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这些消失的网站和软件,你经历过哪些?
老韩今天想跟同学们聊聊那些承载我们青春记忆的网站和软件。别的不说,互联网是个高速变化的地方,几年前还风光无限的东西,说没就没了。就像曾经陪我们熬过夜、聊过天、刷过屏的那些网站和软件,转眼就只剩个念想。回想起来,总有一种“时代的眼泪”在眼角打转。
老韩掏心窝子地说,咱们这代人赶上了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也亲历了它的变迁。所以今天,咱们不搞技术、不谈Java,来点轻松的怀旧杀,看看这些陪伴过我们的“老朋友”——不对,是“老同学”——如今都咋样了。顺便也让老韩带你回忆一下,那些被改变的互联网江湖。
一、QQ空间:属于我们自己的朋友圈
说起QQ空间,不少同学应该会心一笑。老韩那会儿刚教编程,QQ空间还是标配,每天刷一刷谁更新了心情,看看谁给你的说说点了“踩”。记得当时有个“非主流”风潮,大家的QQ空间都整得特别五彩斑斓,闪闪发光。
现在回想起来,QQ空间绝对是个大型“社交实验现场”:
• 个性装扮: 多少人买过空间装扮,挂过闪图?那时候谁的空间音乐够劲儿,谁就是潮人。老韩自己都干过一件“羞耻事”,为了一首《爱情买卖》,买了个10块钱的会员。现在想想,当年腾讯确实会赚钱,啥都能收钱。
• 说说和心情: 每次发说说,心里都想着“谁会来点赞评论”。特别是喜欢的人来点个赞,那种“春风吹又生”的感觉,谁懂谁知道!
• 留言板: 有人留言“路过、踩踩”,我们还觉得特有礼貌,回踩再加个好友,简直社交巅峰。
后来微信崛起,QQ空间慢慢冷清了。现在再打开,老韩的空间都积了厚厚的“灰”,连当年的“偷菜”游戏也停服了。QQ空间不再是社交的主流,但它依然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密码。
二、人人网:曾经的大学生顶流
要说校园时代的互联网,那就绕不过人人网。老韩当年教编程,第一批学生就让我注册了个人人网号,说是“方便交流”。老韩那会儿一脸懵,但后来发现,这玩意儿确实火——不仅火,还是炫技的好地方。
• 发状态比拼文采: 那年头,发状态不能随便写,一定要有文艺感,哪怕就“我饿了”,也得加个诗句或是引经据典。
• 照片墙: 毕业季晒合影,分手后删照片,哪个大学生没在人人网折腾过?
• 人人小组: 老韩当时最爱看小组里的“神贴”,啥八卦爆料、犀利吐槽,全在里面。感觉一晚上能刷得乐呵呵。
后来呢,人人网倒下了。为什么?说白了,PC端没抓住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又被朋友圈抢了风头。但老韩永远记得,人人网是我们这代人互联网社交的“起跑线”。
三、迅雷:为了下片子,我们能有多拼?
谁还记得迅雷?老韩提起它,脑袋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就是“一部片子,两天下载”。对,老韩说的是正经片子,啥美剧、啥教程,都是靠迅雷熬出来的。
那个年代,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快,高清资源更是稀缺。你要是有个“迅雷会员”,绝对是全宿舍的香饽饽:
• “边下边播”革命: 迅雷第一次让人体验到“下片”也能不等待。记得当时的“99%卡住”梗简直让人抓狂,但它的体验依然吊打其他软件。
• 离线下载: 这个功能拯救了多少校园党,开个离线,第二天直接拷走,效率拉满。
不过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崛起,迅雷也渐渐被淘汰。现在谁还下载电影?都直接开个会员,看个爽。但老韩总觉得,迅雷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等待的仪式感”,是如今快餐式消费体验所没有的。
四、飞信:中国移动的“青春笑话”
飞信啊,简直是个时代的迷惑产品。那时候,中国移动为了稳住短信用户,推出了一个“跨时代”的IM软件,绑定手机号,用短信“免费聊天”。老韩当时觉得,这个功能可能会“改变世界”。
结果呢?用的人少到连老韩自己都放弃了。为什么?根本原因有三点:
• UI设计丑得让人怀疑人生。
• 体验差,卡顿严重,消息延迟常见。
• 最致命的是,大家都开始用QQ了,根本没人理飞信。
飞信算是个“高开低走”的典型案例。现在看,它更像个互联网试验品,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社交基因的公司,玩社交注定扑街。
五、暴风影音:被外挂毁掉的传奇
老韩得承认,当年看视频首选暴风影音。那个时候,它几乎能播放任何格式,宣传语都叫“万能播放器”。确实牛,连老韩当年从网上随便拖的奇怪格式,它都能给我解码出来。
但问题也来了,暴风影音后来疯狂加广告、捆绑软件。点开播放器,广告能放三分钟,搞得大家都受不了。
再后来,视频平台崛起,啥优酷、爱奇艺、B站,直接让暴风影音退出了舞台。曾经的“万能”,被“用户体验”给碾压了。
六、MSN:被微信干掉的国际大佬
MSN的故事就比较国际化了。老韩记得当年不少白领都用MSN,说是“国际范儿”。但问题是,这玩意儿不接地气,跟我们普通人没啥关系。
而且后来微信横空出世,直接抢了它的市场。要是现在提起MSN,估计不少00后都不知道它是啥。MSN的失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互联网产品,光高级没用,还得接地气。
七、千千静听:音乐软件的鼻祖
提到千千静听,老韩就忍不住怀念那个“下载MP3”的年代。那时候,网络没现在发达,听歌主要靠下载。千千静听是那个年代最火的音乐播放器:
• 界面简单,操作直观: 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单纯听歌。
• 强大的本地音乐管理功能: 歌词、封面,啥都能自动匹配。
后来呢?被百度收购了,变成“百度音乐”,再然后就慢慢消失了。现在大家听歌都用流媒体,千千静听这样的工具软件自然没了用武之地。但它留给老韩的音乐记忆,永远无法替代。
尾声:消失的不是软件,是青春
今天老韩跟同学们掰扯了这么多,目的不是怀旧,而是想说,科技的进步总伴随着一代代产品的消亡。但这些“老软件”却让我们在成长中体会了技术的温度,也让我们明白,互联网的变化之快,快到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
那些逝去的网站和软件,带走的是技术的进步,留下的却是满满的情怀。同学们,如果你还有什么“回忆杀”没提到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开个同学会”!
老韩絮叨完了,喝口茶缓缓。同学们,有啥想聊的,下次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