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在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应用
汉语言的填充。解说词,就是电视新闻的灵魂,但是,在新闻作品中,解说词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所谓解说词的文学性,当然不能只把解说词变成各种不同的文学题材,如诗,散文,报告文学,通讯等。在电视新闻中,汉语文字的运用不存在永恒的规律,它常常伴着不同的新闻、不同的题材,而涌出许多复杂的现象。解说词所它涉及到的,是从搜集素材、辨认主题、选择角度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后,在追求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准确的语言表达,这就需要作者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功,才能掌控好电视新闻解说词的运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电视新闻;解说词
一、电视新闻写作与汉语言文学的3个交集点
电视新闻写作,虽然要考虑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艺术性,但它追求的更多是客观事实的准备表达。针对这些特点,在新闻写作时,需要注意运用汉语言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方式方法。
(一)针对电视媒介,语言表达要“见机行事”
“见机行事”,就是要求要把汉语言文字”口语化”。电视新闻写作,强调的是动作性。这就要求记者在写新闻时,内容上要做到通俗易懂,避免晦涩的词语,少用华丽的形容词,多以朴实的词语出现,增强其可听性和亲切感。例如,“这个学生极其渴望学习科学和文化知识。”这句话,可以用在报纸上,可以用到广播里,却不适用于电视新闻中。为什么?答案就在”极其渴望”这四个字上。因为在电视画面上,你可能只会看到、听到这样的表达方式——“这位学生埋头苦读,爸爸送来饭,他摇摇头表示不吃;妈妈送来茶,他又摇摇头表示不喝。”这就是电视语言。它可以作为解说词出现,也可以用“镜头+现场同期声”的手法来表现。
(二)提高语言敏度,避免语法错误
汉语言虽然变化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电视新闻中,病句一旦出现,不仅意味着汉语言语法出现错误,新闻事实还会出现偏离。在新闻解说词中,常见的病句类型有不完整成分、歧义、标点错误、词语误用、语义重复、搭配不当等。例如,“临近春节,都匀站乘客迅速增大。”乘客人数可以增加,但乘客不能增大。再者,经常有记者写稿时,会出现这类句子”活动有近200余人参加”。这句话,有了“近”,就不该存在“余”。如果一条新闻作品中,连语法都充满漏洞,怎能被认为是合格的新闻稿件呢?因此,要想写一份优质的新闻稿件,就需要不断强化汉语言文学基础,避免语法上出现低级错误。
(三)慎用网络词汇
新闻写作在解说词上,虽说应该”接地气”,但绝不能”低俗”。曾经在过去一段时间,记者的稿件中,可以常常看到有”PK””哇噻”等词语,而这些词语,许多来自网络。这些词具有及时传播和娱乐氛围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这些“网络词汇”开始侵入新闻稿件。在电视新闻的语言环境下,一些谐音如“神马”等词,离开了网络语境,就容易造成表达混乱。2018年3月,新华社公布禁用词最新修订版全文。全文102条规定中,明确禁止新闻稿件使用网络语言中有一些缩略语,如“PK”等(新媒体可以使用“PK”一词)。其中,还包括近年来在“明星粉丝”活动中产生的“玉米”“凉粉”等特殊词语。汉语是博大精深的,新闻从业人员要想踏出狭隘的语言圈子,就要有意识地增加词汇量,扩大解说词的涉猎范围。例如,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频繁出现的词语,可以被不常用的同义词所取代,以增加新闻语言的独特性。可以说,写高质量新闻文章的人,不仅是新闻工作者,而且他也是个作家。
二、结合电视新闻的特点,汉语言文学在电视新闻解说词中的应用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媒介,与报纸、广播相比,起步和发展最快。这是由视听一体化的综合传播优势决定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简单的来说,就是“看”和“听”。我们提倡,如果电视画面能表现清楚的,就不需要再写解说词;如果导语可以清晰表明其内容的,解说词就不需要再重复一遍类似的话语。
(一)解说词要为“看”而写
解说词要力求有画面感,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这就给广大的新闻从业者提出了要求:首先,语言是准确的。它最好不要使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例如“扎实推进”“坚强保障”“很好”“十分美丽”之类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不仅要求准确的内容和准确的表达,而且还需要与图片、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不然,就会产导致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也就是声画脱节。例如,在画面出现农耕机正工作时,解说词配上,农民在田间插秧。这就是典型的“声画脱节”。其次,语言应该是具体的。解说词的写作对语言具体生动要求更严格。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与之对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事件、人物、观点、思想传达得明明白白,使观众产生一种清晰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再次,语言要形象。形象常常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是电视新闻的起码要求,这样的语言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具体而形象的解说词,可以营造一种现场感,弥补电视传播转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要使解说词写得形象活泼,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也非常必要,就像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等,它们能使观众很快理解所谈的事物。例如:画面出现市政人员在清理河道,在解说词上,可以表述为“市政人员正为母亲河收拾打点,让她明艳照人”。在这里,用“母亲河”代替“河道”一词,拟人的手法,更加具体、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二)解说词要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解说词包括在听觉语言中。所以,在写解说词上,除了是为了“看”以外更重要的是“听”。可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要让观众容易听,其次是让观众愿意听。让观众容易听,就是让观众一听就懂。1.选用响亮的字眼汉字的声音,有些响亮,有些不响亮。一般来说,说话时嘴张得很大,开口度大的字,音波振动幅度大,也就比较响亮明朗;不然,相反。在写解说词时,要尽量把不够响亮的字换成比较响亮的字,例如“与”“及”“至”“如”,分别可以改为“和”“跟”“到”“像”。在看电视的时候,一般环境不如电影院那般,所以观众不能集中精力,不响亮的字很容易漏过去,只要有几处听不明白,就会影响观众收看的兴趣。结合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在写解说词的时候,就要尽量选用响亮的词,让观众听得清楚。2.把书面语改为口头语汉语词汇中,分有书面语和口语。写电视新闻解说词应遵循人们的听力习惯,尽可能多地运用口语,从而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例如,”相貌”可以改为”模样”,”身躯”可以改为”个子”。3.避免使用同音不同意的词汉语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发音相同,意思不同。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在编写解说词时就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引起理解错误。例如,“会后,签名团员青年到城外山坡植树造林。”实际上,这里指的是“千名”,而不是“签名”。如果在这个地方加个限定词,比如“一千名”或“两千多名”,效果就会好得多,所传达的内容也准确具体了。4.多用短句在一般的写作中,词句段落搭配的是长句和短句,彰显错落有致的汉语言文学魅力。但如果是写电视新闻解说词,我们就需要使用短句。使用短句,解说词才能显得简洁、生动、有力,播音员才能读得顺畅,观众也才会影响深刻。这是根据人的听觉习惯决定的。如果句子修饰语太长,太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去除修饰语,并将其转换成几个分句,从而使两个互相关联的成分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一来,电视语言就能表达得清楚,也好念、好记得多了。比如,“张顺义以他的深度和力度,入木三分,在坚硬的木板上刻出有血肉灵魂、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他呕心沥血地扑在自己的创作上。”在新闻解说词中,就会变成这样的描述“张顺义手中的刻刀入木三分,以他的深度和力度,在坚硬的木板上刻画,刻出血肉,刻出灵魂,刻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三个“刻出”,突出了句子中并列的部分,同时又能够使句子在读出来的时候,脉络更加分明。总而言之,一部好的电视新闻作品,解说词起着决定性作用。新闻解说词的创作,要为眼睛而写,为耳朵而写。汉语言文学在其中的运用,要简短明晰、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决不能拖泥带水,让观众费解,失去收看的耐心。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几千年,文化灿烂、遗产丰富,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文化积累,符合客观事实且富有文采的新闻作品,才是这个时代应该追求和需要的。
作者:刘露 单位:黔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