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学习(二)——spark原理及优化

笔者是一个痴迷于挖掘数据中的价值的学习人,希望在平日的工作学习中,挖掘数据的价值,找寻数据的秘密,笔者认为,数据的价值不仅仅只体现在企业中,个人也可以体会到数据的魅力,用技术力量探索行为密码,让大数据助跑每一个人,欢迎直筒们关注我的公众号,大家一起讨论数据中的那些有趣的事情。

我的公众号为:livandata

1RDD原理

RDD读入外部数据源进行创建
RDD经过一系列的转换(Transformation)操作,每一次都会产生不同的RDD,供给下一个转换操作使用

最后一个RDD经过动作操作进行转换,并输出到外部数据源 

这一系列处理称为一个Lineage(血缘关系),即DAG拓扑排序的结果

优点:惰性调用、管道化、避免同步等待、不需要保存中间结果、每次操作变得简单

RDD特点:

1)高效容错性:血缘关系、重新计算丢失分区、无需回滚系统、重算过程在不同节点之间并行、只记录粗粒度的操作;

(传统:数据复制或者记录日志,代价高)

2)中间结果持久化到内存;

3)避免对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宽依赖:父:子:1N;此时会产生shuffle操作,进行一次硬盘数据读取。

窄依赖:父:子:1:1N:1;此时数据直接从内存中的上一个节点读取数据。

宽断窄加,实现流水线计算;

Stage的划分:

ShuffleMapStage不是最终的Stage,在它之后还有其他Stage,所以,它的输出一定需要经过Shuffle过程,并作为后续Stage的输入;这种Stage是以Shuffle为输出边界,其输入边界可以是从外部获取数据,也可以是另一个ShuffleMapStage的输出,其输出可以是另一个Stage的开始;在一个Job里可能有该类型的Stage,也可能没有该类型Stage

ResultStage最终的Stage,没有输出,而是直接产生结果或存储。这种Stage是直接输出结果,其输入边界可以是从外部获取数据,也可以是另一个ShuffleMapStage的输出。在一个Job里必定有该类型Stage

因此,一个Job含有一个或多个Stage,其中至少含有一个ResultStage

步骤:

1)创建RDD对象;
2SparkContext负责计算RDD之间的依赖关系,构建DAG
3DAGScheduler负责把DAG图分解成多个Stage,每个Stage中包含了多个Task,每个Task会被TaskScheduler分发给各个WorkerNode上的Executor去执行。

2DAGScheduler

         Job=多个stageStage=多个同种task, Task分为ShuffleMapTaskResultTaskDependency分为ShuffleDependencyNarrowDependency

面向stage的切分,切分依据为宽依赖

维护waiting jobsactive jobs,维护waiting stagesactive stagesfailed stages,以及与jobs的映射关系

主要职能:

1)接收提交Job的主入口,submitJob(rdd, ...)runJob(rdd, ...)。在SparkContext里会调用这两个方法。 

    • 生成一个Stage并提交,接着判断Stage是否有父Stage未完成,若有,提交并等待父Stage,以此类推。结果是:DAGScheduler里增加了一些waiting stage和一个running stage
    • running stage提交后,分析stageTask的类型,生成一个Task描述,即TaskSet
    • 调用TaskScheduler.submitTask(taskSet, ...)方法,把Task描述提交给TaskSchedulerTaskScheduler依据资源量和触发分配条件,会为这个TaskSet分配资源并触发执行。
    • DAGScheduler提交job后,异步返回JobWaiter对象,能够返回job运行状态,能够cancel job,执行成功后会处理并返回结果

2)处理TaskCompletionEvent 

    • 如果task执行成功,对应的stage里减去这个task,做一些计数工作: 
      • 如果taskResultTask,计数器Accumulator加一,在job里为该tasktruejob finish总数加一。加完后如果finish数目与partition数目相等,说明这个stage完成了,标记stage完成,从running stages里减去这个stage,做一些stage移除的清理工作
      • 如果taskShuffleMapTask,计数器Accumulator加一,在stage里加上一个output location,里面是一个MapStatus类。MapStatusShuffleMapTask执行完成的返回,包含location信息和block size(可以选择压缩或未压缩)。同时检查该stage完成,向MapOutputTracker注册本stage里的shuffleIdlocation信息。然后检查stageoutput location里是否存在空,若存在空,说明一些task失败了,整个stage重新提交;否则,继续从waiting stages里提交下一个需要做的stage
    • task是重提交,对应的stage里增加这个task
    • taskfetch失败,马上标记对应的stage完成,从running stages里减去。如果不允许retryabort整个stage;否则,重新提交整个stage。另外,把这个fetch相关的locationmap任务信息,从stage里剔除,从MapOutputTracker注销掉。最后,如果这次fetchblockManagerId对象不为空,做一次ExecutorLost处理,下次shuffle会换在另一个executor上去执行。
    • task状态会由TaskScheduler处理,如Exception, TaskResultLost, commitDenied等。

3)其他与job相关的操作还包括:cancel job cancel stage, resubmit failed stage

其他职能:

 cacheLocations preferLocation

3TaskScheduler

维护taskexecutor对应关系,executor和物理资源对应关系,在排队的task和正在跑的task

内部维护一个任务队列,根据FIFOFair策略,调度任务。

TaskScheduler本身是个接口,spark里只实现了一个TaskSchedulerImpl,理论上任务调度可以定制。

主要功能:

1submitTasks(taskSet),接收DAGScheduler提交来的tasks 

    • tasks创建一个TaskSetManager,添加到任务队列里。TaskSetManager跟踪每个task的执行状况,维护了task的许多具体信息。
    • 触发一次资源的索要。 
      • 首先,TaskScheduler对照手头的可用资源和Task队列,进行executor分配(考虑优先级、本地化等策略),符合条件的executor会被分配给TaskSetManager
      • 然后,得到的Task描述交给SchedulerBackend,调用launchTask(tasks),触发executortask的执行。task描述被序列化后发给executorexecutor提取task信息,调用taskrun()方法执行计算。

2cancelTasks(stageId),取消一个stagetasks 

    • 调用SchedulerBackendkillTask(taskId, executorId, ...)方法。taskIdexecutorIdTaskScheduler里一直维护着。

3resourceOffer(offers: Seq[Workers]),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调用者是SchedulerBacnend,用途是底层资源SchedulerBackend把空余的workers资源交给TaskScheduler,让其根据调度策略为排队的任务分配合理的cpu和内存资源,然后把任务描述列表传回给SchedulerBackend 

    • worker offers里,搜集executorhost的对应关系、active executors、机架信息等等
    • worker offers资源列表进行随机洗牌,任务队列里的任务列表依据调度策略进行一次排序
    • 遍历每个taskSet,按照进程本地化、worker本地化、机器本地化、机架本地化的优先级顺序,为每个taskSet提供可用的cpu核数,看是否满足 
      • 默认一个task需要一个cpu,设置参数为"spark.task.cpus=1"
      • taskSet分配资源,校验是否满足的逻辑,最终在TaskSetManagerresourceOffer(execId, host, maxLocality)方法里
      • 满足的话,会生成最终的任务描述,并且调用DAGSchedulertaskStarted(task, info)方法,通知DAGScheduler,这时候每次会触发DAGScheduler做一次submitMissingStage的尝试,即stagetasks都分配到了资源的话,马上会被提交执行

4statusUpdate(taskId, taskState, data),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调用者是SchedulerBacnend,用途是SchedulerBacnend会将task执行的状态汇报给TaskScheduler做一些决定 

    • TaskLost,找到该task对应的executor,从active executor里移除,避免这个executor被分配到其他task继续失败下去。
    • task finish包括四种状态:finished, killed, failed, lost。只有finished是成功执行完成了。其他三种是失败。
    • task成功执行完,调用TaskResultGetter.enqueueSuccessfulTask(taskSet, tid, data),否则调用TaskResultGetter.enqueueFailedTask(taskSet, tid, state, data)TaskResultGetter内部维护了一个线程池,负责异步fetch task执行结果并反序列化。默认开四个线程做这件事,可配参数"spark.resultGetter.threads"=4

 TaskResultGettertask result的逻辑:

1)对于success task,如果taskResult里的数据是直接结果数据,直接把data反序列出来得到结果;如果不是,会调用blockManager.getRemoteBytes(blockId)从远程获取。如果远程取回的数据是空的,那么会调用TaskScheduler.handleFailedTask,告诉它这个任务是完成了的但是数据是丢失的。否则,取到数据之后会通知BlockManagerMaster移除这个block信息,调用TaskScheduler.handleSuccessfulTask,告诉它这个任务是执行成功的,并且把result data传回去。

2)对于failed task,从data里解析出fail的理由,调用TaskScheduler.handleFailedTask,告诉它这个任务失败了,理由是什么。

4Spark的广播变量和累加器

1)广播变量:

如果我们要在分布式计算里面分发大对象,例如:字典,集合,黑白名单等,这个都会由Driver端进行分发,一般来讲,如果这个变量不是广播变量,那么每个task就会分发一份,这在task数目十分多的情况下Driver的带宽会成为系统的瓶颈,而且会大量消耗task服务器上的资源,如果将这个变量声明为广播变量,那么知识每个executor拥有一份,这个executor启动的task会共享这个变量,节省了通信的成本和服务器的资源。

错误的,不使用广播变量: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9efb393af235cbf2d7a0abfe23b38369.png

正确的,使用广播变量的情况: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7d7c08dcc3bbeb80d29b38ca847e72c8.png

注意事项:

  • 变量一旦被定义为一个广播变量,那么这个变量只能读,不能修改
  • 能不能将一个RDD使用广播变量广播出去?

不能,因为RDD是不存储数据的,可以将RDD的结果广播出去。

  • 广播变量只能在Driver端定义,不能在Executor端定义。
  • 在Driver端可以修改广播变量的值,在Executor端无法修改广播变量的值。
  • 如果executor端用到了Driver的变量, 如果不使用广播变量在Executor有多少task就有多少Driver端的变量副本。
  • 如果Executor端用到了Driver的变量,如果使用广播变量在每个Executor中只有一份Driver端的变量副本。

2)累加器:

在spark应用程序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需求,如异常监控,调试,记录符合某特性的数据的数目,这种需求都需要用到计数器,如果一个变量不被声明为一个累加器,那么它将在被改变时不会再driver端进行全局汇总,即在分布式运行时每个task运行的只是原始变量的一个副本,并不能改变原始变量的值,但是当这个变量被声明为累加器后,该变量就会有分布式计数的功能。

错误的图解: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f804a60881918184942df18472874f94.png

正确的图解: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e45d22f975248d33a65ef39a29234139.png

注意事项:

  • 累加器在Driver端定义赋初始值,累加器只能在Driver端读取最后的值,在Excutor端更新。
  • 累加器不是一个调优的操作,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结果是错的

5spark算子

基本结构:
private val conf: SparkConf = new SparkConf().setAppName("TestTransformation").setMaster("local")
private val sparkContext = new SparkContext(conf)

1mapflatMapmapParationsmapPartitionsWithIndex

map

map十分容易理解,他是将源JavaRDD的一个一个元素的传入call方法,并经过算法后一个一个的返回从而生成一个新的JavaRDD。 

def map(): Unit ={
    val list = List("张无忌", "赵敏", "周芷若")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
    val nameRDD = listRDD.map(name => "Hello " + name)
    nameRDD.foreach(name => println(name))
}

flatmap

flatMap与map一样,是将RDD中的元素依次的传入call方法,他比map多的功能是能在任何一个传入call方法的元素后面添加任意多元素,而能达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其进行传参是依次进行的。
def flatMap(): Unit ={
    val list = List("张无忌 赵敏","宋青书 周芷若")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
    val nameRDD = listRDD.flatMap(line => line.split(" ")).map(name => "Hello " + name)
    nameRDD.foreach(name => println(name))
}

mapPartitions

map:
    一条数据一条数据的处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等等);
mapPartitions:
    一次获取的是一个分区的数据(hdfs);
    正常情况下,mapPartitions 是一个高性能的算子;
    因为每次处理的是一个分区的数据,减少了去获取数据的次数;
    但是如果我们的分区如果设置得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每个分区里面的数据量过大;
def mapParations(): Unit ={
    val list = List(1,2,3,4,5,6)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2)
    listRDD.mapPartitions(iterator => {
      val newList: ListBuffer[String] = ListBuffer()
      while (iterator.hasNext){
        newList.append("hello " + iterator.next())
      }
      newList.toIterator
    }).foreach(name => println(name))
}

mapPartitionsWithIndex

每次获取和处理的就是一个分区的数据,并且知道处理的分区的分区号index。
def mapPartitionsWithIndex(): Unit ={
    val list = List(1,2,3,4,5,6,7,8)
    sc.parallelize(list).mapPartitionsWithIndex((index,iterator) => {
      val listBuffer:ListBuffer[String] = new ListBuffer
      while (iterator.hasNext){
        listBuffer.append(index+"_"+iterator.next())
      }
      listBuffer.iterator
    },true).foreach(println(_))
  }

2reducereduceByKey

reduce

reduce其实是讲RDD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合并,当运行call方法时,会传入两个参数,在call方法中将两个参数合并后返回,而这个返回值回合一个新的RDD中的元素再次传入call方法中,继续合并,直到合并到只剩下一个元素时。

def mapPartitionsWithIndex(): Unit ={
    val list = List(1,2,3,4,5,6,7,8)
    sc.parallelize(list).mapPartitionsWithIndex((index,iterator) => {
      val listBuffer:ListBuffer[String] = new ListBuffer
      while (iterator.hasNext){
        listBuffer.append(index+"_"+iterator.next())
      }
      listBuffer.iterator
    },true)
      .foreach(println(_))
  }

reduceByKey

仅将RDD中所有K,V对中K值相同的V进行合并。

def reduceByKey(): Unit ={
    val list = List(("武当", 99), ("少林", 97), ("武当", 89), ("少林", 77))
    val mapRDD = sc.parallelize(list)
    val resultRDD = mapRDD.reduceByKey(_+_)
    resultRDD.foreach(tuple => println("门派: " + tuple._1 + "->" + tuple._2))
  }

3unionjoingroupByKey 

union

当要将两个RDD合并时,便要用到union和join,其中union只是简单的将两个RDD累加起来,可以看做List的addAll方法。就想List中一样,当使用union及join时,必须保证两个RDD的泛型是一致的。

def union(): Unit ={
    val list1 = List(1,2,3,4)
    val list2 = List(3,4,5,6)
    val rdd1 = sc.parallelize(list1)
    val rdd2 = sc.parallelize(list2)
    rdd1.union(rdd2).foreach(println(_))
}

join

join是将两个PairRDD合并,并将有相同key的元素分为一组,可以理解为groupByKey和Union的结合

def join(): Unit = {
    val list1 = List((1, "东方不败"), (2, "令狐冲"), (3, "林平之"))
    val list2 = List((1, 99), (2, 98), (3, 97))
    val list1RDD = sc.parallelize(list1)
    val list2RDD = sc.parallelize(list2)
    val joinRDD = list1RDD.join(list2RDD)
    joinRDD.foreach(t => println("学号:" + t._1 + " 姓名:" + t._2._1 + " 成绩:" + t._2._2))
}

groupByKey

union只是将两个RDD简单的累加在一起,而join则不一样,join类似于hadoop中的combin操作,只是少了排序这一段,再说join之前说说groupByKey,因为join可以理解为union与groupByKey的结合:groupBy是将RDD中的元素进行分组,组名是call方法中的返回值,而顾名思义groupByKey是将PairRDD中拥有相同key值得元素归为一组。

def groupByKey(): Unit ={
    val list = List(("武当", "张三丰"), ("峨眉", "灭绝师太"), ("武当", "宋青书"), ("峨眉", "周芷若"))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
    val groupByKeyRDD = listRDD.groupByKey()
    groupByKeyRDD.foreach(t => {
      val menpai = t._1
      val iterator = t._2.iterator
      var people = ""
      while (iterator.hasNext) people = people + iterator.next + " "
      println("门派:" + menpai + "人员:" + people)
    })
}

4samplecartesian 

sample

sample用来从RDD中抽取样本。他有三个参数

withReplacement: Boolean,

    true: 有放回的抽样

    false: 无放回抽象

fraction: Double:抽取样本的比例

seed: Long:随机种子

def sample(): Unit ={
    val list = 1 to 100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
    listRDD.sample(false,0.1,0).foreach(num => print(num + " "))
}

cartesian

cartesian是用于求笛卡尔积的

def cartesian(): Unit ={
    val list1 = List("A","B")
    val list2 = List(1,2,3)
    val list1RDD = sc.parallelize(list1)
    val list2RDD = sc.parallelize(list2)
    list1RDD.cartesian(list2RDD).foreach(t => println(t._1 +"->"+t._2))
}

5filterdistinctintersection

filter过滤出偶数

def filter(): Unit ={
    val list = List(1,2,3,4,5,6,7,8,9,10)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
    listRDD.filter(num => num % 2 ==0).foreach(print(_))
}

distinct

def distinct(): Unit ={
    val list = List(1,1,2,2,3,3,4,5)
    sc.parallelize(list).distinct().foreach(println(_))
}

intersection

def intersection(): Unit ={
    val list1 = List(1,2,3,4)
    val list2 = List(3,4,5,6)
    val list1RDD = sc.parallelize(list1)
    val list2RDD = sc.parallelize(list2)
    list1RDD.intersection(list2RDD).foreach(println(_))
}

6coalescerepartition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

coalesce分区数由多  -》 变少

def coalesce(): Unit = {
    val list = List(1,2,3,4,5,6,7,8,9)
    sc.parallelize(list,3).coalesce(1).foreach(println(_))
}

repartition

进行重分区,解决的问题:本来分区数少  --》 增加分区数

def replication(): Unit ={
    val list = List(1,2,3,4)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1)
    listRDD.repartition(2).foreach(println(_))
}

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

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函数是repartition函数的变种,与repartition函数不同的是,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在给定的partitioner内部进行排序,性能比repartition要高。

def 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 Unit ={
    val list = List(1, 4, 55, 66, 33, 48, 23)
    val listRDD = sc.parallelize(list,1)
listRDD.map(num => (num,num)).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new HashPartitioner(2)).mapPartitionsWithIndex((index,iterator) => {
        val listBuffer: ListBuffer[String] = new ListBuffe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listBuffer.append(index + "_" + iterator.next())
        }
        listBuffer.iterator
      },false)
      .foreach(println(_))
}

7cogroupsortBykeyaggregateByKey

cogroup

对两个RDD中的KV元素,每个RDD中相同key中的元素分别聚合成一个集合。与reduceByKey不同的是针对两个RDD中相同的key的元素进行合并。

def cogroup(): Unit ={
    val list1 = List((1, "www"), (2, "bbs"))
    val list2 = List((1, "cnblog"), (2, "cnblog"), (3, "very"))
    val list3 = List((1, "com"), (2, "com"), (3, "good"))
    val list1RDD = sc.parallelize(list1)
    val list2RDD = sc.parallelize(list2)
    val list3RDD = sc.parallelize(list3)
    list1RDD.cogroup(list2RDD,list3RDD).foreach(tuple =>
      println(tuple._1 + " " + tuple._2._1 + " " + tuple._2._2 + " " + tuple._2._3))
}

sortBykey

sortByKey函数作用于Key-Value形式的RDD,并对Key进行排序。它是在org.apache.spark.rdd.OrderedRDDFunctions中实现的。

def sortByKey(): Unit ={
    val list = List((99, "张三丰"), (96, "东方不败"), (66, "林平之"), (98, "聂风"))
    sc.parallelize(list).sortByKey(false).foreach(tuple => println(tuple._2 + "->" + tuple._1))
}

aggregateByKey

aggregateByKey函数对PairRDD中相同Key的值进行聚合操作,在聚合过程中同样使用了一个中立的初始值。和aggregate函数类似,aggregateByKey返回值的类型不需要和RDD中value的类型一致。因为aggregateByKey是对相同Key中的值进行聚合操作,所以aggregateByKey函数最终返回的类型还是Pair RDD,对应的结果是Key和聚合好的值;而aggregate函数直接是返回非RDD的结果,这点需要注意。在实现过程中,定义了三个aggregateByKey函数原型,但最终调用的aggregateByKey函数都一致。

def aggregateByKey(): Unit ={
    val list = List("you,jump", "i,jump")
    sc.parallelize(list)
      .flatMap(_.split(","))
      .map((_, 1))
      .aggregateByKey(0)(_+_,_+_)
      .foreach(tuple =>println(tuple._1+"->"+tuple._2))
}

6spark运行原理

1SchedulerBackend

TaskScheduler下层,用于对接不同的资源管理系统,SchedulerBackend是个接口,需要实现的主要方法如下:

def start(): Unit
def stop(): Unit
def reviveOffers(): Unit // 重要方法:SchedulerBackend把自己手头上的可用资源交给TaskScheduler,TaskScheduler根据调度策略分配给排队的任务吗,返回一批可执行的任务描述,SchedulerBackend负责launchTask,即最终把task塞到了executor模型上,executor里的线程池会执行task的run()
def killTask(taskId: Long, executorId: String, interruptThread: Boolean): Unit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粗粒度:进程常驻的模式,典型代表是standalone模式,mesos粗粒度模式,yarn

细粒度:mesos细粒度模式

这里讨论粗粒度模式,更好理解:CoarseGrainedSchedulerBackend

维护executor相关信息(包括executor的地址、通信端口、host、总核数,剩余核数),手头上executor有多少被注册使用了,有多少剩余,总共还有多少核是空的等等。

主要职能:

  • Driver端主要通过actor监听和处理下面这些事件: 
    • RegisterExecutor(executorId, hostPort, cores, logUrls)。这是executor添加的来源,通常worker拉起、重启会触发executor的注册。CoarseGrainedSchedulerBackend把这些executor维护起来,更新内部的资源信息,比如总核数增加。最后调用一次makeOffer(),即把手头资源丢给TaskScheduler去分配一次,返回任务描述回来,把任务launch起来。这个makeOffer()的调用会出现在任何与资源变化相关的事件中,下面会看到。
    • StatusUpdate(executorId, taskId, state, data)task的状态回调。首先,调用TaskScheduler.statusUpdate上报上去。然后,判断这个task是否执行结束了,结束了的话把executor上的freeCore加回去,调用一次makeOffer()
    • ReviveOffers。这个事件就是别人直接向SchedulerBackend请求资源,直接调用makeOffer()
    • KillTask(taskId, executorId, interruptThread)。这个killTask的事件,会被发送给executoractorexecutor会处理KillTask这个事件。
    • StopExecutors。通知每一个executor,处理StopExecutor事件。
    • RemoveExecutor(executorId, reason)。从维护信息中,那这堆executor涉及的资源数减掉,然后调用TaskScheduler.executorLost()方法,通知上层我这边有一批资源不能用了,你处理下吧。TaskScheduler会继续把executorLost的事件上报给DAGScheduler,原因是DAGScheduler关心shuffle任务的output locationDAGScheduler会告诉BlockManager这个executor不可用了,移走它,然后把所有的stageshuffleOutput信息都遍历一遍,移走这个executor,并且把更新后的shuffleOutput信息注册到MapOutputTracker上,最后清理下本地的CachedLocationsMap
  • reviveOffers()方法的实现。直接调用了makeOffers()方法,得到一批可执行的任务描述,调用launchTasks
  • launchTasks(tasks: Seq[Seq[TaskDescription]])方法。 
      • 遍历每个task描述,序列化成二进制,然后发送给每个对应的executor这个任务信息 
      • 如果这个二进制信息太大,超过了9.2M(默认的akkaFrameSize 10M 减去 默认 akka留空的200K),会出错,abort整个taskSet,并打印提醒增大akka frame size
      • 如果二进制数据大小可接受,发送给executoractor,处理LaunchTask(serializedTask)事件。

2Executor

Executorspark里的进程模型,可以套用到不同的资源管理系统上,与SchedulerBackend配合使用。

内部有个线程池,有个running tasks map,有个actor,接收上面提到的由SchedulerBackend发来的事件。

事件处理:

  • launchTask。根据task描述,生成一个TaskRunner线程,丢尽running tasks map里,用线程池执行这个TaskRunner
  • killTask。从running tasks map里拿出线程对象,调它的kill方法。

3Spark on Standalone运行过程

Standalone模式是Spark实现的资源调度框架,其主要的节点有Client节点、Master节点和Worker节点。其中Driver既可以运行在Master节点上中,也可以运行在本地Client端。当用spark-shell交互式工具提交SparkJob时,DriverMaster节点上运行;当使用spark-submit工具提交Job或者在EclipsIDEA等开发平台上使用”new SparkConf().setMaster(“spark://master:7077”)”方式运行Spark任务时,Driver是运行在本地Client端上的。

运行过程文字说明:

1)我们提交一个任务,任务就叫Application
2)初始化程序的入口SparkContext 
  初始化DAG Scheduler
  初始化Task Scheduler
3Task Schedulermaster去进行注册并申请资源(CPU CoreMemory
4 Master根据SparkContext的资源申请要求和Worker心跳周期内报告的信息决定在哪个Worker上分配资源,然后在该Worker上获取资源,然后启动StandaloneExecutorBackend;顺便初始化好了一个线程池。
5 StandaloneExecutorBackendDriver(SparkContext)注册,这样Driver就知道哪些Executor为他进行服务了。
   到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初始化过程基本完成了,我们开始执行transformation的代码,但是代码并不会真正的运行,直到我们遇到一个action操作。生产一个job任务,进行stage的划分
6SparkContextApplicaiton代码发送给StandaloneExecutorBackend;并且SparkContext解析Applicaiton代码,构建DAG图,并提交给DAG Scheduler分解成Stage(当碰到Action操作        时,就会催生Job;每个Job中含有1个或多个StageStage一般在获取外部数据和shuffle之前产生)。
7 Stage(或者称为TaskSet)提交给Task SchedulerTask Scheduler负责将Task分配到相应的Worker,最后提交给StandaloneExecutorBackend执行;
8)对task进行序列化,并根据task的分配算法,分配task
9)对接收过来的task进行反序列化,把task封装成一个线程
10)开始执行Task,并向SparkContext报告,直至Task完成。
11)资源注销.

运行过程图形说明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230d88192e5b6b6288ac171a9b9f3d83.png

4spark-on-yarn client运行原理

Yarn-Client模式中,Driver在客户端本地运行,这种模式可以使得Spark Application和客户端进行交互,因为Driver在客户端,所以可以通过webUI访问Driver的状态,默认是http://hadoop1:4040访问,而YARN通过http:// hadoop1:8088访问。

YARN-client的工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Spark Yarn ClientYARNResourceManager申请启动Application Master。同时在SparkContent初始化中将创建DAGSchedulerTASKScheduler等,由于我们选择的是Yarn-Client模式,程序会选择YarnClientClusterSchedulerYarnClientSchedulerBackend

2 ResourceManager收到请求后,在集群中选择一个NodeManager,为该应用程序分配第一个Container,要求它在这个Container中启动应用程序的ApplicationMaster,与YARN-Cluster区别的是在该ApplicationMaster不运行SparkContext,只与SparkContext进行联系进行资源的分派;

3Client中的SparkContext初始化完毕后,与ApplicationMaster建立通讯,向ResourceManager注册,根据任务信息向ResourceManager申请资源(Container);

4)一旦ApplicationMaster申请到资源(也就是Container)后,便与对应的NodeManager通信,要求它在获得的Container中启动启动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启动后会向Client中的SparkContext注册并申请Task

5Client中的SparkContext分配Task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执行,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运行Task并向Driver汇报运行的状态和进度,以让Client随时掌握各个任务的运行状态,从而可以在任务失败时重新启动任务;

6)应用程序运行完成后,ClientSparkContextResourceManager申请注销并关闭自己。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4e8f1c8e1563a1214843e4c295fb7426.png

5spark-on-yarn cluster运行原理

YARN-Cluster模式中,当用户向YARN中提交一个应用程序后,YARN将分两个阶段运行该应用程序:第一个阶段是把SparkDriver作为一个ApplicationMasterYARN集群中先启动;第二个阶段是由ApplicationMaster创建应用程序,然后为它向ResourceManager申请资源,并启动Executor来运行Task,同时监控它的整个运行过程,直到运行完成。

YARN-cluster的工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Spark Yarn ClientYARN中提交应用程序,包括ApplicationMaster程序、启动ApplicationMaster的命令、需要在Executor中运行的程序等;

2 ResourceManager收到请求后,在集群中选择一个NodeManager,为该应用程序分配第一个Container,要求它在这个Container中启动应用程序的ApplicationMaster,其中ApplicationMaster进行SparkContext等的初始化;

3ApplicationMasterResourceManager注册,这样用户可以直接通过ResourceManage查看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然后它将采用轮询的方式通过RPC协议为各个任务申请资源,并监控它们的运行状态直到运行结束;

4)一旦ApplicationMaster申请到资源(也就是Container)后,便与对应的NodeManager通信,要求它在获得的Container中启动启动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启动后会向ApplicationMaster中的SparkContext注册并申请Task。这一点和Standalone模式一样,只不过SparkContextSpark Application中初始化时,使用CoarseGrainedSchedulerBackend配合YarnClusterScheduler进行任务的调度,其中YarnClusterScheduler只是对TaskSchedulerImpl的一个简单包装,增加了对Executor的等待逻辑等;

5ApplicationMaster中的SparkContext分配Task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执行,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运行Task并向ApplicationMaster汇报运行的状态和进度,以让ApplicationMaster随时掌握各个任务的运行状态,从而可以在任务失败时重新启动任务;

6)应用程序运行完成后,ApplicationMasterResourceManager申请注销并关闭自己。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b9d6f2dfd9f2dbfa8dcba6170a7dc060.png

7spark优化

原则一:避免创建重复的RDD

// 需要对名为“hello.txt”的HDFS文件进行一次map操作,再进行一次reduce操作。也就是说,需要对一份数据执行两次算子操作。
// 错误的做法:对于同一份数据执行多次算子操作时,创建多个RDD。
// 这里执行了两次textFile方法,针对同一个HDFS文件,创建了两个RDD出来,然后分别对每个RDD都执行了一个算子操作。
// 这种情况下,Spark需要从HDFS上两次加载hello.txt文件的内容,并创建两个单独的RDD;第二次加载HDFS文件以及创建RDD的性能开销,很明显是白白浪费掉的。
val rdd1 = sc.textFile("hdfs://192.168.0.1:9000/hello.txt")
rdd1.map(...)
val rdd2 = sc.textFile("hdfs://192.168.0.1:9000/hello.txt")
rdd2.reduce(...)
// 正确的用法:对于一份数据执行多次算子操作时,只使用一个RDD。
// 这种写法很明显比上一种写法要好多了,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份数据只创建了一个RDD,然后对这一个RDD执行了多次算子操作。
//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为止优化还没有结束,由于rdd1被执行了两次算子操作,第二次执行reduce操作的时候,还会再次从源头处重新计算一次rdd1的数据,因此还是会有重复计算的性能开销。
//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原则三:对多次使用的RDD进行持久化”,才能保证一个RDD被多次使用时只被计算一次。
val rdd1 = sc.textFile("hdfs://192.168.0.1:9000/hello.txt")
rdd1.map(...)
rdd1.reduce(...)

原则二:尽可能复用同一个RDD

// 错误的做法。
// 有一个<Long, String>格式的RDD,即rdd1。
// 接着由于业务需要,对rdd1执行了一个map操作,创建了一个rdd2,而rdd2中的数据仅仅是rdd1中的value值而已,也就是说,rdd2是rdd1的子集。
JavaPairRDD<Long, String> rdd1 = ...
JavaRDD<String> rdd2 = rdd1.map(...)
// 分别对rdd1和rdd2执行了不同的算子操作。
rdd1.reduceByKey(...)
rdd2.map(...)
// 正确的做法。
// 上面这个case中,其实rdd1和rdd2的区别无非就是数据格式不同而已,rdd2的数据完全就是rdd1的子集而已,却创建了两个rdd,并对两个rdd都执行了一次算子操作。
// 此时会因为对rdd1执行map算子来创建rdd2,而多执行一次算子操作,进而增加性能开销。
//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复用同一个RDD。
// 我们可以使用rdd1,既做reduceByKey操作,也做map操作。
// 在进行第二个map操作时,只使用每个数据的tuple._2,也就是rdd1中的value值,即可。
JavaPairRDD<Long, String> rdd1 = ...
rdd1.reduceByKey(...)
rdd1.map(tuple._2...)
// 第二种方式相较于第一种方式而言,很明显减少了一次rdd2的计算开销。
// 但是到这里为止,优化还没有结束,对rdd1我们还是执行了两次算子操作,rdd1实际上还是会被计算两次。
// 因此还需要配合“原则三:对多次使用的RDD进行持久化”进行使用,才能保证一个RDD被多次使用时只被计算一次。

原则三:对多次使用的RDD进行持久化

// 如果要对一个RDD进行持久化,只要对这个RDD调用cache()和persist()即可。
// 正确的做法。
// cache()方法表示:使用非序列化的方式将RDD中的数据全部尝试持久化到内存中。
// 此时再对rdd1执行两次算子操作时,只有在第一次执行map算子时,才会将这个rdd1从源头处计算一次。
// 第二次执行reduce算子时,就会直接从内存中提取数据进行计算,不会重复计算一个rdd。
val rdd1 = sc.textFile("hdfs://192.168.0.1:9000/hello.txt").cache()
rdd1.map(...)
rdd1.reduce(...)
// persist()方法表示:手动选择持久化级别,并使用指定的方式进行持久化。
// 比如说,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表示,内存充足时优先持久化到内存中,内存不充足时持久化到磁盘文件中。
// 而且其中的_SER后缀表示,使用序列化的方式来保存RDD数据,此时RDD中的每个partition都会序列化成一个大的字节数组,然后再持久化到内存或磁盘中。
// 序列化的方式可以减少持久化的数据对内存/磁盘的占用量,进而避免内存被持久化数据占用过多,从而发生频繁GC。
val rdd1 = sc.textFile("hdfs://192.168.0.1:9000/hello.txt").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
rdd1.map(...)
rdd1.reduce(...)

原则四:尽量避免使用shuffle类算子

// 传统的join操作会导致shuffle操作。
// 因为两个RDD中,相同的key都需要通过网络拉取到一个节点上,由一个task进行join操作。
val rdd3 = rdd1.join(rdd2)
// Broadcast+map的join操作,不会导致shuffle操作。
// 使用Broadcast将一个数据量较小的RDD作为广播变量。
val rdd2Data = rdd2.collect()
val rdd2DataBroadcast = sc.broadcast(rdd2Data)
// 在rdd1.map算子中,可以从rdd2DataBroadcast中,获取rdd2的所有数据。
// 然后进行遍历,如果发现rdd2中某条数据的key与rdd1的当前数据的key是相同的,那么就判定可以进行join。
// 此时就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方式,将rdd1当前数据与rdd2中可以连接的数据,拼接在一起(String或Tuple)。
val rdd3 = rdd1.map(rdd2DataBroadcast...)
// 注意,以上操作,建议仅仅在rdd2的数据量比较少(比如几百M,或者一两G)的情况下使用。
// 因为每个Executor的内存中,都会驻留一份rdd2的全量数据。

原则五:使用map-side预聚合的shuffle操作

原则六:使用高性能的算子

使用reduceByKey/aggregateByKey替代groupByKey;

使用mapPartitions替代普通map;

mapPartitions类的算子,一次函数调用会处理一个partition所有的数据,而不是一次函数调用处理一条,性能相对来说会高一些。但是有的时候,使用mapPartitions会出现OOM(内存溢出)的问题。因为单次函数调用就要处理掉一个partition所有的数据,如果内存不够,垃圾回收时是无法回收掉太多对象的,很可能出现OOM异常。所以使用这类操作时要慎重!

使用foreachPartitions替代foreach;

原理类似于“使用mapPartitions替代map”,也是一次函数调用处理一个partition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一次函数调用处理一条数据。在实践中发现,foreachPartitions类的算子,对性能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foreach函数中,将RDD中所有数据写MySQL,那么如果是普通的foreach算子,就会一条数据一条数据地写,每次函数调用可能就会创建一个数据库连接,此时就势必会频繁地创建和销毁数据库连接,性能是非常低下;但是如果用foreachPartitions算子一次性处理一个partition的数据,那么对于每个partition,只要创建一个数据库连接即可,然后执行批量插入操作,此时性能是比较高的。实践中发现,对于1万条左右的数据量写MySQL,性能可以提升30%以上。

使用filter之后进行coalesce操作;

通常对一个RDD执行filter算子过滤掉RDD中较多数据后(比如30%以上的数据),建议使用coalesce算子,手动减少RDD的partition数量,将RDD中的数据压缩到更少的partition中去。因为filter之后,RDD的每个partition中都会有很多数据被过滤掉,此时如果照常进行后续的计算,其实每个task处理的partition中的数据量并不是很多,有一点资源浪费,而且此时处理的task越多,可能速度反而越慢。因此用coalesce减少partition数量,将RDD中的数据压缩到更少的partition之后,只要使用更少的task即可处理完所有的partition。在某些场景下,对于性能的提升会有一定的帮助。

使用repartitionAndSortWithinPartitions替代repartition与sort类操作;

原则七:广播大变量

// 以下代码在算子函数中,使用了外部的变量。
// 此时没有做任何特殊操作,每个task都会有一份list1的副本。
val list1 = ...
rdd1.map(list1...)
// 以下代码将list1封装成了Broadcast类型的广播变量。
// 在算子函数中,使用广播变量时,首先会判断当前task所在Executor内存中,是否有变量副本。
// 如果有则直接使用;如果没有则从Driver或者其他Executor节点上远程拉取一份放到本地Executor内存中。
// 每个Executor内存中,就只会驻留一份广播变量副本。
val list1 = ...
val list1Broadcast = sc.broadcast(list1)
rdd1.map(list1Broadcast...)

原则八:使用Kryo优化序列化性能

// 创建SparkConf对象。
val conf = new SparkConf().setMaster(...).setAppName(...)
// 设置序列化器为KryoSerializer。
conf.set("spark.serializer", "org.apache.spark.serializer.KryoSerializer")
// 注册要序列化的自定义类型。
conf.registerKryoClasses(Array(classOf[MyClass1], classOf[MyClass2]))

原则九:Data Locality本地化级别

8、常见问题:

1)数据倾斜问题:

数据倾斜的原理很简单:在进行shuffle的时候,必须将各个节点上相同的key拉取到某个节点上的一个task来进行处理,比如按照key进行聚合或join等操作。此时如果某个key对应的数据量特别大的话,就会发生数据倾斜。比如大部分key对应10条数据,但是个别key却对应了100万条数据,那么大部分task可能就只会分配到10条数据,然后1秒钟就运行完了;但是个别task可能分配到了100万数据,要运行一两个小时。因此,整个Spark作业的运行进度是由运行时间最长的那个task决定的。

解决方案一:过滤少数导致倾斜的key

解决方案二:提高shuffle操作的并行度

解决方案三:两阶段聚合(局部聚合+全局聚合)

解决方案四:将reduce join转为map join

解决方案五:采样倾斜key并分拆join操作

解决方案六:使用随机前缀和扩容RDD进行join

2shuffle优化:

未经优化的hashshufflemanager

上图说明了未经优化的HashShuffleManager的原理。这里我们先明确一个假设前提:每个Executor只有1个CPU core,也就是说,无论这个Executor上分配多少个task线程,同一时间都只能执行一个task线程。

我们先从shuffle write开始说起。shuffle write阶段,主要就是在一个stage结束计算之后,为了下一个stage可以执行shuffle类的算子(比如reduceByKey),而将每个task处理的数据按key进行“分类”。所谓“分类”,就是对相同的key执行hash算法,从而将相同key都写入同一个磁盘文件中,而每一个磁盘文件都只属于下游stage的一个task。在将数据写入磁盘之前,会先将数据写入内存缓冲中,当内存缓冲填满之后,才会溢写到磁盘文件中去。

那么每个执行shuffle write的task,要为下一个stage创建多少个磁盘文件呢?很简单,下一个stage的task有多少个,当前stage的每个task就要创建多少份磁盘文件。比如下一个stage总共有100个task,那么当前stage的每个task都要创建100份磁盘文件。如果当前stage有50个task,总共有10个Executor,每个Executor执行5个Task,那么每个Executor上总共就要创建500个磁盘文件,所有Executor上会创建5000个磁盘文件。由此可见,未经优化的shuffle write操作所产生的磁盘文件的数量是极其惊人的。

接着我们来说说shuffle read。shuffle read,通常就是一个stage刚开始时要做的事情。此时该stage的每一个task就需要将上一个stage的计算结果中的所有相同key,从各个节点上通过网络都拉取到自己所在的节点上,然后进行key的聚合或连接等操作。由于shuffle write的过程中,task给下游stage的每个task都创建了一个磁盘文件,因此shuffle read的过程中,每个task只要从上游stage的所有task所在节点上,拉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个磁盘文件即可。

shuffle read的拉取过程是一边拉取一边进行聚合的。每个shuffle read task都会有一个自己的buffer缓冲,每次都只能拉取与buffer缓冲相同大小的数据,然后通过内存中的一个Map进行聚合等操作。聚合完一批数据后,再拉取下一批数据,并放到buffer缓冲中进行聚合操作。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将所有数据到拉取完,并得到最终的结果。

优化后的sortshufflemanager

上图说明了优化后的HashShuffleManager的原理。这里说的优化,是指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参数,spark.shuffle.consolidateFiles。该参数默认值为false,将其设置为true即可开启优化机制。通常来说,如果我们使用HashShuffleManager,那么都建议开启这个选项。

开启consolidate机制之后,在shuffle write过程中,task就不是为下游stage的每个task创建一个磁盘文件了。此时会出现shuffleFileGroup的概念,每个shuffleFileGroup会对应一批磁盘文件,磁盘文件的数量与下游stage的task数量是相同的。一个Executor上有多少个CPU core,就可以并行执行多少个task。而第一批并行执行的每个task都会创建一个shuffleFileGroup,并将数据写入对应的磁盘文件内。

当Executor的CPU core执行完一批task,接着执行下一批task时,下一批task就会复用之前已有的shuffleFileGroup,包括其中的磁盘文件。也就是说,此时task会将数据写入已有的磁盘文件中,而不会写入新的磁盘文件中。因此,consolidate机制允许不同的task复用同一批磁盘文件,这样就可以有效将多个task的磁盘文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并,从而大幅度减少磁盘文件的数量,进而提升shuffle write的性能。

假设第二个stage有100个task,第一个stage有50个task,总共还是有10个Executor,每个Executor执行5个task。那么原本使用未经优化的HashShuffleManager时,每个Executor会产生500个磁盘文件,所有Executor会产生5000个磁盘文件的。但是此时经过优化之后,每个Executor创建的磁盘文件的数量的计算公式为:CPU core的数量 * 下一个stage的task数量。也就是说,每个Executor此时只会创建100个磁盘文件,所有Executor只会创建1000个磁盘文件。

9、内存管理:

1)堆内和堆外内存规划

作为一个 JVM 进程,Executor 的内存管理建立在 JVM 的内存管理之上,Spark 对 JVM 的堆内(On-heap)空间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配,以充分利用内存。同时,Spark 引入了堆外(Off-heap)内存,使之可以直接在工作节点的系统内存中开辟空间,进一步优化了内存的使用。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6501350d3b9151628807893e2fd9e0c1.png

2)堆内内存

堆内内存的大小,由 Spark 应用程序启动时的 –executor-memory 或 spark.executor.memory 参数配置。Executor 内运行的并发任务共享 JVM 堆内内存,这些任务在缓存 RDD 数据和广播(Broadcast)数据时占用的内存被规划为存储(Storage)内存,而这些任务在执行 Shuffle 时占用的内存被规划为执行(Execution)内存,剩余的部分不做特殊规划,那些 Spark 内部的对象实例,或者用户定义的 Spark 应用程序中的对象实例,均占用剩余的空间。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这三部分占用的空间大小各不相同(下面第 2 小节会进行介绍)。

Spark 对堆内内存的管理是一种逻辑上的"规划式"的管理,因为对象实例占用内存的申请和释放都由 JVM 完成,Spark 只能在申请后和释放前记录这些内存,我们来看其具体流程:

  • 申请内存:
  1. Spark 在代码中 new 一个对象实例
  2. JVM 从堆内内存分配空间,创建对象并返回对象引用
  3. Spark 保存该对象的引用,记录该对象占用的内存
  • 释放内存:
  1. Spark 记录该对象释放的内存,删除该对象的引用
  2. 等待 JVM 的垃圾回收机制释放该对象占用的堆内内存

我们知道,JVM 的对象可以以序列化的方式存储,序列化的过程是将对象转换为二进制字节流,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将非连续空间的链式存储转化为连续空间或块存储,在访问时则需要进行序列化的逆过程——反序列化,将字节流转化为对象,序列化的方式可以节省存储空间,但增加了存储和读取时候的计算开销。

对于 Spark 中序列化的对象,由于是字节流的形式,其占用的内存大小可直接计算,而对于非序列化的对象,其占用的内存是通过周期性地采样近似估算而得,即并不是每次新增的数据项都会计算一次占用的内存大小,这种方法降低了时间开销但是有可能误差较大,导致某一时刻的实际内存有可能远远超出预期[2]。此外,在被 Spark 标记为释放的对象实例,很有可能在实际上并没有被 JVM 回收,导致实际可用的内存小于 Spark 记录的可用内存。所以 Spark 并不能准确记录实际可用的堆内内存,从而也就无法完全避免内存溢出(OOM, Out of Memory)的异常。

虽然不能精准控制堆内内存的申请和释放,但 Spark 通过对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各自独立的规划管理,可以决定是否要在存储内存里缓存新的 RDD,以及是否为新的任务分配执行内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内存的利用率,减少异常的出现。

3)堆外内存

为了进一步优化内存的使用以及提高 Shuffle 时排序的效率,Spark 引入了堆外(Off-heap)内存,使之可以直接在工作节点的系统内存中开辟空间,存储经过序列化的二进制数据。利用 JDK Unsafe API(从 Spark 2.0 开始,在管理堆外的存储内存时不再基于 Tachyon,而是与堆外的执行内存一样,基于 JDK Unsafe API 实现[3]),Spark 可以直接操作系统堆外内存,减少了不必要的内存开销,以及频繁的 GC 扫描和回收,提升了处理性能。堆外内存可以被精确地申请和释放,而且序列化的数据占用的空间可以被精确计算,所以相比堆内内存来说降低了管理的难度,也降低了误差。

在默认情况下堆外内存并不启用,可通过配置 spark.memory.offHeap.enabled 参数启用,并由 spark.memory.offHeap.size 参数设定堆外空间的大小。除了没有 other 空间,堆外内存与堆内内存的划分方式相同,所有运行中的并发任务共享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

4)内存管理接口

Spark 为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的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接口——MemoryManager,同一个 Executor 内的任务都调用这个接口的方法来申请或释放内存:

清单 1 . 内存管理接口的主要方法

//申请存储内存
def acquireStorageMemory(blockId: BlockId, numBytes: Long, memoryMode: MemoryMode): Boolean
//申请展开内存
def acquireUnrollMemory(blockId: BlockId, numBytes: Long, memoryMode: MemoryMode): Boolean
//申请执行内存
def acquireExecutionMemory(numBytes: Long, taskAttemptId: Long, memoryMode: MemoryMode): Long
//释放存储内存
def releaseStorageMemory(numBytes: Long, memoryMode: MemoryMode): Unit
//释放执行内存
def releaseExecutionMemory(numBytes: Long, taskAttemptId: Long, memoryMode: MemoryMode): Unit
//释放展开内存
def releaseUnrollMemory(numBytes: Long, memoryMode: MemoryMode): Unit

我们看到,在调用这些方法时都需要指定其内存模式(MemoryMode),这个参数决定了是在堆内还是堆外完成这次操作。

MemoryManager 的具体实现上,Spark 1.6 之后默认为统一管理(Unified Memory Manager)方式,1.6 之前采用的静态管理(Static Memory Manager)方式仍被保留,可通过配置 spark.memory.useLegacyMode 参数启用。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对空间分配的方式,下面的第 3 小节会分别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介绍。

5)内存空间分配

静态内存管理:

在 Spark 最初采用的静态内存管理机制下,存储内存、执行内存和其他内存的大小在 Spark 应用程序运行期间均为固定的,但用户可以应用程序启动前进行配置,堆内内存的分配如图 2 所示:

静态内存管理图示——堆内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cd6d69ac59de78746c921392d4e7fc67.png

可以看到,可用的堆内内存的大小需要按照下面的方式计算:

清单 2 . 可用堆内内存空间

可用的存储内存 = systemMaxMemory * spark.storage.memoryFraction * spark.storage.safetyFraction
可用的执行内存 = systemMaxMemory * spark.shuffle.memoryFraction * spark.shuffle.safetyFraction

其中 systemMaxMemory 取决于当前 JVM 堆内内存的大小,最后可用的执行内存或者存储内存要在此基础上与各自的 memoryFraction 参数和 safetyFraction 参数相乘得出。上述计算公式中的两个 safetyFraction 参数,其意义在于在逻辑上预留出 1-safetyFraction 这么一块保险区域,降低因实际内存超出当前预设范围而导致 OOM 的风险(上文提到,对于非序列化对象的内存采样估算会产生误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预留的保险区域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规划,在具体使用时 Spark 并没有区别对待,和"其它内存"一样交给了 JVM 去管理。

堆外的空间分配较为简单,只有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如图 3 所示。可用的执行内存和存储内存占用的空间大小直接由参数 spark.memory.storageFraction 决定,由于堆外内存占用的空间可以被精确计算,所以无需再设定保险区域。

静态内存管理图示——堆外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99393c552b37ab5046bfa9f632108c84.png

静态内存管理机制实现起来较为简单,但如果用户不熟悉 Spark 的存储机制,或没有根据具体的数据规模和计算任务或做相应的配置,很容易造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局面,即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中的一方剩余大量的空间,而另一方却早早被占满,不得不淘汰或移出旧的内容以存储新的内容。由于新的内存管理机制的出现,这种方式目前已经很少有开发者使用,出于兼容旧版本的应用程序的目的,Spark 仍然保留了它的实现。

6)统一内存管理

Spark 1.6 之后引入的统一内存管理机制,与静态内存管理的区别在于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共享同一块空间,可以动态占用对方的空闲区域,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统一内存管理图示——堆内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d3b97fa9b25728d4d283013b4b026267.png

统一内存管理图示——堆外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a832aaaee3de544165b2f7518deeb3f7.png

其中最重要的优化在于动态占用机制,其规则如下:

  • 设定基本的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区域(spark.storage.storageFraction 参数),该设定确定了双方各自拥有的空间的范围
  • 双方的空间都不足时,则存储到硬盘;若己方空间不足而对方空余时,可借用对方的空间;(存储空间不足是指不足以放下一个完整的 Block)
  • 执行内存的空间被对方占用后,可让对方将占用的部分转存到硬盘,然后"归还"借用的空间
  • 存储内存的空间被对方占用后,无法让对方"归还",因为需要考虑 Shuffle 过程中的很多因素,实现起来较为复杂[4]

动态占用机制图示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1f4942a1531c150c10fb07628d3227be.png

凭借统一内存管理机制,Spark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堆内和堆外内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开发者维护 Spark 内存的难度,但并不意味着开发者可以高枕无忧。譬如,所以如果存储内存的空间太大或者说缓存的数据过多,反而会导致频繁的全量垃圾回收,降低任务执行时的性能,因为缓存的 RDD 数据通常都是长期驻留内存的 [5] 。所以要想充分发挥 Spark 的性能,需要开发者进一步了解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各自的管理方式和实现原理。

7)存储内存管理

RDD 的持久化机制: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作为 Spark 最根本的数据抽象,是只读的分区记录(Partition)的集合,只能基于在稳定物理存储中的数据集上创建,或者在其他已有的 RDD 上执行转换(Transformation)操作产生一个新的 RDD。转换后的 RDD 与原始的 RDD 之间产生的依赖关系,构成了血统(Lineage)。凭借血统,Spark 保证了每一个 RDD 都可以被重新恢复。但 RDD 的所有转换都是惰性的,即只有当一个返回结果给 Driver 的行动(Action)发生时,Spark 才会创建任务读取 RDD,然后真正触发转换的执行。
Task 在启动之初读取一个分区时,会先判断这个分区是否已经被持久化,如果没有则需要检查 Checkpoint 或按照血统重新计算。所以如果一个 RDD 上要执行多次行动,可以在第一次行动中使用 persist 或 cache 方法,在内存或磁盘中持久化或缓存这个 RDD,从而在后面的行动时提升计算速度。事实上,cache 方法是使用默认的 MEMORY_ONLY 的存储级别将 RDD 持久化到内存,故缓存是一种特殊的持久化。 堆内和堆外存储内存的设计,便可以对缓存 RDD 时使用的内存做统一的规划和管 理 (存储内存的其他应用场景,如缓存 broadcast 数据,暂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RDD 的持久化由 Spark 的 Storage 模块 [7] 负责,实现了 RDD 与物理存储的解耦合。Storage 模块负责管理 Spark 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将那些在内存或磁盘、在本地或远程存取数据的功能封装了起来。在具体实现时 Driver 端和 Executor 端的 Storage 模块构成了主从式的架构,即 Driver 端的 BlockManager 为 Master,Executor 端的 BlockManager 为 Slave。Storage 模块在逻辑上以 Block 为基本存储单位,RDD 的每个 Partition 经过处理后唯一对应一个 Block(BlockId 的格式为 rdd_RDD-ID_PARTITION-ID )。Master 负责整个 Spark 应用程序的 Block 的元数据信息的管理和维护,而 Slave 需要将 Block 的更新等状态上报到 Master,同时接收 Master 的命令,例如新增或删除一个 RDD。

Storage 模块示意图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4ddc97851591706a82a8ed07f0a989d7.png

在对 RDD 持久化时,Spark 规定了 MEMORY_ONLY、MEMORY_AND_DISK 等 7 种不同的 存储级别 ,而存储级别是以下 5 个变量的组合:

清单 3 . 存储级别

class StorageLevel private(
private var _useDisk: Boolean, //磁盘
private var _useMemory: Boolean, //这里其实是指堆内内存
private var _useOffHeap: Boolean, //堆外内存
private var _deserialized: Boolean, //是否为非序列化
private var _replication: Int = 1 //副本个数
)

通过对数据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存储级别从三个维度定义了 RDD 的 Partition(同时也就是 Block)的存储方式:

  • 存储位置:磁盘/堆内内存/堆外内存。如 MEMORY_AND_DISK 是同时在磁盘和堆内内存上存储,实现了冗余备份。OFF_HEAP 则是只在堆外内存存储,目前选择堆外内存时不能同时存储到其他位置。
  • 存储形式:Block 缓存到存储内存后,是否为非序列化的形式。如 MEMORY_ONLY 是非序列化方式存储,OFF_HEAP 是序列化方式存储。
  • 副本数量:大于 1 时需要远程冗余备份到其他节点。如 DISK_ONLY_2 需要远程备份 1 个副本。

RDD 缓存的过程:

RDD 在缓存到存储内存之前,Partition 中的数据一般以迭代器(Iterator)的数据结构来访问,这是 Scala 语言中一种遍历数据集合的方法。通过 Iterator 可以获取分区中每一条序列化或者非序列化的数据项(Record),这些 Record 的对象实例在逻辑上占用了 JVM 堆内内存的 other 部分的空间,同一 Partition 的不同 Record 的空间并不连续。

RDD 在缓存到存储内存之后,Partition 被转换成 Block,Record 在堆内或堆外存储内存中占用一块连续的空间。将Partition由不连续的存储空间转换为连续存储空间的过程,Spark称之为"展开"(Unroll)。Block 有序列化和非序列化两种存储格式,具体以哪种方式取决于该 RDD 的存储级别。非序列化的 Block 以一种 DeserializedMemoryEntry 的数据结构定义,用一个数组存储所有的对象实例,序列化的 Block 则以 SerializedMemoryEntry的数据结构定义,用字节缓冲区(ByteBuffer)来存储二进制数据。每个 Executor 的 Storage 模块用一个链式 Map 结构(LinkedHashMap)来管理堆内和堆外存储内存中所有的 Block 对象的实例[6],对这个 LinkedHashMap 新增和删除间接记录了内存的申请和释放。

因为不能保证存储空间可以一次容纳 Iterator 中的所有数据,当前的计算任务在 Unroll 时要向 MemoryManager 申请足够的 Unroll 空间来临时占位,空间不足则 Unroll 失败,空间足够时可以继续进行。对于序列化的 Partition,其所需的 Unroll 空间可以直接累加计算,一次申请。而非序列化的 Partition 则要在遍历 Record 的过程中依次申请,即每读取一条 Record,采样估算其所需的 Unroll 空间并进行申请,空间不足时可以中断,释放已占用的 Unroll 空间。如果最终 Unroll 成功,当前 Partition 所占用的 Unroll 空间被转换为正常的缓存 RDD 的存储空间,如下图 8 所示。

Spark Unroll 示意图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376bee870cc41ae50d957855f81c1192.png

在图 3 和图 5 中可以看到,在静态内存管理时,Spark 在存储内存中专门划分了一块 Unroll 空间,其大小是固定的,统一内存管理时则没有对 Unroll 空间进行特别区分,当存储空间不足时会根据动态占用机制进行处理。

淘汰和落盘:

由于同一个 Executor 的所有的计算任务共享有限的存储内存空间,当有新的 Block 需要缓存但是剩余空间不足且无法动态占用时,就要对 LinkedHashMap 中的旧 Block 进行淘汰(Eviction),而被淘汰的 Block 如果其存储级别中同时包含存储到磁盘的要求,则要对其进行落盘(Drop),否则直接删除该 Block。

存储内存的淘汰规则为:

  • 被淘汰的旧 Block 要与新 Block 的 MemoryMode 相同,即同属于堆外或堆内内存
  • 新旧 Block 不能属于同一个 RDD,避免循环淘汰
  • 旧 Block 所属 RDD 不能处于被读状态,避免引发一致性问题
  • 遍历 LinkedHashMap 中 Block,按照最近最少使用(LRU)的顺序淘汰,直到满足新 Block 所需的空间。其中 LRU 是 LinkedHashMap 的特性。

落盘的流程则比较简单,如果其存储级别符合_useDisk 为 true 的条件,再根据其_deserialized 判断是否是非序列化的形式,若是则对其进行序列化,最后将数据存储到磁盘,在 Storage 模块中更新其信息。

8)执行内存管理

多任务间内存分配:

Executor 内运行的任务同样共享执行内存,Spark 用一个 HashMap 结构保存了任务到内存耗费的映射。每个任务可占用的执行内存大小的范围为 1/2N ~ 1/N,其中 N 为当前 Executor 内正在运行的任务的个数。每个任务在启动之时,要向 MemoryManager 请求申请最少为 1/2N 的执行内存,如果不能被满足要求则该任务被阻塞,直到有其他任务释放了足够的执行内存,该任务才可以被唤醒。

Shuffle 的内存占用:

执行内存主要用来存储任务在执行 Shuffle 时占用的内存,Shuffle 是按照一定规则对 RDD 数据重新分区的过程,我们来看 Shuffle 的 Write 和 Read 两阶段对执行内存的使用:

  • Shuffle Write
  1. 若在 map 端选择普通的排序方式,会采用 ExternalSorter 进行外排,在内存中存储数据时主要占用堆内执行空间。
  2. 若在 map 端选择 Tungsten 的排序方式,则采用 ShuffleExternalSorter 直接对以序列化形式存储的数据排序,在内存中存储数据时可以占用堆外或堆内执行空间,取决于用户是否开启了堆外内存以及堆外执行内存是否足够。
  • Shuffle Read
  1. 在对 reduce 端的数据进行聚合时,要将数据交给 Aggregator 处理,在内存中存储数据时占用堆内执行空间。
  2. 如果需要进行最终结果排序,则要将再次将数据交给 ExternalSorter 处理,占用堆内执行空间。

在 ExternalSorter 和 Aggregator 中,Spark 会使用一种叫 AppendOnlyMap 的哈希表在堆内执行内存中存储数据,但在 Shuffle 过程中所有数据并不能都保存到该哈希表中,当这个哈希表占用的内存会进行周期性地采样估算,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无法再从 MemoryManager 申请到新的执行内存时,Spark 就会将其全部内容存储到磁盘文件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溢存(Spill),溢存到磁盘的文件最后会被归并(Merge)。

Shuffle Write 阶段中用到的 Tungsten 是 Databricks 公司提出的对 Spark 优化内存和 CPU 使用的计划[9],解决了一些 JVM 在性能上的限制和弊端。Spark 会根据 Shuffle 的情况来自动选择是否采用 Tungsten 排序。Tungsten 采用的页式内存管理机制建立在 MemoryManager 之上,即 Tungsten 对执行内存的使用进行了一步的抽象,这样在 Shuffle 过程中无需关心数据具体存储在堆内还是堆外。每个内存页用一个 MemoryBlock 来定义,并用 Object obj 和 long offset 这两个变量统一标识一个内存页在系统内存中的地址。堆内的 MemoryBlock 是以 long 型数组的形式分配的内存,其 obj 的值为是这个数组的对象引用,offset 是 long 型数组的在 JVM 中的初始偏移地址,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定位这个数组在堆内的绝对地址;堆外的 MemoryBlock 是直接申请到的内存块,其 obj 为 null,offset 是这个内存块在系统内存中的 64 位绝对地址。Spark 用 MemoryBlock 巧妙地将堆内和堆外内存页统一抽象封装,并用页表(pageTable)管理每个 Task 申请到的内存页。

Tungsten 页式管理下的所有内存用 64 位的逻辑地址表示,由页号和页内偏移量组成:

  • 页号:占 13 位,唯一标识一个内存页,Spark 在申请内存页之前要先申请空闲页号。
  • 页内偏移量:占 51 位,是在使用内存页存储数据时,数据在页内的偏移地址。

有了统一的寻址方式,Spark 可以用 64 位逻辑地址的指针定位到堆内或堆外的内存,整个 Shuffle Write 排序的过程只需要对指针进行排序,并且无需反序列化,整个过程非常高效,对于内存访问效率和 CPU 使用效率带来了明显的提升[10]。

Spark 的存储内存和执行内存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存储内存来说,Spark 用一个 LinkedHashMap 来集中管理所有的 Block,Block 由需要缓存的 RDD 的 Partition 转化而成;而对于执行内存,Spark 用 AppendOnlyMap 来存储 Shuffle 过程中的数据,在 Tungsten 排序中甚至抽象成为页式内存管理,开辟了全新的 JVM 内存管理机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