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信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网复习笔记

数字通信优点: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设备易于集成,便于计算机处理

缺点:占用较多的带宽,信道利用率低

数据通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处理

实现任意两台设备之间的通信:把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通信网络上

数据通信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终端设备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通信网络的作用:传输数据;交换数据

互连网 internet 互联网 Internet

因特网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

Internet起源-----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第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RPANET。

因特网的雏形------1975年,出现互联网。

因特网的诞生------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这个互联网标准协议

第二阶段:构建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198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的三级计算机网络---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覆盖全美主要大学和研究所。并且,后来成为因特网主要部分。

1991年,美国政府将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来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1993年因特网主干网速率45Mb/s(T3速率) 。

国家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第三阶段:基于ISP和NAP的多级结构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组成

核心部分

由大量的各种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它**$\textcolor{red}{为周边的主机提供连通和交换服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主要采用的分组交换方式来实现数据通信。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

1)路由器转发分组;

2)路由器之间不断交换路由信息,以更新路由表能反映出网络拓扑的变化。

周边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为用户提供通信资源(如数据、音频或视频)共享

位于周边部分的任何两台主机之间的通信,实际上指:“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的通信” 。通常这些主机称为端系统。

端系统间通信的两种模式:

$\textcolor{red}{1、客户/服务器模式 2、对等模式}$

客户/服务器模式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软件特点

 一般运行于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

 进行通信时临时成为客户,但也可在本地进行其他计算;

 可以访问多个服务器,但一次只能访问一个;

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特点

 是专用的提供某种服务的特权程序;

 被动的等待并接受来自多个客户所发起的通信请求;

 一般在系统启动时被执行,可以同时连续运行以处理多个远程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

对等模式

对等模式 (peer-to-peer,简写 P2P)是指两个主机通信时所处的地位是对等的,只要它们运行着对等连接P2P软件就可以同时起着客户或服务器的作用向对方提供服务

对等模式的特点: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但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分类:

1、拓朴结构: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网格形

2、通信方式:广播网络、点对点网络

3、覆盖范围:广域网WAN(几十到几千公里)、城域网MAN(5到50公里)、局域网LAN(1公里左右)、个域网PAN(小于10米)

4、服务对象:公用网、专用网

5、工作方式:资源子网、通信子网、把用户接入因特网的网络

计算机性能指标

速率

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单位b/s kb/s Gb/s Tb/s

实际速率往往比额定速率要低

带宽

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比特每秒”

吞吐量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带宽或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2、传播时延
3、处理时延

指主机或网络结点(路由器或交换机) 处理分组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对分组的首部分析、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 。

4、排队时延

指分组进入网络结点后,先排队等待被处理的时间,以及处理完毕后在排队等待被转发的时间。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使分组丢失,这相当于处理时延为无穷大。

时延带宽积

利用率

网络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

组成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分层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分层的原则:

当需要有一个==不同等级的抽象==时,就应当==有一个相应的层次==。

每一层的功能应当是非常明确的

层与层的边界应该选择得使通过这些边界的信息量尽量地少些

层的数目应适当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机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服务和协议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模型

1、OSI模型

2、TCP/IP参考模型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教科书式”

物理层

建立、维持和终止物理连接,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

实现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核心协议:点对点信道的PPP、PPPoE协议;广播信道的局域网协议

网络层

实现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路由选择;拥塞控制

核心协议:IP ICMP ARP RARP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整个消息从信源到信宿(==端到端==)无差错、按顺序地传递到达目的地。

核心协议:TCP协议;UDP协议

应用层

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网络服务

数据封装目的:增加首部或尾部控制信息,主要包括:地址、差错检错编码、协议控制

实体: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位于对等层的交互实体

协议:两个对等实体通信行为规则的集合

服务:同一开放系统中某层向其相邻上一层提供的操作并屏蔽细节具体实现

在协议控制下,两对等实体间通信使本层向上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的服务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上一层只能看见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亦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传输方式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并行传输:适用于传输速率高的短距离数据传输

串行传输:适用于远距离数据传输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 传输以字符为单位,被传送的每一个字符一般都附加有1个起始位和1个停止位,起始位与停止位的极性不同,以实现字符同步。空闲位和停止位极性相同。

同步传输 传输以数据帧为单位。把每个完整数据块以帧作为整体传输,并做到:①发/收之间的时钟同步;②每一帧建立同步标志,建立帧同步

导引型传输媒介:

双绞线:

UTP 无屏蔽双绞缆

FTP 屏蔽双绞缆

SFTP 屏蔽金属箔双绞电缆

STP 屏蔽双绞电缆

同轴电缆:

50欧姆电缆,主要用于在数据通信中基带数字信号的传输,广泛用于传统10Mbps以太网初期(同轴电缆以太网已淘汰)

75欧姆电缆,有线电视CATV

电力线:输送电能的电力线路

光缆:

由纤芯、包层和护套组成。

多模光纤:基于光的全反射

单模光纤:基于将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几个光波长量级

优点:

• 频带宽,约为108MHz量级,通信容量非常大。

• 远距离传输衰耗很小,中继距离长。

• 抗雷电、抗电磁干扰性能好,适于大电流脉冲干扰环境。

• 防窃听,保密性好。

• 体积小,重量轻

信道争用访问技术

多点接入 争用访问

CSMA技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技术

==发前先听==

特点:

发送数据之前监听同一信道是否空闲

发送数据,一旦监听到有别的站正在发送,就暂不发送

开始发送数据,即使发生冲突,也不停发,而是连续发送

1、非坚持CSMA

工作过程:发送数据前,

① 一旦监听到信道空闲,则立即发送帧;

② 一旦监听到信道,就不再继续坚持监听,而根据协议的算法延迟一个随机时间后,再重新监听。返回① ② 。

缺点:可能在推迟时间内线路空闲,信道利用率不高。

2、1-坚持CSMA

工作过程:发送数据前,

① 当监听到信道空闲时,就以立即(概率1的原则)发送帧,且一直发送完毕;

② 如果监听到信道为,则继续监听下去,一直坚持到信道变成空闲为止。返回①。

3、p-坚持CSMA

工作过程:发送数据前,

① 当监听到信道为空闲时,以概率 p(0< p <1)立即发送帧,而以概率(1- p)延迟一段时间τ (端─端传播时延)再重新监听信道;

② 当监听到信道为时,则继续监听下去,一直坚持到信道空闲为止。 返回 ①。

环访问技术

令牌环

① 令牌是唯一的。发送数据时,结点必须持有令牌

② 令牌在环路中沿一定方向传递,使每个结点都平等地发送信息。

③ 令牌有“忙”“闲”两种状态

④ “忙”令牌沿环路传送:

⑤ 只有当源站释放一个新的“闲”令牌,其它站点才能截获“闲”令牌并进行数据传输

优点:易于调节通信量

缺点:“复杂地”管理令牌

令牌丢失 恢复令牌 一张令牌 管理站有效

时隙环

环路上的传送时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长度的时间段==

时隙状态:E-空 F-满

传送数据的站必须等待一个空时隙到达

工作原理:

① 初始,环路中都为“空”时隙。

② 一旦某站点等到“空”时隙到达,则将“空”时隙改为“满”时隙,并且加入要传送数据。由于一个环可分为若干时隙,因而可允许若干个帧同时在环上传送。

③ 到达目的站,目的站复制接收数据,设置返回源站。

④ 当返回源站,源站将“满”时隙重置为“空”时隙。

缺点:带宽浪费

信道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是为了提高线路利用率,将多路信号合并成一路复合信号在一条公用链路上传输,到达接收端进行分离的技术

频分复用技术FDM

FDM是指将传输链路的总带宽分割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

时分复用技术TDM

TDM是指将整个传输时间分为许多时间间隔(称为时间片)。每个时间间隔被一路传输数据所占用

同步时分复用技术

“同步” 指复用器为每个用户分配固定的等长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周期循环使用,要求收发双方保持同步。

发送的TDM帧由时间片的一个完整循环所组成

缺点:不能保证使用链路的全部带宽;带宽浪费

异步时分复用技术

“异步” 是指有弹性、不固定,意味着只有当用户有数据要传输的时候才分配时间片。

波分复用技术WDM

实质是光的频分复用

整个波长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波长范围,每路信号占用一个波长范围来进行传输。

码分复用技术CDM

利用不同的码序列分割成不同信道的多址技术

工作原理:

1、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

2、每个站分配的码片数列必须 各不相同,互相正交

3、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为 1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反码的规格化内积为 –1

数据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

通信期间始终占用全部电路带宽资源

1.建立电路

2.传送数据

3.拆除电路

分组交换技术

1、以分组为传输单位

2、以分组首部的目的地址的转发

3、基于交换结点的存储-转发

(1)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2)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3)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物理层

作用:屏蔽掉物理设备、传输媒介、通信手段的差异;传输媒介上透明传送比特流;

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服务

接口特性

1.DTE---数据终端设备

  • 计算机;终端;路由器;各种I/O设备

2.DCE---数据电路终结设备

  • 调制解调器;集线器;交换机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常用标准

EIA-RS-232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