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Kutuzov)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名为米哈伊尔·伊利奇·库图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Kutuzov)。他生于1745年,逝世于1813年。
库图佐夫是一位在俄罗斯历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军事统帅,其才智和作战策略在俄罗斯军事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以其在拿破仑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而闻名。
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库图佐夫扮演了关键角色。他是指挥俄罗斯军队抵抗拿破仑进攻的主要将领之一。库图佐夫因其善于运用战略战术、保守和稳健的指挥风格以及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忠诚而备受尊敬。
库图佐夫在波罗的海沿岸、莫斯科、博罗季诺等重要战役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他的最为著名的一次胜利是在1812年的博罗季诺战役,他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导致了拿破仑撤军。
尽管库图佐夫在历史上以其对俄罗斯军事的杰出贡献而备受赞誉,但他的战略决策也备受争议,尤其是在撤离莫斯科时,一些军事历史学家对他的决策提出了批评。
不过,库图佐夫的军事才能和对俄罗斯的忠诚依然被视为俄罗斯军事历史上的一个杰出典范。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苏沃洛夫
俄罗斯的苏沃洛夫(Suvorov)指的是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Alexander Vasilyevich Suvorov),他是18世纪俄罗斯军事史上杰出的将领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的国民英雄之一。
苏沃洛夫生于1730年,逝世于1800年。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俄罗斯军事领袖,以其杰出的战略天赋和领导才能而闻名于世。
苏沃洛夫在军事史上被称为“不知失败的指挥官”,他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在多场战役中的胜利而备受推崇。他的军事策略和领导风格被认为是俄罗斯军队传统的典范。
苏沃洛夫以其精湛的军事技艺在多次战争和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在土耳其、波兰和瑞士的战役中。他的一生中赢得了多次胜利,显示了他在指挥军队和战场策略上的杰出才能。
苏沃洛夫的战略思想、勇气和军事成就使得他成为俄罗斯军事史上备受尊敬的传奇人物。他的军事才华和对国家的贡献使得他成为俄罗斯国内外的英雄和传奇人物。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文学家之一。他被认为是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希金生于1799年,逝世于1837年。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文学风格精致而优美,深受当时文学界的赞誉。
普希金的作品包括大量诗歌、散文和戏剧。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古典和浪漫主义的影响,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爱情、自然、历史、政治和社会议题。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
普希金的代表作包括《尤金·奥涅金》(《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等,这些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爱情和社会中的伦理和道德议题。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领军人物,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希金被尊称为俄国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全球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0年。
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宗教和社会议题。他以小说家和哲学家的身份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此外,《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两部作品都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而著称。
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性、道德和宗教的思考。他对人类内心的矛盾、社会和家庭关系的探究以及对和平与冲突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此外,托尔斯泰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提倡非暴力、和平主义和简朴生活。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来的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印度的民权运动中,圣雄甘地(圣雄甘地)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哲学和思想的启发。
托尔斯泰以其丰富的文学才华、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和平主义的倡导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备受尊敬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俄语: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乌克兰语:Ілля Юхимович Рєпін,184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沙俄乌克兰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
列宾出生于现代乌克兰和俄罗斯交界的哈尔科夫州一个军人家庭,1863年移居圣彼得堡,进入彼得堡绘画学校学习,1864年转入彼得堡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列宾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包括《瓦西里·列宾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群像,并创作了洋溢着生动的幽默的油画《准备考试》。
从1870年代,列宾形成自己民主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他写到:“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他创作了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风俗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当时另一幅作品《睚鲁女儿的复活》获大金质奖章。
1873年-1876年列宾获美术学院津贴,到意大利和法国旅居,熟悉古代和当代西欧各流派的艺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巴黎的咖啡馆》、《萨特阔在水晶宫》、《维尔的运石马》、《巴黎郊区》、《巴黎的蒙马特大道》和《捕鱼女》等多幅风俗和风景画。
回国后,列宾回到故乡并创作了《羞怯的农民》、《眼神锐利的农民》、《祭司长》等作品。
1878年,列宾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此后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如《在乡政府》与《晚会》,尤其表现当时农民被征兵参加俄土战争,如《归来》、《回国,过去了的战争英雄》及《送新兵入伍》等,其大型作品《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和《库尔斯克州的礼拜行列》充分利用外光的表现手法,表达灿烂的阳光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
1882年后,迁居圣彼得堡且经常旅行,这期间是其创作的高峰期,其作品表现现实,描写革命者的许多作品,不能被沙皇政府的检查机关通过,经常被从展览会上拿掉。这些作品有《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归来》、《集会》、《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等。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批评家《斯塔索夫肖像》,作家《皮谢姆斯基肖像》、革命家《莫索尔斯基肖像》、外科医生《比罗戈夫肖像》、女演员《斯特列别托娃肖像》、《伊斯库克里男爵夫人肖像》等,同时他为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有《托尔斯泰肖像》、《托尔斯泰耕地》、《托尔斯泰下棋》、《托尔斯泰工作》等。
列宾也创作了许多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如《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和《扎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的回信》等。
列宾在90年代受象征主义的影响,绘画风格也明显吸收印象主义画派的外光效果,油画《多么自由》和《果戈理焚稿》明显有象征主义的倾向。当时俄罗斯正处于革命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当时情景的作品,如《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
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的圣彼得堡郊区被划归芬兰,虽然列宁和伏罗希洛夫盛情邀请他回国,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最终逝世于芬兰。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1848年1月24日—1916年3月19日,俄罗斯著名画家,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
苏里科夫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并且获得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描绘的都是当时俄罗斯的生活,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对统治者有反感,但他的观念反对彼得大帝的改革。他的绘画作风非常严谨,为了寻找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满街漫游,找到后一直纠缠人家,直到答应为他做模特为止。《女贵族莫洛卓娃》中右下角的乞丐就是用这种方法找的模特。
他的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缅希科夫在别廖佐夫》以宏大的场面,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借历史事件影射沙皇对人民群众镇压的现实,获得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主要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女贵族莫洛卓娃》都是流露出同情反对改革的人。发动叛乱反对改革的近卫军士兵被彼得大帝处死,坚持不改革用两只手指画十字祷告的女贵族被彼得大帝流放西伯利亚,画面都是一种阴郁的色调。巡回展览画派因此吸收他为正式会员。其后的作品如《攻陷雪城》、《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都表现了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为了创作《斯捷潘·拉辛》这位1667年农民起义领袖,他多次深入顿河、伏尔加河哥萨克聚居区体验生活,表明了他对创作的严肃态度。晚年因观点分歧离开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作品还有《女贵族莫洛卓娃》、《公主访问女修道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暴动》等。
介绍一下俄罗斯的斯坦尼斯莱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叶利谢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俄罗斯戏剧导演和戏剧理论家,也是现代戏剧表演方法的先驱之一。
他生于1863年,逝世于193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现代戏剧和表演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著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并在戏剧领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他创立了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演出方法,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统”。这个系统强调演员应该从内心深处感知和理解角色,提倡情感真实、自然表演,以达到更真实的舞台表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演员应该深入了解自己所饰演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同时强调角色应该根据其情感和内心状态来表演。他的方法影响了整个戏剧界,包括戏剧表演、导演和戏剧教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贡献和影响在戏剧领域非常深远,他的理论和方法在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现代戏剧教育和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一下苏军的大纵深理论
苏联红军的“大纵深”理论是20世纪二战时期苏联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这一战略概念强调通过建立深度和多层次的防御、进攻和后勤体系,以应对敌人的进攻并实现对敌人的有效打击。
大纵深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在军事战略上利用国家的广阔领土和资源,创造一个复杂、深层次的作战体系。这个理论不仅仅侧重于单一前线的作战,而是关注整个国家深处的多个战略防线。
主要的策略思想包括:
-
深度防御与反攻: 意味着在敌方入侵时,不仅在前沿阵地进行抵抗,还要有备而战的第二、第三防线,以期待最终反攻。
-
军事和后勤基地的布局: 保障整个作战区域有适当的供应、支持和后勤基地,以确保军队的持续作战和补给。
-
战略深度和快速机动: 让敌方难以精确判断和预测苏联军队的下一步动向。这一战略让苏联军队有可能在不同的战略深度展开行动,提高了其战场机动性。
这一理论在二战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反攻等战役中应用了大纵深战略,成功地阻止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最终反攻取得了胜利。
尽管这一理论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成功,但它也有一些限制和挑战,特别是在快速机动和深度作战方面,因为这需要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指挥控制。
介绍一下本杰明·迪斯雷利
第一代比更士菲伯爵本杰明·迪斯雷利,KG,PC,FRS(英语: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作家和贵族,曾两次担任首相。他曾经和自由党代表人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展开政治斗争、提出了一国保守主义或“托利党民主主义”。时至今日,他仍然是唯一一位犹太裔英国首相。
迪斯雷利生于伦敦。他的父亲和教友发生争执后脱离犹太教。迪斯雷利也在12岁时受洗为圣公宗教徒。1837年,迪斯雷利在遭遇多次失败后,成功入选下议院。1841年,保守党上台执政,但是,新任首相罗伯特·皮尔爵士没有赋予迪斯雷利任何职位。1846年,皮尔提出废除《谷物法》,取消针对入口谷物的关税,遭到部分保守党党员反对,他因此带领追随者与保守党决裂。迪斯雷利在下议院猛烈批评皮尔。皮尔派脱离保守党后,保守党在议会内只余下几个有资历的党员,因此,迪斯雷利成为了保守党的重要人物,不过,不少人仍然厌恶迪斯雷利。德比勋爵在1850、60年代曾三次组成政府,在他执政期间,迪斯雷利曾经担任财政大臣和下议院领袖。他也在这段时间里,和自由党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结为仇敌。
1868年,德比因病退休,迪斯雷利继任为首相,不过很快就因为败选下台。他此后一直充任反对党成员,直到保守党在1874年取得多数议席为止。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好友,1876年获女王册封为比更士菲伯爵。迪斯雷利在第二个任期内,将集中力放在由于奥斯曼帝国缓慢衰落而引起的近东问题上面。迪斯雷利设法大量购入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1878年,他带领英国代表团在俄国战胜奥斯曼后参与柏林会议,成功制造了有利于英国的局面。他的对俄外交胜利使他跻身欧洲出色政治家的行列。
虽然,公众欣赏迪斯雷利在柏林展现出的外交手腕,但是,往后的形势逐渐变得不利于保守党。阿富汗和南非的战事令他失去不少公众支持。他不愿在农业歉收、廉价美国谷物入侵的情况下恢复谷物法,触怒了英国农民。而格莱斯顿则发起了大规模的宣传,最终带领自由党在1880年大选中击败了保守党。迪斯雷利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一直带领保守党充任反对党。他在1826年以后都有创作小说。他在出版了最后一部已完成小说《恩迪弥翁》之后,就以76岁之龄病逝。
1804年12月21日,迪斯雷利于伦敦布卢姆茨伯里贝福德街(Bedford Row)国王街(King's Road)6号出生。[a]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在男丁中排行第一。他的父亲是艾萨克·迪斯雷利(Isaac D'Israeli),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而他的母亲则是玛利亚·巴塞维(Maria Basevi)[2]迪斯雷利一家是经营生意的意大利塞法迪犹太人。迪斯雷利的祖父母、曾祖父母都生于意大利。迪斯雷利的祖父本杰明(Benjamin)在1748年离开威尼斯,迁居英国。[4]迪斯雷利后来为自己的家世加上了浪漫色彩,称自己的父系祖先是西班牙和威尼斯的显赫人物。实际上,他父亲的家族并不显赫,而他母亲的家族却有不少重要人物,不过他本人并没有因此得益。[5][6][b]对于迪斯雷利改写家史的动机,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伯纳德·格拉斯曼(Bernard Glassman)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和英国统治阶层精英平起平坐。[7]莎拉·布拉德福德(Sarah Bradford)认为,“他厌恶平凡,不能接受自己出身平淡无奇的中产阶级这个事实”。[8]
迪斯雷利的兄弟姊妹有:莎拉(Sarah,1802 - 1859),拿弗他利(Naphtali,1807),拉尔夫(Ralph,1809 - 1898)和詹姆斯(James,1813 - 1868)。他与姊妹的关系比较亲密,与兄弟的关系则比较疏远。[9]与他求学时期有关的资料并不多。[10]他在六岁开始,以走读生身份入读伊斯林顿的妇孺学校(Dame School),记载他生平的作家写道,“在当时而言这是上流社会才能享有的教育”。[11][c]约两年之后,他以寄宿生身份入读布莱克希斯(Blackheath)的约翰·波特加里神父学校(Rev John Potticary's School)。[16]他在这间学校读书时,家中发生了改变他教育历程和毕生命运的事情:他的父亲脱离犹太教,并且在1817年7月开始,将四名子女陆续送到英国国教会受洗。[10]
艾萨克·迪斯雷利从来没有认真对待对待宗教,不过他仍然是贝维斯马克斯犹太教堂(Bevis Marks Synagogue)一个守规的教友。[5]艾萨克的父亲老迪斯雷利是教堂的重要教友,相当虔诚;艾萨克在1813年和教堂管理人员发生争执时没有放弃信仰,大概就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d]老本杰明在1816年逝世后,已经没有束缚的艾萨克又再和教友发生争端。这一次他随即退出了教会。[10]艾萨克的事务律师朋友雪伦·特纳(Sharon Turner)说服了艾萨克改宗,因为他和他的子女如果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就会遇到很多困难。1817年7月31日,时年12岁的小本杰明受洗时特纳就是他的教父。[17]
改信基督教后,迪斯雷利得以发展政治事业。19世纪初的英国反犹程度不深,自1770年萨姆森·吉迪恩(Samson Gideon)入选下院以来,一直有不少犹太人成为议员。但是,在1858年之前议员都要以“基督徒的真正信仰”起誓,因此犹太人至少要在表面上改宗。[18]没有证据显示他在受洗时已经产生了有了进入下院的雄心,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怨恨父母没有将他送到温彻斯特公学。[19]温彻斯特是英国最显赫的公学之一,不断为政治精英提供生力军。[20]他两个幼弟都在此处就读,而他父亲不将他送到这里的原因就不太清楚。[21]迪斯雷利认为他的母亲作出了如此决定。布拉德福德估计“本杰明脆弱的健康和明显的犹太特征可能有一些影响。”[19]迪斯雷利的父母为他选了埃利泽·科根(Eliezer Cogan)在沃尔瑟姆斯托海厄姆希尔(Highham Hill)开办的学校。1817年秋季,他入读这间学校。[16]后来他回忆道:
我在科根博士开办的学校读了两三年书。科根博士是著名的古典希腊文学者,曾为布洛姆菲尔德主教的埃斯库罗斯悲剧编写注脚,而且自己也是诺斯底主义诗作的编辑。离开学校后,我在家乡随一个严格的私人教师学习了古典文学两年。我甚至以肤浅的学识编辑了忒奥克里托斯的田园诗。这件作品有私下印刷。这是我第一次出版书籍,幼稚地卖弄学问。[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