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期末总结(个人整理自存)

写在前面:

以下材料均为个人从互联网各处整理而成,不保证所含信息完全正确,考点基于个人学校答疑课和相关考试资料总结,不保证考点和您的实际考点相吻合。

仅供学习分享,如需转载还请私信告知。

word版文档与相关资源有偿提供,白嫖党绕道。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概述

1.1什么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1.2 评价指标(性能指标,非性能指标)

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课本1.7节

第二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四个接口的特性

2.2 信道复用技术等技术

2.3 双绞线、光纤等分类 p55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p78

3.1 ppp协议 p85

3.2 csma/cd协议 p94

3.3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3.4 网桥的构造转发表(大题)

第四章 网络层

4.1 选择最优路径

4.2 rip/ospf协议(rip路由表计算)

4.3 IP地址 p129

4.4 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第五章 应用层

5.1 假定要从已知的URL获得一个万维网文档。若该万维网服务器的IP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试问除 HTTP外,还需要什么应用层协议和传输层协议?


第一章 概述

1.1什么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在电路交换网络中,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线路。最常见的如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

报文方式不要求在两个通信结点之间建立专用通路,在数据交换中结点把要发送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数据包(报文)。该报文中含有目标结点的地址,完整的报文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向前传送。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报文分成若干分组,每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有限长度的分组使得每个结点所需的存储能力降低了,分组可以存储到内存中,提高了交换速度。

1.2 评价指标(性能指标,非性能指标)

计算性能指标发送时延、传播时延

大题1-29 1-17

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课本1.7节

什么是协议

协议:protocol,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相互交流的一系列标准的规则(rules)。例如:传输什么样的数据、传输与接收数据的时候会使用什么样的指令、数据的传输转移是如何保证的等等。简而言之,protocol 就是 rules ,而这些协议能够实现电子设备之间的交流。

什么是服务

1、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有三个要素:

(1)语法: 交换的信息的格式

(2)语义: 发送者或接收者所要完成的操作,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 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2、服务 是纵向的底层到上层提供服务。

3、协议与服务的区别: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像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 “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

但服务是 “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Osi tcp/ip两种体系结构对比

层次结构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都采用了分层体系结构,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较小且易于处理的子问题。不同的是OSl参考模型划分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参考模型最多划分了5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将OSI参考模型中的高三层合并为一层统称应用层。有些情况甚至只有三个或四个层次。 [7]

在层次结构上,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分层体系结构;不同之处:TCP/IP参考模型比OSI参考模型更简化。 [7]

层次关系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各自层与层之间关系相似。在OSI参考模型中规定数据为协议数据单元(PDU),通常在该层的PDU前面增加一个字母的前缀,标识为哪一层数据。如会话层通过传送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PDU)和对等的会话层进行通信。相应的有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NJ)、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段(Segment)、数据包(Packet)、帧(Frame)、比特流(Bit)。在网络通信中,通过传输层的PDU到对方的对等层,以实现通信。从逻辑上讲,对等层间的通信,是两个设备的同一层直接通信。而物理上,每一层都只与自己相邻的上下两层直接通信,下层通过服务访问点为上一层提供服务。当接受数据时,数据是自下而上传输;当发送数据时,数据则是自上向下传输的。在这一点上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是一致的。只是TCP/IP参考模型相比OSI参考模型少了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PDU)和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 [7]

在层次间关系上,相同之处:都是对等的层间通信;不同之处:TCP/IP参考模型比OSI参考模型层次更清晰简练。 [7]

功能

在功能上,大致相同,在两个模型中,传输层及以上的各层都是为了通信的进程提供点到点、与网络无关的传输服务;TCP/IP参考模型比OSI参考模型有更好的网络管理功能。 [7]

数据传输原理

把TCP/IP模型的数据传输原理分成几个步骤: [7]

(1)当应用进程A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后,将其组织成应用层的数据服务单元,然后向下传输到传输层。 [7]

(2)传输层收到该数据单元后,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构成传输层的数据服务单元,该数据服务单元被称为报文(message)。 [7]

(3)传输层将报文传送到网络层时,由于网络层数据单元的长度有限制,因此,传输层的长报文将被分为若干个较短的数据段。每个数据段再加上网络层的控制报头,就构成了网络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它被称为分组。 [7]

(4)网络层的分组传送到数据链路层时,加上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息后构成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它被称为帧。 [7]

(5)数据链路层的帧传送到物理层后,物理层将以比特流的方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出去。当比特流到达目的结点主机B时,再从物理层依层上传,每层对其对应层的控制报头进行处理,将用户数据交给高层,最终将进程A的数据送给主机B的进程B,实现了数据的透明传输。 [7]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传输和TCP/IP模型原理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OSI参考模型在前面说的第二和第三步骤中还要加上对表示层和会话层数据单元的封装。实际上,不管是OSI参考模型还是TCP/IP模型,都是数据发送方的各层相当于将各自的控制信息添加到上层传来的数据上,然后一起打包继续向前传递,而数据接收方的各层则是将接到的数据包进行解压,去掉发送方对等层添加在数据上的控制信息,然后传递给上层,最终实现数据的传输。在数据传输原理上二者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但OSI模型会话层在大多数应用中很少用到,表示层几乎是窄的。 [7]

在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之间有很多的子层插入,每个子层有不同的功能。OSI模型将“服务”与“协议”的定义结合起来,使得参考模型变得格外复杂,使它的实现是困难的。同时,寻址、流控与差错控制在每一层里都重复出现,必然降低系统效率。而TCP/IP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清楚。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应该将功能与实现方法区分开来,TCP/IP恰恰没有很好地做到这点,这就使得TCP/IP模型对于使用新技术的指导意义不够。另外,TCP/IP的丰机一网络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它定义了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和合理的,一个好的参考模型应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OSI参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物理层

物理层是参考模型中的最底层,主要定义了系统的电气、机械、过程和功能标准。如:电压、物理数据速率、最大传输距离、物理联接器和其他的类似特性。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联接,负责数据流的物理传输工作。物理层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比特流,即0和1,也就是最基本的电信号或光信号,是最基本的物理传输特征。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在通信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联接,传输的基本单位为“帧”,并为网络层提供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服务。数据链路层由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组成。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如何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帧。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对在同一条网络链路上的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行管理。数据链路控制子层主要负责逻辑上识别不同协议类型,并对其进行封装。也就是说数据链路控制子层会接受网络协议数据、分组的数据报并且添加更多的控制信息,从而把这个分组传送到它的目标设备。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为数据在节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选择最佳路径,从而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联等功能。网络层是以路由器为最高节点俯瞰网络的关键层,它负责把分组从源网络传输到目标网络的路由选择工作。互联网是由多个网络组成在一起的一个集合,正是借助了网络层的路由路径选择功能,才能使得多个网络之间的联接得以畅通,信息得以共享。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有面向联接和面向无联接的服务两种。面向联接的服务是可靠的联接服务,是数据在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联接,然后传输数据,结束后终止之前建立联接的服务。网络层以虚电路服务的方式实现面向联接的服务。面向无联接的服务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发或失序。面向无联接的服务优点在于其服务方式灵活方便,并且非常迅速。网络层以数据报服务的方式实现面向无联接的服务。

传输层

传输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高低层之间衔接的一个接口层。传输层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结构层,而是整个分析体系协议的核心。传输层主要为用户提供End—to—End(端到端)服务,处理数据报错误、数据包次序等传输问题。传输层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关键一层,它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的通信细节,使用户完全不用考虑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工作的详细情况。传输层使用网络层提供的网络联接服务,依据系统需求可以选择数据传输时使用面向联接的服务或是面向无联接的服务。

会话层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是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联接,确保点到点传输不中断,以及管理数据交换等功能。会话层在应用进程中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会话层还可以通过对话控制来决定使用何种通信方式,全双工通信或半双工通信。会话层通过自身协议对请求与应答进行协调。

表示层

表示层为在应用过程之间传送的信息提供表示方法的服务。表示层以下各层主要完成的是从源端到目的端可靠地的数据传送,而表示层更关心的是所传送数据的语法和语义。表示层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变化、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解压等。在网络带宽一定的前提下数据压缩的越小其传输速率就越快,所以表示层的数据压缩与解压被视为掌握网络传输速率的关键因素。表示层提供的数据加密服务是重要的网络安全要素,其确保了数据的安全传输,也是各种安全服务最为重视的关键。表示层为应用层所提供的服务包括:语法转换、语法选择和联接管理。 [5]

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模型中的最高层,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一层,用户的通信内容要由应用进程解决,这就要求应用层采用不同的应用协议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应用要求,并且保证这些不同类型的应用所采用的低层通信协议是一致的。应用层中包含了若干独立的用户通用服务协议模块,为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提供专用的程序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层并不是应用程序,而是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TCP/IP模型

四层

每层传输单位

物理层:比特  数据链路层:帧 网络层:分组/数据报 运输层:TCP面向连接(字节)、UDP面向无连接(报文)

TCP的优点: 可靠,稳定 TCP的可靠体现在TCP在传递数据之前,会有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而且在数据传递时,有确认、窗口、重传、拥塞控制机制,在数据传完后,还会断开连接用来节约系统资源。

TCP的缺点: 慢,效率低,占用系统资源高,易被攻击 TCP在传递数据之前,要先建连接,这会消耗时间,而且在数据传递时,确认机制、重传机制、拥塞控制机制等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而且要在每台设备上维护所有的传输连接,事实上,每个连接都会占用系统的CPU、内存等硬件资源。 而且,因为TCP有确认机制、三次握手机制,这些也导致TCP容易被人利用,实现DOS、DDOS、CC等攻击。

UDP的优点: 快,比TCP稍安全 UDP没有TCP的握手、确认、窗口、重传、拥塞控制等机制,UDP是一个无状态的传输协议,所以它在传递数据时非常快。没有TCP的这些机制,UDP较TCP被攻击者利用的漏洞就要少一些。但UDP也是无法避免攻击的,比如:UDP Flood攻击……

UDP的缺点: 不可靠,不稳定 因为UDP没有TCP那些可靠的机制,在数据传递时,如果网络质量不好,就会很容易丢包。 基于上面的优缺点,那么: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TCP: 当对网络通讯质量有要求的时候,比如:整个数据要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对方,这往往用于一些要求可靠的应用,比如HTTP、HTTPS、FTP等传输文件的协议,POP、SMTP等邮件传输的协议。 在日常生活中,

常见使用TCP协议的应用如下: 浏览器,用的HTTP FlashFXP,用的FTP Outlook,用的POP、SMTP Putty,用的Telnet、SSH QQ文件传输 …………

什么时候应该使用UDP: 当对网络通讯质量要求不高的时候,要求网络通讯速度能尽量的快,这时就可以使用UDP。 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使用UDP协议的应用如下: QQ语音 QQ视频 TFTP ……

物理层

中继器和集线器的关系

集线器是多口的中继器

网桥(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网络层)

一、中继器(Repeater

  中继器工作在OSI的一层物理层,我们知道,超5类线的传输距离最大为100米,超过这个距离信号就会衰减,中继器就是为了防止信号变差,将网络信号进行再生和重定时。

二、集线器(Hub)

  集线器的特性与中继器相似,工作在一层物理层,它相当于多端口的中继器。它将连接到端口的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他会将数据广播到其它所有连接到端口的计算机上,每台计算机检查自己的MAC地址符不符合目标地址,不符合就不接收数据。由于集线器发送数据的特点导致了数据的不安全,另外集线器不允许多路同时通信,如果两台电脑同时向集线器发数据,集线器会向所有设备发送冲突信息。集线器属于早期网络设备,它只是将数据信号放大并进行傻瓜式的群发,并不认识地址或数据中的任何信息,现在基本上被交换机所替代。

三、交换机(Switch)

  交换机解决了集线器的缺点,它根据数据MAC地址只将数据发送到目标计算机,而且可以多路同时通信。所以说交换机比集线器聪明了,因为它工作在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它可以知道数据帧的MAC地址。

  现在有了三层交换机。

四、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产生于交换机之后,它与集线器、交换机的作用有明显区别,它能够将整个互联网络分割成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单位,为经过路由器的IP数据报寻找一条最佳的传输路径,将该数据传送到目的点。路由器工作在OSI的三层网络层,所以能够跨越不同的物理网络类型(以太网、FDDI等)。

  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风暴而交换机不能。

五、网关(Gateway)

  网关是指连接两个不同的网络(不同网段或不同接口协议类型)的设备,所以它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不特指某一种设备,路由器很显然能够实现网关的功能,三层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也可以作为网关来使用

  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两个网络之间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因为PC和二层交换机不具备路由寻址能力,要实现这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则必须通过网关。一台主机可以有多个网关,默认网关的意思是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转发数据包,所以一般在计算机上我们将路由器地址设为默认网关。

TCP/IP模型

功能

对应的TCP/IP协议

设备

应用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等

HTTP、FTP、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SNM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DNS

服务器、计算机

传输层

端到端

TCP、UDP

网关

网络层

点对点、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IP、ICMP RIP OSPF BGP ARP(ip-mac)

路由器,三级交换机,防火墙

数据链路层

mac-mac、组帧、拆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PPP、SLIP/CSLIP

网桥、网卡、交换机

物理层

比特传输

IEE802.11a/b/g/n/ac

中继器、集线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第二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四个接口的特性

物理层主要对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从四个方面进行规定。

这四个方面是机械方面、电气方面、功能方面及规程方面。

1.机械方面规定连接器的类型、尺寸,插脚的数目及所使用的电缆类型等;

2.电气方面则规定网络上所传输信号的电气范围(多大的电压表示1,多大的范围表示0)以及信号的编码方法等;

3.功能方面则规定每个引脚代表的是什么意义;

4.规程方面规定在相邻两个结点之间传送电气信号时的工作顺序。

反映在物理接口协议中的物理接口的4个特性是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与规程特性。:

1、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物理层的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位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压高低、阻抗匹配情况、传输速率和距离的限制等。

3、功能特性,规定了接口信号的来源、作用以及其他信号之间的关系。即物理接口上各条信号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物理接口信号般分为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地线。

4、规程特性, 定义了再信号线上进行二进制比特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过程,包括各信号线的工作顺序和时序,使得比特流传输得以完成。

2.2 信道复用技术等技术

信道复用技术 p63

定义:复用是一种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信号,合并为一个可在同一信道上同时传输的复合信号的方法。即复用技术是为共享信道提供的方法。

二、分类

1、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将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隙,某一用户通信在某一时隙上周期性传送。频率相同,时间不同。固定分配带宽。

2、统计时分复用(STDM:Statistic TDM)

同样将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隙,但某一用户通信时隙在复帧内并不周期性出现。频率相同,时间不同。动态分配带宽。

适用于多种业务速率,相较于TDM能明显提高信道利用率。

3、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将频率划分为多个频带,某一用户通信频率固定。频率不同,时间相同。

4、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每个用户使用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而不产生干扰。频率时间相同,码型不同。

原理是每比特时间被分成m个更短的时间片,称为码片(Chip), 通常情况下每比特有64个或128个码片。每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 的m位的代码(码片序列)。当发送1时站点就发送码片序列,发送0时就发送码片序列的反码。当两个或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时,各路数据在信道中被线性相加。

5、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把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进行传送(每个波长承载一个TDM 电信号)的方式统称为波分复用。

三、WDM波分和FDM频分的区别

1、性质不同

WDM:波分复用是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在发送端经复用器汇合在一起,并耦合到光线路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的技术。

FDM:频分复用是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的技术。

2、传输不同

WDM:波分复用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两个或众多不同波长光信号。

FDM:频分复用是所有子信道传输的信号以并行的方式传输,每一路信号传输时可不考虑传输时延。

3、用途不同

WDM:波分复用一般用在单模光纤中传输,在大容量长途传输时可大量节约光纤。

FDM:频分复用一般用在多模光纤中传输,由于收发两端需要大量载频,生产成本高。

多路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各路信号在进入同一个有线的或无线的传输媒质之前,先采用调制技术把它们调制为互相不会混淆的已调制信号,然后进入传输媒质传送到对方,在对方再用解调(反调制)技术对这些信号加以区分,并使它们恢复成原来的信号,从而达到多路复用的目的。

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是将各路信号分别调制到不同的频段进行传输,多用于模拟通信。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是利用时间上离散的脉冲组成相互不重叠的多路信号,广泛应用于数字通信。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除了频分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外,还有一种波分复用技术。这是在光波频率范围内,把不同波长的光波,按一定间隔排列在一根光纤中传送。这种用于光纤通信的“波分复用”技术,现在正在迅速发展之中。

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1.频分多路复用是将各路信号分别调制到不同的频段进行传输,多用于模拟通信。

2.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是利用时间上离散的脉冲组成相互不重叠的多路信号,广泛应用于数字通信。

3.除了频分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外,还有一种波分复用技术。这是在光波频率范围内,把不同波长的光波,按一定间隔排列在一根光纤中传送。这种用于光纤通信的“波分复用”技术,现在正在迅速发展之中。

频分多路复用与时分多路复用的区别如下:

(1)微观上,频分多路复用的各路信号是并行的,而时分多路复用是串行的。

(2)频分多路复用较适合于模拟信号,而时分多路复用较适用于数字信号。

频分多路复用是将传输介质的可用带宽分割成一个个“频段”,以便每个输入装置都分配到一个“频段”。传输介质容许传输的最大带宽构成一个信道,因此每个“频段”就是一个子信道。

频分多路复用的特点是:每个用户终端的数据通过专门分配给它的予信道传输,在用户没有数据传输时,别的用户也不能使用。频分多路复用适合于模拟信号的频分传输,主要用于电话和电缆电视(CATV)系统,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应和调制解调技术结合使用。

基带信号转带宽信号 p51

基带信号就是将数字信号 1 或 0 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去传输。

宽带信号则是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

基带是指调制前原始信号所占用的频带,是原始电信号所固有的基本频带。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时,称为基带传输,进行基带传输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宽带是指比音频带更宽的频带,它包括大部分电磁频谱。利用宽带进行的传输称为宽带传输,这样的系统称为宽带传输系统。宽带传输系统属于模拟信号传输系统,它能够在同一信道上进行数字信息和模拟信息传输,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容纳全部广播信号,并可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的主要区别在于:基带传输的信号主要是数字信号,宽带传输的是模拟信号;

调幅调频调相 p52

调幅:调制信号使载波的幅度随之变化;而调频:是使频率或相位随之变化。发——调频,收——调幅:在特定的条件下应该可以接收到,只是检波效率不一定高。比如:接收机(调幅)的回路对调频信号来讲处在斜率检波(参见有关无线电资料)状态时,就可以低效率的接收到调频信号。

调频和调相不同,调相的同时,频率一定会变化,但是调频的时候相位不一定变化。

调幅与调频有什么区别?

1. 调频比调幅抗干扰能力强

外来的各种干扰、加工业和天电干扰等,对已调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生寄生调幅,形成噪声。调频制可以用限幅的方法,消除干扰所引起的寄生调幅。而调幅制中已调幅信号的幅度是变化的,因而不能采用限幅,也就很难消除外来的干扰。

另外,信号的信噪比愈大,抗干扰能力就愈强。而解调后获得的信号的信噪比与调制系数有关,调制系数越大,信噪比越大。由于调频系数远大于调幅系数,因此,调频波信噪比高,调频广播中干扰噪声小。

2.调频波比调幅波频带宽

频带宽度与调制系数有关,即:调制系数大,频带宽。调频中常取调频系数大于1,而调幅系数是小于1的,所以,调频波的频带宽度比调幅波的频带宽度大得多。

3.调频制功率利用率大于调幅制

发射总功率中,边频功率为传送调制信号的有效功率,而边频功率与调制系数有关,调制系数大,边频功率大。由于调频系数mf大于调幅系数ma,所以,调频制的功率利用率比调幅制高。

2.3 双绞线、光纤等分类 p55

简述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的不同特点及适用场合

同轴电缆:总线型结构、布线工艺简单、故障隔离和修复困难;多用于高密度机器组网。

双绞线:星型结构、布线工艺简单、中继间隔距离短、故障隔离和修复方便;多用于室内短距离组网。

光缆:星型结构、布线工艺复杂、中继间隔距离长、电磁绝缘、故障隔离方便、维修困难;多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组网。

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的最大传输距离分别是多少?

1、同轴电缆:200米

同轴电缆只适合于近距离传输图象信号,当传输距离达到200米左右时,图象质量将会明显下降,特别是色彩变得暗淡,有失真感。

2、双绞线:100米

双绞线对信号也存在着较大的衰减,所以传输距离远时,信号的频率不能太高,而高速信号比如以太网则只能限制在100m以内。

对于视频信号而言,带宽达到6MHz,如果直接在双绞线内传输,也会衰减很大,所以视频信号在双绞线上要实现远距离传输,必须进行放大和补偿,加上一对双绞线视频收发设备后,可以将图象传输到1至2km。

3、光纤:最远甚至可达到几十一百多公里

光纤最大的特点就是传导的是光信号,因此不受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信号的衰减速度很慢,所以信号的传输距离比传送电信号的各种网线要远得多,并且特别适用于电磁环境恶劣的地方。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p78

3.1 ppp协议 p85

3.2 csma/cd协议 p94

简述以太网CSMA/CD协议的工作过程,并说明以太网的特点。

答:以太网的工作过程:

①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必须首先侦听信道;

②如果信道空闲,立即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

③如果信道忙,继续侦听信道,直到信道变为空闲,发送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

④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随机长的时间,重复步骤①。

以太网的特点:

l以太网的响应时间是不确定的,因而它不适合实时环境;

l当以太网的速度提高时,必须缩短电缆长度;

l以太网在轻负载时,性能比较好;在重负载时,性能急剧变坏;

3.3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帧同步

为了使传输中发生差错后只将有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合成以太帧为单位传送。每个帧除了要传送的数据外,还包括校验码,以使接收方能发现传输中的差错。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能够明确地从物理层收到的比特流中对其进行识别,也即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与终止,这就是帧同步要解决的问题。

(1)字节计数法:这是一种以一个特殊字符表示一帧的起始并以一个专门字段来标明帧内字节数的帧同步方法。接收方可以通过对该特殊字符的识别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并从专门字段中获知该帧中随后跟随的数据字节数,从而可确定出帧的终止位置。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规程的典型代表是DEC公司的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DDCMP(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s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字符SOH标志数据帧的起始。实际传输中,SOH前还要以两个或更多个同步字符来确定一帧的起始,有时也允许本帧的头紧接着上帧的尾,此时两帧间就不必再加同步字符。count字段共有14位,用以指示帧中数据段中数据的字节数,14位二进制数的最大值为16383,所以数据最大长度为131064。DDCMP协议就是靠这个字节计数来确定帧的终止位置的。DDCMP帧格式中的ACK、SEG、ADDR及FLAG中的第2位CRC1、CRC2分别对标题部分和数据部分进行双重校验,强调标题部分单独校验的原因是,一旦标题部分中的CONUT字段出错,即失却了帧边界划分的依据。由于采用字符计数方法来确定帧的终止边界不会引起数据及其它信息的混淆,因而不必采用任何措施便可实现数据的透明性(即任何数据均可不受限制地传输)。

(2)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该法用一些特定的字符来定界一帧的起始与终止,为了不使数据信息位中出现的与特定字符相同的字符被误判为帧的首尾定界符,可以在这种数据字符前填充一个转义控制字符(DLE)以示区别,从而达到数据的透明性。但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麻烦,而且所用的特定字符过份依赖于所采用的字符编码集,兼容性比较差。

(3)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该法以一组特定的比特模式来标志一帧的起始与终止。

(4)违法编码法:该法在物理层采用特定的比特编码方法时采用。例如,一种被称作曼彻斯特编码的方法,是将数据比特“1”编码成“高-低”电平对,而将数据比特“0”编码成“低-高”电平对。而“高-高”电平对和“低-低”电平对在数据比特中是违法的。可以借用这些违法编码序列来定界帧的起始与终止。局域网IEEE 802标准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违法编码法不需要任何填充技术,便能实现数据的透明性,但它只适用于采用冗余编码的特殊编码环境。由于字节计数法中COUNT字段的脆弱性以及字符填充法实现上的复杂性和不兼容性,较普遍使用的帧同步法是比特填充和违法编码法。 [2]

差错控制

一个实用的通信系统必须具备发现(即检测)这种差错的能力,并采取某种措施纠正之,使差错被控制在所能允许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就是差错控制过程,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之一。对差错编码(如奇偶校验码,检查和或CRC)的检查,可以判定一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一旦发现错误,一般可以采用反馈重发的方法来纠正。这就要求接收方收完一帧后,向发送方反馈一个接收是否正确的信息,使发送方所在此作出是不需要重新发送的决定,也即发送方仅当收到接收方已正确接收的反馈信号后才能认为该帧已经正确发送完毕,否则需要重新发送直至正确为止。物理信道的突发噪声可能完全“淹没”一帧,即使得整个数据帧或反馈信息帧丢失,这将导致发送方永远收不到接收方发来的反馈信息,从而使传输过程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引入计时器(Timer)来限定接收方发回反馈信息的时间间隔,当发送方发送一帧的同时也启动计时器,若在限定时间间隔内未能收到接收方的反馈信息,即计时器超时(Timeout),则可认为传的帧已出错或丢失,继而要重新发送。由于同一帧数据可能被重复发送多次。为了防止发生这种危险,可以采用对发送的帧编号的方法,即赋予每帧一个信号,从而使接收方能从该序号来区分是新发送来的帧还是已经接收但又重新发送来的帧,以此来确定要不要将接收到的帧递交给网络层。数据链路层通过使用计数器和序号来保证每帧最终都被正确地递交给目标网络层一次。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并不是数据链路层所特有的功能,许多高层协议中也提供流时控功能,只不过流量控制的对象不同而已。比如,对于数据链路层来说,控制的是相邻两节点之间数据链路上的流量,而对于传输层来说,控制的则是从源到最终目的之间端的流量。由于收发双方各自使用的设备工作速率和缓冲存储的空间的差异,可能出现发送方发送能力大于接收方接收能力的现象,如若此时不对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也即链路上的信息流量)作适当的限制,前面来不及接收的帧将被后面不断发送来的帧“淹没”,从而造成帧的丢失而出错。由此可见,流量控制实际上是对发送方数据流量的控制,使其发送率不致超过接收方所能承受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某种反馈机制使发送方知道接收方是否能跟上发送方,也即需要有一些规则使得发送方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着发送下一帧,而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暂停发送,以等待收到某种反馈信息后继续发送。

链路管理

链路管理功能主要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当链路两端的节点要进行通信前,必须首先确认对方已处于就绪状态,并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对帧序号初始化,然后才能建立连接,在传输过程中则要能维持该连接。如果出现差错,需要重新初始化,重新自动建立连接。传输完毕后则要释放连接。数据连路层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就称作链路管理。在多个站点共享同一物理信道的情况下(例如在LAN中)如何在要求通信的站点间分配和管理信道也属于数据链路层管理的范畴。

3.4 网桥的构造转发表(大题)

 

第四章 网络层

4.1 选择最优路径

尽最大努力交互(不是可靠的)

4.2 rip/ospf协议(rip路由表计算)

RIP,OSPF各有什么特点?

RIP路由协议中表示网络远近的参数为跳,最大为15,即最多传送16个路由,对于OSPF表示目的的网络参数为cost不受物理跳数限制,因此比较适合大型网络。

RIP不支持变长子网屏蔽码,而OSPF对其具有很好的支持性RIP路由收敛慢,而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在大型网络中也可较快收敛。

在RIP中,网络是平面的状态,并无区域及边界的定义,在OSPF中,一个网络被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通过OSPF边界路由相连,区域间可以通过路由总结来减少路由信息,减小路由表,提高路由器的运算速度。

OSPF支持路由验证,且不同区域支持不同定义的验证方式,提高网络安全性。

OSPF对负载分担的支持性较好支持多条cost相同链路上的负载分担。

主要特点 RIP与 OSPF都是网关协议,但RIP协议是基于距离矢量的,OSPF是基于链路转改的。前者的最优通路依据是跳数,后者最优通路依据是费用。前者传送方式为运输层UDP,后者是IP数据报;前者简单、效率低、跳数为16不可达、好消息传的快,坏消息传的慢的特点;后者效率高、路由器频繁交换信息,难维持一致性。

Rip路由表构造

 

4.3 IP地址 p129

Ip地址怎么分类,子网掩码,主机号

4.4 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第五章 应用层

5.1 假定要从已知的URL获得一个万维网文档。若该万维网服务器的IP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试问除 HTTP外,还需要什么应用层协议和传输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需要的是DNS用dns查到服务器ip地址。运输层协议需要的是UDP(DNS)使用和TCP(HTTP使用)。用tcp建立连接

首先需要将域名转换成IP地址,所以应用层需要使用DNS协议。而DNS协议需要使用UDP,HTTP又需要使用TCP,所以传输层需要使用UDP和TCP。

  • 1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