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人喜欢叫人“同学”,国企央企单位里喜欢叫人“老师”?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人喜欢叫人“同学”,国企央企单位里喜欢叫人“老师”?

 

同学们,老韩今天带你们聊一个细思极恐但又无比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人张嘴就是‘同学’,而国企、央企动不动就叫你‘老师’?”

 

如果你在职场里混久了,肯定会发现这个神奇现象。去互联网公司面试,对方HR开口:“哎,同学,你来啦!”去国企见客户,刚递上名片,对方瞬间:“这位老师,您好!”一时间你都怀疑自己回到课堂了——搞技术的咋还“学生老师”齐活儿了?

 

别急,今天老韩就来扒一扒这里面的门道,让你明白这些称呼背后的“潜台词”和职场逻辑,顺便给你点心理按摩——这些叫法不仅影响了你的职场感受,还可能暴露了你面试的套路。

 

互联网公司为啥喜欢叫“同学”?

 

“同学”带来的平等感

 

在互联网公司,叫“同学”是一种文化表达。这里的逻辑是:我们是一个团队,大家都在学习、探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互联网公司讲究扁平化管理,喜欢去掉那些“官场称呼”——什么“张总”“李总”,太老派。

• 叫“同学”瞬间拉近距离,显得大家关系平等,沟通轻松。

 

尤其在面试时,“同学”还能缓解你的紧张感,潜台词是:“来吧,别怕,我们是平等交流。”

 

互联网文化中的“青春滤镜”

 

互联网行业喜欢年轻化,喜欢用各种方式塑造“校园氛围”,而“同学”就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

 

• 年轻=创造力。“同学”这个称呼能激发大家对青春的联想,好像整个公司里的人都充满活力,随时能迸发出创新点子。

• 消除代际鸿沟。叫你“同学”,哪怕是老板五十多岁,也能瞬间给人一种“青春永驻”的感觉,谁还敢说自己跟不上时代?

 

“同学”让新人不尴尬

 

互联网公司经常有应届毕业生加入,叫“同学”可以让这些新人成员更快适应职场环境:

 

• 毕业生刚脱离学校生活,听到“同学”这个词,天然觉得亲切,不会觉得自己是个“职场小透明”。

• 老板喊你“同学”,你瞬间觉得“哇,老板都把我当伙伴!”归属感直接拉满。

 

但说实话,喊得多了,老韩感觉这个称呼也有点像个“职场套路”了。特别是当HR一边喊你“同学”,一边递过来标着“996加班”的劳动合同时……是不是有点“精神PUA”的味儿?

 

“同学”也是一种去身份化的称呼

 

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点:“同学”是个“去身份化”的称呼。什么意思呢?

 

在互联网公司,你是谁、职位高低、年龄几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贡献和能力。所以用“同学”这种无差别称呼,让所有人感到:“我们都一样。”

 

但这背后,其实也有点危险:

 

• “同学”听起来好像大家平等,但实际上你的KPI还是有高低;

• 哪天你不行了,被优化了,还是这个HR会冷冷地说:“同学,我们这次优化和你有关。”

 

所以,“同学”既是一种平等表达,也是一种职场工具。用得好,你会觉得公司人情味浓;用得不好,可能成了“PUA式平等”。

 

国企、央企为啥喜欢叫“老师”?

 

再说国企、央企。相比互联网公司那种“学生气质”,国企、央企则是另一个极端——无论你多大年纪、什么身份,大家都喜欢叫你“老师”。一开口就是“李老师、韩老师、王老师”,哪怕你压根没站过讲台。

 

这到底是为啥?

 

“老师”是尊重的象征

 

国企、央企讲究礼貌和权威,“老师”这个称呼正好体现了对对方能力的尊重:

 

• 在传统文化里,老师是知识的象征。你被叫“老师”,说明对方认可你的专业水平,哪怕你只是个普通员工。

• 在正式场合,这种称呼能迅速提升对话的“档次”。比如见客户直接叫“老师”,哪怕对方年纪轻轻,也瞬间感觉自己被尊重。

 

国企文化中的“地位感”

 

国企、央企讲究的是“稳重感”和“层级感”。叫对方“老师”,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彼此的真实身份。

 

• 不用直呼名字,避免让对方觉得被冒犯。

• 又不会像“总”字辈那么刻板,显得柔和且带点学术气息。

 

尤其是一些年纪轻的职员被叫“老师”时,可能还会感觉到一种身份上的“跃迁”。

 

“老师”称呼的实用性

 

还有一点比较实际的原因:国企单位大多层级分明,职位繁多,叫“老师”能避免认错人。

 

• 想想看,开会时一个部门七八个人,谁是科长谁是副主任你记不住,直接“老师”一喊,全都不尴尬。

• 更何况,有些领导本身就喜欢这种“学术化”的称呼,听着舒服,不容易得罪人。

 

两种称呼的文化差异

 

其实,“同学”和“老师”的称呼,折射的是互联网公司和国企/央企截然不同的职场文化。

 

• 互联网公司强调的是平等、协作,所以“同学”让你感觉和公司没有距离。

• 国企/央企注重的是礼仪和尊重,所以“老师”让你觉得有地位、有分量。

 

但说到底,这两种叫法,更多还是一种“职场礼貌工具”。它们并不会改变公司本质,也不会影响你在公司里的发展。要是非得从称呼里找出职场优越感,那就是搞错方向了。

 

心理按摩:别被称呼“忽悠”了

 

老韩见过很多职场新人,刚听到HR叫自己“同学”时,感动得稀里哗啦,觉得公司好平等;也见过不少人第一次被客户叫“老师”时,受宠若惊,恨不得马上拼命表现。

 

但是,老韩想给你们提个醒:称呼归称呼,别被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带跑偏。

 

• “同学”背后是结果导向:互联网公司喜欢叫你“同学”,但结果导向是铁律。你做得好,叫你“同学”;做得不好,也是“同学,再见”。

• “老师”背后是规矩导向:国企讲究流程和规矩,叫你“老师”是礼貌,但规则和制度才是决定你表现的关键。

 

老韩的建议:把称呼当个形式,心态放轻松

 

称呼本身并没有对错,“同学”也好,“老师”也罢,都是公司用来缓解交流气氛的方式。关键是,你怎么在这个职场文化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 别太当回事:称呼是门面,真正决定你在职场地位的是你的能力。叫你“老师”,你真当自己是权威?叫你“同学”,你真以为平起平坐?

• 学会看清文化:互联网公司更看重结果,国企单位更看重过程。了解这些潜规则,才能少踩坑。

• 不要被PUA:不管是“平等”的互联网,还是“尊重”的国企,最终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服务公司,别被这些叫法带跑了节奏。

 

同学们,你们更喜欢被叫“同学”还是“老师”?有没有特别有趣的职场称呼经历?评论区聊聊,老韩看到回复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