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C++过程中,对其内存的分区和各种变量、常量的定义及存放,并考虑其生命周期,很是头疼。今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阅各个资料,整理记录了下,但还是不够详细,请大家斧正!
直接绘制出一个分析图:
全局数据区:全局、静态数据存放在一起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是在一起的。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是在相邻的空间中。
说明:全局变量和静态全局变量的存储方式是一致的,但是其区别在于,全局变量在整个源代码中都可以使用,而静态全局变量只能在当前文件中有效。比如我们的一个程序有5个文件,那么某个文件中申请了静态全局变量,这个静态全局变量只能在当前文件中使用,其他四个文件均不可以使用。而某个文件中申请了全局变量,那么其他四个文件中都可以使用该全局变量(只需要通过关键字extern申明一下就可以使用了)。事实上static改变了变量的作用范围。
补充说明:对于全局变量,(1)在所有函数的外部(如在main()之前)定义;(2)在程序的每个函数中是可见的,这种可见的前提是定义了全局变量之后的函数;(3)存放在全局数据区内;(4)若不初始化,则为0.
堆区: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 。在C中使用malloc,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使用new(当然C++中也可以使用malloc)。如p2 = new char[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在申请堆时,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 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
栈区: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说明:主要存放函数的参数以及局部变量。栈区由系统进行内存管理,在函数完成执行,系统自行释放栈区内存,不需要用户管理。整个程序的栈区的大小可以在编译器中由用户自行设定,默认的栈区大小为2M,不同编译器可能不同。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补充说明:栈区的数据若不初始化则为任意值。
字符串常量区:存放字符串常量,程序结束后,由系统进行释放。比如我们定义char * p = “Hello World”; 这里的“Hello World”就是在字符串常量中,最终系统会自动释放。
结合一个例子: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静态生命期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静态生命期
main()
{
int b; //栈 ,局部生命期
char s[] = "abc"; //栈 , 局部生命期
char *p2; //栈 , 局部生命期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局部生命期
static int c =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静态生命期
p1 = (char *)malloc(10); //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动态生命期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块。
}
总的来说,这次分析对内存分区的知识有所长进,但由于网上众说纷纭,书上资料也是各有差异,具体细节还得在深入学习后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