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写在前面
(1)相机型号:Sony a7m3;
(2)注意事项:不要拍摄激光,镜头不要对着正午的太阳,否则会损坏相机;
(3)笔者多用手动挡(M挡),若没有特殊声明,各个按键的功能也是基于该挡位;
(4)本文仅仅是根据笔者个人(摄影小白)的使用习惯而写的很不专业的总结,很多见解也很浅薄,方法也未必是最优,但是上手较快,可供小白理性参考,但是真正要系统学习还是推荐看说明书。
1.相机的使用介绍
常用的会解释,不常用的不解释
(1)相机正面(带镜头时)
1.开关/快门:拨动是开关,按下是快门
2.前转盘:在M挡下控制光圈大小
3.遥控传感器
4.镜头释放按钮:按下就可以把镜头旋出来
5.WiFi/蓝牙天线
6.内置麦克风
7.AF辅助照明发光部分/自拍指示灯
(2)相机正面(取下镜头时)
8.安装标记:装镜头时,镜头上的点要和这个标记对齐
9.影像传感器:不要用手摸,尽量不要落灰,越干净越好
10.镜头卡口:类似于高压锅上卡住锅盖的那个东西
11.镜头接点
(3)相机背面
1.眼罩
2.取景器:拍照的时候可以看屏幕也可以看这里
3.C3按钮:自定义3,我定义为静音拍摄
4.menu(菜单):很多东西在这里设置
5.显示屏:可以触摸对焦,可以掰开
6.目镜传感器
7.屈光度调节按钮:根据个人视力情况调整,直至能看清晰
8.拍视频按钮
9.AF-ON按钮:拍照时按此按钮,可选择拍摄主体是人还是动物;看照片时按这个按钮,可以把照片放大
10.后转盘:M挡下改变快门速度
11.AEL按钮
12.多功能选择器
13.SD卡插槽开关
14.多功能按钮
15.控制拨轮:可调感光度(ISO)
16.存取指示灯
17.C4按钮:自定义4,我定义为图片配置文件(使用前提是jpg格式)
18.播放按钮:看照片的
(4)相机顶部/侧面
1.影像传感器位置标记
2.扬声器
3.麦克风接口
4.耳机接口
5.HDMI微型接口
6.USB type-c接口
7.充电指示灯
8.multi/micro USB端子
9.多接口热靴:我用来装补光灯
10.模式按钮:选模式,我一般用手动模式,即M挡
11.C2按钮:自定义2,我定义为对焦区域选择
12.C1按钮:自定义1,我定义为网格线设置
13.曝光补偿旋钮:曝光不足就增,曝光过度就减
14.肩带挂钩
15.NFC标记
16.SD卡槽1
17.SD卡槽2
(5)相机底部
1.电池插槽
2.电池盖
3.三脚架安装孔
4.电池释放杆
练习:
1.熟练安装/拆卸镜头
2.熟练安装/拆卸三脚架
2.摄影基础理论知识
M挡是全手动挡,因此各个参数需要我们自己去调节。这一节是参数调节的重要理论基础。网上有许多很专业的教程,笔者这里只进行简单的介绍。
(1)曝光三要素
分别是光圈,快门,感光度(ISO)。
笔者拍照喜欢用raw格式,其好处是后期色彩调节空间大,前期容错率高(当然相应的缺点就是文件太大,直出报看,拍摄的照片想拿出手几乎都要经过后期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一张照片的曝光情况就是我们最需要去关注的地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后期能不能拉回来(如果错误曝光,比如死黑或死白,那么即使是raw格式也救不回来了)。下面逐一介绍:
(一)光圈
如果说镜头是眼睛,那么光圈就是瞳孔。别的参数一定的情况下,瞳孔张得越大进光量越多,反之越少。
买镜头的时候,f后面的那个数字,就是这颗镜头的光圈调节范围。拿我的镜头举例:
索蔡55,f1.8:光圈大小1.8
腾龙28-200,f2.8-5.6:最大光圈的大小在2.8到5.6之间,视焦距而定
要注意,数字越小,意味着光圈越大;反之,数字越大,意味着光圈越小。
那么光圈对我们的照片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1:亮度
光圈越大,照片越亮
光圈越小,照片越暗
影响2:景深(虚化程度)
光圈越大,背景越模糊
光圈越小,背景越清晰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像摄影师更偏爱定焦镜头了。定焦镜头的光圈普遍比类似焦段的变焦镜头大,故拍摄人像的时候,如果背景不尽如人意,大光圈可以把背景很好地虚化掉,从而突出人物主体,更容易出片(如果对光圈要求高的话,可以采用光圈优先模式,即A挡进行拍摄)。
举个栗子:
这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光圈越大,照片越亮,背景越模糊(主体越突出);光圈越小,照片越暗,背景越清晰。
当然,拍人像的时候也不必一味迷恋大光圈。用好小光圈,可以形成出色的人景交互,也是很好看的。
M挡下,我们一般通过拨动前转盘调节光圈大小。但是,光圈大小的影响因素可不仅仅是转盘。焦距的不同也会影响光圈大小。拿腾龙28-200mm变焦镜头举例,焦距越小(如28mm端),光圈最大可以开到2.8;而焦距越大(200mm端),光圈最大只能开到5.6.
(二)快门
快门速度就是快门开合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越短,即快门速度越快,照片就越暗,越能抓拍到动作瞬间
这个时间越长,即快门速度越慢,照片就越亮,越能拍出拖影效果
为什么呢?
假设被摄物体在连续运动,规定时间变化量为 Δ t \Delta t Δt,那么 Δ t \Delta t Δt越小,被摄物体在该时间段内的位移就越小,极限地想一想,如果 Δ t → 0 \Delta t \rightarrow 0 Δt→0,那我拍到的画面越接近在那一时刻的动作,即我们所说的抓拍瞬间。同样,如果 Δ t \Delta t Δt越大,在快门开合一次的时间里,被摄物体已经从A位置移动到了较远的B位置,那成像的结果注定只能是模糊的拖影。
用一张网图解释一下:
(三)感光度(ISO)
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对光的敏感度。ISO数值越大,照片越亮,越小越暗。
但是ISO不宜太大,容易出现噪点。晚间拍摄有时不得不提高感光度,可能会导致出现很多噪点,需进行后期处理。
——————————————————————————
不难发现,这三个参数的功能虽说是各有侧重,但是并非完全分离。比如对于照片的亮度,光圈、快门、感光度都会影响它,原因很简单,光圈控制了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阀门的大小,快门控制了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时间长短,感光度控制了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感知能力的强弱,阀门开口越大,进光时间越长,感光能力越强,都会导致照片亮度提高。所以说他们三个是曝光三要素。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指望一个参数走天下,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调多试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2)测光
知道曝光很重要了,那拍照的时候怎么才能知道曝光是否已经合理了呢?作为新手总不能凭感觉吧,更何况作为索尼用户,大白天的也不怎么能看得见屏幕上的画面。。有没有另一个参数直接告诉我们曝光的表现怎么样呢?有,那就是机内测光表。更直接地,屏幕上,M.M.后面的那个数字(曝光量)如果是0,就表示曝光正常,负数就是曝光不足,正数就是过曝。
对于M挡使用者,可根据曝光量来调整曝光三要素,从而达到正确的曝光;其他模式(除自动挡)可以通过曝光补偿来调整。
当然,测光也有不同的模式可以选择,其使用注意和对焦区域结合。笔者常用的搭配是:
点测光+点对焦(点测联动)
大光比环境下,也可保证主体测光相对准确。
(3)对焦
Sony的对焦能力很强大,很少为对焦的事情操心。简单介绍一下各种对焦模式及适用场合。
1.AF-S:单次自动对焦,半按快门对焦完成,全按快门拍下即可
(适合摆拍、静物等动作幅度不大的)
2.AF-C:连续对焦,半按快门它会保持对焦至拍摄结束
(适合拍移动物体)
3.AF-A:智能自动对焦,相机帮你选择是AF-S还是AF-C,但有时候不准。
4.MF:手动对焦,最准确的对焦
(自动对焦失效的时候用,如拍微距)
(4)焦距
焦距影响成片的视角和景深。
对视角的影响:
焦距越小,视角越广(广角的焦距一般在十几二十几mm)
焦距越大,视角越窄(长焦的焦距一般一两百mm)
对景深的影响: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即背景越模糊,主体突出)
焦距越小,景深越大(即背景越清晰)
笔者最爱的镜头就是一颗大变焦头:腾龙28-200mm,从广角到长焦极大范围地覆盖到位,适合我这种懒得换镜头的人。
(5)白平衡
调整白平衡简单来说就是调整画面色调是偏暖还是偏冷。这个笔者一般选自动,后期再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