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学生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指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这五个规律的掌握中要注意对各个规律的理解以及能够根据题干的描述进行区分选
择,要明确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顺序性 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2阶段性 不可 “成人化”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4互补性 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里对于发展潜能的理解主要在于能够认识到学生是会进步会改错的,作为教师要
能够看到学生可能的更好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 不稳定性 可显性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一点强调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学生的成长是需
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尽可能的在做到包容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有缺点和错误 需要老师引导、帮助、教育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拥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作为教师要注意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看待,进行完整完善的教育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相同的学习者,但是在这共性之外还存在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着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进行换位思考,明白学生是不成熟的。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理解这一点时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认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导学生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独立于教师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更多的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强调的是法律方面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学生享有法律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在保护学生权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1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2全面发展,尊重个性
3认识学生,尊重学生

其他
0. 学生观 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7、“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8、“以人为本”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② 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③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考点梳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
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部分都不可能孤立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
人为什么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学生的本质特征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首先是由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就必须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其次,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当有限,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再次,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缩短个体的不成熟期,使其今后的发展更为顺利。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具有主体性,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
①独立性②选择性③调控性④创造性⑤自我意识性
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就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避免“拔苗助长”等违背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
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和阶段性矛盾。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
不平衡性
在不同时间内,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阶段发展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要适时而教,也就是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进行及时的教育。
互补性
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充。
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个体差异性
指学生之间存在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的差异。
教育首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其次是不能以成绩论高低,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2.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不应只看到学生现阶段的成绩和成长,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成长,具备成才的潜力,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从全局甚至是人生方面给予学生的帮助和指导。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即为“以学生为本”。
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主动的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识记)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教师应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
2.学生是发展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这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① 入学机会均等
② 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
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
以人为本,公正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应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教育公正的要求
①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②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③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班集体
④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⑤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意义:
1.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学生成才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
3.有助于教师自我形象的重塑
4.提升办学品位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