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Netty 与 RPC
8.1.1. Netty 原理
Netty 是一个高性能、异步事件驱动的 NIO 框架,基于 JAVA NIO 提供的 API 实现。它提供了对TCP、UDP 和文件传输的支持,作为一个异步 NIO 框架,Netty 的所有 IO 操作都是异步非阻塞的,通过 Future-Listener 机制,用户可以方便的主动获取或者通过通知机制获得 IO 操作结果。
8.1.2. Netty 高性能
在 IO 编程过程中,当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接入请求时,可以利用多线程或者 IO 多路复用技术进行处理。IO 多路复用技术通过把多个 IO 的阻塞复用到同一个 select 的阻塞上,从而使得系统在单线程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与传统的多线程/多进程模型比,I/O 多路复用的最大优势是系统开销小,系统不需要创建新的额外进程或者线程,也不需要维护这些进程和线程的运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工作量,节省了系统资源。
与 Socket 类和 ServerSocket 类相对应,NIO 也提供了 SocketChannel 和 ServerSocketChannel两种不同的套接字通道实现。
8.1.2.1. 多路复用通讯方式
Netty 架构按照 Reactor 模式设计和实现,它的服务端通信序列图如下:
Netty 的 IO 线程 NioEventLoop 由于聚合了多路复用器 Selector,可以同时并发处理成百上千个客户端 Channel,由于读写操作都是非阻塞的,这就可以充分提升 IO 线程的运行效率,避免由于频繁 IO 阻塞导致的线程挂起。
8.1.2.1. 异步通讯 NIO
由于 Netty 采用了异步通信模式,一个 IO 线程可以并发处理 N 个客户端连接和读写操作,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同步阻塞 IO 一连接一线程模型,架构的性能、弹性伸缩能力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8.1.2.2. 零拷贝(DIRECT BUFFERS 使用堆外直接内存)
1. Netty 的接收和发送 ByteBuffer 采用 DIRECT BUFFERS,使用堆外直接内存进行 Socket 读写,不需要进行字节缓冲区的二次拷贝。如果使用传统的堆内存(HEAP BUFFERS)进行 Socket 读写,JVM 会将堆内存 Buffer 拷贝一份到直接内存中,然后才写入 Socket 中。相比于堆外直接内存,消息在发送过程中多了一次缓冲区的内存拷贝。
2. Netty 提供了组合 Buffer 对象,可以聚合多个 ByteBuffer 对象,用户可以像操作一个 Buffer 那样方便的对组合 Buffer 进行操作,避免了传统通过内存拷贝的方式将几个小 Buffer 合并成一个大的Buffer。
3. Netty的文件传输采用了transferTo方法,它可以直接将文件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到目标Channel,避免了传统通过循环 write 方式导致的内存拷贝问题
8.1.2.3. 内存池(基于内存池的缓冲区重用机制)
随着 JVM 虚拟机和 JIT 即时编译技术的发展,对象的分配和回收是个非常轻量级的工作。但是对于缓冲区 Buffer,情况却稍有不同,特别是对于堆外直接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是一件耗时的操作。为了尽量重用缓冲区,Netty 提供了基于内存池的缓冲区重用机制。
8.1.2.4. 高效的 Reactor 线程模型
常用的 Reactor 线程模型有三种,Reactor 单线程模型, Reactor 多线程模型, 主从 Reactor 多线程模型。
Reactor 单线程模型
Reactor 单线程模型,指的是所有的 IO 操作都在同一个 NIO 线程上面完成,NIO 线程的职责如下:
1) 作为 NIO 服务端,接收客户端的 TCP 连接;
2) 作为 NIO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 TCP 连接;
3) 读取通信对端的请求或者应答消息;
4) 向通信对端发送消息请求或者应答消息。
由于 Reactor 模式使用的是异步非阻塞 IO,所有的 IO 操作都不会导致阻塞,理论上一个线程可以独立处理所有 IO 相关的操作。从架构层面看,一个 NIO 线程确实可以完成其承担的职责。例如,通过Acceptor 接收客户端的 TCP 连接请求消息,链路建立成功之后,通过 Dispatch 将对应的 ByteBuffer派发到指定的 Handler 上进行消息解码。用户 Handler 可以通过 NIO 线程将消息发送给客户端。
Reactor 多线程模型
Rector 多线程模型与单线程模型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组 NIO 线程处理 IO 操作。 有专门一个NIO 线程-Acceptor 线程用于监听服务端,接收客户端的 TCP 连接请求; 网络 IO 操作-读、写等由一个 NIO 线程池负责,线程池可以采用标准的 JDK 线程池实现,它包含一个任务队列和 N个可用的线程,由这些 NIO 线程负责消息的读取、解码、编码和发送;
主从 Reactor 多线程模型
服务端用于接收客户端连接的不再是个 1 个单独的 NIO 线程,而是一个独立的 NIO 线程池。
Acceptor 接收到客户端 TCP 连接请求处理完成后(可能包含接入认证等),将新创建的SocketChannel 注册到 IO 线程池(sub reactor 线程池)的某个 IO 线程上,由它负责SocketChannel 的读写和编解码工作。Acceptor 线程池仅仅只用于客户端的登陆、握手和安全认证,一旦链路建立成功,就将链路注册到后端 subReactor 线程池的 IO 线程上,由 IO 线程负责后续的 IO 操作。
8.1.2.5. 无锁设计、线程绑定
Netty 采用了串行无锁化设计,在 IO 线程内部进行串行操作,避免多线程竞争导致的性能下降。
表面上看,串行化设计似乎 CPU 利用率不高,并发程度不够。但是,通过调整 NIO 线程池的线程参数,可以同时启动多个串行化的线程并行运行,这种局部无锁化的串行线程设计相比一个队列-多个工作线程模型性能更优。
Netty 的 NioEventLoop 读取到消息之后,直接调用 ChannelPipeline 的fireChannelRead(Object msg),只要用户不主动切换线程,一直会由 NioEventLoop 调用到用户的 Handler,期间不进行线程切换,这种串行化处理方式避免了多线程操作导致的锁的竞争,从性能角度看是最优的
8.1.2.6. 高性能的序列化框架
Netty 默认提供了对 Google Protobuf 的支持,通过扩展 Netty 的编解码接口,用户可以实现其它的高性能序列化框架,例如 Thrift 的压缩二进制编解码框架。
1. SO_RCVBUF 和 SO_SNDBUF:通常建议值为 128K 或者 256K。
小包封大包,防止网络阻塞
2. SO_TCPNODELAY:NAGLE 算法通过将缓冲区内的小封包自动相连,组成较大的封包,阻止大量
小封包的发送阻塞网络,从而提高网络应用效率。但是对于时延敏感的应用场景需要关闭该优化算法。
软中断 Hash 值和 CPU 绑定
3. 软中断:开启 RPS 后可以实现软中断,提升网络吞吐量。RPS 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目的和源端口,计算出一个 hash 值,然后根据这个 hash 值来选择软中断运行的 cpu,从上层来看,也就是说将每个连接和 cpu 绑定,并通过这个 hash 值,来均衡软中断在多个 cpu 上,提升网络并行处理性能.
8.1.3. Netty RPC 实现
8.1.3.1.
概念
RPC,即 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调用远程计算机上的服务,就像调用本地服务一样。RPC 可以很好的解耦系统,如 WebService 就是一种基于 Http 协议的 RPC。这个 RPC 整体框架如下
8.1.3.2. 关键技术
1. 服务发布与订阅:服务端使用 Zookeeper 注册服务地址,客户端从 Zookeeper 获取可用的服务地址。
2. 通信:使用 Netty 作为通信框架。
3. Spring:使用 Spring 配置服务,加载 Bean,扫描注解。
4. 动态代理:客户端使用代理模式透明化服务调用。
5. 消息编解码:使用 Protostuff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消息。
8.1.3.3. 核心流程
1. 服务消费方(client)调用以本地调用方式调用服务;
2. client stub 接收到调用后负责将方法、参数等组装成能够进行网络传输的消息体;
3. client stub 找到服务地址,并将消息发送到服务端;
4. server stub 收到消息后进行解码;
5. server stub 根据解码结果调用本地的服务;
6. 本地服务执行并将结果返回给 server stub;
7. server stub 将返回结果打包成消息并发送至消费方;
8. client stub 接收到消息,并进行解码;
9. 服务消费方得到最终结果。
8.1.3.1. 消息编解码
息数据结构(接口名称+方法名+参数类型和参数值+超时时间+ requestID)
客户端的请求消息结构一般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接口名称:在我们的例子里接口名是“HelloWorldService”,如果不传,服务端就不知道调用哪个接口了;
2. 方法名:一个接口内可能有很多方法,如果不传方法名服务端也就不知道调用哪个方法;
3. 参数类型和参数值:参数类型有很多,比如有 bool、int、long、double、string、map、list,甚至如 struct(class);以及相应的参数值;
4. 超时时间:
5. requestID,标识唯一请求 id,在下面一节会详细描述 requestID 的用处。
6. 服务端返回的消息 :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返回值+状态 code+requestID
8.1.4. RMI 实现方式
Java 远程方法调用,即 Java RMI(Java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是 Java 编程语言里,一种用于实现远程过程调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使客户机上运行的程序可以调用远程服务器上的对象。远程方法调用特性使 Java 编程人员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分布操作。RMI 全部的宗旨就是尽可能简化远程接口对象的使用。
8.1.4.1. 实现步骤
1. 编写远程服务接口,该接口必须继承 java.rmi.Remote 接口,方法必须抛出java.rmi.RemoteException 异常;
2. 编写远程接口实现类,该实现类必须继承 java.rmi.server.UnicastRemoteObject 类;
3. 运行 RMI 编译器(rmic),创建客户端 stub 类和服务端 skeleton 类;
4. 启动一个 RMI 注册表,以便驻留这些服务;
5. 在 RMI 注册表中注册服务;
6. 客户端查找远程对象,并调用远程方法;
8.1.5. Protoclol Buffer
protocol buffer 是 google 的一个开源项目,它是用于结构化数据串行化的灵活、高效、自动的方法,
例如 XML,不过它比 xml 更小、更快、也更简单。你可以定义自己的数据结构,然后使用代码生成器生成的代码来读写这个数据结构。你甚至可以在无需重新部署程序的情况下更新数据结构。
9.1.1. 网络 7 层架构
7 层模型主要包括:
1.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 1、0 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
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 数据链路层:主要将从物理层接收的数据进行 MAC 地址(网卡的地址)的封装与解封装。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帧。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交换机,数据通过交换机来传输。
3. 网络层:主要将从下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 IP 地址(例 192.168.0.1)的封装与解封装。在这一层工作的设备是路由器,常把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数据包。
4. 传输层: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 端口 80 等),如:TCP(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与 TCP 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 QQ 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在进行重组。
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5. 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 IP 也可以是 MAC 或者是主机名)
6. 表示层:主要是进行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释、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等(也就是把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东西转换成人能够能识别的东西(如图片、声音等))
7. 应用层 主要是一些终端的应用,比如说FTP(各种文件下载),WEB(IE浏览),QQ之类的(你就把它理解成我们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的东西.就 是终端应用)。
9.1.2. TCP/IP 原理
TCP/IP 协议不是 TCP 和 IP 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 TCP/IP 协议族。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 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9.1.2.1.
网络访问层(Network Access Layer)
1. 网络访问层(Network Access Layer)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指出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相连。
9.1.2.2.
网络层(Internet Layer)
2. 网络层(Internet Layer)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其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这些分组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也可能不同。高层如果需要顺序收发,那么就必须自行处理对分组的排序。互联网层使用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
9.1.2.3.
传输层(Tramsport Layer-TCP/UDP)
3. 传输层(Tramsport Layer)使源端和目的端机器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这一层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报文传输和对上层应用的连接服务。为此,除了基本的数据传输外,它还有可靠性保证、流量控制、多路复用、优先权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UDP 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的协议,主要用于不需要 TCP 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应用程序。
9.1.2.4.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4.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包括:虚拟终端协议(TELNET,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ice)、网上新闻传输协议(NNTP,Net News Transfer Protocol)和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
9.1.3. TC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TCP 在传输之前会进行三次沟通,一般称为“三次握手”,传完数据断开的时候要进行四次沟通,一般
称为“四次挥手”。
9.1.3.1. 数据包说明
1. 源端口号( 16 位):它(连同源主机 IP 地址)标识源主机的一个应用进程。
2. 目的端口号( 16 位):它(连同目的主机 IP 地址)标识目的主机的一个应用进程。这两个值加上 IP 报头中的源主机 IP 地址和目的主机 IP 地址唯一确定一个 TCP 连接。
3. 顺序号 seq( 32 位):用来标识从 TCP 源端向 TCP 目的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顺序号。如果将字节流看作在两个应用程序间的单向流动,则TCP 用顺序号对每个字节进行计数。序号是 32bit 的无符号数,序号到达 2 的 32 次方 - 1 后又从 0 开始。当建立一个新的连接时, SYN 标志变 1 ,顺序号字段包含由这个主机选择的该连接的初始顺序号 ISN ( Initial Sequence Number )。
4. 确认号 ack( 32 位):包含发送确认的一端所期望收到的下一个顺序号。因此,确认序号应当是上次已成功收到数据字节顺序号加 1 。只有 ACK 标志为 1 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 TCP 为应用层提供全双工服务,这意味数据能在两个方向上独立地进行传输。因此,连接的每一端必须保持每个方向上的传输数据顺序号。
5. TCP 报头长度( 4 位):给出报头中 32bit 字的数目,它实际上指明数据从哪里开始。需要这个值是因为任选字段的长度是可变的。这个字段占 4bit ,因此 TCP 最多有 60 字节的首部。然而,没有任选字段,正常的长度是 20 字节。
6. 保留位( 6 位):保留给将来使用,目前必须置为 0 。
7. 控制位( control flags , 6 位):在 TCP 报头中有 6 个标志比特,它们中的多个可同时被设
置为 1 。依次为:
URG :为 1 表示紧急指针有效,为 0 则忽略紧急指针值。
ACK :为 1 表示确认号有效,为 0 表示报文中不包含确认信息,忽略确认号字段。
PSH :为 1 表示是带有 PUSH 标志的数据,指示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而不用等待缓冲区装满。
RST :用于复位由于主机崩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错误的连接。它还可以用于拒绝非法的报文段和拒绝连接请求。一般情况下,如果收到一个 RST 为 1 的报文,那么一定发生了某些问题。
SYN :同步序号,为 1 表示连接请求,用于建立连接和使顺序号同步( synchronize )。
FIN :用于释放连接,为 1 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即关闭本方数据流。
8. 窗口大小( 16 位):数据字节数,表示从确认号开始,本报文的源方可以接收的字节数,即源方接收窗口大小。窗口大小是一个 16bit 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 65535 字节。
9. 校验和( 16 位):此校验和是对整个的 TCP 报文段,包括 TCP 头部和 TCP 数据,以 16 位字进行计算所得。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字段,一定是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接收端进行验证。
10. 紧急指针( 16 位):只有当 URG 标志置 1 时紧急指针才有效。TCP 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
11. 选项: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又称为 MSS(Maximum Segment Size) 。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一个报文段(为建立连接而设置 SYN 标志的那个段)中指明这个选项,它指明本端所能接收的最大长度的报文段。选项长度不一定是 32 位字的整数倍,所以要加填充位,使得报头长度成为整字数。
12. 数据: TCP 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是可选的。在一个连接建立和一个连接终止时,双方交换的报文段仅有 TCP 首部。如果一方没有数据要发送,也使用没有任何数据的首部来确认收到的数据。在处理超时的许多情况中,也会发送不带任何数据的报文段。
9.1.3.2.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主机 A 发送位码为 syn=1,随机产生 seq number=1234567 的数据包到服务器,主机 B由 SYN=1 知道,A 要求建立联机;
第二次握手:主机 B 收到请求后要确认联机信息,向 A 发 送 ack number=( 主 机 A 的seq+1),syn=1,ack=1,随机产生 seq=7654321 的包
第三次握手:主机 A 收到后检查 ack number 是否正确,即第一次发送的 seq number+1,以及位码ack 是否为 1,若正确,主机 A 会再发送 ack number=(主机 B 的 seq+1),ack=1,主机 B 收到后确认seq 值与 ack=1 则连接建立成功。
9.1.3.3. 四次挥手
TCP 建立连接要进行三次握手,而断开连接要进行四次。这是由于 TCP 的半关闭造成的。因为 TCP 连接是全双工的(即数据可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递)所以进行关闭时每个方向上都要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单方向的关闭就叫半关闭。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就发送一个 FIN 来向另一方通告将要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
1) 关闭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首先客户端 A 发送一个 FIN,用来关闭客户到服务器的数据传送,然后等待服务器的确认。其中终止标志位 FIN=1,序列号 seq=u
2) 服务器收到这个 FIN,它发回一个 ACK,确认号 ack 为收到的序号加 1。
3) 关闭服务器到客户端的连接:也是发送一个 FIN 给客户端。
4) 客户段收到 FIN 后,并发回一个 ACK 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 seq 设置为收到序号加 1。 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主机 A 发送 FIN 后,进入终止等待状态, 服务器 B 收到主机 A 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就立即给主机 A 发送确认,然后服务器 B 就进入 close-wait 状态,此时 TCP 服务器进程就通知高层应用进程,因而从 A 到 B 的连接就释放了。此时是“半关闭”状态。即 A 不可以发送给B,但是 B 可以发送给 A。此时,若 B 没有数据报要发送给 A 了,其应用进程就通知 TCP 释放连接,然后发送给 A 连接释放报文段,并等待确认。A 发送确认后,进入 time-wait,注意,此时 TCP 连接还没有释放掉,然后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设置的 2MSL 后,A 才进入到close 状态。
9.1.4. HTTP 原理
HTTP 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无状态是指客户机(Web 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不需要建立持久的连接,这意味着当一个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然后服务器返回响应(response),连接就被关闭了,在服务器端不保留连接的有关信息.HTTP 遵循请求(Request)/应答(Response)模型。客户机(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适当的应答。所有 HTTP 连接都被构造成一套请求和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