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拉康01

1

镜子阶段-自我经由认同于自体形象而形成的机制

弗洛伊德第二心智理论(拉康式主体)

  1. "自我"代表着精神中经过组织化的部分
  2. "它我"与"自我"相对,代表着未经组织化的部分
  3. 这一理论影响了拉康式主体的形成

弗洛伊德的具体阐述为:“自我是在它我中由于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而遭受修改的那个部分…自我代表着那些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和常识的那些东西,与之相对的则是饱含情欲的它我”(见《导读弗洛伊德》第五章)

拉康的理论正是脱胎与弗洛伊德的这个结构

“自我”“超我”的律令无意识的要求有一种“持续性的张力”,似乎处于二者的夹缝中。

  • 为什么说以“自我”在”它我“(无意识)与”超我“(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停而言,自我具有防御性的功能?

​ 自我在进行 无意识和超我之间调停的过程中,保证了自我层面上的主体不被湮灭,或是以一个灵活改变的形象稳固在无意识与超我之间,以形成稳定的三元关系,因此是具有防御性质的。

  • 但是拉康认为,有必要将”自我“同所谓”主体“真正地区分开来(在下文可以看出,拉康建立了”分裂“和”异化“的主体性概念)

现象学(影响三界结构,语言学模型)

现象学代表(起源):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著作

一种观念:对象并非是作为同我们对他们的知觉相分离的事物而独立存在于世界上的,相反它紧密联系于人的意识

​ 人类的意识不是对于简单存在的“既定”物质现象的被动承认,而是一个主动建构或“有意向于”(intending)那些现象的过程。

​ 因此,胡塞尔认为,我们无法确定任何超越我们直接经验的东西,并因此不得不忽视一切超出我们知觉或意识的东西

  • 何为“置入括号”?(对超验之物的忽视)(现象学还原)
  • 外在的“无意识”和缺失的主体(对应意识和主体)

实验心理学:自体之为镜像

  • 拉康对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探究:这种被组织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具体来说:什么使一个个体能够开始把一种自主的思维知觉为其自体,从而感受并维持其自体的存在

对传统心理学的质疑

在传统上,心理学一直认为,自我意识产生于婴儿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越来越多的意识。

  • 心理学家瓦隆指出: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循环论证,因为它预设了婴儿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个体意识水平。

    倘若一个人想要认识到一个自主一致的自体,那么他必须先将其自体区别于他者,因为他者始终不能是自主一致的(这种“非自主一致”,即是下文自体不愿承认的破碎感、非自主感)

  • 因此,瓦隆认为在自我的形成过程中,婴儿必须有能力认识到其自体,并将自体区别于其镜像反射(不限于物理意义、社会意义、他者上的反射)这个反射置婴儿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反射既于婴儿自身有着紧密相联的自体感,同时这一形象又是外在于婴儿的(我在我之外,或者我是分裂的)。在三个月到一岁之间,婴儿会由最初的漠不关心(indifference)向镜像(mirror image)发展,以便接受并掌控这个于自身相分离的形象。

拉康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

小型动物和昆虫改变自身颜色来适应周围的环境,或发展一些特殊的形态来保证自己与环境难以区分

  • 罗杰·凯鲁瓦:采取环境作为外观的昆虫,其实是在对其自身及其环境进行同化,它们被捕获在一个空间,并试图将自己隐匿在那一空间之中。
  • 拉康吸收了动物对“自身”的同化(自我),我们如何按照那一形象来塑造自身?

承认与欲望的辩证法(自我的形成)(异化)

黑格尔的辩证法
  • 现象-对立-同一

    正题-反题-合题

    一个例子:自体只有联系于他者才有意义,因此,自体与他者构成了正题和反题,“我们”作为集体成为合题,这个合题很快就会拥有自己的正题、反题、合题

  •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反思的活动发展起来的,此过程显现出自体性(self hood)。

  • 核心观点“统治与奴役”:人类主体想要显现,不仅要意识到其自身的区分性,而且还必须被另一个人承认是一个人类主体

    主人依赖于奴隶对其身份的承认,以证明他是主人身份,而奴隶并不以同样的方式依赖于主人,因为他具有另一个自我肯定的来源,即劳动,因此,奴隶是自由的,而主人是不自由的

  • (拉康的继承)这种观点概括起来,是“每个人都依赖于他者而存在”。主体的形成过程中,我们都被捕获在一个相互的,不可化约的“异化”辩证法之中(承认),自体和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是冲突的,一方的消亡也意味着另一方的消亡

  • (拉康的发展)异化存在着两个时刻

    1. 经由镜子阶段与自我形成的异化
    2. 经由语言与主体建构的异化

最终例证:镜子阶段

  • 发生时间:婴儿6个月至18个月之间,对应着弗洛伊德的“原初自恋”阶段

    1. 主体爱上了其自体形象和自己的身体,这种爱先于对他者的爱,婴儿首先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形象(上文提到),但并没有意识到自体,即混淆了自己的形象与现实,并可以通过意识来控制这个“外部”形象的运动

    2. 当婴儿尚未具备完整的控制能力时,婴儿对自身的感觉是破碎的,尚未统一的,当婴儿观察到自己的外在形象并控制它时,这个形象却给它一种完整的感觉,这两种感觉明显存在冲突

    3. 婴儿逐渐“认同”这一形象,并建立起对这种形象所掌控的预期,对所谓“自体”逐渐知觉为一个整体

      但是,这种“知觉”形成的“自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混淆,换句话说,是这种外在的形象逐渐替代了原初(缺失)的自体,真正的自体从婴儿出生起,就没有真正显现过

      same as :一种统一的自体感,是以牺牲“自体”为“他者”为代价获得的

      我们认同了我们的“镜像”获得了想象的“自体”

    4. 总结:拉康的观点,自我是建立在整体性与主人性的虚幻形象的基础之上的,自我的功能便是维持这种自我性与主人性的幻象,即“误认”。

      整体性:与破碎性对立,在结构中,我们将所能掌控的他者认同于自我

      主人性:我们将自我抛掷到未来,在预期内的部分

    5. 补充:前文提到自我的防御性,在拉康看来,自我的防御性在于,它拒绝接收破碎与异化的真相。

      作者的理解:婴儿诞生时,属于一个无意识的整体,自我形成就是无意识的分裂和异化

    6. “在对他者形象的认同与对他者形象的原始竞争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初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开启了一系列辩证的过程,从而把自我与更加复杂的社会情境联系了起来”

    7. 存在的批判:拉康的主体是一个被异化的主体,那么他就在无意中假设了一种原初的、未经异化的主体,如果不承认这种原初的主体存在,即是摒弃了“异化”的概念,自相矛盾。以此引申出:

      一个原初缺失或缺位的概念,就是以一个原初在场或统一的预设为前提的。

      所以,拉康的这种“缺失的主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主体在全局存在,所谓分离、缺失、异化,只是主体在想象界内运作的效果而已

    8. 拉康对上文批判的解释:“异化”只是一个引用,正是异化构成了主体(主体存在于他者的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婴儿诞生起,自体始终存在于彼处,经由异化发展,因此主体是运动的,异化伴随着主体的诞生消亡,因此异化构成了主体,异化在全局存在,主体是在其自身的存在中遭到异化的

    总的来说,自我是想象界的核心,想象界围绕自我所构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