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粤题库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法制史》作业

《中国法制史》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五刑中的膑刑是指(  )。

A.截去膝盖骨     B.断脚     C.割鼻子     D.去势

2.商朝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奴隶制五刑是(  )。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孥戮、脯、刖、宫、大辟

3.《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系对周礼的一种评价。关于周礼,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  A.周礼是早期先民祭祀风俗自然流传到西周的产物  B.周礼仅属于宗教、伦理道德性质的规范  C.“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  D.西周时期“礼”与“刑”是相互对立的两个范畴。

4.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

A.质剂   B.傅别   C.合同   D.券书

5.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6.春秋时期,针对以往传统法律体制的不合理性,出现了诸如晋国赵鞅“铸刑鼎”,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等变革活动。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晋国赵鞅“铸刑鼎”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

B.奴隶主贵族对公布法律并不反对,认为利于其统治

C.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

D.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肯定赵鞅“铸刑鼎”的举措

7.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各诸侯国公布了成文法,这些成文法的中心内容是(  )。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护公有财产 

C.保护工商业      D.保护周王的土地所有权

8.商鞅变法时期,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习俗,颁布了(  )。

A.《垦草令》 B.《为田开阡陌令》 C.《分户令》 D.连坐法

9.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    A.死刑       B.迁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10.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的律典是(   )。

A.《新律》     B.《泰始律》     C.《北齐律》     D.《大律》

11.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2.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是哪个罪名?(  )

A.谋反  B.谋大逆  C.恶逆  D.大不敬

13.唐代诉讼制度不断完善,并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唐律据证定罪的原则?(  )

A.唐律规定,审判时“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拷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

B.《断狱律》说:“若赃状露验,理不可疑,虽不成引,即据状断之”

C.唐律规定,对应议、请、减和老幼残疾之人“不合拷讯”

D.《断狱律》说:“(断狱)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14.宋代颁行的条法事类流传至今的是(  )。

A.《淳熙条法事类》残本   B.《淳祐条法事类》残本

C.《庆元条法事类》残本   D.《淳化条法事类》残本

15.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经世大典》 D.《元典章》

16.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专门设立(  )。

A.“谋叛”罪名 B.“奸党”罪名 C.“盗贼窝主”罪名 D.“谋反”罪名

17.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为(  )。

A.《武德令》 B.《开皇令》 C.《大明令》 D.《大清令》

18. 清代以“四格”为标准考核官吏,其中品德操行方面的内容称为(  )。

A.守      B.政      C.才      D.年

19. 根据清朝的会审制度,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程序之后,分四种情况予以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绞监候或斩监候

B.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能确定者,可继续调查,待危害性确定后进行判决

C.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D.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奏请皇帝裁决

20.下列哪一个法律文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A.《重大信条十九条》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1.《左传》引《夏书》说:“昏、墨、贼,杀”,这里的“墨”是指( )。

A.杀人不忌   B.贪以败官   C.谋危社稷   D.己恶掠美

22.下列关于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案件审理采用五听方法

B.诉讼当事人无须缴纳诉讼费用

C.死刑一般在秋冬季节公开执行

D.审理案件要求诉讼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庭

23.《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24.春秋时期,针对以往传统法律体制的不合理性,出现了诸如晋国赵鞅“铸刑鼎”,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等变革活动。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晋国赵鞅“铸刑鼎”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  B.奴隶主贵族对公布法律并不反对,认为利于其统治  C.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  D.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肯定赵鞅“铸刑鼎”的举措    25.《法经》六篇中,相当于后世法典中《名例律》的篇目是( )。

A.《具法》  B.《杂法》  C.《贼法》  D.《捕法》

26.秦统治者总结前代法律实施方面的经验,结合本朝特点,形成了一些刑罚适用原则。对于秦律原则的相关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以身高作为标准,男、女身高六尺二寸以上为成年人,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B.重视人的主观意识状态,对故意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对过失行为则认为无犯罪意识,不予追究    C.对共犯、累犯等加重处罚,对自首、犯后主动消除犯罪后果等减轻处罚    D.无论教唆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对教唆人均实行同罪,加重处罚   27.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

A.律、令、比、式         B.律、令、科、比

C.律、令、式、课、程     D.律、令、格、式

28.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和(  )。

A.《具律》   B.《盗律》   C.《杂律》   D.《厩律》

29.《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称为(   )。

A.《法律答问》  B.《大杜律》  C.《小杜律》  D.《张杜律》

30.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

A.不孝     B.恶逆     C. 大不敬     D.不义

31.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

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

 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

32.南宋时,霍某病故,留下遗产值银9000两。霍某妻子早亡,夫妻二人无子,只有一女霍甲,已嫁他乡。为了延续霍某姓氏,霍某之叔霍乙立本族霍丙为霍某继子。下列关于霍某遗产分配的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霍甲9000两

B.霍甲6000两,霍丙3000两

C.霍甲、霍乙、霍丙各3000两

D.霍甲、霍丙各3000两,余3000两收归官府

33.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  )。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大宗正府     D.中书省

34.关于清末“预备立宪”,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

A.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B.《十九信条》取消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

C.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

D.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咨询机关,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等

35.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36.清末设立的咨议局,依其章程规定,其性质是(   )。

A.地方立法议会           B.各省采取舆论之地

C.督抚的咨询机构         D.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37.下列有关清末变法修律和司法体制变革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清末修律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

B.清末修律使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同时也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在司法机关改革方面,清末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检察和司法行政事务,实行审检分立

D.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38.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初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39. 中国历史上曾进行多次法制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关于这些法制变革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秦国商鞅实施变法改革,全面贯彻法家“明法重刑”的主张,加大量刑幅度,对轻罪也施以重刑,以实现富国强兵目标

B.西汉文帝为齐太仓令之女缇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的行为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C.唐代废除了宫刑制度,创设了鞭刑和杖刑,以宽减刑罚,缓解社会矛盾

D.《大清新刑律》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罪刑法定原则,规定刑罚分为主刑、从刑

40.元朝没有设置大理寺,而是以(  )为中央审判机关。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大宗正府     D.中书省

41.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的政治法律主张

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刑,相为表里”

C.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