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设计和感应器参数计算(下)
感应熔炼电炉的炉衬
炉衬(实质就是那个篓子)是感应器线圈与被熔金属之间的填充物,是感应熔炼电炉的一个重要部件。
1. 关于炉衬材料的技术要求
- 依据 GB/T 10067.1—2019 第5.1.6 条
- 基本性能要求:
- 具有必要的耐火度与保温性能。
- 拥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 良好的耐急冷急热性能。
- 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
- 热膨胀系数小。
- 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
- 良好的施工性能。
- 厚度设计要求:
- 炉衬厚度应合理,以:
- 减少热损失;
- 提高热效率;
- 不过度增加蓄热量;
- 避免降低感应加热的电效率。
- 炉衬厚度应合理,以:
- 材料选择建议:
- 应根据使用条件合理选材,并符合各自的产品标准。
- 在条件适用时,优先使用:
- 低热导率和低蓄热量的材料;
- 耐火纤维;
- 纳米孔硅质材料制品;
- 泡沫轻质砖等。
- 与熔体接触部分的要求:
- 不应与熔体发生反应。
2. 关于中频无心感应炉炉衬的施工要求
- 依据 GB/T 10067.31—2013 第5.2.4 条
- 施工工艺要求:
- 炉衬的捣筑、烘烤和烧结应严格按照耐火材料厂商提供的工艺进行。
- 厚度要求:
- 炉衬厚度应符合设计尺寸。
3. 炉衬的结构
3.1 炉衬
炉衬从被熔金属到感应器线圈分为两层:耐火层和绝缘层。但目前国内多数厂家在耐火层和绝缘层之间还有用石棉布充当“隔热层”。
耐火层:
- 耐火层形成:由耐火材料打结,经烘烤和烧结而成。
- 传统定义:耐火材料是指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 现代定义:能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具有合适物理与化学性质的非金属材料(可含少量金属)均可称为耐火材料。
- 定义不统一,不同国家标准不同:
- 美国标准:适用于高于538℃环境中的结构与器件的非金属材料。
- 日本标准:
- 定形耐火材料:可在1500℃以上使用;
- 不定形耐火材料、耐火泥浆、耐火隔热砖:使用温度为800℃以上。
隔热层:
-
位置:位于耐火层与绝缘层之间。
-
作用:
-
使用热导率更低、蓄热量更少的材料来降低热损。
-
减薄炉衬厚度、减少打结料用量。
-
弥补耐火层隔热能力不足。
-
便于固定“不锈钢丝网第二电极”(用于漏炉报警)。
-
便于使用炉衬顶出机构进行拆解。
- 常用材料与安全隐患
- 当前国内多使用石棉布(石棉含量 >96%,厚度1~3mm)。
- 问题:
- 石棉粉尘对人体有害,能引起严重疾病(如肺癌、胸膜间皮瘤)。
- 被IARC列为致癌物,我国已禁止使用闪石类石棉,全面禁用在即。
- 石棉布韧性差,易破损。
- 对炉衬结构的影响
- 隔热层热导率低,改变了耐火层内(从液态炉料由内到外分为烧结层、半烧结层、未烧结层)的温度梯度:
- 导致未烧结层(与绝缘层及感应器线圈相邻)变薄,缩短耐火层寿命。
- 特别是炉料温度低时影响更大,增加炉衬失效风险。
- 实际应用建议
-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耐火层厚度设计合理,其热导率已经足以隔热,无需额外隔热层。
- 隔热层在高温合金中才可能需要,但即便如此,主要隔热作用仍由耐火层承担,隔热层只是辅助功能。
绝缘层: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材料 | 云母纸 |
介电强度 | 8 kV/mm |
热导率 | 0.2 W/(m·K) |
使用温度上限 | 约 900℃ |
厚度 | 一般为 0.3~0.5 mm |
功能与特点
- 作用:
- 增强炉衬的电绝缘性能。
- 防止感应器线圈漏电,保障炉体电气安全。
- 使用方式:
- 绝缘层紧贴已均匀涂抹耐火胶泥的感应器线圈。
- 优势:
- 层薄,不影响耐火层的温度梯度。
- 韧性好,有利于使用炉衬顶出机构进行拆解。
3.2 耐火胶泥涂层
耐火胶泥(线圈浆料):
项目 | 内容说明 |
---|---|
位置 | 涂覆于感应器线圈内表面 |
厚度 | 平均 10~20 mm |
作用时间 | 出厂前涂覆;每次筑炉前检查、修补即可 |
主要作用
- 结构支撑:使感应器线圈整体化、提供结构强度;
- 增强绝缘:提高线圈的绝缘性能;
- 吸收振动:减少线圈在使用中产生的机械应力与震动;
- 保护线圈表面:防止拆炉时线圈擦伤或损坏绝缘层;
- 导向与支撑(特别适用于有顶出机构的炉体);
- 安全屏障:作为炉衬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组成成分
成分类型 | 材料 |
---|---|
骨料 | 致密电容刚玉 |
基质 | 活性氧化铝粉 |
结合剂 | 纯铝酸钙水泥 |
使用方式
- 在出厂前完成涂覆;
- 如采用推出机构拆除旧炉衬时,耐火胶泥涂层应做成上大下小“倒锥形”内表面,将加水搅拌好的涂料嵌入线圈匝间;
- 涂料需加水搅拌后嵌入线圈匝间;
- 筑炉前需检测其对地绝缘电阻,应不低于 2 MΩ。
使用寿命与维护
- 属于永久衬层,使用寿命可与感应器线圈同步;
- 每次重新筑炉前只需检查并修补破损部位,无需全部更换。
4. 炉衬耐火层对耐火材料的要求
耐火层的电气要求
项目 | 说明 |
---|---|
电压差 | 金属液与感应器线圈之间存在几十到数百伏的电压差 |
绝缘性能要求 | 耐火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防止击穿 |
导电性能要求 | 若电阻太大,会产生磁损,降低电效率,适当降低电阻有利于提高电效率 |
设计原则 | 保证不被电击穿的前提下,使电阻略小以提升效率 |
影响因素 | 一旦耐火材料确定,电阻率已定,则绝缘电阻只与耐火层厚度有关 |
耐火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在恶劣工况下)
要求类型 | 具体说明 |
---|---|
矿物学特性 | 晶相优良,耐火度高,高温强度好 |
热学性能 | 热膨胀系数小,无异常膨胀,不易剥落、不开裂 |
化学稳定性 | 与熔融金属、炉渣、精炼剂等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
抗高温冲刷能力 | 能承受熔液的高温冲刷 |
机械强度与韧性 | 抵抗高温压力、机械磨损及加料冲击 |
抗电磁振动能力 | 能吸收电磁力引起的振动,防止炉衬开裂(如菲利浦公司实测表明振幅大小决定寿命) |
冶金影响 | 不影响熔液质量,无冶金负面作用 |
施工与维护性 | 易于施工、烧结性能好、易修补 |
资源与经济性 | 储量丰富,价格低廉 |
5. 炉衬耐火层用耐火材料的分类
一、耐火材料的分类及基本特性
耐火材料一般分为酸性、碱性、中性耐火材料。这样分类是根据耐火材料与酸性、碱性熔渣反应情况来划分的。
类型 | 主要成分 | 特性 | 示例材料 |
---|---|---|---|
酸性 | S i O 2 SiO_2 SiO2 > 93%(如硅砂) | - 耐酸性熔渣 - 易与碱性熔渣反应 | 硅砂 |
碱性 | M g O MgO MgO、 C a O CaO CaO(如镁砂) | - 耐碱性熔渣 - 熔点高(MgO 2570℃) - 与酸性熔渣反应 | 镁砂、白云石 |
中性 | A l 2 O 3 Al_2 O_3 Al2O3、 石墨 石墨 石墨等 | - 与酸性/碱性熔渣都不易反应 - 化学稳定性高 | 刚玉、石墨 |
二、不同金属材料对应的耐火材料选择
- 不同材质的炉料使用不同的耐火材料,除了与熔炼工艺、温度等特性有关外,还与炉料的元素含量有关。
熔炼材料 | 推荐耐火材料类型 | 原因 |
---|---|---|
碳素钢、低合金钢、高硅钢 | 酸性耐火材料 | 不要求去除 S、P,硅砂便宜且使用寿命长 |
要求低 S、P 的合金钢 | 碱性耐火材料 | 高碱度可脱除 S、P |
高铬钢、高镍钢、镍基合金 | 碱性耐火材料 | 避免 SiO₂ 夹杂,保证塑性和韧性 |
高锰钢 | 碱性耐火材料 | Mn 为碱性氧化物,会与 SiO₂ 生成低熔点硅酸盐 |
高钨钢、不锈钢、特殊钢 | 碱性耐火材料 | 活性元素会还原 SiO₂,腐蚀坩埚 |
铜、铝及其合金(有色金属) | 中性耐火材料 | 化学活性强,渗透性强,需高稳定材料 |
高温不锈钢、高熔点高合金钢、挂渣严重炉衬 | 中性耐火材料 | 保持化学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 |
三、选择耐火材料的依据
- 熔渣性质(酸性或碱性)
- 金属元素的活性和氧亲和力
- 是否需脱 S、P
- 冶金纯净度要求
- 耐火材料的成本与寿命
- 炉衬对渗透、化学腐蚀的耐受性
📌 小结:
合理选择耐火材料是保障炉衬使用寿命和熔炼质量的关键。应根据炉料的成分、冶炼目的以及熔渣性质,选择酸性、碱性或中性耐火材料,以实现高温耐受性、化学稳定性、结构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平衡。
6. 筑炉、炉衬耐火层的烧结
6.1 感应熔炼电炉的筑炉
分区使用:
- 炉底、炉盖、炉领、炉嘴及炉衬的耐火层应采用不同种类的耐火材料,以满足各部位不同的工况要求。
用料数量确定:
- 在筑炉前,需要首先明确每个部位耐火材料的用量。
- 对于形状简单的部位(如炉底等),耐火材料的用量较容易确定;
- 而炉衬耐火层由于用料数量大、壁厚不一并且存在锥度,使得确定材料用量变得更为困难。
炉衬耐火层用料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G
=
K
γ
π
(
D
21
+
δ
2
)
δ
2
/
1000
G=K\gamma \pi \left( D_{21}+\delta _2 \right) \delta _2/1000
G=Kγπ(D21+δ2)δ2/1000
式中:
- G G G —— 耐火层打结料重量(kg/m);
- D 21 D_{21} D21 —— 炉衬平均直径(即坩埚钢模外径,mm);
- δ 2 \delta_2 δ2 —— 耐火层平均壁厚(mm)。由于耐火层带锥度,其壁厚上薄下厚,这里取其平均壁厚;
- K K K —— 调节系数,计算出的耐火材料用量与实际用量之比。经过不同炉容数次记录的结果, K K K 值就可以总结出来;
- γ \gamma γ —— 耐火层打结料的体积密度(g/cm³)。
说明:
-
需说明的是,由于耐火材料都有气孔,包括全部气孔在内的单位体积耐火材料的质量,就是该材料的体积密度。厂家提供的耐火材料密度,一般都是体积密度。不同成分耐火材料的体积密度不同(一般在 3 g/cm³ 左右),可由厂家提供。
-
致密耐火浇注料的体积密度测定按 YB/T 5200—1993《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执行。该标准现行在用,2015 年复审。
-
按公式计算出的是耐火层每米的用量,再乘以炉衬的高度,耐火层用料的总质量就计算出来了。
6.2 炉衬耐火层烧结工艺
定义:
- 对新打结炉衬耐火层烧结的目的是减小体积变化率,提高致密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
- 烧结目的
- 使耐火材料在室温下接触面通过液相熔合,形成连续、致密的结构,增强炉衬整体强度与耐侵蚀性能。
- 热源来源
- 一般由坩埚钢模加热提供烧结所需热量。
- 分层结构(从内向外)
如图8所示(文字描述):
层级 | 位置 | 特点与功能 |
---|---|---|
烧结层 | 最内层(接触金属液) | - 炉衬的工作层,直接接触金属液和熔渣,受热应力、腐蚀、冲刷、静压力影响。 - 要求强度高、结构致密,颗粒熔结完全。 - 厚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加,高温烧结(1800~1900℃)效果更佳。 |
半烧结层 | 中间层 | - 介于烧结层和未烧结层之间的缓冲过渡带。 - 主要作用是缓冲热应力、液态金属静压力,防止裂纹扩展。 |
未烧结层 | 最外层(靠近线圈) | - 不参与烧结,是隔热、绝缘与结构缓冲层。 - 阻止裂纹传递至感应器区域,避免穿炉事故。 |
- 烧结方式
- 低温烧结:烧结温度与熔炼金属温度一致(如钢液温度),烧结层较薄。
- 高温烧结:烧结温度高于金属液温度,常用石墨芯或碳质材料升温,可达1800~1900℃,烧结层更厚,致密性更好。
- 自烧结现象
- 针对铸铁、钢等材料,熔炼温度与耐火层烧结温度接近,炉衬具有自烧结能力。
- 烧结层被腐蚀后,半烧结层会逐渐转化为新的烧结层,延长炉衬寿命。
感应熔炼电炉作业现场的测温(暂时感觉用不到)
1. 热电偶测温
2. 红外测温仪测温
2.1 红外测温仪的操作
2.2 环境因素对红外测温仪的影响
感应熔炼电炉的使用环境条件(暂时感觉用不到)
1 海拔
1.1 对变频电源装置开关器件的影响
1.2 对电气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
1.3 对绝缘介质强度的影响
1.4 温升的影响
1.5 对电容器类密封电工产品的影响
2 环境温度
3 相对湿度
4 工业环境
5 力学环境
疑问
参考
李韵豪老师的《铸造工业的感应加热》系列讲座(我存在我github上啦):YanxinTong/Principle-of-Induction-Furnace: 感应电炉的相关原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