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 Wi-Fi 基础框架

Wi-Fi(802.11)和以太网(802.3)概览

Wi-Fi链路上用的是无线信号,通过电磁波在周围传播,它一般是使用大名鼎鼎的802.11系列标准的技术。802.11标准对OSI网络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部分)做了详细的规定,网络层之上跟以太网,一模一样。
802系列协议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示意
IEEE 802 规格的重心放在 OSI 模型最底下的两层,因为它们同时涵盖了实体(physical,简称 PHY)与数据链路( data link)元件。只要是 802 网络,就必然会同时具备 MAC 与 PHY 两种元件。 MAC 是一组用以决定如何访问介质与传送数据的规则,至于传送与接收的细节则交由PHY负责。

Wi-Fi架构基本概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作站(Station):
所谓的工作站( station),是指配备无线网络界面的计算设备。
通常,工作站是以电池供电的膝上型( laptop)或手持式(handheld)电脑。然而,工作站不见得就是携带型( portable)计算设备。有时候,使用无线网络之目的是为了省去拉线的麻烦,桌上型(desktop )电脑一样可以使用无线局域网络。

基站( Access Point):
802.11 网络所使用的帧必须经过转换,方能被传递至其他不同类型的网络。具备无线至有线( wireless-to-wired)桥接功能的设备称为基站( access point,简称 AP);基站的功能不仅于此,但桥接(bridging)最为重要。

无线介质( Wireless medium) :
802.11 标准以无线介质(Wireless medium)在工作站之间传递帧。其所定义的物理层不只一种;这种架构允许多种物理层同时支持 802.11 MAC - 802.11 最初标准化了两种射频( radiofrequency,简称 RF)物理层以及一种红外线(infrared)物理层,然而事后证明RF物理层较受欢迎。

传输系统( Distribution system) :
传输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 )属于 802.11 的逻辑元件,负责将帧( frame)转送至目的地。802.11 并未规范传输系统的技术细节。传输系统是基站间转送帧的骨干网络,通常以 Ethernet 为骨干网络。

Wi-Fi在物理媒介上是一种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电磁辐射的一种,而电磁辐射包括从伽玛射线到可见光到无线电波的一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i-Fi的信道:
1)IEEE 802.11b/g标准工作在2.4G频段,频率范围为2.400—2.4835GHz,共83.5M带宽
2)划分为14个子信道
3)每个子信道宽度为22MHz
4)相邻信道的中心频点间隔5MHz
5)相邻的多个信道存在频率重叠(如1信道与2、3、4、5信道有频率重叠)
6)整个频段内只有3个(1、6、11)互不干扰信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i-Fi的MAC地址和Ethernet:

无线网络界面卡均会被赋予一个 48 位元的 MAC 地址,看起来与 Ethernet 网络界面卡没有两样。事实上,指派给 802.11 网络卡的 MAC 地址来自同一个地址库(address pool ),因此就算与有线 Ethernet 工作站部署在同一网络,也必然具备独一无二的地址。
对外面的网络设备而言,这些 MAC 地址看起来是固定的,与其他 IEEE 802 网络没有什么差别。如同 Ethernet 地址,802.11 的 MAC 地址一样会出现在 ARP 列表中,使用相同的厂商首码(vendor prefixe),两者根本无从区分。

MAC层Phy层细节(两层共同组成OSI底层数据链路层):

802.11 将 PHY 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成元件:一是物理层收敛程序( 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Procedure,简称 PLCP),负责将 MAC 帧对映到传输介质;另一是实际搭配介质 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简称PMD),负责传送这些帧。 PLCP 横跨 MAC 与物理层,如图所示。在 802.11网络中, PLCP将帧传至空中之前,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栏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02.11 网络的运作方式 :

802.11 在设计之初就是做为较上层协议的另一个链路层,其与Ethernet渊源之深,有时甚至被称为「无线 Ethernet」 802.11 里同样可以找到 Ethernet 的核心成份。它同样是以长度 48 个位元的 IEEE802 MAC 地址来区别工作站。概念上,帧的传递是根据 MAC 地址 。虽然 802.11 为了克服无线频道可靠度不够的缺点,【注】纳入了某些机制以确保基本的可靠度,但帧传递实际上是不可靠的。

802.11服务:

定义网络技术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它能够提供哪些服务,不论设备制造商如何实现这些服务。 802.11 总共可以提供九种服务。其中三种用来传送数据,其余六种均属管理作业,目的是让网络能够追踪行动节点以及传递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02.11的MAC帧格式封装(与Ethernet、802.3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这个图的[DSAP、SSAP、CTL]等LLC字段的位置好像不对。

802.11的三种帧类型(在OSI底层,都是一帧一帧的数据,例如Ethernet将IP包封装成帧,Wi-Fi也不例外):

802.11 帧主要有三种类型。数据帧好比 802.11 的驮马,负责在工作站之间输数据。数据帧可能会因为所处的网络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控制帧通常与数据帧搭配使用,负责区域的清空、信道的取得以及载波监听的维护,并于收到数据时予以正面的应答,借此促进工作站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管理帧负责监督,主要用来加入或退出无线网络,以及处理基站之间连接的转移事宜。

数据帧: 数据帧会将上层协议的数据置于帧主体加以传递。
控制帧: 主要在协助数据帧的传递。它们可用来监督无线介质的访问(但非介质本身),以及提供 MAC 层次的可靠性。
管理帧: 在 802.11 规格书中,管理所占据的篇幅最多。各式各样的管理帧,为的只是提供对有线网络而言相当简单的服务。管理帧主要是用于管理Wi-Fi AP与STA之间的交互。

802.11标准帧格式 (MAC头30字节细节化)[单位为字节]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AC帧的Frame Control字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rotocol 位:
协议版本由两位(bit)构成,用来显示该帧所使用的 MAC 版本,目前, 802.11 MAC的版本为0,未来 IEEE 如果推出不同于原始规格的 MAC 版本,才会出现其他版本的编号。

Type与Subtype位(类型与次类型位用来指定所使用的帧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 由802.11e任务小组所提议,但尚未标准化。注意这些帧均为1开头,因此有人称第一个bit为QoSbit。

TO DS与From DS位:
这两个 bit 用来指示帧的目的地是否为传输系统。在基础网络里,每个帧都会设定其中一个DS bi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ore fragments 位:
该位的功能类似IP的More fragmentsbit。若较上层的封包经过MAC分段处理,最后一个片段除外,其他片段均会将该位设定为1。大型的数据帧以及某些管理帧可能需要加以分段;除此之外的其他帧则会将该位设定为0。实际上,大多数数据帧均会以最大的以太网长度进行传送,不过帧分段并不常用。

Retry位:
有时候可能需要重传帧。任何重传的帧会将该位设定为1,以协助接收端剔除重复的帧。

Power management位:
802.11网卡通常以PC Card的型式出现,主要用于以电池供电的膝上型或手持式电脑。为了提高电池的使用时间,通常可以关闭网卡以节省电力。该位用来指出传送端在完成目前的基本帧交换之后是否进入省电模式。1代表工作站即将进入省电模式,而0则代表工作站会一直保持在清醒状态。基站必须行使一系列重要的管理功能,所以不允许进入省电模式,因此基站所传送的帧中,该位必然为0。

More data位:
为了服务处于省电模式的工作站,基站会将这些由“传输系统”接收而来的帧加以暂存。基站如果设定该位,即代表至少有一个帧待传给休眠中的工作站。

Protected Frame 位:
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传输本质上就比较容易遭受拦截。如果帧受到链路层安全协议的保护,该位会被设定为1,而且该帧会略有不同。曾经Protected Frame bit被称为WEP bit。

Order位:
帧与帧片段可依序传送,不过发送端与接收端的MAC必须付出额外的代价。一旦进行“严格依序”传送,该位被设定为 1。

MAC帧的Duration/ID字段:
Duration/ID字段紧跟在 frame control字段之后。此位有许多用途,有三种可能的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定NAV :
当第15个bit被设定为0时,Duration/ID位就会被用来设定NAV。此数值代表目前所进行的传输预计使用介质多少微秒。工作站必须监视所收到的任何帧头,并据以更新NAV。任何超出预计使用介质时间的数值均会更新NAV,同时阻止其他工作站访问介质。

免竞争期间所传送的帧 :
在免竞争期间( contention-free period,简称 CFP),第14个bit为0而第15个bit为1。其他所有bit均为0,因此duration/ID位的值为32768。这个数值被解读为NAV。它让没有收到 Beacon(信标)帧[注]的任何工作站,得以公告免竞争期间,以便将 NAV 更新为适当的数值,避免干扰到免竞争传输。
[注]: Beacon 帧是管理帧的次类型(subtype),因此字首以大写表示。

PS-Poll帧:
在PS-Poll(省电模式-轮询)帧中,第14与第15个bit会被同时设定为1。移动式工作站可以关闭天线以达到省电目的。休眠中的工作站必须定期醒来。为确保不致丢失任何帧,从休眠状态醒来的工作站必须送出一个PS-Poll 帧,以便从基站取得之前暂存的任何帧。此外,醒来的工作站会在 PS-Poll 帧中加入连接识别码(association ID,简称 AID),以显示其所隶属BSS。AID包含在 PS-Poll帧中,其值介于1-2007。而介于2008-16383 的值目前保留并未使用。

MAC帧的Address(Address1_4)字段:
一个802.11帧最多可以包含四个地址位。这些位地址位均经过编号,因为随着帧类型不同,这些字段的作用也有所差异。基本上,Address 1代表接收端,Address 2代表传送端,Address 3被接收端拿来过虑地址。举例而言,在基础网络里,Address会被接收端用来判定该帧是否属于其所连接网络(802.11 规定工作站应该忽略那些不属于相同 BSSID 的帧,不过大多数产品并未正确实现 BSSID 过虑功能,还是会将接收到的所有帧传给上层协议。)

MAC帧的顺序控制字段:
字段的长度为16个bit,用来重组帧片段以及丢弃重复帧。它由4个bit的 fragment number(片段编号)位以及12个bit的sequence number(顺序编号)位所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上层将帧交付给MAC传送时,会被赋予一个sequence number(顺序编号)。它是已传帧的计数器取4096的模(modulo)。此计数器由0起算,MAC每处理一个上层封包就会累加1。如果上层封包被切割处理,所有帧片段都会具有相同的顺序编号。如果时重传帧,则顺序编号不会有任何改变。帧片段之间的差异在于fragment number(片段编号)。第一个片段的编号为0。其后每个片段依序累加1。重传的片段会保有原来的sequence number协助重组。具备QoS延伸功能的工作站对sequence control位的解读稍有不同,因为这类工作站必须同时维护多组传送队列。

MAC帧的帧主体字段:
帧主体(Frame Boby)亦称为数据字段,负责在工作站间传送上层数据( payload)。在最初制定的规格中,802.11 帧最多可以传送2304个bit组成的上层数据(IP报)。(实际上必须能够容纳更多的数据,以便将安全性与 QoS 相关标头纳入)802.2 LLC 标头具有8个bit组,最多可以传送2296个bit组的网络协议数据。防止分段必须在协议层加以处理。在IP网络中,Path MTU Discovery(路径最大传输单位查询; RFC1191)将可避免大于1500个bit组的帧传递。802.11 与其他链路层技术不同之处,表现在两个比较显著的方面。首先,在 802.11 帧中并无任何上层协议的标记可供区别,上层协议是以额外标头 type 位加以标记,同时将其作为 802.11所承载数据的开始。其次, 802.11 通常不会将帧填补至最小长度。 802.11所使用的帧并不大,随着芯片与电子技术的进展,目前已经没有填补的必要。

帧检验序列(FCS)字段:
和以太网一样,802.11帧也是以帧检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简称 FCS)作为结束。FCS 通常被视为循环冗余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 CRC),因为底层的数学运算相同。FCS 让工作站得以检查所收到的帧的完整性。FCS的计算范围涵盖MAC标头里所有位以及帧主体。虽然802.3与802.11 计算FCS的方法相同,不过802.11所使用的MAC标头与802.3的不同,因此基站必须重新计算 FCS。当帧送至无线界面时,会先计算FCS,然后再由RF或IR链路传送出去。接收端随后会为所收到的帧计算FCS,然后与记录在帧中的 FCS 做比较。如果两者相符,该帧极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并未受损。
在以太网上,如果帧的FCS有误,则随即予以丢弃,否则就会传送给上层协议处理。在802.11网络上,通过完整性检验的帧还需接收端送出应答。例如,接收无误的数据帧必须得到正面应答,否则就必须重传。对于未能通过FCS检验的帧,802.11并未提供负面应答机制;在重传之前,工作站就必须等候应答超时。

802.11帧的处理与桥接:

无线基站的核心,其实就是桥接器,负责在无线与有线介质之间转换帧。虽然 802.11 并未限制非得使用哪种有线介质技术,放弃以太网不用的基站还真没见过。大多数基站在设计上就是扮演 802.11 与以太网之间的桥梁,因此,了解帧在两种介质之间的传递方式就相当重要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无线介质到有线介质的帧传递(802.11 至以太网):

当基站的无线界面接收到准备传送至有线网络的帧,基站就必须在两种介质间桥送帧。非正式来讲,以下是基站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1.当基站接收到一个帧,首先会检测该帧基本上是否完整。接下来,基站会针对所使用的物理层,检视本章之前讨论过的物理层标头,然后验证 802.11 帧上的帧检验序列码(FCS)。

2.当帧接收无误后,基站就会继续检视是否应该进一步处理该帧:
2.1 工作站传送至基站的帧,会将基站的 MAC 地址(即 BSSID)摆在 802.11 MAC 标头的 Address 1 位。如果帧不符该基站 BSSID,基站应予以丢弃。(有些产品并未实现此步骤。)
2.2 802.11 基站的MAC 接着监测且移出来自工作站重复的帧。产生重复帧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情况是 802.11 应答信息在传送过程中丢失或有所损毁。为了简化上层协议的工作,由 802.11 MAC 负责剔除重复的帧。

3.一旦基站判定需要进一步处理该帧,就必须予以解密,因为该帧会受到链路层安全算法的保护。

4.成功解密之后,基站即检视该帧是否为帧片段,如果是则对帧进一步重组。完整性保护(integrityprotection)针对重组后完整帧,而不是个别的帧片段。

5.如果经过步骤 2.1 的 BSSID 检验,判定基站必须桥送该帧,较复杂的 802.11 MAC 标头就会被转换为较简单的以太网 MAC 标头:
5.1 记录在 802.11 MAC 标头之 Address 3 字段里的目的地址,会被复制到以太网的目的地址。
5.2 记录在 802.11 MAC 标头之 Address 2 字段里的源地址,会被复制到以太网的源地址。
5.3 从 802.11 Data 位里的 SNAP 标头,将(Type)类型代码复制到以太网帧里的 Type 位。如果该以太网帧亦使用 SNAP, 就复制整个 SNAP 标头。
5.4 顺序信息主要供帧片段重组之用,不过当帧被桥送之后即予以丢弃。
5.5 如果有标准的服务质量处理程序,即在此进行无线与有线的 Qos 对应。不过到目前为止,用来表示服务质量的形式,通常就是在有线帧中使用 802.1p
优先性等级 bit,或者其他的控制形式。

6.重新计算帧检验码。以太网与 802.11 使用相同的算法来计算 FCS,不过 802.11 帧多出一些位,同时为 FCS 所保护,所以不能直接用802.11的FCS,而需要重新计算。

7.所产生的新帧交付给以太网界面传送。

有线介质至无线介质的帧传递(Wired Medium to Wireless Medium):

将帧从基站有线端桥接至无线介质的过程刚好相反:

1.验证以太网 FCS 后,基站首先会检视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所接收到的帧,亦即检视该帧的目的地址是否属于目前与基站连接的工作站。

2.将 SNAP 标头附加于以太网帧的数据之前。上层封包是以 SNAP 标头进行封装,而其Type 字段是自以太网帧里的类型代码复制而来。如果该以太网帧亦使用 SNAP,则复制整个 SNAP 标头。

3.对帧的传送进行排程。 802.11 包含复杂的省电过程,将帧置于传送序列之前,基站可能会将帧暂存于缓存区。

  1. 一旦帧被置于序列待传,就会被赋予一个顺序编号。如有必要,所产生的数据可以用完整性检验值加以保护。如果帧需要分段,则会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分段门限进行分段。分段帧时,将会在 Sequence Control 位指定片段编号。

  2. 如果帧需要保护,则对帧(或每个帧片段)的本体加密。

  3. 802.11 MAC 标头是根据以太网 MAC 标头产生。
    6.1将以太网 的目的地址复制到 802.11 MAC 标头的 Address 1 字段。
    6.2 将 BSSID 置于 MAC 标头的 Address 2字段,以做为无线介质上之帧的发送者。
    6.3 将帧的源地址复制到 MAC 标头的 Address 3 字段。
    6.4 将其他位填入 802.11 MAC 标头。也就是把预计传送时间填入 Duration 字段,并把适当的帧类型填入 Frame Control 字段。

  4. 重新计算帧检验码。以太网与 802.11 使用相同的算法来计算 FCS,不过 802.11 帧多出一些位,同时为 FCS 所保护。

  5. 所产生的新帧交付 802.11 界面传送。

Wi-Fi建立连接过程:

1.STA端主动或被动扫描(扫描AP的Beacon帧)得到SSID列表。
2.STA端请求身份认证。
3.STA端主动发起连接请求(ssociation Request帧)。

802.11 将整个程序分解为三个步骤。寻求连接的移动工作站,首先必须找出可供访问的无线网络。在有线网络中,这个步骤相当于在墙上找出适当的插孔。其次,网络系统必须对移动工作站进行身份认证,才能决定是否让工作站与网络系统连接。在有线网络方面,身份认证是由网络系统本身提供。如果必须通过网线才能够取得信号,那么能够使用网线至少算得上是一种认证过程。最后,移动工作站(STA)必须与基站(AP)建立连接,这样才能访问有线网络,这相当于将网线插到有线网络系统。

  • 2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