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做以下3件事有助于脱贫
- 思考
- 社交
- 学习
思考:同义词是“复盘”
我上一份工作岗位是"头部AI企业解决方案经理“,常年和NLP/OCR/KG/SEARCH/RECOMMADATION这些技术打交道。现在这份工作是”金融科技产品经理”,常年和“这个页面画得好看点“、”领导明天要ppt今晚交一稿“打交道。
你说我是不是得思考为何错失了“如此天降红利”、从“暴风口”跑到“避风口”?
时常想,我为啥不”去做一个ai产品经理“,而是进入甲方做”业务系统“的产品经理咧。现在LLM得道,我怎么着也得”升几次天“吧。
但是,我会思考(安慰自己):
1.AI是技术,永远要依托于应用场景落地,(才有意义,才能赚钱);
2.应用场景的来源是哪里?是甲方;
3.技术从”乙方“来,场景到”甲方“去,是否合理?合理。
我就反思和琢磨:只要掌握好“甲方”每天到底在干啥,我以后难道混的还会差吗?
以后:要么继续“在甲方学习”;要么去乙方“降维打击”。
社交:交换你的“信息素”
社交的定义:一群人围在一起,各怀鬼胎,假模假样沟通讨论,最后没有形成任何有用结论,晚上回家后:躺在床上想了想今天收获颇丰啊,非常满足,又是充实的一天呐~~~
社交的过程中:
1.和更多人打了照面;
2.输出了你的诉求;
3.展示了你的"软肋”;
4.得出了无用的结论。
你会在别人心里留下:“标签”,类型包括“社会角色”、“需求”、“对我有没有价值”。
- step1:只要见过的人够多,例如向下社交场合,你一定能够成为某些人的“资源”,对某些人“有价值”。再例如和差不多类型的人社交,你一定能够传达“你的作用”、“你最近的困惑”、“你渴望的something”;
- step2:从而可以进入一个“群体”,通过不断的表达、输出,强化你的“社交标签”;
- step3:有需要你的时机出现,要把握住,在被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实现“价值交换”。
例如,我去参加AI社群,做志愿者,主办方对我的定位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想自己搞ai社群”的小鼻嘎~但是他们做的足够大,不怕我来学习。我实现了一边学习ai、一边交朋友、一边学习社群运营规则的目的。
“你的需求”被看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社交场合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撮合者”,擅长做供需匹配。
学习:掌握更多“生产要素”
我的一个朋友本身是学习电气工程的,毕业后进入了ai公司,做“知识图谱”和“nlp”,后来进入了金融公司,主要做业务系统的产品经理。
他的生产要素包括:
- 基础版:AI知识、业务知识
- 加强版:技术公司跨行业跳槽金融公司的经验
- 隐形版:在AI创业公司积累的“甲方”需求对接人、(能帮我链接到更多人的)商务资源;
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输入新的内容,都成为他的生产资料。
有了生产资料,再经过不同种类的加工,可以输出“知识星球二维码”、“ai社群门票”、“付费csdn文章”、“视频号广告报价单”。这就是“知识付费”,也可以称之为“经验付费”,也可以称之为“服务付费”。
让我等屁民能够在这个荒芜的世界守住自己的猪脚饭和老友粉(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加个鸡蛋)。
插播一个话题,刚和一个公墓的基金会计聊天,他说想做点事,我朋友给他的建议:
你可能是需要一个”被看到“的机会
被看到有几种途径:职场、社交、自媒体
职场:多去参加一些行业会议
社交:户外、体育(需要找多人交互的、有门槛的)、买个仰望U8
自媒体:做基金行业+另外一个行业的小众赛道的跨界玩家,不断宣传自己不断不断宣传
希望看了这个文的人,都能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