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户输入网址(假设是个html页面,并且是第一次访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html文件;
2. 浏览器开始载入html代码,发现<head>标签内有一个<link>标签引用外部CSS文件;
3. 浏览器又发出CSS文件的请求,服务器返回这个CSS文件;
4. 浏览器继续载入html中<body>部分的代码,并且CSS文件已经拿到手了,可以开始渲染页面了;
5. 浏览器在代码中发现一个<img>标签引用了一张图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此时浏览器不会等到图片下载完,而是继续渲染后面的代码;如果图片设置了宽高,则会预留出一个图片位置;
6. 浏览器发现了一个包含一行Javascript代码的<script>标签,立刻运行,停止后面资源的加载;
8. 如果Javascript脚本执行了某条语句,它命令浏览器隐藏掉代码中的某个<div> (style.display=”none”)。突然少了这么一个元素,浏览器不得不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9. 最后到了</html>的到来。
10. 如果用户点了一下界面中的“换肤”按钮,Javascript让浏览器换了一下<link>标签的CSS路径,则重新渲染页面。
2. 浏览器开始载入html代码,发现<head>标签内有一个<link>标签引用外部CSS文件;
3. 浏览器又发出CSS文件的请求,服务器返回这个CSS文件;
4. 浏览器继续载入html中<body>部分的代码,并且CSS文件已经拿到手了,可以开始渲染页面了;
5. 浏览器在代码中发现一个<img>标签引用了一张图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此时浏览器不会等到图片下载完,而是继续渲染后面的代码;如果图片设置了宽高,则会预留出一个图片位置;
6. 浏览器发现了一个包含一行Javascript代码的<script>标签,立刻运行,停止后面资源的加载;
8. 如果Javascript脚本执行了某条语句,它命令浏览器隐藏掉代码中的某个<div> (style.display=”none”)。突然少了这么一个元素,浏览器不得不重新渲染这部分代码;
9. 最后到了</html>的到来。
10. 如果用户点了一下界面中的“换肤”按钮,Javascript让浏览器换了一下<link>标签的CSS路径,则重新渲染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