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指令可以看作是 ARM 指令压缩形式的子集,是针对代码密度的问题而提出的,它具有 16 位的代码密度但是它不如ARM指令的效率高 .Thumb 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不能指望处理只执行Thumb 指令而不支持 ARM 指令集.因此,Thumb 指令只需要支持通用功能,必要时可以借助于完善的 ARM 指令集.
在编写 Thumb 指令时,先要使用伪指令 CODE16 声明,而且在 ARM 指令中要使用 BX指令跳转到 Thumb 指令,以切换处理器状态.编写 ARM 指令时,则可使用伪指令 CODE32声明.
为了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以及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经常需要使用16位的Thumb指令,所以需要在ARM和Thumb状态之间来切换(Interworking)微处理器状态
ARM指令集为32位指令集,可以实现ARM架构下所有功能。Thumb指令集是对32位ARM指令集的扩充,它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代码密度。Thumb指令集实现的功能只是32位A R M指令集的子集,它仅仅把常用的A R M指令压缩成16位的指令编码方式。在指令的执行阶段,16位的指令被重新解码,完成对等的32位指令所实现的功能。与全部用ARM指令集的方式相比,使用Thumb指令可以在代码密度方面改善大约30%。但是,这种改进是以代码的效率为代价的。尽管每个Thumb指令都有相对应的ARM指令,但是,相同的功能,需要更多的Thumb指令才能完成。因此,当指令预取需要的时间没有区别时,ARM指令相对Thumb指令具有更好的性能。
根据arm spec, 跳转地址最低位( lsb ) 为0表示 arm 指令;最低位为1表示thumb指令。
clang / LLVM
Clang is a native cross compiler, but the standard linker /usr/bin/ld is not able to link ARM binaries. Therefore use LLD (ubuntu package lld-7):
clang -target armv6m-none-eabi -fuse-ld=lld-7 -o foo.arm foo.c -nostdlib -laeabi-cortex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