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yi的spring cloud项目详解(四)

 咱们接着昨天的代码开始研究

ruoyi的spring cloud项目详解(三)-CSDN博客

接着看

com/ruoyi/common/core/controller/BaseController.java

package com.ruoyi.common.core.controller;

import java.beans.PropertyEditorSupport;
import java.util.Dat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import org.apache.commons.lang3.StringUtils;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WebDataBind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InitBinder;

import com.github.pagehelper.PageHelper;
import com.github.pagehelper.PageInfo;
import com.ruoyi.common.constant.Constants;
import com.ruoyi.common.core.domain.R;
import com.ruoyi.common.core.page.PageDomain;
import com.ruoyi.common.core.page.TableDataInfo;
import com.ruoyi.common.core.page.TableSupport;
import com.ruoyi.common.utils.DateUtils;
import com.ruoyi.common.utils.ServletUtils;
import com.ruoyi.common.utils.sql.SqlUtil;

/**
 * web层通用数据处理
 * 
 * @author ruoyi
 */
public class BaseController
{
    protected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BaseController.class);

    /**
     * 将前台传递过来的日期格式的字符串,自动转化为Date类型
     */
    @InitBinder
    public void initBinder(WebDataBinder binder)
    {
        // Date 类型转换
        binder.registerCustomEditor(Date.class, new PropertyEditorSuppo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AsText(String text)
            {
                setValue(DateUtils.parseDate(text));
            }
        });
    }

    /**
     * 设置请求分页数据
     */
    protected void startPage()
    {
        PageDomain pageDomain = TableSupport.buildPageRequest();
        Integer pageNum = pageDomain.getPageNum();
        Integer pageSize = pageDomain.getPageSize();
        if (null != pageNum && null != pageSize)
        {
            String orderBy = SqlUtil.escapeOrderBySql(pageDomain.getOrderBy());
            PageHelper.startPage(pageNum, pageSize, orderBy);
        }
    }

    /**
     * 获取request
     */
    public HttpServletRequest getRequest()
    {
        return ServletUtils.getRequest();
    }

    /**
     * 获取response
     */
    public HttpServletResponse getResponse()
    {
        return ServletUtils.getResponse();
    }

    /**
     * 获取session
     */
    public HttpSession getSession()
    {
        return getRequest().getSession();
    }

    public long getCurrentUserId()
    {
        String currentId = getRequest().getHeader(Constants.CURRENT_ID);
        if (StringUtils.isNotBlank(currentId))
        {
            return Long.valueOf(currentId);
        }
        return 0l;
    }

    public String getLoginName()
    {
        return getRequest().getHeader(Constants.CURRENT_USERNAME);
    }

    /**
     * 响应请求分页数据
     */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unchecked"})
    protected TableDataInfo getDataTable(List<?> list)
    {
        TableDataInfo rspData = new TableDataInfo();
        rspData.setCode(0);
        rspData.setRows(list);
        rspData.setTotal(new PageInfo(list).getTotal());
        return rspData;
    }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unchecked"})
    protected R result(List<?> list)
    {
        PageInfo<?> pageInfo = new PageInfo(list);
        Map<String, Object> m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m.put("rows", list);
        m.put("pageNum", pageInfo.getPageNum());
        m.put("total", pageInfo.getTotal());
        return R.ok(m);
    }

    /**
     * 响应返回结果
     * 
     * @param rows 影响行数
     * @return 操作结果
     */
    protected R toAjax(int rows)
    {
        return rows > 0 ? R.ok() : R.error();
    }

    /**
     * 响应返回结果
     * 
     * @param result 结果
     * @return 操作结果
     */
    protected R toAjax(boolean result)
    {
        return result ? R.ok() : R.error();
    }
}

以下是对这段 Java 代码的分析:

**一、功能概述**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BaseController`的类,它主要提供了一些在 Web 应用开发中常用的功能,包括日期类型的绑定、分页设置、获取请求/响应/会话对象、获取当前用户 ID 和登录名,以及处理分页数据响应和通用的操作结果响应等。

**二、关键方法和属性分析**

1. `initBinder`方法:
   - 作用:用于注册自定义的属性编辑器,将前台传递过来的日期格式的字符串自动转化为`Date`类型。
   - 实现方式:通过继承`PropertyEditorSupport`类并重写`setAsText`方法,在该方法中调用`DateUtils.parseDate`方法将字符串解析为`Date`对象。

2. `startPage`方法:
   - 作用:设置请求分页数据,用于在数据库查询时实现分页功能。
   - 实现方式:从`TableSupport.buildPageRequest`获取分页参数,然后根据参数调用`PageHelper.startPage`方法进行分页设置。同时,对传入的排序参数进行安全处理,防止 SQL 注入。

3. `getRequest`、`getResponse`、`getSession`方法:
   - 作用:分别用于获取当前的`HttpServlet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和`HttpSession`对象。
   - 实现方式:通过调用`ServletUtils`类中的相应静态方法获取。

4. `getCurrentUserId`和`getLoginName`方法:
   - 作用:获取当前用户的 ID 和登录名。
   - 实现方式:从请求头中获取特定的常量值,如果存在则进行相应的类型转换后返回,否则返回默认值。

5. `getDataTable`和`result`方法:
   - 作用:用于处理分页数据的响应。
   - 实现方式:`getDataTable`方法创建一个`TableDataInfo`对象,设置响应码、数据列表和总数,然后返回。`result`方法创建一个包含数据列表、页码和总数的`Map`,并包装在`R`对象中返回。

6. `toAjax`方法:
   - 作用:根据操作结果返回相应的响应对象。
   - 实现方式:接收一个整数或布尔值作为参数,如果参数表示操作成功(大于 0 或为`true`),则返回`R.ok()`,否则返回`R.error()`。

**三、整体流程和使用场景**

1. 在 Web 应用中,当控制器继承这个`BaseController`类时,可以方便地进行日期类型的绑定、设置分页参数、获取请求相关对象以及处理分页数据和操作结果的响应。
2. 在处理请求时,首先可以调用`startPage`方法设置分页参数,然后进行数据库查询,查询结果可以通过`getDataTable`或`result`方法进行包装并返回给前端。对于操作结果,可以使用`toAjax`方法返回相应的响应对象。

**四、代码优化建议**

1. 可以对获取当前用户 ID 和登录名的方法进行优化,例如添加一些错误处理逻辑,当请求头中没有相应的值时,可以返回更明确的错误信息或采取其他处理方式。
2. 对于分页设置,可以考虑添加一些参数校验,确保传入的页码和每页条数是合理的值。
3. 在处理分页数据响应时,可以考虑添加一些额外的信息,如总页数等,以便前端更好地进行分页展示。

问题:@InitBinder是啥?

在 Java Spring 框架中,`@InitBinder`是一个注解,用于在控制器中自定义数据绑定

**作用**:

1. 定制数据绑定:通过在控制器类中的方法上使用`@InitBinder`注解,可以注册自定义的编辑器来处理特定类型的数据绑定。例如,可以将字符串转换为特定的 Java 对象类型,或者对特定类型的输入进行格式化、验证等操作。
2. 增强数据处理:可以对从前端传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数据在进入控制器方法之前符合特定的格式和要求。

以下是一个例子:

import java.beans.PropertyEditorSupport;
import java.util.Dat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WebDataBind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InitBinder;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 自定义日期绑定
    @InitBinder
    public void initBinder(WebDataBinder binder) {
        binder.registerCustomEditor(Date.class, new PropertyEditorSuppo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AsText(String text) {
                // 将字符串转换为日期对象
                if (text!= null &&!text.isEmpty()) {
                    setValue(DateUtils.parseDate(text));
                } else {
                    setValue(null);
                }
            }
        });
    }
}

在上述示例中,使用`@InitBinder`注解定义了一个方法来处理日期类型的数据绑定。当有请求参数需要转换为`Date`类型时,Spring 会调用这个自定义的编辑器进行转换。

protected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BaseController.class);

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在`BaseController`类中创建一个受保护的最终(`protected final`)日志记录器对象`logger`。

具体解释如下:

1. `Logger logger`:声明了一个名为`logger`的变量,类型为`Logger`。通常用于记录程序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如错误、警告、调试信息等。

2. `LoggerFactory.getLogger(BaseController.class)`:这是使用`LoggerFactory`类的静态方法`getLogger`来获取一个与`BaseController`类相关联的日志记录器。传入的`BaseController.class`参数表示为这个特定的类创建一个日志记录器,这样在记录日志时可以方便地确定日志的来源是这个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BaseController`类的各个方法中使用`logger`来记录不同的日志信息,帮助开发人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进行调试和问题排查。

  @InitBinder
    public void initBinder(WebDataBinder binder)
    {
        // Date 类型转换
        binder.registerCustomEditor(Date.class, new PropertyEditorSuppo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AsText(String text)
            {
                setValue(DateUtils.parseDate(text));
            }
        });
    }

这段代码是 Java Spring 框架中的一个自定义数据绑定方法。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详细解释:

1. `@InitBinder`注解:
   - 这个注解用于在 Spring MVC 中自定义数据绑定。当 Spring 处理请求时,会调用被这个注解标记的方法来进行一些特殊的数据绑定操作。

2. `public void initBinder(WebDataBinder binder)`方法:
   - 这是一个自定义的数据绑定方法,接收一个`WebDataBinder`对象作为参数。`WebDataBinder`用于在控制器方法执行之前对请求参数进行数据绑定和验证。
   - 在这个方法中,可以注册自定义的编辑器来处理特定类型的数据绑定。

3. 内部匿名类:
   - `binder.registerCustomEditor(Date.class, new PropertyEditorSupport() {...});`注册了一个自定义的属性编辑器,用于将字符串转换为`Date`类型。
   - 内部的匿名类继承自`PropertyEditorSupport`,并重写了`setAsText`方法。
   - `setAsText`方法在接收到字符串表示的日期时被调用。在这个方法中,通过调用`DateUtils.parseDate(text)`将字符串解析为`Date`对象,并设置到属性编辑器中。

总的来说,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在 Spring MVC 应用中,当有请求参数需要转换为`Date`类型时,使用自定义的编辑器将字符串形式的日期转换为`Date`对象,以便在控制器方法中能够正确地接收和处理日期类型的参数。

 protected void startPage()
    {
        PageDomain pageDomain = TableSupport.buildPageRequest();
        Integer pageNum = pageDomain.getPageNum();
        Integer pageSize = pageDomain.getPageSize();
        if (null != pageNum && null != pageSize)
        {
            String orderBy = SqlUtil.escapeOrderBySql(pageDomain.getOrderBy());
            PageHelper.startPage(pageNum, pageSize, orderBy);
        }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方法功能**:

这个名为`startPage`的方法用于设置分页参数。它从一个`PageDomain`对象中获取当前的页码(`pageNum`)和每页的记录数(`pageSize`),如果这两个值都不为空,还会获取排序规则(`orderBy`)并进行安全处理后,使用`PageHelper`工具类来启动分页功能。

**详细解释**:

1. `PageDomain pageDomain = TableSupport.buildPageRequest();`:
   - 调用`TableSupport`类的静态方法`buildPageRequest`获取一个`PageDomain`对象,这个对象可能包含了当前请求的分页相关信息。

2. `Integer pageNum = pageDomain.getPageNum();`和`Integer pageSize = pageDomain.getPageSize();`:
   - 从获取到的`PageDomain`对象中分别提取当前页码和每页记录数。

3. `if (null!= pageNum && null!= pageSize)`:
   - 检查页码和每页记录数是否都不为空。只有在这两个值都有有效数值时,才进行后续的分页设置操作。

4. `String orderBy = SqlUtil.escapeOrderBySql(pageDomain.getOrderBy());`:
   - 从`PageDomain`对象中获取排序规则,并使用`SqlUtil`类的静态方法`escapeOrderBySql`对排序规则进行安全处理,防止 SQL 注入攻击。

5. `PageHelper.startPage(pageNum, pageSize, orderBy);`:
   - 使用`PageHelper`工具类启动分页功能,传入页码、每页记录数和排序规则参数。这样在后续的数据库查询操作中,`PageHelper`会自动根据这些参数进行分页处理,返回符合当前页码和每页记录数的结果集。

  /**
     * 获取request
     */
    public HttpServletRequest getRequest()
    {
        return ServletUtils.getRequest();
    }

    /**
     * 获取response
     */
    public HttpServletResponse getResponse()
    {
        return ServletUtils.getResponse();
    }

    /**
     * 获取session
     */
    public HttpSession getSession()
    {
        return getRequest().getSession();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一、方法功能概述**

1. `getRequest()`方法用于获取当前的`HttpServletRequest`对象,通常用于获取请求相关的信息,如请求参数、请求头、请求方法等。
2. `getResponse()`方法用于获取当前的`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可用于设置响应内容、响应头、响应状态码等。
3. `getSession()`方法用于获取当前的`HttpSession`对象,`HttpSession`可以在用户与服务器的交互过程中存储和检索用户相关的信息。

**二、详细解释**

1. `getRequest()`方法:
   - 直接调用`ServletUtils.getRequest()`来获取`HttpServletRequest`对象。`ServletUtils`可能是一个工具类,提供了方便获取`HttpServletRequest`的方法。

2. `getResponse()`方法:
   - 类似地,调用`ServletUtils.getResponse()`获取`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

3. `getSession()`方法:
   - 首先调用`getRequest()`方法获取`HttpServletRequest`对象,然后再调用该对象的`getSession()`方法来获取`HttpSession`对象。这是一种常见的获取`HttpSession`的方式,因为`HttpSession`是与特定的`HttpServletRequest`相关联的。

    public long getCurrentUserId()
    {
        String currentId = getRequest().getHeader(Constants.CURRENT_ID);
        if (StringUtils.isNotBlank(currentId))
        {
            return Long.valueOf(currentId);
        }
        return 0l;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方法功能**:

这个方法用于获取当前用户的 ID。它从当前请求的头部中获取特定的常量值(`Constants.CURRENT_ID`),如果该值不为空,则将其转换为长整型并返回;如果为空,则返回默认值 `0L`。

**详细解释**:

1. `String currentId = getRequest().getHeader(Constants.CURRENT_ID);`:
   - 首先通过调用`getRequest()`方法获取当前的`HttpServletRequest`对象,然后使用该对象的`getHeader`方法获取请求头部中名为`Constants.CURRENT_ID`的值,并将其存储在`currentId`变量中。

2. `if (StringUtils.isNotBlank(currentId))`:
   - 使用`StringUtils`类的`isNotBlank`方法检查`currentId`是否不为空字符串、不为 null 且不只有空白字符。如果满足条件,说明找到了有效的用户 ID 头部信息。

3. `return Long.valueOf(currentId);`:
   - 如果头部信息有效,将`currentId`转换为长整型并返回,这应该是当前用户的 ID。

4. `return 0l;`:
   - 如果头部信息无效(为空字符串、null 或只有空白字符),则返回默认值 `0L`,表示没有获取到有效的用户 ID。

    public String getLoginName()
    {
        return getRequest().getHeader(Constants.CURRENT_USERNAME);
    }

    /**
     * 响应请求分页数据
     */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unchecked"})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一、`getLoginName`方法**

1. **功能**:
   - 这个方法用于获取当前请求中的登录名。它通过调用`getRequest()`方法获取当前的`HttpServletRequest`对象,然后从请求头中获取特定的常量值(`Constants.CURRENT_USERNAME`),并将其作为字符串返回。如果请求头中没有这个常量值,那么将返回`null`。

2. **代码解释**:
   - `return getRequest().getHeader(Constants.CURRENT_USERNAME);`:直接从请求头中获取指定常量对应的值并返回。

**二、`响应请求分页数据`部分的方法(假设这个方法名为`getDataTable`之类的)**

1. **功能**:
   - 这个方法可能用于处理响应请求分页数据的场景。通常用于将分页查询得到的数据进行封装并返回给前端,以满足前端对分页数据的展示需求。

2. **代码解释**:
   -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unchecked"})`:这是一个抑制警告的注解。在 Java 中,当使用泛型但无法确定具体类型时,编译器可能会发出警告。这个注解用于告诉编译器忽略特定类型的警告,这里是针对泛型类型的警告。具体的方法体可能会根据传入的列表数据进行分页信息的封装和返回,例如设置响应码、数据列表和总数等信息,以特定的数据结构返回给调用方。

  protected TableDataInfo getDataTable(List<?> list)
    {
        TableDataInfo rspData = new TableDataInfo();
        rspData.setCode(0);
        rspData.setRows(list);
        rspData.setTotal(new PageInfo(list).getTotal());
        return rspData;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方法功能**:

这个方法用于将给定的列表数据封装成`TableDataInfo`对象,以便以特定的格式返回给调用方,通常用于响应分页查询的数据结果。

**详细解释**:

1. `TableDataInfo rspData = new TableDataInfo();`:
   - 创建一个新的`TableDataInfo`对象,用于存储和返回分页数据信息。

2. `rspData.setCode(0);`:
   - 设置响应码为 0,可能表示成功的状态码。具体含义取决于应用程序的约定。

3. `rspData.setRows(list);`:
   - 将传入的列表数据设置为`TableDataInfo`对象的`rows`属性,代表数据行。

4. `rspData.setTotal(new PageInfo(list).getTotal());`:
   - 使用`PageInfo`类对传入的列表数据进行包装,获取列表的总数,并将其设置为`TableDataInfo`对象的`total`属性,代表数据总数。

5. `return rspData;`:
   - 返回封装好的`TableDataInfo`对象,该对象包含了分页数据的代码、数据行和总数等信息。

    protected R result(List<?> list)
    {
        PageInfo<?> pageInfo = new PageInfo(list);
        Map<String, Object> m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m.put("rows", list);
        m.put("pageNum", pageInfo.getPageNum());
        m.put("total", pageInfo.getTotal());
        return R.ok(m);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方法功能**:

这个方法用于将给定的列表数据进行处理,并以特定的格式封装成一个包含分页信息的响应对象返回。通常用于处理分页查询结果并以特定的格式返回给调用方。

**详细解释**:

1. `PageInfo<?> pageInfo = new PageInfo(list);`:
   - 创建一个`PageInfo`对象,传入列表数据。`PageInfo`通常用于存储分页信息,包括当前页码、每页条数、总条数等。

2. `Map<String, Object> m = new HashMap<String, Object>();`:
   - 创建一个`HashMap`,用于存储要返回的信息。

3. `m.put("rows", list);`:
   - 将传入的列表数据存入`Map`中,键为"rows",表示数据行。

4. `m.put("pageNum", pageInfo.getPageNum());`:
   - 从`PageInfo`对象中获取当前页码,并存入`Map`中,键为"pageNum"。

5. `m.put("total", pageInfo.getTotal());`:
   - 从`PageInfo`对象中获取总条数,并存入`Map`中,键为"total"。

6. `return R.ok(m);`:
   - 使用一个名为`R`的类(是自定义的响应类)的静态方法`ok`,传入处理后的`Map`对象作为参数,返回一个表示成功的响应对象。这个响应对象通常包含状态码、消息和数据等信息。

其中`PageInfo<?> pageInfo = new PageInfo(list);`这行代码的作用是创建一个`PageInfo`对象,用于存储与分页相关的信息。

具体解释如下:

1. `PageInfo`是一个用于处理分页数据的工具类,通常在处理数据库查询结果分页展示时使用。

2. 传入的参数`list`是一个包含查询结果的列表。`PageInfo`在构造时会分析这个列表以及相关的分页参数,从而得到以下信息:
   - 当前页码(`pageNum`):表示当前显示的是第几页的数据。
   - 每页条数(`pageSize`):指定每页显示的记录数量。
   - 总记录数(`total`):列表中的总记录数。
   - 数据列表(`list`本身):当前页要展示的数据。

通过创建`PageInfo`对象,可以方便地获取和操作分页相关的信息,以便在前端进行分页展示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例如,可以从`PageInfo`对象中获取总记录数、当前页码等信息,用于构建分页导航栏等用户界面元素。

 下面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使用`HashMap`**

1. 灵活性:`HashMap`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数据结构,可以方便地存储键值对。在这个场景中,使用`HashMap`可以动态地构建要返回的响应数据结构,而不需要事先定义一个特定的类结构。这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地添加、修改和访问数据项。
2. 兼容性:由于最终的响应对象`R`继承自`HashMap`,使用`HashMap`可以确保与`R`类的兼容性,方便将数据填充到`R`对象中并返回。

**二、为什么方法使用`protected`修饰符**

1. 封装和继承层次:使用`protected`修饰符可以在类的继承层次中提供一定程度的封装。在这个上下文中,这些方法可能是为了在当前类及其子类中使用而设计的。
   - 对于当前类:`protected`方法可以在当前类的其他方法中被调用,同时也可以在子类中被重写以实现特定的行为。这有助于组织和封装相关的功能逻辑,使得代码更加清晰和易于维护。
   - 对于子类:如果有子类继承自这个类,子类可以访问这些`protected`方法,从而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扩展和定制。这提供了一种在继承体系中共享和扩展功能的方式。

总的来说,使用`HashMap`提供了灵活性来构建响应数据结构,而`protected`修饰符则在类的继承层次中平衡了封装和可访问性,以满足特定的设计需求。

 

    protected R toAjax(int rows)
    {
        return rows > 0 ? R.ok() : R.error();
    }

    /**
     * 响应返回结果
     * 
     * @param result 结果
     * @return 操作结果
     */
    protected R toAjax(boolean result)
    {
        return result ? R.ok() : R.error();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一、`protected R toAjax(int rows)`方法**

1. **功能**:
   - 这个方法根据传入的整数参数`rows`(可能表示影响的行数或者其他计数)来确定返回一个表示操作结果的响应对象。

2. **详细解释**:
   - `return rows > 0? R.ok() : R.error();`:这是一个三元表达式。如果`rows`大于 0,说明操作可能是成功的,返回一个表示成功的响应对象(通过调用`R.ok()`方法);如果`rows`不大于 0,说明操作可能失败了,返回一个表示失败的响应对象(通过调用`R.error()`方法)。

**二、`protected R toAjax(boolean result)`方法**

1. **功能**:
   - 这个方法根据传入的布尔型参数`result`来确定返回一个表示操作结果的响应对象。

2. **详细解释**:
   - `return result? R.ok() : R.error();`:同样是三元表达式。如果`result`为`true`,说明操作成功,返回表示成功的响应对象;如果`result`为`false`,说明操作失败,返回表示失败的响应对象。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R是啥

com/ruoyi/common/core/domain/R.java

package com.ruoyi.common.core.domain;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R extends HashMap<String, Object> {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8157613083634272196L;

	public R() {
		put("code", 0);
		put("msg", "success");
	}

	public static R error() {
		return error(500, "未知异常,请联系管理员");
	}

	public static R error(String msg) {
		return error(500, msg);
	}

	public static R error(int code, String msg) {
		R r = new R();
		r.put("code", code);
		r.put("msg", msg);
		return r;
	}

	public static R ok(String msg) {
		R r = new R();
		r.put("msg", msg);
		return r;
	}

	public static R data(Object obj) {
		R r = new R();
		r.put("data", obj);
		return r;
	}

	public static R ok(Map<String, Object> map) {
		R r = new R();
		r.putAll(map);
		return r;
	}

	public static R ok() {
		return new R();
	}

	@Override
	public R put(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super.put(key, value);
		return this;
	}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分析:

**一、类的定义和作用**

这个类名为`R`,继承自`HashMap<String, Object>`,用于构建和返回特定格式的响应对象,通常在 Web 应用中作为统一的返回结果格式。

**二、构造方法和静态方法**

1. 构造方法`public R()`:
   - 初始化一个新的`R`对象时,默认设置`code`为 0,表示成功,`msg`为"success"。

2. `public static R error()`:
   - 返回一个表示错误的`R`对象,默认错误码为 500,错误消息为"未知异常,请联系管理员"。

3. `public static R error(String msg)`:
   - 返回一个表示错误的`R`对象,错误码为 500,自定义错误消息。

4. `public static R error(int code, String msg)`:
   - 返回一个表示错误的`R`对象,可自定义错误码和错误消息。

5. `public static R ok(String msg)`:
   - 返回一个表示成功的`R`对象,带有自定义的成功消息。

6. `public static R data(Object obj)`:
   - 返回一个表示成功的`R`对象,包含一个名为"data"的键,对应的值为传入的对象。

7. `public static R ok(Map<String, Object> map)`:
   - 返回一个表示成功的`R`对象,将传入的`Map`中的键值对合并到新的`R`对象中。

8. `public static R ok()`:
   - 返回一个表示成功的默认`R`对象,与构造方法创建的对象类似。

**三、重写的`put`方法**

`@Override public R put(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重写了父类`HashMap`的`put`方法,使得在调用`put`方法设置键值对后,返回当前的`R`对象本身,方便链式调用。例如,可以像这样使用:`R.ok().put("key", "value").put("anotherKey", anotherValue)`。

我们接着看

com/ruoyi/common/core/dao/BaseMapper.java

/*
 * @(#)BaseMapper.java 2016-3-30 下午5:57:15
 * Copyright 2016 张孟如,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PROPRIETARY/CONFIDENTIAL. Use is subject to license terms.
 */
package com.ruoyi.common.core.dao;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ConditionMapper;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IdsMapper;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Mapper;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special.InsertListMapper;

/**
 * <p>File:BaseMapper.java</p>
 * <p>Title: </p>
 * <p>Description:</p>
 * <p>Copyright: Copyright (c) 2016 2016-3-30 下午5:57:15</p>
 * <p>Company: </p>
 * @author 张孟如
 * @version 1.0
 */
public interface BaseMapper<T> extends Mapper<T>, IdsMapper<T>, InsertListMapper<T>, ConditionMapper<T>
{
}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解释:

**一、代码解释**

1. 文档注释部分:
   - 包含了文件创建的时间、版权信息等描述。

2. 包声明:
   - `package com.ruoyi.common.core.dao;` 声明了这个接口所在的包路径。

3. 导入部分:
   -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ConditionMapper;`、`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IdsMapper;`、`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Mapper;` 和 `import tk.mybatis.mapper.common.special.InsertListMapper;` 导入了一些来自 `tk.mybatis.mapper` 框架的接口。这些接口可能提供了特定的数据库操作功能。

4. 接口定义:
   - `public interface BaseMapper<T> extends Mapper<T>, IdsMapper<T>, InsertListMapper<T>, ConditionMapper<T>`:定义了一个名为 `BaseMapper` 的接口,它是一个泛型接口,参数 `T` 代表操作的实体类型。这个接口继承了四个其他接口,意味着它将拥有这四个接口所提供的方法。
   - `Mapper<T>`:可能提供基本的数据库操作方法,如增删改查等。
   - `IdsMapper<T>`:可能提供根据多个 ID 进行查询或操作的方法。
   - `InsertListMapper<T>`:可能提供批量插入数据的方法。
   - `ConditionMapper<T>`:可能提供基于条件进行查询或操作的方法。

**二、将来的用途**

1. 数据访问层(DAO)的基础接口:
   - 在项目的数据访问层中,可以为具体的实体类创建 DAO 接口,这些接口可以继承 `BaseMapper`。这样可以快速获得基本的数据库操作方法,避免重复编写代码。例如,对于一个用户实体类,可以创建 `UserMapper` 接口继承 `BaseMapper<User>`,从而可以方便地对用户表进行操作。

2. 统一数据库操作规范:
   - 通过定义这个基础接口,可以确保在整个项目中对于数据库操作有一致的方法调用方式。开发人员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使用不同实体类的数据库操作方法。

3. 便于扩展和维护:
   - 如果未来需要对数据库操作进行扩展,比如添加新的通用操作方法,可以在 `BaseMapper` 中进行添加,所有继承它的接口都将自动获得新的方法,减少了修改多个地方的工作量。同时,如果底层的数据库框架发生变化,只需要在 `BaseMapper` 的实现中进行调整,而不会影响到各个具体的 DAO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BaseMapper<T> extends Mapper<T>, IdsMapper<T>, InsertListMapper<T>, ConditionMapper<T>

以下是对这段代码的进一步分析:

**一、接口继承关系解释**

1. `BaseMapper<T>`是一个泛型接口,意味着它可以操作不同类型的实体对象。

2. `extends Mapper<T>, IdsMapper<T>, InsertListMapper<T>, ConditionMapper<T>`表明`BaseMapper`继承了四个其他接口:
   - `Mapper<T>`:通常提供基本的数据库操作方法,比如查询单个实体、分页查询、插入、更新、删除等。
   - `IdsMapper<T>`:可能提供通过一组 ID 来进行查询或操作实体的方法。
   - `InsertListMapper<T>`:用于批量插入实体列表的方法。
   - `ConditionMapper<T>`:允许根据特定条件进行查询或操作实体的方法,这些条件可以是复杂的查询条件。

**二、潜在用途和优势**

1. **代码复用**: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的实体类的数据访问对象(DAO)都可以继承这个`BaseMapper`接口,从而无需为每个实体类重复实现基本的数据库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2. **统一操作接口**:为整个项目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库操作接口,使得开发人员在使用不同实体类的 DAO 时,能够以一致的方式进行数据库操作,降低了学习成本和代码维护难度。

3. **易于扩展**:如果后续需要添加新的通用数据库操作方法,可以直接在`BaseMapper`接口中进行扩展,所有继承它的实体类 DAO 都能自动获得新的方法,无需逐个修改各个实体类的 DAO。

4. **适应不同需求场景**:由于继承了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接口,如`IdsMapper`、`InsertListMapper`和`ConditionMapper`,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库操作需求,例如批量插入数据、根据 ID 集合进行查询、根据复杂条件进行查询等。

这个basemapper将来可能这样用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如何在项目中使用`BaseMapper`。

假设我们有一个实体类`User`:
 

package com.example.entity;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省略构造函数、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

然后创建一个继承自`BaseMapper`的`UserMapper`接口:
 

package com.example.dao;

import com.example.entity.User;
import com.ruoyi.common.core.dao.BaseMapper;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extends BaseMapper<User> {
}

在服务层可以这样使用:

package com.example.service;

import com.example.dao.UserMapper;
import com.example.entity.Us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

    public User getUserById(Long id) {
        return userMapper.selectByPrimaryKey(id);
    }

    public void insertUser(User user) {
        userMapper.insert(user);
    }

    // 其他业务方法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针对`User`实体的`UserMapper`接口,继承自`BaseMapper`,从而可以使用`BaseMapper`中继承的各种数据库操作方法。在服务层中,通过注入`UserMapper`来进行数据库操作。

 

  • 9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