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易错知识点——马原理

核心考案上的马克思的文章需要记住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发展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统一

唯物论

自然科学中的物体与哲学中的物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对客观劳动实践进行指导

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事物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创造性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性反映是对的 优题库第一章24题B)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改造世界时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一章26题C)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器官,但不能说是意识的源泉

物质不都是人们感官可以直接感觉的,有些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来把握

运动着的物质的特殊状态是 静止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普遍状态是 运动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 时空

静止 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是 物质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是 事物内在矛盾

规律不是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创造的,只能利用,不能创造

辩证法

五对关系与对应的道理:

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创造条件,实现好目的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想得到好结果,创造原因)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观察现象,但不要停留在现象

偶然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既要尊重必然,又要把握机遇

区分 真象/假象/错觉

任何本质都能通过现象表示,真象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例子:一根筷子放在水中,看上去好像被折断了一样

筷子弯了(没有人的参与)——客观、假象

人——误以为筷子真的弯了——(主观)错觉

  ——清醒地知道筷子没弯——(主观)正确的认知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的是 质量互变定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是 否定之否定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得先知道是什么,再知道怎么样),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分事物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活动实现的

区分 主观辩证法(思维辩证法、逻辑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大自然的,物质世界本身的

主观辩证法——意识中的,客观世界映射到脑海中形成的

二者都是唯物主义的,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采取逻辑的形式;客观辩证法离开人的意识而存在(没了人,大自然规律照样运行),主观辩证法以概念为基础!

矛盾的解决办法有:①克服另外一方/②达到协同运动状态③矛盾破裂,总之矛盾达到统一的方法有很多

内容决定形式,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表现的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合适内容时,对内容发展有推动作用);可以利用、改造、创造必要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现实的可能大概率实现,抽象的可能小概率实现,但都不是必将实现

显示在外面的,可以直接看到的,是现象;隐藏在里面的,可以分析推导总结的,是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直接存在,要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

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搭台,斗争性唱戏)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是循环论的错误观点,正确的应该是螺旋上升/循环上升

认识论

规律和能动的关系:

夸大规律,贬低能动——宿命论

夸大能动,贬低规律——唯意志论

区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实践——>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使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已有的知识会影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在理性认识中,概念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也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认识一个东西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践的需要!!

认识过程中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有联想、想象的作用;理性因素可以对未来发展起预见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凡是真理都能被检验),又是不确定的(今天的实践还没能力检验所有的真理);相对应的,认识既有至上性(人类完全有能力认识这个不断发展的世界)又有非至上性(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还不能完全认识)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导致了真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性:表现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无限循环)、认识还具有反复性

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 物质资料的生产

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相对正确)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真理性和价值性都兼顾,才是成功的实践;不能为了价值违背规律(真理)

批判两种错误观点:大多数人认为对的就是真理 ×

有用即真理  ×(实用主义学派:胡适、杜威)

真理一定有用,有用不一定是真理

价值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体性(人不同价值不同)社会历史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价值不同)多维性(维度不同、领域不同,价值不同)

实践的属性:客观实在性(又叫直接现实性,将头脑中的事物变为实际的事物)、社会历史性、自觉能动性(受头脑指挥,体现主体的意愿)

实践是实践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没错,实践是物质活动,目的的感性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意思是脑袋想的只有通过实践做出来了才能见到);认识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像绝对真理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价值评价是客观的、有标准的(人民的喜欢、历史的趋向)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结果与价值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反映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无数的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书上原话)

已经被实验检验过的真理具有不可推翻性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

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往往都是 可以对xx有反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基矛/基矛运动

社会存在有很多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决定性)

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力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 科技

改革是实质是 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 地位/作用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物质利益的对立

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社会革命

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 阶级斗争

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政治上层建筑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 国家

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国家政权

阶级斗争不止局限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之间也有阶级斗争

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主持的

不能说人民群众的意志就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因为要受到规律的制约,不是主观的),正确说法: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里的历史条件中的根本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先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偶然性的统一(不可以换别的词)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

【*】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终决定的 ×  ,正确说法:社会发展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由一种力量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和谐不代表没有矛盾,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注意区分 语文上说的矛盾和这里的矛盾)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类整体的发展,又包括人类个体的发展

人的发展中最根本的是 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 人的发展程度

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是 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为: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简单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能互相比较!

使用价值可以用量来衡量,比如一件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也越多。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形不成价值)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具体劳动必须结合自然物质才可以产生使用价值,故: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自然物质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 或 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

但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如同水是冰的实体,冰是水的凝结)非常重要!!!!

使用价值价值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价值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物物交换的时候,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矛盾

  在货币出现后,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不同的商品可以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有 价值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最基本的矛盾是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私人劳动能否转化成社会劳动

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交换

资本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物质形态包括: 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比率关系是由市场调节的,不能由哪个人规定。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衡量标准可以是: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 或 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候必须得足值,执行流通手段时候不用足值(纸币也可以、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以确保贮藏价值的稳定,这也是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一个基本前提。

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这里说自发是可以的)

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

劳动(从两个角度看)  

——>具体劳动 (两个作用)——>产生最终商品的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C

——>抽象劳动(一个作用):创造新价值(新价值包括两部分:工人工资为资本家无偿劳动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 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拨开了表面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使得看上去好像没有剥削一样。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被称为劳动力价值,在量上与工资等值(意思是工资只支付的是必要劳动的钱,剩余的为资本家无偿劳动没得到钱)。

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工资问题时,首先要区分 劳动和劳动力,这是首要因素,资本家正是通过这个模糊了剥削

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其差额是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工资问题中,实质因素是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优题库第五章28题)

产业循环资本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1. 购买:资本的职能形式是 货币资本
  2. 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是 生产资本,起 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
  3. 售卖:资本的职能形式是 商品资本,起 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是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的是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社会在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自我否定因素是 资本积累

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生产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产生的根源是 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积累赶不上再生产资金的需求

金融资本的概念:银行垄断资本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

即使竞争不存在,垄断企业仍然会有动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因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

价值规律的内容没有改变,但它的表现形式一变再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表现:(6个方面,核心考案P80、81,考对应,哪个大点里的一些小点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 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
  3.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4. 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5.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6. 政治制度的变化(多元化)

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根源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前进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停滞和倒退的现象(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 1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