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笔记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组成部分上

  • 看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协议规定了网络传输书记是所遵循的规范
  • 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和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软件
  • 硬件:由主机(也称端系统)、通信链路(如双绞线,光线)、交换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通信处理机(网卡)

        2.工作方式上看

  • 边缘部分:由所有链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信(如传输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大量的网络和链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他为边缘不服提供连通性和交换服务

        3.从功能组成上看

  • 通信子网:由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
  • 资源子网:是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服务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利用交换技术)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利用广播技术)
  • 个人局域网(PAN)

        2.按传输技术分类

  • 广播式网络、点对点式网络

        3.按拓扑结构分类

  • 总线型网络、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环形网络、网状网络

        4.按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专用网

        5.按交换技术分类

  • 电路交换网络
    • 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断开连接
    • 优点:
      • 1.通信时延小  2.有序传输  3.没有冲突  4.适用范围广  5.实时性强  6.控制简单
    • 缺点:
      • 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独占难以规格化线路利用低、不能充分利用线路容量、不便进行差错控制
  • 报文交换网络(2013)
    • 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信息,然后封装成报文。报文交换在交换点采用的是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
    • 优点:
      • 充分利用线路容量,可以一对多、多对一点访问无需建立连接动态分配路线提高线路利用率提供多目标服务
    • 缺点:开销资源大,增加了缓冲时延,缓冲区难以管理
    • 报文PDU:数据部分 SDU + 控制信息部分 PCI
      • 服务数据单元(SDU)
      • 协议控制单元(PCI)
      • 协议数据单元(PDU)
  • 分组交换网络(2013)
    • 将数据分成较短的数据块,在加上一些必要的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以存储-转发的方式传输
    • 优点:
      • 缓冲易于管理,包的平均时延更小,网络占用平均缓冲更少,更易于标准化无建立时延线路利用率高简化了存储管理加速传输减少了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
    • 缺点:
      • 存在传输时延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失序
  • 三种数据交换电路的比较
    • 要传送的数据很大且其传输时间大于呼叫时间=>采用交换电路
    • 端到端的通路有多段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电路
    • 从提高整体网络的通道里利用率上来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带宽(b/s)
      • 允许 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
    • 时延 (2010,2013)
      •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 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3x10^8)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x信道带宽
    • 往返时延
    • 吞吐量(b/s,kb/s(k=10^3))
    • 速率
    • 信道利用率
      • 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1. 是功能上进行的描述
  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结构
  3. 是隔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4. 每层遵循某个/某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5. 第n层向第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6. 仅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7.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 是功能上进行的描述
    •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结构
    • 是隔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 每层遵循某个/某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 第n层向第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 仅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协议:语法、语义、同步

  • 语法: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
  • 语义: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
  • 同步:规定了所要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等

ISO/OSI模型

  • 端到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
  • 点到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物理层

        1.单位:比特   ;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2.数据传世方式:并行传输、穿行传输

        3.通信双方信息交互: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速率、波特与宽带

        码元传输速率又称波特率 ,   单位:Baud    计算:Rb=1/T (B)

        信息传输速率(信息速率、比特率), 单位:b/s    计算:Baud * log₂N(N表示一个码元所取的离散值)

        4.奈奎斯特定理(2009)

        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2Wlog₂V(单位为b/s)

        码元传输速率有上限

        信道的频带越宽,可用更高的速率进行码元的有效传输

        奈氏准则给出了码元传输速率的限制,但并未对信息传输速率给出限制

        5.香农定理(2014,2016,2017)

        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Wlog₂(1+S/N) (单位b/s)

        S:信道所传输的信号的平均功率;N: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信噪比越大,极限传输速率越高

        只要低于极限传输速率,可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6.编码与调制

  • 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 归零编码(RZ)、非归零编码(NRZ)、曼切斯特编码(又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为1)、差分曼切斯特编码(同1异0)、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 幅移键控(ASK)、频移监控(FSK)、相移键控(PSK)、正交振幅调制(QAM)
  • 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 采样频率必须大于最大频率的两倍

        7.数据报与虚电路

        数据报:把报文拆成若干带有序号的数据单元,在网络层上加入地址等控制信息,形成数据报分组(网络层PDU);不同分组可以走不同路径,也可以按照不同顺序到达终点;若正确向A发送确认信息,否则丢弃分组

特点:

  • 发送分组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 网络尽最大努力交付,传输不保证可靠性,所以可能丢失
  • 发送的分组中要暴扣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完整地址,以便独立传输
  • 交换节点还可以根据情况丢弃部分分组
  • 对故障的适应能力强,适用于突发性通信,不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

        虚电路(2020):将电路交换和数据报方式结合起来,为网络层提供服务

通信过程分为三段

虚电路建立、数据传输、虚电路释放

数据的每个分组都要有分组号、校验和控制信息,以及区别其他分组的信息

数据报服务和虚电路服务比较

传输介质

导向传输介质:双绞线、电脉冲、同轴电缆、电脉冲

由导体、绝缘体、网状编织屏蔽器和塑料外层构成

同轴电缆具有良好的抗干扰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传输较高速的数据,其传输距离更远,但交个较双绞线贵

光纤:光脉冲、带宽范围大

特点:

  •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特别经济
  • 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
  •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也不易被窃听或截取数据
  • 体积小,重量轻

多模光纤:只适合近距离传输

单模光纤:衰减较小,适合远距离传输

非导向传输介质

无线传输介质

  • 无线电波

信号所有方向传播

微波、红外线和激光

信号固定方向传播

  • 卫星通信

优点:通信容量大,距离远,覆盖广

缺点:保密性差,端到端传播时延长

8.物理层接口的特性(2012,2018)

  • 机械特性: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吃醋、引脚树莓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 电气特性:电压
  • 功能特性:某一电平表示含义
  • 过程特性:(规程特性)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出现的顺序

物理层设备

  • 中继器:扩大网络传输的距离;两端可能连接相同媒体,也可以连接不同媒体;中继器两端的网络是网段,而不是子网。使用中继器连接的几个子网仍然是一个局域网。中继器两端的两个网段使用同一个协议
  • 集线器:扩大网络的传输范围;是一个标注共享式设备

数据链路层

  • 单位:帧
  •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传输管理
  • 协议:SDLC、HDLC、PPP、STP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 为网络层提供服务
    • 无确认的无连接的服务(以太网)
    • 有确认的无连接的服务(无线通信)
    • 有确认的无连接的服务
  • 链路管理
    • 数据链路层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过程称为链路管理
  • 帧定界、帧同步与透明传输
    • 帧定界:首部和尾部中有很多控制信息,它们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确定帧的界限
    • 帧同步:接收方应能从接收到的二进制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止和终止
    • 透明传输:提高帧的传输效率,应当使帧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尽可能的大于首部和尾部的长度。
    • 最大传输单元(MTU):帧的数据部分的长度上限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 组帧
    • 功能:解决定界、帧同步、透明传输等问题
    • 字符计数法
      • 帧头部使用一个计数字段标明这内字符数
      • 缺点:市区了帧边界划分的依据
    • 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 使用特殊字符来定界一帧的开始与结束
      • 控制字符SOH放在帧的最前面表示首部开始,控制字符EOT表示帧的结束
    • 零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
      • 使用一个特定的比特模式,即01111110来标志一阵的开始和结束
      • 发送方在遇到5个连续的“1”时,将自动在其插入一个“0”;而接收方的数据改过程的逆操作
    • 违规编码法
      • 可以借用违规操作编码序列来定界帧 起始和终止
      • 只适用于采用冗余编码的特殊编码环境
  • 差错控制
    • 自动重传请求ARQ和向前纠错FEC
    • 检错编码
      • 奇偶校验码
        • 由n-1个信息元和1位校验元组成
        • 智能检测奇数位的出错情况,但并不知道那些位错了
        • 特点:智能检查出奇数个比特错误,检错能力50%
      • 循环冗余码(CRC)
        • 假设一帧有m位,其对应的多项式为M(x),则
        • 加0。假设G(x)的阶为r在帧的低位端加r个0
        • 膜2除。得到余数即为冗余码
    • 纠错编码
      • 确定海明码的位数
        • 设n为有效信息位,k为校验位的位数。则信息位n和校验位k应满足:
        • n + k =< 2^k-1
      • 确定校验位的分布
        • 规定校验位Pi在海明位号为2^(i-1)上,其余为信息位
        • P1的海明位号为2^(i-1)=1,即Hi为P1
        • P2的海明位号为2^(i-1)=2,即H2为P2
        • P3的海明位号为2^(i-1)=4,即H4为P3
      • 分组以形成校验关系
      • 校验位取值
      • 海明码校验原理
  • 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
    • 停止-等待流量控制基本原理
      • 发送方没发送一帧都要等待接收方的应答信号,才能发送下一帧
    • 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原理
      • 发送窗口(WT)
        • 发送方都维持一组连续的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
      • 接收窗口
        • 同时接收方维持一组连续的允许接收帧的序号
      • 特性
        • 只有接收窗口向前滑动(同时接收方确认了发送帧)时,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只有发送方收到确认帧后才一定)向前滑动
        • 停止-等待协议:发送窗口大小 = 1,接收窗口大小 = 1
        • 后退N帧协议:发送窗口大小 > 1,接收窗口大小 = 1
        • 选择重传协议:发送窗口大小 > 1,接收窗口大小 >1
        • 窗口大小为1时,可保证帧有序接收
    • 可靠传输机制
      • 数据链路层的可靠机制通常使用确认和超时重传机制来完成
      • 自动请求重传请求(ARQ)
        • 停止-等待ARQ
          • 发送单个帧后必须等待确认
        • 后退N帧ARQ(2012)
          • 连续发送帧。当接收方检测失序信息后,要求发送方重发最后一个正确接收的信息帧之后的所有未被确认帧
          • 采用n比特对帧号,则其发送窗口的尺寸WT应满足1<=WT<=2^n-1
        • 选择重传ARQ(2011)
          • 只重传出现差错的数据帧或计时器超时的数据帧
          • 若采用n比特对帧号,则需要满足Wtmax = Wrmax = 2^(n-1)(2019)
        • 信道利用率
          • (L/C)/T (2020)
          • L 这个周期内共发送L比特;C:发送方数据传输速率,
        • 信道吞吐率 = 信道利用率x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 介质访问控制
    •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
      • 频分多路复用(FDM)
      • 时分多路复用(TDM)
      • 波分多路复用(WDM)
      • 码分多路复用(CDM)(2014)
        • 原理:
          • 每个比特时间再划分成m个短的时间槽,称为码片,通常m的值是64或128。
          • 下例中为简单起见,设m为8。每个站点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位码片序列。发送1时,站点发送它的码片序列;发送 0时,站点发送该码片序列的反码。当两个或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时,各路数据在信道中线性相加。为从信道中分离出各路信号,要求各个站点的码片序列相互正交。
        • 例子:
          • 简单理解就是,A站向C站发出的信号用一个向量来表示,B站向C站发出的信号用另一个向量来表示,两个向量要求相互正交。向量中的分量,就是所谓的码片。
          • 假如站点A的码片序列被指派为00011011,则A站发送00011011就表示发送比特1,发送11100100就表示发送比特0。为了方便,按惯例将码片中的0写为-1,将1写为+1,因此A站的码片序列是-1-1-1+1+1-1+1+1。
          • 令向量S表示A站的码片向量,令T表示B站的码片向量。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即向量S和T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为0:
          • S·T = 1/m*∑(SiTi) = 0
          •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身的规格化内积都是1,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是-1,如
          • S·S = 1/m*∑(SiSi) = 1/m*∑(SiSi) = 1/m*∑(±1) ^2 = 1
    • 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 将广播信道转化为点到点行为
      • ALOHA协议
        • 当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站点需要发送数据时,可以不进行检测就发送数据
        • 缺点:网络的吞吐量低
      • 时隙ALOHA协议
        • 规定了在每个时隙开始才能发送一个帧
        • 优点:减少了数据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 CDMA协议(发生碰撞的概率很大)(2013)
        • 1-坚持CDMA协议
          • 监听到信道忙后,继续坚持监听信道;监听到信道空闲后,发送帧的概率为1,立即发送数据
          • 优点:避免了媒体利用率的损失
          • 缺点:数据发送结果导致冲突
        • 非坚持CDMA协议
          • 一个结点要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那么立即发送数据;如果信道忙,那么放弃侦听,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重复上述过程。
          • 优点:非坚持CSMA协议在侦听到信道忙后就放弃侦听,因此降低了多个结点等待信道空闲后同时发送数据导致冲突的概率
        • p-坚持CDMA协议
          • 一个结点要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忙,就持续侦听,直至信道空闲;如果信道空闲,那么以概率p发送数据,以概率1-p推迟到下一个时隙;如果在下一个时隙信道仍然空闲,那么仍以概率p发送数据,以概率1-p推迟到下一个时隙;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数据发送成功或因其他结点发送数据而检测到信道忙为止,若是后者,则等待下一个时隙再重新开始侦听。
        • CSMA/CD协议(碰撞检测)(2015,2010)
          • 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重发
            • 1)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封装成以太网帧,放入适配器的缓存,准备发送。
            • 2)如果适配器侦听到信道空闲,那么它开始发送该帧。如果适配器侦听到信道忙,那么它持续侦听直至信道上没有信号能量,然后开始发送该帧。
            • 3)在发送过程中,适配器持续检测信道。若一直未检测到碰撞,则顺利地把这个帧发送完毕。若检测到碰撞,则中止数据的发送,并发送一个拥塞信号,以让所有用户都知道。
            • 4)在中止发送后,适配器就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返回到步骤2
          • 最小帧长 = 总线传播时延 x 数据传输速率 x 2 (2009,2016,2019)
          • 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来解决碰撞问题
            • 1)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取两倍的总线端到端传播时延 2τ (即争用周期)
            • 2)定义参数k,它等于重传次数,但k不超过10,即超过10时,k = min[重传次数,10]当重传次数大于10时,k就不在增加而一直等于10(这个条件往往容易忽略,请读者注意)。
            • 3)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2*-1]中随机取出一个数r,重传所需退避时间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即2rτ 。
            • 4) 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说明网络太拥挤,认为此帧永远无法正确发出,抛弃此帧,并向高层报告出错(这个条件也容易忽略,请读者主意)。
        • CSMA/CA协议(碰撞避免)(2011,2018)
          • 适用于有限局域网
          • 算法原理:
            • 预约信道
            • ACK帧
            • RTS/CTS帧
          • 802.11使用了3种IES: (2020)
            • 1) SIFS(短IFS):最短的IFS,用来分隔属于一次对话的各帧,使用SIFS的帧类型有ACK、CTS帧、分片后的数据帧,以及所有回答AP探询的帧等。
            • 2)PIFS (点协调IFS):中等长度的IFS,在PCF操作中使用。
            • 3)DIFS (分布式协调IFS):最长的IFS,用于异步帧竞争访问的时延。
        • 轮询访问:令牌传递协议

2.局域网

  • 特点
    • 1)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 2)所有站点共享较高的总带宽(即较高的数据传输选率),(1oMb/s~10Gb/s)
    • 3)较低的时延和较低的误码率
    • 4)各站为平等关系而非主从关系。
    • 5)能进行广播和组播。
  • 特性
    • 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 星型结构
    • 环形网络
    • 总线型结构
    • 星型和总线形结合的复合型结构
  •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 CSMA/CD
    • 令牌总线和令牌环
    • 总线形局域网

3.以太网

  • 传输介质双绞线(主流传输介质)铜线光纤
  • 各种传输介质的适用情况

    • 限定了有权利发送数据的结点只有一个
  • 网络适配器
    •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链接是通过主机箱内插入的一块网络接口板实现的
  • 介质访问控制地址
    • 全世界的每块网卡在出厂时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
    • 这个地址用于控制主机在网络上的数据通信。
  • 以太网的MAC帧
    • 无连接不可靠服务(2012)
    • MAC地址长6字节,一般用由连字符(或冒号)分隔的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如02-60-8c-e4-b1-21,高24位为厂商代码,低24位为厂商自行分配的网卡序列号。严格来讲,局域网的“地址”应是每个站的“名字”或标识符。(2017)
    • 前导码:使接收端与发送端时钟同步。在前面插入的8字节可再分为两个字段:第一个字段共7字节,是前同步码,用来快速实现MAC帧的比特同步;第二个字段是帧开始定界符,表示后面的信息就是MAC帧。
    • 地址:通常使用6字节(48bit)地址(MAC地址)。
    • 类型:2字节,指出数据域中携带的数据应交给哪个协议实体处理。
    • 数据:46~1500字节,包含高层的协议消息。由于CSMA/CD算法的限制,以太网帧必须满足最小长度要求64字节,数据较少时必须加以填充(0~46字节)。
    • 填充:0~46字节,当帧长太短时填充帧,使之达到64字节的最小长度。
    • 校验码(FCS):4字节,校验范围从目的地址段到数据段的末尾,算法采用32位循环冗余码(CRC),不但需要检验MAC帧的数据部分,还要检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类型字段,但不校验前导码。
  • 高速以太网
    • 100BASE-T以太网
      • 100BASET以太网是在双绞线上传送100Mb/s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结构以太网,CSMA/CD协议。这种以大网班支持全双工方式,又支持半双工方式,可在全双工力过过无冲突发生。因此,在全双工方式下不使用CSMA/CD协议。
    • 吉比特以太网
      • 吉比特以太网又称千兆以太网,允许在1Gb/s速率下用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工作,使802.3协议规定的帧格式。在半双工方式下使用CSMA/CD协议(全双工方式不需要使用CSMACD协议)与10BASE-T和100BASE-T技术向后兼容。
    • 10吉比特以太网
      • 10吉比特以太网与10Mb/s、100Mb/s和1Gb/s以太网的帧格式完全相同。10吉比特以太网 网图还保留了802.3标准规定的以太网最小和最大帧长,便于升级。只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10吉比特以太网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因此没有争用问题,也不使用CSMA/CD协议。
    •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
      • 有固定的基础设施无线局域网
        • WIFI
        • 服务范围直径一般不超过100m
      • 无固定的基础设施无线局域网
        • 各结点之间地位平等,中间节点都为转发结点,因此都具有路由器的功能
  • 广域网
    • 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区别

    • PPP协议
      • 串行线路通信的面向字节的协议
      • PPP协议有三个组成部分:
      • 1)链路控制协议(LCP)。一种扩展链路控制协议,用于建立、配置、测试和管理数据链路。
      • 2)网络控制协议(NCP)。PPP协议允许同时采用多种网络层协议,每个不同的网络层协议要用一个相应的NCP来配置,为网络层协议建立和配置逻辑连接。
      • 3)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IP数据报在PPP帧中就是其信息部分,这个信息部分的长度受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
  • 数据链路层设备
    • 局域网交换机
      • 可以隔离广播域

网络层

  • 单位:数据报
  • 功能: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网络互联
  • 协议: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网络层

1.路由算法

  • 静态路由
  • 动态路由
  •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 层次路

2.IPv4

  • 首部前一部分长度固定,共20B,其后面是可选字段,其长度可变,用来提供错误检测及安全等待机制
  • IP首部的部分重要字段含义如下:
    • 1)版本。指IP协议的版本,目前广泛使用的版本号为4
    • 2)首部长度。占4位,可以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15。以32位为单位,最大值为60B(15×4B)。最常用的首部长度是20B,此时不使用任何选项(即可选字段)。
    • 3)总长度。占16位。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21°-1=65535B。以太网帧的最大传送单元(MTU)为1500B,因此当一个P数据报封装成帧时,数据报的总长度(首部加数据)一定不能超过下面的数据链路层的MTU值。
    • 4)标识。占16位。它是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就加1,并赋值给标识字段。但它并不是“序号”(因为IP是无连接服务)。当一个数据报的长度超过网络的MTU时,必须分片,此时每个数据报片都复制一次标识号,以便能正确重装成原来的数据报。
    • 5)标志。占3位。标志字段的最低位为MF,MF=1表示后面还有分片,MF=0表示最后一个分片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是DF,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 6)片偏移。占13位。它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片偏移以8个字节为偏移单位。除最后一个分片外,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B的整数倍。
    • 7)生存时间(TTL)。占8位。数据报在网络中可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标识分组在网络中的寿命,以确保分组不会永远在网络中循环。路由器在转发分组前,先把TTL减1。若TTL被减为0,则该分组必须丢弃。
    • 8)协议。占8位。指出此分组携带的数据使用何种协议,即分组的数据部分应上交给哪个协议进行处理,如TCP、UDP等。其中值为6表示TCP,值为17表示UDP。
    • 9)首部校验和。占16位。首部校验和只校验分组的首部,而不校验数据部分。
    • 10)源地址字段。占4B,标识发送方的IP地址。
    • 11)目的地址字段。占4B,标识接收方的IP地址。
  • IP分片(2018)
    • 最大传送单元:一个链路层数据报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
    • 注意:分片的数据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
    • 片内偏移:8*第i片*片内数据量
  • IPv4地址
    • 地址分类

    • 唯在各类IP地址中,有些IP地址具有特殊用途,不用做主机的IP地址:
      • 主机号全为0表示本网络本身,如202.98.174.0。
      • 主机号全为1表示本网络的广播地址,又称直接广播地址,如202.98.174.255。127.×.×.×保留为环回自检(Loopback Test)地址,此地址表示任意主机本身,目的地址为环回地址的IP数据报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网络上。
      • 32位全为0,即0.0.0.0表示本网络上的本主机。
      • 32位全为1,即255.255.255.255表示整个TCP/IP网络的广播地址,又称受限广播地址。
    • 三类IP地址的使用范围

  • 网络地址转换
    • 私有IP地址网段如下:
      • A类:1个A类网段,即10.0.0.0~10.255.255.255。
      • B类:16个B 类网段,即172.16.0.0~172.31.255.255。
      • C类:256个C类网段,即192.168.0.0~192.168.255.255。
  • 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CIDR
    • 地址解析协议(ARP)(2012,2015)
      • ARP工作在网络层,其工作原理如下:主机A欲向本局域网上的某台主机B发送IP数据报时,先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地址。如果有,就可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将此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然后通过局域网将该MAC帧发往此硬件地址。如果没有,那么就通过使用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的帧来封装并广播ARP请求分组(广播发送),使同一个局域网里的所有主机都收到此ARP请求。
      • 主机B收到该ARP请求后,向主机A发出ARP响应分组(单播发送),分组中包含主机B的IP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主机A收到ARP响应分组后就将此映射写入ARP缓存,然后按查询到的硬件地址发送MAC帧。ARP由于“看到了”IP地址,所以它工作在网络层,而NAT路由器由于“看到了”端口,所以它工作在传输层。对于某个协议工作在哪个层次,读者应该能通过协议的工作原理进行猜测。
    • 四种典型情况
      • 1)发送方是主机(如H1),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本网络上的另一台主机(如H2)。这时日在网1用ARP找到目的主机H2的硬件地址。
      • 2)发送方是主机(如H1),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上的一台主机(如H3)。这时H1用ARP找到与网1连接的路由器R1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R1来完成。
      • 3)发送方是路由器(如R1),要把IP数据报转发到与R1连接的网络(网2)上的一台主机(如H3)。这时R1在网2用ARP找到目的主机H3的硬件地址。
      • 4)发送方是路由器(如R1),要把IP数据报转发到网3上的一台主机(如H4)。这时R1在网2用ARP找到与网2连接的路由器R2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R2来完成。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 DHCP服务器和DHCP客户端的交换过程如下:
      • 1)DHCP客户机广播“DHCP发现”消息,试图找到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以便从DHCP服务器获得一个IP地址。源地址为0.0.0.0,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
      • 2)DHCP服务器收到“DHCP 发现”消息后,广播“DHCP提供”消息,其中包括提供给DHCP客户机的IP地址。源地址为DHCP服务器地址,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
      • 3)DHCP客户机收到“DHCP提供”消息,如果接受该IP地址,那么就广播“DHCP请求”消息向DHCP服务器请求提供IP地址。源地址为0.0.0.0,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
      • 4)DHCP服务器广播“DHCP确认”消息,将IP地址分配给DHCP客户机。源地址为DHCP
      • 服务器地址,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
    •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ICMP 报文的种类有两种即ICMP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
      • ICMP差错报告报用于目标主机或到目标主机路径上的路由器向源主机报告差错和异常
      • 况。共有以下种类型:(2010)
        • 1)终点不可达。当路由器或机不能交付数据报时,就向源点发送终点不可达报文。
        • 2)源点抑制。当路由器或主机由于拥塞而丢弃数据报时,就向源点发送源点抑制报文,源点知道应当把数据报的发送速率放慢。
        • 3)时间超过。当路由器收到生存时间(TTL)为零的数据报时,除丢弃该数据报外,还要向源点发送时间超过报文。当终点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收到一个数据报的全部数据报片时,就把已收到的数据报片都丢弃,并向源点发送时间超过报文。
        • 4)参数问题。当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收到的数据报的首部中有的字段的值不正确时,就丢弃该数据报,并向源点发送参数问题报文。
        • 5)改变路由(重定向)。路由器把改变路由报文发送给主机,让主机知道下次应将数据报发送给另外的路由器(可通过更好的路由)。
      • 不应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的几种情况如下:
        • )1)对ICMP差错报告报文不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 2)对第一个分片的数据报片的所有后续数据报片都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 3)对具有组播地址的数据报都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 4)对具有特殊地址(如127.0.0.0或0.0.0.0)的数据报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ICMP询问报文有4种类型: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地址掩码请求和回答报文、路由器询问和通告报文,最常用的是前两类。
  • IPv6
  • 路由协议
  • IP组播
  • 移动IP

传输层

  • 单位: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 功能: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复用分用
  • 协议:TCP、DUP、DNS

会话层

  • 功能:建立、管理及种植进程的绘画;会话层可以使用校验点在通信失效时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 协议:ADSP、ASP

表示层

  • 功能: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
  • 协议:JPEG、ASCLL

应用层

  • 功能:用户与网络界面
  • 协议:FTP、SMTP、HTTP

幕布原文:https://mubu.com/app/edit/home/2spwlCHDdYh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计算机网络笔记pdf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材料。这种格式的笔记具有许多优势和便利性。 首先,通过将计算机网络笔记制作成pdf格式,可以实现电子化存储和传输,方便学生在不同设备上进行查阅。无论是在电脑、平板还是手机上,只要有pdf阅读软件,就可以随时打开和阅读这些学习材料。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邮件、社交媒体等方式分享和传输pdf笔记,方便与他人进行学习分享和讨论。 其次,pdf格式的笔记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无论是使用Windows、Mac还是Linux系统,都可以很好地支持pdf文件的打开和编辑。这一点在计算机领域尤为重要,因为计算机网络学习通常需要使用多种操作系统和软件工具。 此外,pdf格式的笔记还具有便于编辑和标注的特点。学生们可以使用pdf阅读软件提供的功能,如划线、批注、插入书签等,方便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标记和整理。这对于复习和回顾来说非常有帮助,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最后,pdf格式的计算机网络笔记还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和内容的完整性。通过设置权限和密码保护,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复制和修改,确保学习材料的安全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笔记pdf是一种便捷、兼容、可编辑和安全的学习材料格式,对于学生们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