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诅咒“带来的信息沟通障碍

最近看了一片文章,很好的回答了知识非对等的情况下产生的“交流障碍”,明确了问题的出处,才能更好的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看起来无法理解的问题。
原文如下:
在平时的教学日常中,我们会经常这样交流: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呢?明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讲了好几种方法,最后还是一脸懵。比如我刚刚教过的两个文科班,上课时我总是试图把问题分解,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讲授,但学习效果依然很“糟糕”。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感觉已经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却没有实效呢?

后来在阅读《演讲的力量》一书时,偶然了解到一个概念“知识诅咒”,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教,学生还是成绩不佳的原因。它不仅开拓了我的思路,还让我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自己与学生的窗户,减少了不必要的认知偏见。

“知识诅咒”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林·卡麦勒(ColinCamerer)和马丁·韦伯(MartinWeber)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共同提出来的,指的是一个具备特定知识的人,无法准确地重构一个不具备这种知识的人的思考行为或者行动轨迹,既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简言之,知识诅咒是指我们掌握了某类知识,就很难体会没有它的感觉——不理解获得知识以前的状态及还未获得该知识的人,从而产生沟通障碍。

由于知识诅咒效应,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会经常忘记别人不知道我们知道的,而不知不觉地陷入抽象化的陷阱。

1990年,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Newton)因一项知识诅咒实验研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受试者分别扮演“敲击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敲击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歌曲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敲击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要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名。在听猜者猜歌之前,敲击者预测其猜中的概率是50%。

实验中,敲击者一共敲击了120首歌曲,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猜中率仅为2.5%。每个敲击者都对实验结果感到不可思议。当听猜者把美国国歌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敲击者不禁露出愤怒的表情:你怎么会这么愚蠢呢?这曲调还不够明显吗?为什么费了那么大力气还听不出来?

问题在于,在敲击节拍时,敲击者脑中会响起歌曲的旋律,而听猜者却感知不到旋律,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莫尔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敲击者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个接一个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

知识诅咒是一种认知偏见,是由“无知”变成“有知”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难以回到“初心”,忘记自己当初无知的状态,很难想象世界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故自以为是,难以与别人沟通。

就拿我们平时教学来说吧,老师当然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数年如一日重复讲解同一个问题,让我们自信的以为这个题太简单了,这部分知识小菜一碟,可我们面对的却是对此毫无所知的的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某个概念或定理,在头脑里没有半点认知,就好比给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教授数字的概念一样抽象,我们不做任何铺陈,更没有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想当然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他们应该懂,强行地灌输,如果学生不懂,我们甚至还露出鄙夷之色,“这么简单还不懂”,现在想来,这对学生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我们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同时,忘记了曾经我们也是从0到1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忘了自己没有知识之前“傻傻”的状态。

而今,当我们为人师时,却被自己拥有的知识“诅咒”了,这就导致我们平时总是把原因归咎到学生“笨”、“不努力”等方面,而不是去想法突破“知识诅咒”的藩篱,层层递进、多点铺垫,多去设想如果我一无所知的话,该从什么方面寻求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提问学生,私下里可以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问询到底哪里不懂,试图与之产生共情,真正的了解他目前的认知水平,不评判,只做更深层次的分析,我可以怎么设计教学能把概念讲透,能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思考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上,而不是将知识孤立开来,硬塞给学生,更不是替学生去思考,把解题方法直接给他们,让其模仿。学生的依赖心理一旦形成,就极大的削弱了其思考能力,长期下去就会在遇到未知的问题时没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因为老师的这一套知识体系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解题经验,学习效果自然很差,效能和动机都很低,甚至还会放弃学习。就好比一只小鸟从幼雏开始整天等着妈妈喂食,有一天妈妈去很远的地方觅食遭遇大风雨回不了家,小鸟没有了生存能力,自然活不长久。

知识诅咒发生的本质原因是不同的人掌握的信息不对等,老师和学生拥有的本身就有天壤之别,所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得忘掉自己的经验,打破“知识诅咒”,让自己时刻保持“Stay foolish”的状态,没有预设和偏见,设置足够长的坡道,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经典的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所以,了解这一层面,我们就会对学生宽容些,因为我们知道认知偏差来源于“知识诅咒”,那么请先改变自己、精进自己,期待一个全新的教学生涯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