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领域的核心产品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迭代和优化,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技术体系和产品生态。这种成熟度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领先,也包括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用户习惯以及生态系统的深度绑定。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和思考方向:
1. 为什么这些产品难以超越?
- 技术深度与复杂性
这些产品的发展通常有数十年的积累,其背后是顶级团队在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例如:
-
- IBM Cognos 的商业智能分析算法和数据整合能力。
- Windows 在操作系统上的生态与兼容性。
- ERP 系统的跨模块协作和流程管理。
即便是理解其整体架构,也需要深入掌握多个技术领域的知识,如数据库、网络协议、分布式系统等。
- 强大的行业资源与支持
- 大型厂商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市场渠道,可以不断优化产品并适配最新需求。
- 例如 IBM、微软和 SAP 等企业的产品,往往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市场壁垒。
- 生态与锁定效应
- 成熟产品通常依赖深度集成的生态系统。例如,微软的 Active Directory 与 Windows Server、Office 365 等产品紧密关联,形成了强大的锁定效应。
- 客户一旦大规模采用某个解决方案,切换成本非常高。
- 研发与用户反馈的循环优化
成熟产品经历了大量真实场景的验证和用户反馈,不断迭代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冗余和漏洞。
2. 对新进入者的挑战
- 理解门槛高
单单是理解这些成熟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架构,就需要极高的技术能力和领域经验。
- 创新空间有限
- 核心功能已经非常完善,增量创新往往难以带来显著竞争力。
- 在用户体验、性能优化等“细枝末节”方面进行突破,可能不足以吸引客户切换。
- 资源与资本劣势
- 与这些大厂相比,一般 IT 企业在研发投入、市场推广、支持服务等方面难以匹敌。
3. 如何面对这一困境?
3.1 专注于特定行业或垂直领域
- 寻找细分市场:大厂的通用解决方案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某些特定行业的特殊需求。中小型 IT 企业可以专注于这些利基市场。
- 例如,基于 ERP 的“轻量化 SaaS 系统”,专注于中小企业快速部署和易用性。
- 针对某个垂直行业,如医疗、教育、金融等,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3.2 聚焦于用户体验与服务
- 成熟产品往往因其复杂性而难以使用,新进入者可以从用户体验和服务入手:
- 提供更直观的界面和流程。
- 提供易用的 API 和开发工具。
- 提供灵活的定价和支持服务。
3.3 借力新兴技术和架构
- 尽管传统产品成熟,但技术更新速度依旧飞快,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实现差异化竞争:
- 云原生架构:相比传统产品的本地部署,新产品可以完全基于云平台设计。
- AI 和自动化:将 AI 技术融入传统业务流程,如智能推荐、自动化运营。
- Web3.0 和区块链:引入分布式身份认证、数据透明化等功能,提供传统方案不具备的创新点。
3.4 转向服务与集成
- 成熟产品已经形成标准,新企业可以专注于成为这些系统的服务提供商或集成商:
- 提供专业咨询、实施和优化服务。
- 开发插件、扩展功能,与成熟产品深度集成。
3.5 打造生态
- 虽然新企业难以直接超越,但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建立竞争力:
- 提供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
- 构建社区,形成用户与开发者的良性互动。
4. 心态转变与战略调整
- 理解并不意味着复制
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试图超越这些巨头。理解它们的设计思想,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定位和突破点。 - 与其竞争,不如合作
- 成为这些大厂生态的一部分,比如开发与 IBM、微软 产品兼容的插件或工具。
- 通过协同实现价值增值,而不是从零开始试图重新构建整个系统。
5. 总结
事实上,很多产品厂家还在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改进和完善产品及服务,这种知识沉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即使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也未必能够达到竞争对手的水平,很多都选择了放弃然后通过创新、合作另寻新的赛道,例如:IBM九十年代为PC开发的OS/2最终选择了放弃,以及现在IBM大型机选择了Linux。
目前看很多领域确实已经被巨头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专注于未被满足的需求、优化用户体验或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差异化创新,仍然是突破的关键。同时,战略性地利用这些成熟产品作为工具,或围绕它们提供服务,也可以找到新的增长点。
创新不一定总是从零开始,有时候,从理解和完善已有体系出发,会是更具价值的方向。
希望此文对那些计划对标所选领域内顶尖产品的开发人员有所帮助。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产品如何市场定位或者细分的,这对做产品的可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做产品,不要想着替代谁,特别是哪些巨头,想替代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个全球大协同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市场位置参与社会协同,专注于自己的市场领域,往往就可以生存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