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阅读笔记 第三章

1. 不同学科中的线性模型1

第三章主要介绍线性模型。线性模型在传统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机器学习中都是很常用的模型,但是关注点不同。比如说,计量经济学中,主要关注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量之解释,从而阐释经济理论或者进行因果推断,因此,在计量中学线性回归,我们主要学的是参数估计量性质、统计检验、回归诊断及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截面、时序、面板、受限因变量)的处理办法等,而不太关注模型对于新数据的预测能力(时序预测部分除外);而机器学习中则关注线性模型对于外样本的预测精度,对于统计量性质等则不怎么关心。

更进一步来说,传统计量经济学中的模型设定是基于经济理论的,目的是解释经济理论中变量间的关系,完成实证研究;而机器学习的模型设定是基于数据的,目的是探寻数据中未被发现的规律,因此只要模型能达到比较好的预测精度,是否有相应的理论做支撑(看起来)似乎不太重要。当然,现在可解释学习、因果推断等也是机器学习研究的前沿,但是就这本《机器学习》中介绍的线性模型来看,还是以提升精度、抗过拟合为主的。

既然已经有一学期的计量作为基础,线性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最小二乘解部分内容就不再详细记录了,只是提纲挈领;对数几率回归部分主要比较计量课上学的Logit模型(就是对数几率回归)与西瓜书的不同讲述方式;线性判别分析和多分类问题处理办法是新的内容,会记录得比较多。

2. 线性模型:回归任务

2.1 估计方法

模型是
y = X w y = \bold{X}w y=Xw

估计方法至少有OLS、MLE、MM三种,就基本多元线性回归来看,在 X ′ X \bold{X'X} XX 满秩的情况下,统一的解是

w ^ = ( X ′ X ) − 1 X ′ y \hat{w} = (\bold{X'X})^{-1}\bold{X'}y w^=(XX)1Xy

另外,这部分有一个离散解释变量数值化的问题,关键是不存在序关系的离散解释变量不能直接赋整数值(因为整数值是带序关系的,会误导模型),应该采用one-hot编码的方式,将其转换为线性无关的向量,每个向量只有一位取1,其余取0,这个方法和计量中的哑变量是类似的,注意向量数(哑变量个数)应为离散应变量类别数-1,作为基准的那一类取全0即可,节约空间的同时缓解了估计中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2 正则化

在OLS回归中,如果 X ′ X \bold{X'X} XX 不满秩,则无法通过求逆矩阵来得出最小二乘解。就是说,这是一个“稀疏”的问题:特征数大于样本容量(这是大数据的一个典型特征),使得线性方程组的解无法唯一确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设定特定的归纳偏好,或者引入正则项。所谓正则项,就是在线性模型的均方误差表达式中加入一个惩罚项,比如说,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就是加入 L 2 \mathcal{L}_2 L2 范数作为正则项:

a r g m i n    ∑ i = 1 m ( y i − w ′ x i ) 2 + λ ∣ ∣ w ∣ ∣ 2 2 (1) {\rm argmin} \; \sum_{i=1}^{m} (y_i-w'x_i)^{2} + \lambda||w||_2^2 \tag{1} argmini=1m(yiwxi)2+λw22(1)

而LASSO就是加入 L 1 \mathcal{L}_1 L1 范数作为正则项:

a r g m i n    ∑ i = 1 m ( y i − w ′ x i ) 2 + λ ∣ ∣ w ∣ ∣ 1 (2) {\rm argmin} \; \sum_{i=1}^{m} (y_i-w'x_i)^{2} + \lambda||w||_1 \tag{2} argmini=1m(yiwxi)2+λw1(2)

正则项能够起到选择变量、缓解过拟合的效果,从而解决稀疏问题。从直观上看,当正则化参数 λ \lambda λ 比较大时,最小化 ( 1 ) (1) (1) ( 2 ) (2) (2)很大程度就变成了最小化正则项,而最小化正则项自然就要求某些 w i = 0 w_i=0 wi=0,这就在做优化的过程中将一些属性删去了,起到了变量选择的作用。当然这一直观背后的优化理论证明是比较复杂的(笔者也不懂),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还可以从约束优化的角度去理解正则项的作用。不太严格地说,如果将 λ \lambda λ 看作拉格朗日乘子,那么 ( 1 ) (1) (1) 式等价于:

a r g m i n    ∑ i = 1 m ( y i − w ′ x i ) 2 s . t .      ∣ ∣ w ∣ ∣ 2 ≤ t {\rm argmin} \; \sum_{i=1}^{m} (y_i-w'x_i)^{2}\\[2mm] {\rm s.t.} \;\; ||w||^2 \leq t argmini=1m(yiwxi)2s.t.w2t

这里,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都是关于 w w w 的二次函数,可以大致在平面上画出其等高线(或约束函数的函数图像)(如下图):
L2正则项示意
根据约束优化的一阶必要条件(常用的是KKT条件),最优解应该在约束式起作用的位置,也就是约束函数等高线的边界上。在图上展示,就是目标函数等高线与约束函数相切的位置,可以发现,最优解在某一个维度上的取值(相比于无约束的最优解)十分接近0。

那么,如何求优化问题 ( 1 ) (1) (1) ( 2 ) (2) (2) 式 的解呢2?需要采用一些数值方法。问题 ( 1 ) (1) (1) 是一个凸优化问题,可以采用经典的(一阶)梯度下降算法或者二阶的(拟)牛顿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泰勒展开得到的一阶或者二阶导数信息来近似目标函数,从而更新初始点,按照这个过程一直迭代下去,直到已知的解变化很小(十分接近最优点)为止,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如何保证算法的下降性、收敛性等的问题。而问题 ( 2 ) (2) (2) 是一个凸与非凸函数组合的复合优化问题,可以用坐标下降法近似点梯度法、或者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

正则化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变量选择方法,其余回归中常用的变量选择方法还有手动筛选变量逐步回归等。《机器学习》第11章主要关注这部分内容。再插一句,在计量经济学的视角下,加入正则项还能起到缓解多重共线性的作用。

2.3 广义线性模型

对基本线性模型

y = w ′ x + b y = w'x+b y=wx+b

右侧套上不同的非线性函数 g ( ⋅ ) g(\cdot) g(),就可以造出一些非线性模型来拟合 y y y。常用的如书中在下一节介绍了对数几率回归,就是取 g ( ⋅ ) g(\cdot) g()

g ( x ) = 1 1 + e − x g(x) = \frac{1}{1+e^{-x}} g(x)=1+ex1

此外,还有在计量中常用的泊松回归、负二项回归,以及神经网络(本质上是做多次线性组合+非线性变换)等,都是取了不同的非线性函数形式。

3. 线性模型:分类任务

3.1 对数几率回归

基本出发点是希望基于线性模型 y = w ′ x + b y=w'x+b y=wx+b 做二分类,设定输出高于某个阈值时,分为正类,否则分为负类。又为了做优化方便,希望目标函数是一个光滑的函数,这样,对率函数

g ( x ) = 1 1 + e − x g(x) = \frac{1}{1+e^{-x}} g(x)=1+ex1

就被选中了,它可以将输出值压缩到 ( 0 , 1 ) (0,1) (0,1) 之间,在分界位置处对输入敏感,无限阶可微,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将对率函数套在线性模型上,建立求解方法(MLE),做优化,得到结果,过程是简单的。

如何解释对数几率回归呢?西瓜书中,作者先将 g ( ⋅ ) g(\cdot) g() 套在线性模型上,再根据上一节中讨论的结果变换得到

ln ⁡ y 1 − y = w ′ x + b \ln \frac{y}{1-y} = w'x+b ln1yy=wx+b

进一步定义左式为对数几率,分别赋予分子分母概率含义,得到了概率分布列的表达式,进而用上MLE。可以归纳一下,这是一个公式(统计模型) → \rightarrow 理论的过程。

而在我上学期的计量课上,老师对于Logit模型的讲解则是一个经济理论 → \rightarrow 公式(统计模型)的过程。首先定义效用模型,记 U i k U_i^k Uik 是个体 i i i 选择 k ∈ { 0 , 1 } k \in \{0,1\} k{0,1} 的效用,则可设定效用满足基本线性模型的形式,并做变换:

U i 0 = X i β 0 + ϵ i 0 U i 1 = X i β 1 + ϵ i 1    ⟹    U i 0 − U i 1 = X i ( β 1 − β 0 ) + ( ϵ i 1 − ϵ i 0 ) ⟶ Y i ∗ = X i β + μ i ∗ U_i^0 = X_i \beta^{0}+\epsilon_i^0 \\[2mm] U_i^{1} = X_i \beta^{1}+\epsilon_i^1 \\[2mm] \implies U_i^0 - U_i^1 = X_i(\beta^1-\beta^0)+(\epsilon_i^1-\epsilon_i^0)\\[2mm] \longrightarrow Y_i^{*} = X_i \beta + \mu_i^{*} Ui0=Xiβ0+ϵi0Ui1=Xiβ1+ϵi1Ui0Ui1=Xi(β1β0)+(ϵi1ϵi0)Yi=Xiβ+μi

个体做出使它效用更高的选择,因此

P ( Y i = 1 ) = P ( Y i ∗ > 0 ) = P ( μ i ∗ > − X i β ) P(Y_i=1) = P(Y_i^{*}>0) = P(\mu_i^{*}>-X_i\beta) P(Yi=1)=P(Yi>0)=P(μi>Xiβ)

进一步假设随机扰动项 μ i ∗ \mu_i^{*} μi 服从所谓的“Logit分布”(是否有这一说法?),即其累积分布函数是:

F μ ∗ ( x ) = 1 1 + e − x F_{\mu^*}(x) = \frac{1}{1+e^{-x}} Fμ(x)=1+ex1

这样,就有

P ( Y i = 1 ∣ X i ) = 1 − F μ ∗ ( − X i β ) = e X i β 1 + e X i β P ( Y i = 0 ∣ X i ) = 1 − P ( Y i = 1 ∣ X i ) = 1 1 + e X i β P(Y_i=1|X_i) = 1- F_{\mu^*}(-X_i\beta) = \frac{e^{X_i\beta}}{1+e^{X_i\beta}}\\[2mm] P(Y_i=0|X_i) = 1- P(Y_i=1|X_i) = \frac{1}{1+e^{X_i\beta}} P(Yi=1Xi)=1Fμ(Xiβ)=1+eXiβeXiβP(Yi=0Xi)=1P(Yi=1Xi)=1+eXiβ1

从而可使用MLE,也可定义对率,研究参数 β \beta β 的经济含义。只要注意一下, Y i Y_i Yi 的分布函数可以写成

Y i P ( Y i = 1 ∣ X i ) + ( 1 − Y i ) P ( Y i = 0 ∣ X i ) Y_iP(Y_i=1|X_i) + (1-Y_i)P(Y_i=0|X_i) YiP(Yi=1Xi)+(1Yi)P(Yi=0Xi)

线性判别分析(LDA)3

LDA的思路也很简单:将样本点映射到一条直线上(做一个线性变换),找这样一条直线,使映射后的样本点类间距离最大类内散度最小,从而将两类样本“分开”。关键是理解类内距离和类间距离是如何表达的。

设某个样本的特征是 x i x_i xi,两类样本特征的均值向量分别是 μ 0 , μ 1 \mu_0,\mu_1 μ0,μ1,协方差矩阵是 Σ 0 , Σ 1 \Sigma_0,\Sigma_1 Σ0,Σ1,以类别 y i = 0 y_i=0 yi=0 为例,有

μ 0 = 1 ∣ X 0 ∣ ∑ i ∈ X 0 x i Σ 0 = 1 ∣ X 0 ∣ − 1 ∑ i ∈ X 0 ( x i − μ 0 ) ( x i − μ 0 ) ′ \begin{aligned} \mu_0 &= \frac{1}{|X_0|} \sum_{i \in X_0} x_i\\[2mm] \Sigma_0 &= \frac{1}{|X_0|-1}\sum_{i \in X_0} (x_i-\mu_0)(x_i-\mu_0)' \end{aligned} μ0Σ0=X01iX0xi=X011iX0(xiμ0)(xiμ0)

变换后,有 x i ∗ = w ′ x i x_i^* = w'x_i xi=wxi ,以及

μ 0 ∗ = w ′ μ 0 Σ 0 ∗ = w ′ Σ 0 w \begin{aligned} \mu_0^* &= w'\mu_0\\ \Sigma_0^* &= w'\Sigma_0w \end{aligned} μ0Σ0=wμ0=wΣ0w

接下来手写了4

手写1
手写2

多分类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用多个二分类,然后投票。 O v O {\rm OvO} OvO O v R {\rm OvR} OvR 都好理解,主要记录一下自己对 M v M {\rm MvM} MvM 中ECOC编码的理解。

以图3.5(a)为例,5个分类器将4个类别按不同方式划分为正例和负例进行训练:

f1f2f3f4f5
C1-11-111
C21-1-11-1
C3-111-11
C4-1-111-1
new-1-11-11

比如说,分类器f1将类别2作为负类,其余类别作为正类进行训练。这五个分类器的划分方式对每一类形成了一个ECOC编码。现在来了新样本new,放到5个分类器中分别做预测,结果也在上图中展示了,将其预测结果组成一个向量,和4个类别的编码向量分别去计算距离,到哪一类的编码向量距离最短,就认为这个新样本属于哪一类。

ECOC码具有纠错能力是因为:当编码长度较长时,某一个位置分类错误不会影响整个编码的距离计算,就像一个极限为无穷的级数,去掉前面有限项后,剩余部分的极限还是无穷。NFL定理对于ECOC编码问题依然适用,比如说纠错效果越好的ECOC编码需要更多的训练开销。


  1. 这一节及之后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来自我上学期上的计量课,如有理解错误的地方,一定是因为我的水平不够。我用的教材是《计量经济学》(李子奈)。关于计量和机器学习中线性模型比较的部分参考了“Big Data: New Tricks for Econometrics”(Hal Varian) ↩︎

  2. 关于优化算法的内容参考了《数值最优化方法》(高立) ↩︎

  3. 当心一下,潜在迪利克雷分配(用来做文本聚类的那个)也叫LDA ↩︎

  4. 参考了南瓜书第三章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