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于2018年1月1日正式立项。该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系统。
地球大数据专项一个典型的应用例子是:定量统计分析黄河三角洲过去40年的变化,包括湿地海岸线、河岸生态系统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传统的做法是派遣科研人员到实地考察,这是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希望通过该工程,基于对地检测卫星过去40年拍摄到的黄河三角洲的遥感图片,利用深度学习和海量地理数据处理技术,精确地量化具体变化指标。
产品形态上,地球大数据专项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版的“谷歌地球”,设置了包括地球大数据卫星、数据一路一带、全景美丽中国和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共9个子项目。其中,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是整个专项的技术基座,通过将资源、环境、生物、人文、生态等领域的数据汇聚起来,构建一个数据存储、分析处理和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数字地球科学服务。
面临挑战
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技术基座,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自然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
数据规模庞大,结构众多:
• 支持38PB基础存储量,每年新增5PB数据;
• 对地观测、地面观测、基础地理等多种业务模式;
• 涵盖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格式;
应用场景广泛:
• 支持33个院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