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NAT产生背景
-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IPv4的公有地址资源显得越发短缺。
- 同时IPv4公有地址资源存在地址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导致部分地区的IPv4可用公有地址严重不足。
- 为解决该问题,使用过渡技术解决IPv4公有地址短缺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私网IP地址
- 公有地址:由专门的机构管理、分配,可以在Internet上直接通信的IP地址。
- 私有地址:组织和个人可以任意使用,无法在Internet上直接通信,只能在内网使用的IP地址。
- A、B、C类地址中各预留了一些地址专门作为私有IP地址:
三、NAT技术原理
- NAT:对IP数据报文中的IP地址进行转换,是一种在现网中被广泛部署的技术,一般部署在网络出口设备,例如路由器或防火墙上。
- NAT的典型应用场景:在私有网络内部(园区、家庭)使用私有地址,出口设备部署NAT,对于“从内到外”的流量,网络设备通过NAT将数据包的源地址进行转换(转换成特定的公有地址),而对于“从外到内的流量,则对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进行转换。
- 通过私有地址的使用结合NAT技术,可以有效节约公网IPv4地址。
四、静态NAT原理
- 静态NAT:每个私有地址都有一个与之对应并且固定的公有地址,即私有地址和公有地址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映射。
- 支持双向互访:私有地址访问Internet经过出口设备NAT转换时,会被转换成对应的公有地址。同时,外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时,其报文中携带的公有地址(目的地址)也会被NAT设备转换成对应的私有地址。
静态NAT配置介绍
静态NAT配置示例
五、动态NAT原理
- 动态NAT:静态NAT严格地一对一进行地址映射,这就导致即便内网主机长时间离线或者不发送数据时,与之对应的公有地址也处于使用状态。为了避免地址浪费,动态NAT提出了地址池的概念:所有可用的公有地址组成地址池。
- 当内部主机访问外部网络时临时分配一个地址池中未使用的地址,并将该地址标记为“In Use"。当该主机不再访问外部网络时回收分配的地址,重新标记为“Not Use"。
动态NAT配置介绍
动态NAT配置示例
六、NAPT原理
- 动态NAT选择地址池中的地址进行地址转换时不会转换端口号,即No-PAT(No-Port Address Translation,非端口地址转换),公有地址与私有地址还是1:1的映射关系,无法提高公有地址利用率。
- NAPT(Network Address and Port Translation,网络地址端口转换)∶从地址池中选择地址进行地址转换时不仅转换IP地址,同时也会对端口号进行转换,从而实现公有地址与私有地址的1:n映射,可以有效提高公有地址利用率。
NAPT配置示例
七、Easy IP
- Easy IP:实现原理和NAPT相同,同时转换IP地址、传输层端口,区别在于Easy IP没有地址池的概念,使用接口地址作为NAT转换的公有地址。
- Easy IP适用于不具备固定公网IP地址的场景:如通过DHCP、PPPoE拨号获取地址的私有网络出口,可以直接使用获取到的动态地址进行转换。
Easy IP配置示例
八、NAT Server使用场景
- NAT Server:指定[公有地址:端口]与[私有地址:端口]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将内网服务器映射到公网,当私有网络中的服务器需要对公网提供服务时使用。
- 外网主机主动访问[公有地址:端口]实现对内网服务器的访问。
NAT Server配置示例
总结
- 在私有网络内使用私有地址,并在网络出口使用NAT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所需的IPv4公有地址数目,NAT技术有效地缓解了IPv4公有地址短缺的问题。
- 动态NAT、NAPT、Easy lP为私网主机访问公网提供源地址转换。
- NAT Server实现了内网主机对公网提供服务。
- 静态NAT提供了一对一映射,支持双向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