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asureSpec测量模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
MeasureSpec封装了父布局传递给子布局的布局要求,每个MeasureSpec代表了一组宽度和高度的要求。
-
View在测量过程中会使用到MeasureSpec
其中MeasureSpec有三个测量模式:
1.**UNSPECIFIED 模式:**父容器不会对子View有限制,子View要多大就给多大
2.**EXACTLY 模式:**表示精确模式,View的大小已经确定,为SpecSize(规格大小)所指定的值
3.**AT_MOST 模式:**表示不确定子View的大小,指定一个最大值,子View可在该范围内任意取值设为自己的大小
- draw是哪里来的
View在经过 测量大小(measure过程)和 位置确定(layout过程) 后接下来就是 View的绘制(draw过程)
- 自定义View
- 事件的分发机制可以简单的分为
1.当点击屏幕时触发 MotionEvent.ACTION_DOWN事件 时,事件分发器(dispatchTouchEvent)开始对事件的分发
2.在分发器找到对应的View时,拦截器(onInterceptTouch)会对事件的分发进行拦截,停止分发器继续向下分发事件的操作
3.接下来我们通过移动接触屏幕的手指等操作触发 MotionEvent.ACTION_MOVE 或 MotionEvent.ACTION_UP事件这些事件都会回调给onTouch或onTouchEvent方法,对事件做出响应
-
分发机制的流程:Activity → ViewGroup → view
-
分发事件最开始从 Actvity的dispatchTouchEvent()方法 开始:
1.在该方法里面最主要的是判断 getWindow().super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的返回结果(true或false),若返回true则点击事件停止传递,传递过程结束,即找到了对应的View 。其中 getWindow.super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实际会调用 ViewGroup层的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
2.在ViewGroup层会判断是否对事件进行拦截,
-
若为true,则对事件进行拦截,然后调用 父类的dispatchTouchView() 方法,同时回调自身的onTouch()方法。
-
若为false,则遍历子View,找到点击对应的View。然后拦截分发,同时调用 View控件的dispatchTouchEvent
3.在View控件的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中主要对View控件进行3个条件的判断:
public boolean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ent) {
if (mOnTouchListener != null && (mViewFlags & ENABLED_MASK) == ENABLED &&
mOnTouchListener.onTouch(this, event)) {
return true;
}
return onTouchEvent(event);
}
-
**条件1 mOnTouchListener !=null:**即我们只要给View控件注册了Touch事件,mOnATouchListener就不为空
-
**条件 2 (mViewFlags & ENABLED_MASK) == ENABLED:**判断当前View控件是否enable(很多View默认enable)
-
**条件 3 mOnTouchListener.onTouch(this,event):**即控件注册Touch事件时的onTouch()
由此可见,只有给View控件添加点击事件同时在点击事件中的onTouch()返回true时,dispatchTouchEvent()方法才能返回true,分发才结束。否则进入onTouchEvent()方法。
4. HashMap、ArrayList、LinkList原理**
5. 你在开发过程中常用设计模式有哪些,单例设计模式的双重校验的目的?去掉第一个判空或第二个判空有啥不同?工厂模式解决了什么问题?使用了哪些设计原则?**
- 设计模式
-
单例模式
-
Build建造者模式
-
观察者模式
-
原型模式
-
策略模式
-
工厂模式
- 单例模式双重校验的目的
在说单例的双重校验目的之前,先看一下单例的双重校验长什么样子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可以看到在getInstance()方法里面,先判断当前实例是否为空,然后进入同步处理后又判断一次实例是否为空。前后两次判断校验了两次。这个就是双重校验
去掉第一个判断为空:即懒汉式(线程安全),这会导致所有线程在调用getInstance()方法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排队等待同步锁,然后等到排到自己的时候进入同步处理时,才去校验实例是否为空,这样子做会耗费很多时间(即线程安全,但效率低下)。
//去掉判断第一个为空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去掉第二个判断为空:即懒汉式(线程不安全),这会出现 线程A先执行了getInstance()方法,同时线程B在因为同步锁而在外面等待,等到A线程已经创建出来一个实例出来并且执行完同步处理后,B线程将获得锁并进入同步代码,如果这时B线程不去判断是否已经有一个实例了,然后直接再new一个。这时就会有两个实例对象,即破坏了设计的初衷。(即线程不安全,效率高)
//去掉第二个判断为空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双重校验的目的:除了第一次实例化需要进行加锁同步,之后的线程只要进行第一层的if判断不为空即可直接返回,而不用每一次获取单例都加锁同步,因此相比前面两种懒汉式,双重检验锁更佳。(双重校验锁结合了 两种懒汉式 的优点)
6. retrofit,okhttp,rxjava原理,okhttp用到了哪些设计模式,连接池的实现原理,rxjava线程切换的原理,eventbus原理
retrofit 、 okhttp 、 rxjava原理 :
7. jvm模型,java内存模型,垃圾回收机制,垃圾回收哪个区域,对象在内存哪个区域等等
-
jvm模型、java内存模型:
-
垃圾回收机制 :
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
检测垃圾
-
回收垃圾
检测垃圾又有两种:
- 引用计数法(已过时)
给对象一个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该对象时,计数器加1,反之当引用无效时,计数器减1 。在任何时候,当计数器为0时,即没有任何地方引用该对象,表示该对象无用,即为回收器回收的对象。(因为这个方法无法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所以被淘汰。)
- 可达性分析
通过GC root根节点往外遍历(可以想象树形图),当一个与root根节点可达的节点A所代表的对象持有另外一个节点B所代表的对象的引用,则视节点B为可达的。反之,如果某个节点是不可达的,则为可回收的对象。
回收垃圾
- 标记 - 清除法(mark - sweep)
标记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然后统一清除。该方法简单粗暴,但是清除完会导致内存空间中出现大量碎片。
- 复制(copying)
把内存中的空间平分为两个,然后每次只使用任意一个。当回收垃圾时,遍历当前该内存区域,将正在使用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个内存区域中(复制过来后会自动整理,不会出现碎片的问题),然后再清空原来的内存区域。该方法通过两个内存区域的方法解决了碎片的问题,同时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即提高了内存的空间要求,舍弃了空间换取了效率。
- 标记 - 整理(mark - compact)
第一阶段:从根节点标记所有能被引用的对象,即标记有用的对象。
第二阶段:遍历整个堆中的对象,清除没有被标记的对象,并把剩下的 “压缩” 到堆中的其中一块,按顺序排放。
该方法避免了 “ 标记 - 清除 ” 所造成的碎片问题,也解决了 “ 复制 ” 对空间的要求高的问题。
- 分代收集算法
根据每个对象生命周期不同的特点,将对象划分到不同代上,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方式。
新生代:新创建的对象都是使用新生代分配内存。新生代里面又有三个区域(1个Eden区和2个Survivor区),新建的对象会放再Eden区,当Eden区满了就会执行 Minor GC ,然后把存活的对象转移到任意一个Survivor区。
老年代:经过多次 Minor GC后依然存活的对象便送到该代,当该代内存被占满时就会触发Full GC回收整个内存。
持久代:顾名思义。永生不死,相当于吸血鬼。用于存放java类等
-
垃圾回收在哪个区域:
-
要了解垃圾回收到底是回收哪个区域,就得先了解JAVA内存管理
-
内存的管理即对对象的分配和释放,释放即回收。
JAVA内存分配策略
1. 静态分配:主要存在静态变量,这块在编译时就已经分配好了,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存在。
**2. 栈式分配:**当方法被执行时,方法体内部的局部变量(基本数据类型,对象的引用)都会放进栈内存中。当方法执行结束,分配给该方法的内存空间也会被释放。
**3. 堆式分配:**又称动态分配,通常指对象的实例,这部分内存在不用的时候会被GC回收。
通过上面三个分配策略可知,静态分配在整个程序运行过程中都在存在,栈式分配的内存在方法体执行结束后会自动释放。使用这两种分配策略的对象都不用进行回收,只有使用堆式分配的对象需要进行GC回收。
8. startService和bindService区别,多次启动会调用哪些方法?
- startService和bindService的区别
startService:
作用:启动服务
生命周期:onCreate() → onStartCommand() → onDestory()
bindService:
作用:启动服务
生命周期:onCreate() → onBind() → onUnbind() → onDestory()
- 区别:
-
从通讯角度看,使用startService()方法启动的服务不能与Activity进行通讯,而使用bindService()方法启动的服务可以与Activity进行通讯。
-
从生命周期看,startService()方法启动服务是通过startCommand()方法,而bindService()方法是通过onBind()方法。
-
通过startService()方法启动的服务,当调用者退出后,服务仍然可以运行,而使用bindService()方法启动的服务则不行。
- onCreate()方法在生命周期中只调用一次,若在服务已经启动的前提下,多次调用startService()方法或者调用bindService()方法,都不会再执行onCreate()方法,在使用starService()方法启动服务的情况下,会多次调用onStart()方法。
自我介绍一下,小编13年上海交大毕业,曾经在小公司待过,也去过华为、OPPO等大厂,18年进入阿里一直到现在。
深知大多数初中级安卓工程师,想要提升技能,往往是自己摸索成长,但自己不成体系的自学效果低效又漫长,而且极易碰到天花板技术停滞不前!
因此收集整理了一份《2024年最新Android移动开发全套学习资料》送给大家,初衷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自学提升又不知道该从何学起的朋友,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
由于文件比较大,这里只是将部分目录截图出来,每个节点里面都包含大厂面经、学习笔记、源码讲义、实战项目、讲解视频
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可以添加下面V无偿领取!(备注Android)
最后
写到这里也结束了,在文章最后放上一个小小的福利,以下为小编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整理出的一个学习思路及方向,从事互联网开发,最主要的是要学好技术,而学习技术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更加需要准确的学习方向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由于内容较多就只放上一个大概的大纲,需要更及详细的学习思维导图的点击这里>Android IOC架构设计免费获取。
群内还有免费的高级UI、性能优化、架构师课程、NDK、混合式开发(ReactNative+Weex)微信小程序、Flutter全方面的Android进阶实践技术资料,并且还有技术大牛一起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转存中…(img-n135nTDL-1711127060629)]
最后
写到这里也结束了,在文章最后放上一个小小的福利,以下为小编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整理出的一个学习思路及方向,从事互联网开发,最主要的是要学好技术,而学习技术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更加需要准确的学习方向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由于内容较多就只放上一个大概的大纲,需要更及详细的学习思维导图的点击这里>Android IOC架构设计免费获取。
群内还有免费的高级UI、性能优化、架构师课程、NDK、混合式开发(ReactNative+Weex)微信小程序、Flutter全方面的Android进阶实践技术资料,并且还有技术大牛一起讨论交流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