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持续更新)

电阻电路分析

1、电路模型
组成:电源+负载+导线
功能:其一,进行能量的传输、分配与转换;其二,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集总参数电路:(实际电路的尺寸)l<<(电路工作时的电磁波的波长) λ \lambda λ l < 0.1 λ l<0.1\lambda l<0.1λ
2、电路变量(相互关联参考方向)
电流: i ( t ) = d q ( t ) d t i_{(t)}=\frac{dq_{(t)}}{dt} i(t)=dtdq(t)
电压: u ( t ) = d w ( t ) d q ( t ) u_{(t)}=\frac{dw_{(t)}}{dq_{(t)}} u(t)=dq(t)dw(t)
电功率: p ( t ) = d w ( t ) d t p_{(t)}=\frac{dw_{(t)}}{dt} p(t)=dtdw(t)【区分吸收功率与产生功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电路分析基础定律
欧姆定律(OL): u ( t ) = R i ( t ) u_{(t)} = Ri_{(t)} u(t)=Ri(t) or i ( t ) = G u ( t ) i_{(t)} = Gu_{(t)} i(t)=Gu(t)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对于集总参数电路的任意节点,在任一时刻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入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Σ k = 1 m i k ( t ) = 0 \Sigma_{k=1}^mi_{k(t)} = 0 Σk=1mik(t)=0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对任意集总参数电路,在任一时刻,沿任意闭合路径巡行一周,各段电路电压的代数和恒为零。 Σ k = 1 m u k ( t ) = 0 \Sigma_{k=1}^mu_{k(t)} = 0 Σk=1muk(t)=0
4、理想电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电路等效
若B和C具有相同的电压电流关系(VCR)即相同的伏安特性关系(VAR),则称B与C互为等效的。
1)电阻串并联等效
串联: R = R 1 + R 2 + ⋯ R = R_1+R_2+\cdots R=R1+R2+
并联: 1 R = 1 R 1 + 1 R 2 + ⋯ \frac{1}{R}=\frac{1}{R_1}+\frac{1}{R_2}+\cdots R1=R11+R21+
【电导与电阻恰好相反!】
2)电源等效
电压源串联: u s = u s 1 + u s 2 + ⋯ u_s = u_{s1}+u_{s2}+\cdots us=us1+us2+
电流源并联: i s = i s 1 + i s 2 + ⋯ i_s = i_{s1}+i_{s2}+\cdots is=is1+is2+
任意元件与电压源并联为电压源
任意元件与电流源串联为电流源
电压源串联电阻与电流源并联电阻可相互等效
电源的等效转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Δ − Y 变 换 \Delta-Y变换 Δ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Δ \Delta Δ变为 Y Y Y:
R 1 = R 12 R 13 R 12 + R 23 + R 13 R_1=\frac{R_{12}R_{13}}{R_{12}+R_{23}+R_{13}} R1=R12+R23+R13R12R13
R 2 = R 12 R 23 R 12 + R 23 + R 13 R_2=\frac{R_{12}R_{23}}{R_{12}+R_{23}+R_{13}} R2=R12+R23+R13R12R23
R 3 = R 13 R 23 R 12 + R 23 + R 13 R_3=\frac{R_{13}R_{23}}{R_{12}+R_{23}+R_{13}} R3=R12+R23+R13R13R23

Y Y Y变为 Δ \Delta Δ:
R 12 = R 1 R 2 + R 2 R 3 + R 1 R 3 R 3 R_{12}=\frac{R_1R_2+R_2R_3+R_1R_3}{R_3} R12=R3R1R2+R2R3+R1R3
R 23 = R 1 R 2 + R 2 R 3 + R 1 R 3 R 1 R_{23}=\frac{R_1R_2+R_2R_3+R_1R_3}{R_1} R23=R1R1R2+R2R3+R1R3
R 13 = R 1 R 2 + R 2 R 3 + R 1 R 3 R 2 R_{13}=\frac{R_1R_2+R_2R_3+R_1R_3}{R_2} R13=R2R1R2+R2R3+R1R3
6、受控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进阶的电路分析法
1)回路电流法
R 11 i A + R 12 i B + R 13 i C = u s 11 R_{11}i_A+R_{12}i_B+R_{13}i_C=u_{s11} R11iA+R12iB+R13iC=us11
R 21 i A + R 22 i B + R 23 i C = u s 21 R_{21}i_A+R_{22}i_B+R_{23}i_C=u_{s21} R21iA+R22iB+R23iC=us21
R 31 i A + R 32 i B + R 33 i C = u s 31 R_{31}i_A+R_{32}i_B+R_{33}i_C=u_{s31} R31iA+R32iB+R33iC=us3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节点电压法
G 11 i A + G 12 i B + G 13 i C = i s 11 G_{11}i_A+G_{12}i_B+G_{13}i_C=i_{s11} G11iA+G12iB+G13iC=is11
G 21 i A + G 22 i B + G 23 i C = i s 21 G_{21}i_A+G_{22}i_B+G_{23}i_C=i_{s21} G21iA+G22iB+G23iC=is21
G 31 i A + G 32 i B + G 33 i C = i s 31 G_{31}i_A+G_{32}i_B+G_{33}i_C=i_{s31} G31iA+G32iB+G33iC=is3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叠加定理:在任何由线形元件,线形受控源及独立源组成的线形电路中,每一支路的响应(电压或电流)都可以看成是各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产生的响应的代数和。
4)齐次定理
当一个激励源(独立电压源或独立电流源)作用于线性电路时,其任意支路的响应(电压或电流)与该激励源成正比。
5)替代定理
具有唯一解的电路中,若知道某支路k的电压为 u k u_k uk,电流为 i k i_k ik,且该支路与电路中其他支路无耦合,则无论该支路是由什么元件组成的,都可以用下列一个元件去代替:电压源、电流源、电阻。
6)戴维宁定理
一个含有独立源、线性受控源、线性电阻的二端网络N,对其两个端子来说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串联内阻的模型。其理想电压源的数值为有源二端电路N的两个端子间的开路电压 u o c u_{oc} uoc,串联的内阻为N内部所有独立源等于零(理想电压源短路,理想电流源开路),受控源保留时的等效电阻 R e q R_{eq} Req,常记为 R 0 R_0 R0
R 0 R_0 R0的两种方法:
外加电源法:电流与电压相对于外电路取相互关联方向
开路短路法:电流电压取相互关联方向
【需灵活应用戴维南定理】
7)诺顿定理
一个含有独立源、线性受控源、线性电阻的二端网络N,对其两个端子来说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电流源并联内阻的模型。其理想电流源的数值为有源二端电路N的两个端子间的短路电流 u o c u_{oc} uoc,并联的内阻为N内部所有独立源等于零(理想电压源短路,理想电流源开路),受控源保留时的等效电阻 R e q R_{eq} Req,常记为 R 0 R_0 R0
8)特勒根定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互易定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戴维南等效+ P m a x = U 2 4 R e q P_{max} = \frac{U^2}{4R_{eq}} Pmax=4ReqU2

动态电路分析(增加电感,电容元件)

1、电感元件
磁链与电流满足: ψ ( t ) = L i ( t ) \psi(t) = Li(t) ψ(t)=Li(t)
VCR微分形式 u ( t ) = L d i ( t ) d t u(t) = L\frac{di(t)}{dt} u(t)=Ldtdi(t)
VCR积分形式 i ( t ) = 1 L ∫ − ∞ t u ( α ) d α i(t) = \frac{1}{L}\int_{-\infty}^t u(\alpha)d\alpha i(t)=L1tu(α)dα
电感元件储能: w L ( t ) = 1 2 L i 2 ( t ) w_L(t) = \frac{1}{2}Li^2(t) wL(t)=21Li2(t)
2、电容元件
电荷与电压满足: q ( t ) = C u ( t ) q(t) = Cu(t) q(t)=Cu(t)
VCR微分形式 i ( t ) = C d u ( t ) d t i(t) = C\frac{du(t)}{dt} i(t)=Cdtdu(t)
VCR积分形式 u ( t ) = 1 C ∫ − ∞ t i ( α ) d α u(t) = \frac{1}{C}\int_{-\infty}^t i(\alpha)d\alpha u(t)=C1ti(α)dα
电感元件储能: w L ( t ) = 1 2 C u 2 ( t ) w_L(t) = \frac{1}{2}Cu^2(t) wL(t)=21Cu2(t)
3、电容元件的串并联等效遵循电导串并联规律,电感元件串并联等效遵循电阻串并联规律
4、动态电路方程(含电感和电容的电路)
对于动态电路分析,主要解决一阶电路方程即可。
规定参数 τ \tau τ L R \frac{L}{R} RL or R C RC RC,单位:s
动态电路的求解方法:
1)微分方程法
*计算换路前后的稳态值:等效电容为开路,电感为短路。
*按照KVL/KCL列写微分方程
*解微分方程,并带入稳态值得到结果
2)三要素法(只能解一阶动态电路)
所谓三要素即:
①时常数 τ \tau τ
②换路后一瞬间初始值 u ( 0 + ) o r i ( 0 + ) u(0+) or i(0+) u(0+)ori(0+)
③无限长时间后的稳态值 u ( ∞ ) o r i ( ∞ ) u(\infty) or i(\infty) u()ori()
将上述结果带入下式:
i ( t ) = ( i ( 0 + ) − i ( ∞ ) ) e − t τ + i ( ∞ ) i(t) = (i(0+) - i(\infty))e^{-\frac{t}{\tau}}+i(\infty) i(t)=(i(0+)i())eτt+i()

u ( t ) = ( u ( 0 + ) − u ( ∞ ) ) e − t τ + u ( ∞ ) u(t) = (u(0+) - u(\infty))e^{-\frac{t}{\tau}}+u(\infty) u(t)=(u(0+)u())eτt+u()
即可。

说明:对于求独立稳态值(电容电压,电感电流)可以等效直接求解。如果要求非独立稳态值,需要将电容等效为电压为稳态电压的电压源,电感等效为电流为稳态电流的电流源,在按照电阻电路求解。

三要素法的应用中,难点在黑盒电路的求解,其中要求灵活应用戴维南、特勒根、互易等黑盒电路处理方法。

5、强迫跃变情况(了解)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零状态响应:即动态元件初始值为0的响应(一般为换路前电路无源)
零输入响应:即换路后电路无源
全响应 = 零状态响应 + 零输入响应
7、阶跃函数与阶跃响应
阶跃函数: ε ( t ) = 0 ( t ≤ 0 − ) ; 1 ( t ≥ 0 + ) \varepsilon(t) = 0 (t\leq0_-);1(t\geq0_+) ε(t)=0(t0);1(t0+)
其作用相当于开关,在动态电路中将产生换路效果,并可以在时间上截取电路。
阶跃响应:应用阶跃函数求解动态电路(其换路作用),要记住,结果同样受阶跃函数制约,即不要忘记乘单位阶跃函数( ε ( t ) \varepsilon(t) ε(t)
8、电路的时不变性质
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形状与激励接入时间无关,或者说电路的激励延迟多长时间,其电路的l零状态响应也延迟多长时间,这样的电路称为时不变电路。
9、正弦激励下一阶电路响应
一个结论:若电路微分方程所用特征根的实部都小于零,这样的电路叫做渐进稳定电路。
运用以上知识求解将涉及复杂的三角变换,缺少实际应用价值,所以相量法就十分重要。

期中考试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基础知识
正弦电路的三要素:振幅、角频率、初相
有效值:令正弦电流 i i i和直流电流 I I I分别通过两个阻值相等的电阻R,如果在相同的时间 T T T内,两个电阻消耗的能量相等,那么定义该直流电流的值为正弦电流 i i i的有效值
在正弦电路中有效值为 I = I m 2 I = \frac{I_m}{\sqrt{2}} I=2 Im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的符号表示意义

i ( t ) i(t) i(t)瞬时值
I I I有效值
I ^ \hat I I^相量形式
I m I_m Im振幅值
j j j虚数单元
Z Z Z阻抗
X L X_L XL感抗(X>0)
X C X_C XC容抗(X<0)
Y Y Y导纳
B L B_L BL感纳(B<0)
B C B_C BC容纳(B>0)
P P P有功功率
Q Q Q无功功率
S S S视在功率( S = P 2 + Q 2 S = \sqrt{P^2+Q^2} S=P2+Q2 -)
S ~ \tilde S S~复功率
w w w角频率
ϕ \phi ϕ初相

2、电流/电压的复数表示
i ( t ) = I m c o s ( w t + ϕ i ) i(t) = I_mcos(wt+\phi_i) i(t)=Imcos(wt+ϕi),则 I ^ = I e j ϕ i = I ∠ ϕ i \hat I = Ie^{j\phi_i} = I∠\phi_i I^=Iejϕi=Iϕi
u ( t ) = U m c o s ( w t + ϕ i ) u(t) = U_mcos(wt+\phi_i) u(t)=Umcos(wt+ϕi),则 U ^ = U e j ϕ i = U ∠ ϕ i \hat U = Ue^{j\phi_i} = U∠\phi_i U^=Uejϕi=Uϕi

3、VCR
对于此类电路,无论电阻,电感,电容均采用阻抗(导纳)思考,基本遵循电阻(电导)的VCR。

4、阻抗和导纳
阻抗: Z = R + j X Z=R+jX Z=R+jX
其中,R为电阻部分;X为电抗部分(X>0为感抗)。
电感: X L = w L X_L = wL XL=wL
电容: X C = − 1 w C X_C = -\frac{1}{wC} XC=wC1

导纳: Y = G + j B Y = G + jB Y=G+jB
其中,G为电导部分;B为电纳部分(B<0为感纳)。
电感: B L = − 1 w L B_L = -\frac{1}{wL} BL=wL1
电容: B C = w C B_C = wC BC=wC

导纳和阻抗的串并联遵循电阻和电导的串并联规律

5、相量法
正弦稳态电路中的运算应遵循复数运算法则,其中做相量图是直观易用的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对电阻电路适用的所有分析方法在正弦稳态电路中依然适用,但要遵循复数运算法则。
特别的:网孔电流法中互电阻被互阻抗替代,自电阻被自阻抗替代。节点电压法中互电导被互导纳替代,自电导被自导纳替代。

6、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功率的计算仍与电阻功率计算方法一致,但要遵循复数运算规律。
有功功率: P = U I c o s ϕ z P = UIcos\phi_z P=UIcosϕz(单位: W W W
c o s ϕ z cos\phi_z cosϕz称为功率因数,其中 ϕ Z \phi_Z ϕZ也叫阻抗角。
无功功率: Q = U I s i n ϕ z Q = UIsin\phi_z Q=UIsinϕz(单位: v a r var var
视在功率: S = U I = P 2 + Q 2 S = UI = \sqrt{P^2+Q^2} S=UI=P2+Q2 (单位: V ⋅ A V\cdot A VA
复功率: S ~ = P + j Q \tilde S = P + jQ S~=P+jQ
一般的:有功功率由电阻产生,无功功率由电容电感产生。

7、最大功率问题
将戴维南等效电阻和路端电压的求法应用在复数运算规律下,可对应将电路简化为如下电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共轭匹配条件(当负载电阻和电抗可随意改变时用)
Z L = Z ‾ s Z_L = \overline Z_s ZL=Zs
即: X L = − X s X_L = -X_s XL=Xs

R L = R s R_L = R_s RL=Rs

[这里的 X L X_L XL指的是负载阻抗而非感抗]

P L m a x = U s 2 4 R s P_{Lmax} = \frac{U_s^2}{4R_s} PLmax=4RsUs2

模值匹配条件(当负载只能为纯电阻时用)
∣ Z L ∣ = ∣ Z s ∣ = R s 2 + X s 2 |Z_L| = |Z_s| = \sqrt{R_s^2+X_s^2} ZL=Zs=Rs2+Xs2

P L m a x = ∣ Z s ∣ U s 2 ( R s + ∣ Z s ∣ ) 2 + X s 2 P_{Lmax} = \frac{|Z_s|U_s^2}{(R_s + |Z_s|)^2+X_s^2} PLmax=(Rs+Zs)2+Xs2ZsUs2

8、多频电路的响应
对于电流,电压的计算运用叠加定理即可
对于功率 P 0 = P 1 + P 2 P_0 = P_1 + P_2 P0=P1+P2 注意在同频下这种计算方法是错误的。

互感与理想变压器

1、耦合电感模型
k = 1时称为全耦合, k = 0时两者没有耦合。(当两电感线圈轴线垂直时即是这种情况)
M = k L 1 L 2 M = k\sqrt{L_1L_2} M=kL1L2

如图所示,为互感电感模型。该图中L1和L2为自电感,M为互电感,u1,u2均为下正上负,i1,i2方向已标出,都从同名端流出(流入)(都取关联参考方向)。
则有电压电流关系:
u 1 = L 1 d i 1 d t + M d i 2 d t u_1 = L_1\frac{di_1}{dt} + M\frac{di_2}{dt} u1=L1dtdi1+Mdtdi2

u 2 = L 2 d i 2 d t + M d i 1 d t u_2 = L_2\frac{di_2}{dt} + M\frac{di_1}{dt} u2=L2dtdi2+Mdtdi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电流i1,i2从异名端流入,此时电流电压仍取关联参考方向。
则有电压电流关系:
u 1 = L 1 d i 1 d t − M d i 2 d t u_1 = L_1\frac{di_1}{dt} - M\frac{di_2}{dt} u1=L1dtdi1Mdtdi2

u 2 = L 2 d i 2 d t − M d i 1 d t u_2 = L_2\frac{di_2}{dt} - M\frac{di_1}{dt} u2=L2dtdi2Mdtdi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耦合电感电压电流关系的书写规则:
先写自感压降:若线圈上电压、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则自感电压取正( L d i 1 d t L\frac{di_1}{dt} Ldtdi1),反之取负( − L d i 1 d t -L\frac{di_1}{dt} Ldtdi1)。
再写互感压降部分:若电流均从同名端流入或流出则该部分与自感压降同号,反之异号。

2、去耦等效
串联等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若电流均从同名端流入或流出(或者表述为:异名端相连),则等效电感为 L a b = L 1 + L 2 + 2 M L_{ab} = L_1+L_2+2M Lab=L1+L2+2M,上图记为这种情况,称为顺接串联。

若电流均从异名端流入或流出(或者表述为:同名端相连),则等效电感为 L a b = L 1 + L 2 − 2 M L_{ab} = L_1+L_2-2M Lab=L1+L22M,称为反接串联。

T型去耦等效
同名端为共端的T形去耦等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异名端为共端的T形去耦等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含互感电路的电路分析
总体思路仍然为以相量法处理电流电压关系,在这之前只需要进行去耦等效就可以了。
4、理想变压器
不同于互感电感,在理想变压器模型中已知量不在是自感和互感系数,而是匝数比。分析方法也随之改变,具体方法分两点阐述。
方法一:电流电压转换
对于下图模型(注意看电压取向和同名端的关系),电压关系为 u 1 u 2 = N 1 N 2 = n \frac{u_1}{u_2} = \frac{N_1}{N_2} = n u2u1=N2N1=n[注意:在进行变压关系计算时,电压比值取正还是取负,取决于电压参考方向和同名端的位置,而与两线圈中的电流参考方向无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下图模型(注意看电流i取向和同名端的关系),电流关系为 u 1 u 2 = − N 2 N 1 = − 1 n \frac{u_1}{u_2} = -\frac{N_2}{N_1} = -\frac{1}{n} u2u1=N1N2=n1[注意:在进行变流关系计算时,电流比值取正还是取负,取决于电流参考方向和同名端的位置,而与两线圈中的电压参考方向无关]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方法二:阻抗变换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Z i n = n 2 Z L ( n = N 1 N 2 ) Z_{in} = n^2Z_L(n = \frac{N_1}{N_2}) Zin=n2ZL(n=N2N1)
按照这个关系式,则理想变压器次级短路则相当于初级短路,次级开路即相当于初级开路
4、实际变压器(了解)
实际变压器简单可以分为全耦合空芯变压器,非全耦合空芯变压器,铁芯变压器
对于全耦合空芯变压器,其变压关系和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关系是完全一样的。电流关系为 i 1 ( t ) = − N 2 N 1 i 2 ( t ) + 1 L 1 ∫ 0 t u 1 ( θ ) d θ i_1(t) = -\frac{N_2}{N_1}i_2(t)+\frac{1}{L_1}\int_0^tu_1(\theta)d\theta i1(t)=N1N2i2(t)+L110tu1(θ)dθ.
其余模型均复杂的多,了解即可

网络函数和频率响应

1、网络函数
网络函数定义为电路的响应向量与电路的激励相量之比,以符号 H ( j w ) H(jw) Hjw表示,即
H ( j w ) = 响 应 激 励 / 激 励 相 量 H(jw) = 响应激励/激励相量 Hjw=/
一般情况下,含动态元件电路的网络函数 H ( j w ) H(jw) H(jw)是频率的复函数,将它写为指数表示,有 H ( j w ) = ∣ H ( j w ) ∣ e j ϕ ( w ) H(jw)=|H(jw)|e^{j\phi(w)} Hjw=Hjwejϕ(w)
网络的幅频特性: H ( j w ) H(jw) Hjw与w的关系曲线称为网络的频率特性
网络的相频特性: ϕ ( w ) \phi(w) ϕ(w)与w的关系曲线称为网络的相频特性
这里明确一下截止频率 w c w_c wc和通频带 B W BW BW的概念
2、RC(L)一阶电路的频率特性(熟悉推导过程,尽量记住网络函数形式)
低通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入截至角频率后,我们可以轻易得到
H ( j w ) = ∣ H ( j 0 ) ∣ 1 1 + j w w c H(jw) = |H(j0)|\frac{1}{1+j\frac{w}{w_c}} H(jw)=H(j0)1+jwcw1
高通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入截至角频率后,我们可以轻易得到
H ( j w ) = ∣ H ( j ∞ ) ∣ 1 1 − j w c w H(jw) = |H(j\infty)|\frac{1}{1-j\frac{w_c}{w}} H(jw)=H(j)1jwwc1
如果以分贝为单位表示网络的幅频特性: H ( j w ) = 20 l g ∣ H ( j w ) ∣ d B H(jw) = 20lg|H(jw)|dB Hjw=20lgH(jw)dB
所以截至频率又称为3分贝角频率
一点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看出来,上面所讲的高通网络和低通网络实际上是一个电路,其区别在于高通网络以电容电压为响应,低通网络以电阻电压为响应。所以说,这里所讲的低通和高通是对响应而言的,与电路没有绝对的关系。那么显然将电容换为电感也可以产生相似的网络特性。这对我们下面对RCL串并联谐振电路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3、RC二阶电路的频率特性
适当了解,不做要求
4、常见的RCL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电路模型:串联
谐振频率: w 0 = 1 L C r a d / s w_0 = \frac{1}{\sqrt{LC}}rad/s w0=LC 1rad/s
特性阻抗: ρ = w 0 L = 1 w 0 C = L C Ω \rho = w_0L = \frac{1}{w_0C}=\sqrt{\frac{L}{C}}\Omega ρ=w0L=w0C1=CL Ω
品质因数: Q = w 0 L r = 1 r w 0 C Q = \frac{w_0L}{r} = \frac{1}{rw_0C} Q=rw0L=rw0C1
谐振特点: Z 0 = r Z_0 = r Z0=r
通频带: B W = w 0 Q BW = \frac{w_0}{Q} BW=Qw0
5、实用RCL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电路模型:不完全并联(具体看下图)
谐振频率: w 0 = 1 L C r a d / s w_0 = \frac{1}{\sqrt{LC}}rad/s w0=LC 1rad/s(近似,满足高Q特点)
特性阻抗: ρ = w 0 L = 1 w 0 C = L C Ω \rho = w_0L = \frac{1}{w_0C}=\sqrt{\frac{L}{C}}\Omega ρ=w0L=w0C1=CL Ω
品质因数: Q = w 0 L r = 1 r w 0 C Q = \frac{w_0L}{r} = \frac{1}{rw_0C} Q=rw0L=rw0C1
谐振特点: Z 0 = L r C = Q 2 r = R 0 Z_0 = \frac{L}{rC} = Q^2r = R_0 Z0=rCL=Q2r=R0
通频带: B W = w 0 Q r a d / s BW = \frac{w_0}{Q}rad/s BW=Qw0rad/s
6、严格并联的RCL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了解)
电路模型:严格并联
谐振频率: w 0 = 1 L C r a d / s w_0 = \frac{1}{\sqrt{LC}}rad/s w0=LC 1rad/s
特性阻抗: ρ = w 0 L = 1 w 0 C = L C Ω \rho = w_0L = \frac{1}{w_0C}=\sqrt{\frac{L}{C}}\Omega ρ=w0L=w0C1=CL Ω
品质因数: Q = R w 0 L = w 0 R C Q = \frac{R}{w_0L} = w_0RC Q=w0LR=w0RC
谐振特点: Z = r Z = r Z=r
通频带: B W = w 0 Q r a d / s BW = \frac{w_0}{Q}rad/s BW=Qw0rad/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56
    点赞
  • 225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1
    评论
评论 1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