂,有时候只要飞机换一个角度,计算机就要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如果能利用网格技术,解决海量计算的难点,会让整个设计速度加快数倍,从而让航空业的发展向前跨越一大步。
接下来是计算机利用率的问题。许多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都很巨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在设计单位,一般都需要具备300台到500台计算机,但是在高峰期,即便500台电脑也远远不够用;而一旦设计结束,大量的电脑又会闲置无用。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是用网络技术,而不是网格技术,没有实现资源层面的共享,只有信息的传输。因而,大家都对网格翘首以待。
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徐志伟博士总结各个应用领域专家的发言时说,“有很多应用领域的专家这样问,到底网格是一种很遥远的理想,十多年后才能实现;还是说,现在我们正在应用网格技术?我觉得,对于企业而言,网格系统实际上并不遥远,它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技术基础,现在很多资源上都有网格系统在运行,根据以往经验,国内很多行业对网格有切实的需求,这样科研就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在生物和国家天文台这样比较单纯的科研机构,网格技
错过了传统因特网起步的头班车,失去了万维网发展的最好契机,而今,我们又面对着网格计算的新机遇,中国科技界何去何从?
4月4日、5日,由科技部主办的“网格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用户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如果一家老小计划去九寨沟游玩,提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其中包括交通方式、景点选择、天气状况、日程安排、住宿条件等众多因素。如果准备工作不够周密,出现了始料不及的情况,那么长时间精心策划的旅游就可能“泡汤”。
如果网格成为现实,这一切准备工作都成为举手之劳:打开自己的智能终端、提出自己的需求,由于网格能把以上提到的诸多方面的服务连接在一起、形成服务网格,所有一切信息和计划安排就都会立刻呈现在眼前,一站式服务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难题。用户只需要交付足够的服务费用,就可以享受网格技术带来的益处。
这是从前人们对未来的设想。换句话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眼中的网格,仍然是高不可攀的未来技术,网格概念远未融入现实生活。
在4月4日、5日,由科技部主办的“网格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感受到网格平易近人的另一面。
在热烈的气氛中,遥远的“九寨沟网格”走下云端,一时间网格成为广大行业领域的应用“热门”。
难怪,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也说:“这是一次应用的大会”。
与以往不同,本次由科技部主办的研讨会首先请了几十位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专家,介绍自己领域内网格技术的应用,以及将来对网格技术提出的需求。这些应用领域专家的演讲使得整个会场气氛达到高潮,主持人不断接到更多应用领域专家的要求,都希望能得到讲话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网格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成功因素和接下来的技术需求。
应用推动网格
众多应用领域专家的演讲,把网格从高深技术的层面拉回到人们身边,让大家对网格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汪健博士介绍说,在生物医药方面,网格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作用:首先,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网格技术用来进行科技数据的计算。在分析水稻的基因时,单纯用多台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情况下预计3万小时的工作量,在网格技术的帮助下,只要400个小时就能完成。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研究成果,全世界同仁帮了大忙,网格也帮了大忙。
其次,生物科技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有相当高的要求,网格技术在这里帮了大忙。汪健表示,生物数据非常复杂,包括物体本身、细胞、染色体、DNA、单个细胞的循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层次多且类型杂。这样,数据库的整合就成为关键问题。比如说,在研究水稻的蛋白结构时,可能会用到基因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基因表达数据库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网格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需要的数据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挑出来综合在一起,省去了多次访问不同数据库的烦恼。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网格应用例子,在欧洲,最大的网格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生物网格。华大不久前发布了水稻的数据库,从发布到现在的两个多月内,已经有21个国家、2万多个用户,进行了多达4000次的下载。网格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除了成功的例子,有些应用领域的专家也特别提出了对网格技术的需求。比如在航空业,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崔德刚表示,现在主要受两个问题的困扰。首先是海量计算的困扰。在电脑上进行飞机设计的时候,所有的零件,包括最小的螺丝钉,都是三维的,这样,最后的飞机模型,数据量大概会达到2GB到5GB。在电脑上进行预装的时候,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量,运算相当复杂,有时候只要飞机换一个角度,计算机就要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如果能利用网格技术,解决海量计算的难点,会让整个设计速度加快数倍,从而让航空业的发展向前跨越一大步。
接下来是计算机利用率的问题。许多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都很巨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在设计单位,一般都需要具备300台到500台计算机,但是在高峰期,即便500台电脑也远远不够用;而一旦设计结束,大量的电脑又会闲置无用。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是用网络技术,而不是网格技术,没有实现资源层面的共享,只有信息的传输。因而,大家都对网格翘首以待。
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徐志伟博士总结各个应用领域专家的发言时说,“有很多应用领域的专家这样问,到底网格是一种很遥远的理想,十多年后才能实现;还是说,现在我们正在应用网格技术?我觉得,对于企业而言,网格系统实际上并不遥远,它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技术基础,现在很多资源上都有网格系统在运行,根据以往经验,国内很多行业对网格有切实的需求,这样科研就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在生物和国家天文台这样比较单纯的科研机构,网格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