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DL 实验六 卷积神经网络(1)卷积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 受生物学上感受野机制的启发而提出。
  • 一般是由卷积层、汇聚层和全连接层交叉堆叠而成的前馈神经网络
  • 有三个结构上的特性:局部连接、权重共享、汇聚。
  •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平移、缩放和旋转不变性。
  • 和前馈神经网络相比,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更少
  • 主要应用在图像和视频分析的任务上,其准确率一般也远远超出了其他的神经网络模型。
  • 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也广泛地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领域。

5.1 卷积

考虑到使用全连接前馈网络来处理图像时,会出现如下问题:

  1. 模型参数过多,容易发生过拟合。 在全连接前馈网络中,隐藏层的每个神经元都要跟该层所有输入的神经元相连接。随着隐藏层神经元数量的增多,参数的规模也会急剧增加,导致整个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非常低,也很容易发生过拟合。
  2. 难以提取图像中的局部不变性特征。 自然图像中的物体都具有局部不变性特征,比如尺度缩放、平移、旋转等操作不影响其语义信息。而全连接前馈网络很难提取这些局部不变性特征。
    卷积神经网络有三个结构上的特性:局部连接、权重共享和汇聚。这些特性使得卷积神经网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平移、缩放和旋转不变性。和前馈神经网络相比,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也更少。因此,通常会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处理图像信息。
    卷积是分析数学中的一种重要运算,常用于信号处理或图像处理任务。

5.1.1 二维卷积运算

在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领域,卷积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图像(或特征图)上滑动一个卷积核,通过卷积操作得到一组新的特征。在计算卷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卷积核的翻转,而这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操作和开销。因此,在具体实现上,一般会以数学中的互相关(Cross-Correlatio)运算来代替卷积。
在神经网络中,卷积运算的主要作用是抽取特征,卷积核是否进行翻转并不会影响其特征抽取的能力。特别是当卷积核是可学习的参数时,卷积和互相关在能力上是等价的。因此,很多时候,为方便起见,会直接用互相关来代替卷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是卷积的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经过卷积运算后,最终输出矩阵大小则为

M′=M−U+1,(5.2)
N′=N−V+1.(5.3)

可以发现,使用卷积处理图像,会有以下两个特性:

  1. 在卷积层(假设是第l层)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都只和前一层(第l−1层)中某个局部窗口内的神经元相连,构成一个局部连接网络,这也就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部连接特性。
  2. 由于卷积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图像(或特征图)上滑动一个卷积核,所以作为参数的卷积核W∈RU×V对于第l层的所有的神经元都是相同的,这也就是卷积神经网络的权重共享特性。
    字体颜色大小

5.1.2 二维卷积算子

在本书后面的实现中,算子都继承paddle.nn.Layer,并使用支持反向传播的飞桨API进行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手工写backword()的代码实现。
【使用pytorch实现】
根据公式(5.1),我们首先实现一个简单的二维卷积算子,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Conv2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kernel_size):
        super(Conv2D, self).__init__()
        w = torch.tensor(np.array([[0., 1.], [2., 3.]], dtype='float32').reshape([kernel_size, kernel_size]))
        self.weight = torch.nn.Parameter(w, requires_grad=True)

    def forward(self, X):
        u, v = self.weight.shape
        output = torch.zeros([X.shape[0], X.shape[1] - u + 1, X.shape[2] - v + 1])
        for i in range(output.shape[1]):
            for j in range(output.shape[2]):
                output[:, i, j] = torch.sum(X[:, i:i + u, j:j + v] * self.weight, axis=[1, 2])
        return output


# 随机构造一个二维输入矩阵
inputs = torch.as_tensor([[[1., 2., 3.], [4., 5., 6.], [7., 8., 9.]]])
conv2d = Conv2D(kernel_size=2)
outputs = conv2d(inputs)
print("input: {}, \noutput: {}".format(inputs, outputs))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1.3 二维卷积的参数量和计算量

参数量
由于二维卷积的运算方式为在一个图像(或特征图)上滑动一个卷积核,通过卷积操作得到一组新的特征。所以参数量仅仅与卷积核的尺寸有关,对于一个输入矩阵X∈RM×N和一个滤波器W∈RU×V,卷积核的参数量为U×V。
假设有一幅大小为32×32的图像,如果使用全连接前馈网络进行处理,即便第一个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为1,此时该层的参数量也高达1025个,此时该层的计算过程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想像,随着隐藏层神经元数量的变多以及层数的加深,使用全连接前馈网络处理图像数据时,参数量会急剧增加。
如果使用卷积进行图像处理,当卷积核为3×3时,参数量仅为9,相较于全连接前馈网络,参数量少了非常多。
计算量
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运算时,通常会统计网络总的乘加运算次数作为计算量(FLOPs,floating point of operations),来衡量整个网络的运算速度。对于单个二维卷积,计算量的统计方式为:

FLOPs=M′×N′×U×V。(5.4)
其中M′×N′表示输出特征图的尺寸,即输出特征图上每个点都要与卷积核W∈RU×V进行U×V次乘加运算。对于一幅大小为32×32的图像,使用3×3的卷积核进行运算可以得到以下的输出特征图尺寸:
M′=M−U+1=30
N′=N−V+1=30

此时,计算量为:

FLOPs=M′×N′×U×V=30×30×3×3=8100

5.1.4 感受野

输出特征图上每个点的数值,是由输入图片上大小为U×V的区域的元素与卷积核每个元素相乘再相加得到的,所以输入图像上U×V区域内每个元素数值的改变,都会影响输出点的像素值。我们将这个区域叫做输出特征图上对应点的感受野。感受野内每个元素数值的变动,都会影响输出点的数值变化。比如3×3卷积对应的感受野大小就是3×3,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当通过两层3×3的卷积之后,感受野的大小将会增加到5×5,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当增加卷积网络深度的同时,感受野将会增大,输出特征图中的一个像素点将会包含更多的图像语义信息。

5.1.5 卷积的变种

在卷积的标准定义基础上,还可以引入卷积核的滑动步长和零填充来增加卷积的多样性,从而更灵活地进行特征抽取。

5.1.5.1 步长(Stride)

在卷积运算的过程中,有时会希望跳过一些位置来降低计算的开销,也可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对标准卷积运算输出的下采样。
在计算卷积时,可以在所有维度上每间隔S个元素计算一次,S称为卷积运算的步长(Stride),也就是卷积核在滑动时的间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二维卷积运算中,当步长S=2时,计算过程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1.5.2 零填充(Zero Padding

在卷积运算中,还可以对输入用零进行填充使得其尺寸变大。根据卷积的定义,如果不进行填充,当卷积核尺寸大于1时,输出特征会缩减。对输入进行零填充则可以对卷积核的宽度和输出的大小进行独立的控制。
在二维卷积运算中,零填充(Zero Padding)是指在输入矩阵周围对称地补上P个0。下图为padding=1的零填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常情况下,在层数较深的卷积神经网络,比如:VGG、ResNet中,会使用等宽卷积保证输出特征图的大小不会随着层数的变深而快速缩减。例如:当卷积核的大小为3×3时,会将步长设置为S=1,两端补零P=1,此时,卷积后的输出尺寸就可以保持不变。在本章后续的案例中,会使用ResNet进行实验。

5.1.6 带步长和零填充的二维卷积算子

引入步长和零填充后,二维卷积算子代码实现如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Conv2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kernel_size,stride=1, padding=0):
        super(Conv2D, self).__init__()
        w = torch.tensor(np.array([[0., 1., 2.], [3., 4. ,5.],[6.,7.,8.]], dtype='float32').reshape([kernel_size, kernel_size]))
        self.weight = torch.nn.Parameter(w, requires_grad=True)
        self.stride = stride
        self.padding = padding

    def forward(self, X):
        # 零填充
        new_X = torch.zeros([X.shape[0], X.shape[1] + 2 * self.padding, X.shape[2] + 2 * self.padding])
        new_X[:, self.padding:X.shape[1] + self.padding, self.padding:X.shape[2] + self.padding] = X
        u, v = self.weight.shape
        output_w = (new_X.shape[1] - u) // self.stride + 1
        output_h = (new_X.shape[2] - v) // self.stride + 1
        output = torch.zeros([X.shape[0], output_w, output_h])
        for i in range(0, output.shape[1]):
            for j in range(0, output.shape[2]):
                output[:, i, j] = torch.sum(
                    new_X[:, self.stride * i:self.stride * i + u, self.stride * j:self.stride * j + v] * self.weight,
                    axis=[1, 2])
        return output


inputs = torch.randn(size=[2, 8, 8])
conv2d_padding = Conv2D(kernel_size=3, padding=1)
outputs = conv2d_padding(inputs)
print("When kernel_size=3, padding=1 stride=1, input's shape: {}, output's shape: {}".format(inputs.shape, outputs.shape))
conv2d_stride = Conv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1)
outputs = conv2d_stride(inputs)
print("When kernel_size=3, padding=1 stride=2, input's shape: {}, output's shape: {}".format(inputs.shape, outputs.shape))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输出结果看出,使用3×3大小卷积,
padding为1,当stride=1时,模型的输出特征图可以与输入特征图保持一致;
当stride=2时,输出特征图的宽和高都缩小一倍。

5.1.7 使用卷积运算完成图像边缘检测任务

在图像处理任务中,常用拉普拉斯算子对物体边缘进行提取,拉普拉斯算子为一个大小为3×3的卷积核,中心元素值是8,其余元素值是−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我们利用上面定义的Conv2D算子,构造一个简单的拉普拉斯算子,并对一张输入的灰度图片进行边缘检测,提取出目标的外形轮廓。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PIL import Image

class Conv2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kernel_size,stride=1, padding=0):
        super(Conv2D, self).__init__()
        # 设置卷积核参数
        w = np.array([[-1, -1, -1], [-1, 8, -1], [-1, -1, -1]], dtype='float32').reshape((3,3))
        w=torch.from_numpy(w)
        self.weight = torch.nn.Parameter(w, requires_grad=True)
        self.stride = stride
        self.padding = padding

    def forward(self, X):
        # 零填充
        new_X = torch.zeros([X.shape[0], X.shape[1] + 2 * self.padding, X.shape[2] + 2 * self.padding])
        new_X[:, self.padding:X.shape[1] + self.padding, self.padding:X.shape[2] + self.padding] = X
        u, v = self.weight.shape
        output_w = (new_X.shape[1] - u) // self.stride + 1
        output_h = (new_X.shape[2] - v) // self.stride + 1
        output = torch.zeros([X.shape[0], output_w, output_h])
        for i in range(0, output.shape[1]):
            for j in range(0, output.shape[2]):
                output[:, i, j] = torch.sum(
                    new_X[:, self.stride * i:self.stride * i + u, self.stride * j:self.stride * j + v] * self.weight,
                    axis=[1, 2])
        return output


# 读取图片
img = Image.open(r'jju.jpg').convert('L')
img = np.array(img, dtype='float32')
im = torch.from_numpy(img.reshape((img.shape[0],img.shape[1])))

# 创建卷积算子,卷积核大小为3x3,并使用上面的设置好的数值作为卷积核权重的初始化参数
conv = Conv2D(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0)

# 将读入的图片转化为float32类型的numpy.ndarray
inputs = np.array(im).astype('float32')
print("bf as_tensor, inputs:",inputs)
# 将图片转为Tensor
inputs = torch.as_tensor(inputs)
print("bf unsqueeze, inputs:",inputs)
inputs = torch.unsqueeze(inputs, axis=0)
print("af unsqueeze, inputs:",inputs)
outputs = conv(inputs)
print(outputs)
# outputs = outputs.data.squeeze().numpy()
# # 可视化结果
plt.subplot(121).set_title('input image', fontsize=15)
plt.imshow(img.astype('uint8'),cmap='gray')
plt.subplot(122).set_title('output feature map', fontsize=15)
plt.imshow(outputs.squeeze().detach().numpy(), cmap='gray')
plt.savefig('conv-vis.pdf')
plt.show()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输出结果看,使用拉普拉斯算子,目标的边缘可以成功被检测出来。

选做题:实现1、2;阅读3、4、5

边缘检测系列1:传统边缘检测算子

边缘检测系列1:传统边缘检测算子 - 飞桨AI Studio
实现一些传统边缘检测算子,如:Roberts、Prewitt、Sobel、Scharr、Kirsch、Robinson、Laplacian

  • 图像的边缘指的是灰度值发生急剧变化的位置。
  • 在图像形成过程中,由于亮度、纹理、颜色、阴影等物理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图像灰度值发生突变,从而形成边缘。
  • 边缘是通过检查每个像素的邻域并对其灰度变化进行量化的,这种灰度变化的量化相当于微积分里连续函数中方向导数或者离散数列的差分。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加载图像
image = cv2.imread(r'jju.jpg', 0)
image = cv2.resize(image, (800, 800))
# 自定义卷积核
# Roberts边缘算子
kernel_Roberts_x = np.array([
    [1, 0],
    [0, -1]
])
kernel_Roberts_y = np.array([
    [0, -1],
    [1, 0]
])
# Sobel边缘算子
kernel_Sobel_x = np.array([
    [-1, 0, 1],
    [-2, 0, 2],
    [-1, 0, 1]])
kernel_Sobel_y = np.array([
    [1, 2, 1],
    [0, 0, 0],
    [-1, -2, -1]])
# Prewitt边缘算子
kernel_Prewitt_x = np.array([
    [-1, 0, 1],
    [-1, 0, 1],
    [-1, 0, 1]])
kernel_Prewitt_y = np.array([
    [1, 1, 1],
    [0, 0, 0],
    [-1, -1, -1]])


# Kirsch 边缘检测算子
def kirsch(image):
    m, n = image.shape
    list = []
    kirsch = np.zeros((m, n))
    for i in range(2, m - 1):
        for j in range(2, n - 1):
            d1 = np.square(5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 1, j] + 5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d2 = np.square((-3)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 1, j] + 5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j - 1] + 5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d3 = np.square((-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5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j - 1] + 5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5 * image[i + 1, j + 1])
            d4 = np.square((-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j - 1] + 5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 1, j] + 5 * image[i + 1, j + 1])
            d5 = np.square((-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j + 1] + 5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 1, j] + 5 * image[i + 1, j + 1])
            d6 = np.square((-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j + 1] + 5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d7 = np.square(5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j + 1] + 5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d8 = np.square(5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
                           5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j + 1] - 3 * image[i + 1, j - 1] -
                           3 * image[i + 1, j] - 3 * image[i + 1, j + 1])

            # 第一种方法:取各个方向的最大值,效果并不好,采用另一种方法
            list =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kirsch[i, j] = int(np.sqrt(max(list)))
    for i in range(m):
        for j in range(n):
            if kirsch[i, j] > 127:
                kirsch[i, j] = 255
            else:
                kirsch[i, j] = 0
    return kirsch


# 拉普拉斯卷积核
kernel_Laplacian_1 = np.array([
    [0, 1, 0],
    [1, -4, 1],
    [0, 1, 0]])
kernel_Laplacian_2 = np.array([
    [1, 1, 1],
    [1, -8, 1],
    [1, 1, 1]])
# 下面两个卷积核不具有旋转不变性
kernel_Laplacian_3 = np.array([
    [2, -1, 2],
    [-1, -4, -1],
    [2, 1, 2]])
kernel_Laplacian_4 = np.array([
    [-1, 2, -1],
    [2, -4, 2],
    [-1, 2, -1]])
# 5*5 LoG卷积模板
kernel_LoG = np.array([
    [0, 0, -1, 0, 0],
    [0, -1, -2, -1, 0],
    [-1, -2, 16, -2, -1],
    [0, -1, -2, -1, 0],
    [0, 0, -1, 0, 0]])
# 卷积
output_1 = cv2.filter2D(image, -1, kernel_Prewitt_x)
output_2 = cv2.filter2D(image, -1, kernel_Sobel_x)
output_3 = cv2.filter2D(image, -1, kernel_Prewitt_x)
output_4 = cv2.filter2D(image, -1, kernel_Laplacian_1)
output_5 = kirsch(image)
# 显示锐化效果
image = cv2.resize(image, (800, 600))
output_1 = cv2.resize(output_1, (800, 600))
output_2 = cv2.resize(output_2, (800, 600))
output_3 = cv2.resize(output_3, (800, 600))
output_4 = cv2.resize(output_4, (800, 600))
output_5 = cv2.resize(output_5, (800, 600))
cv2.imshow('Original Image', image)
cv2.imshow('Prewitt Image', output_1)
cv2.imshow('Sobel Image', output_2)
cv2.imshow('Prewitt Image', output_3)
cv2.imshow('Laplacian Image', output_4)
cv2.imshow('kirsch Image', output_5)
# 停顿
if cv2.waitKey(0) & 0xFF == 27:
    cv2.destroyAllWindows()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边缘检测系列2:简易的 Canny 边缘检测器

简易的 Canny 边缘检测器 - 飞桨AI Studio
Canny 是一个经典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一般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 使用高斯模糊对图像进行模糊降噪处理
  • 基于图像梯度幅值进行图像边缘增强
  • 非极大值抑制处理进行图像边缘细化-
  • 图像二值化和边缘连接得到最终的结果

实现的简易的 Canny 边缘检测算法

import cv2
# 加载图像
image = cv2.imread(r'jju.jpg',0)
image = cv2.resize(image,(800,800))
def Canny(image,k,t1,t2):
    img = cv2.GaussianBlur(image, (k, k), 0)
    canny = cv2.Canny(img, t1, t2)
    return canny
image = cv2.resize(image, (800, 600))
cv2.imshow('Original Image', image)
output =cv2.resize(Canny(image,3,50,150),(800,600))
cv2.imshow('Canny Image', output)
# 停顿
if cv2.waitKey(0) & 0xFF == 27:
    cv2.destroyAllWindows()

运行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边缘检测系列3:【HED】 Holistically-Nested 边缘检测

边缘检测系列3:【HED】 Holistically-Nested 边缘检测 - 飞桨AI Studio

复现论文 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发表于 CVPR 2015
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边缘检测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ED 模型包含五个层级的特征提取架构,每个层级中:

  • 使用 VGG Block 提取层级特征图
  • 使用层级特征图计算层级输出
  • 层级输出上采样

最后融合五个层级输出作为模型的最终输出:

  • 通道维度拼接五个层级的输出
  • 1x1 卷积对层级输出进行融合

模型总体架构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边缘检测系列4:【RCF】基于更丰富的卷积特征的边缘检测

边缘检测系列4:【RCF】基于更丰富的卷积特征的边缘检测 - 飞桨AI Studio (baidu.com)

复现论文 Richer Convolutional Features for Edge Detection,CVPR 2017 发表

一个基于更丰富的卷积特征的边缘检测模型 【RCF】。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RCF 与 HED 模型一样,包含五个层级的特征提取架构,同样也是基于 VGG 16 Backbone
  • 相比 HED,RCF 模型更加充分利用对象的多尺度和多级信息来全面地执行图像到图像的预测
  • RCF 不只是使用了每个层级的输出,而是使用了每个层级中所有卷积层的输出进行融合(Conv + sum)后,作为边缘检测的输入
  • 模型结构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边缘检测系列5:【CED】添加了反向细化路径的 HED 模型

边缘检测系列5:【CED】添加了反向细化路径的 HED 模型 - 飞桨AI Studio (baidu.com)

Crisp Edge Detection(CED)模型是前面介绍过的 HED 模型的另一种改进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ED 模型总体基于 HED 模型改造而来,其中做了如下几个改进:

  • 将模型中的上采样操作从转置卷积插值更换为 PixelShuffle
  • 添加了反向细化路径,即一个反向的从高层级特征逐步往低层级特征的边缘细化路径
  • 没有多层级输出,最终的输出为融合了各层级的特征的边缘检测结果

架构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常情况下,卷积操作会使特征图的高和宽缩小。但当我们的步长即 stride = 1/r < 1 时,可以让卷积后的特征图的高和宽扩大——即分辨率增大或者叫上采样,这个新的操作叫做 PixelShuffle

更多算法细节可以参考论文:Real-Time Single Image and Video Super-Resolution Using an Efficient Sub-Pixe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原理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本次实验主要是应用卷积的一些知识,有感受野、步长、补零,这些的定义在上次作业中已经说过了,这些大概在大二都已经学过了,但印象不深了。还参考老师给的链接实现了几种常用的传统边缘检测算子,以及 Canny 边缘检测算法,最后还了解了一些边缘检测的其他内容。

参考

NNDL 实验5(上)
边缘检测系列1:传统边缘检测算子
边缘检测系列2:简易的 Canny 边缘检测器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