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OTN/OSU/fgOTN的关系,方便理解光网络技术迭代进程。
OTN技术成熟后,由于带宽大、oam能力强,主要应用于骨干网传输。但随着OTN向城域网下沉,同时很多政企用户基于硬隔离的需求不得不租用专线,OTN颗粒度过大的问题逐渐凸显,很容易造成大量带宽的浪费。因此,逐步出现了针对小颗粒承载的OTN技术,即OSU和fgOTN。
ODU交换
在介绍OSU及fgOTN的交换之前,首先重新梳理一下ODU交换的简单原理。传统OTN通常支持光交换及电交换:光交换通常可基于roadm实现波长级别的调度,这种L0层交换方式效率高且属于物理隔离,但颗粒度还是过大;电交换通常基于电交叉的方式支持最细达ODU0级别(即1.25G)的颗粒度。
笔者自己曾在这里犯过很久的迷惑,写下来也是帮助自己后续的回忆:这里的ODU交换是结合ODU不同等级的映射去理解的,由于低阶ODU向高阶ODU映射是通过字节间插实现的,即每个高阶ODU帧净荷中会携带不同低阶ODU的部分内容,因此在电交叉时需要拆分高阶ODU并交换对应低阶ODU。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在传统OTN中只能实现有损带宽调整,因为调整带宽需重新配置光层波长或电层时隙。此过程需关闭当前连接→配置新参数→重建链路,导致中断。
在理解ODU交换后来看OSU和fgOTN。
OSU技术
首先看OSU技术的映射机构图,显然OSU是作为最小的承载容器映射到ODU中,且不同速率等级之间采用定长帧灵活复接。
OSU在交换时的本质更接近于“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通过业务标识进行电交叉(提前建立管道),整帧交换,无需依赖固定时隙位置,因此OSU的交换更为灵活,实现更为简单。
无损带宽调整也是因为不用逐站点重新配置,直接分更多的带宽给指定业务就可以了,但需要在站点预留较大的缓存空间。
fgOTN技术
与OSU相比,fgOTN更像是OTN的“正统继承”,严格继承了OTN的时隙与映射的概念(实际上映射机制是简化了)。
因此在fgOTN交换时更像是细粒度的ODUk交叉,依赖于时隙位置。
好,这么看来fgOTN似乎与传统OTN一样无法实现无损带宽调整,但实际上在这方面fgOTN做出了一些改进和创新:一步带宽调整机制,基于G.HAO协议,通过fgODUflex中携带BWR_IND指示一步完成fgODUflex速率和服务层占用的时隙数量调整。
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