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
1.操作系统的定义
- 操作系统是一组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
2.操作系统的作用
- 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 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
3.操作系统的目标
- 方便些,有效性,可扩充性,开放性
-
4.执行一个程序之前,需要把相关数据放到内存中。对应的进程被处理机(CPU)处理
-
5.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提供的功能有: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 (1)处理机管理功能: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调度
- (2)存储器管理: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 (3)设备管理功能:缓冲管理,设备分配,设备处理
- (4)文件管理功能: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保护
-
6.未配置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 人工操作方式
-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
7.多道批处理系统
- 特征:多道,宏观上是并行的,微观上是串行的
-
8.分时系统
- 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
9.实时系统
- (1)实时系统的类型:工业(武器)控制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多媒体系统,嵌入式系统
- (2)实时系统的特征:及时性,可靠性
-
10.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 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 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 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
11.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和共享)
- (1)并发
- 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 (2)共享
- 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有互斥共享方式,同时访问方式
- (3)虚拟
- (4)异步
-
12.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 (1)用户接口:联机用户接口,脱机用户接口,图形用户接口
- (2)程序接口:是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的,每一个系统调用都是一个能完成待定功能的子程序
-
13.系统调用(广义指令)
- (1)系统调用的相关处理都是在核心态下进行
- (2)系统调用按功能分类为:设备管理,文件管理,进程控制,进程通信,内存管理
-
14.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 (1)内核态与用户态
- 操作系统的内核是计算机上配置的底层软件,是操作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 操作系统内核的核心功能包括时钟管理,中断管理,原语,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
- 用户态也叫做目态,核心态叫做管态
- (2)操作系统的指令分为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 特权指令是只能由操作系统才能执行的指令,如I/O指令,内存清零指令,只能在核心态下执行
- 非特权指令是用户可以去执行的指令,在用户态下只需
- (3)中断和异常
- 中断分为内中断和外中断,内中断也称为异常或者陷入,外中断就是侠义上的中断
- 内中断信号的来源是CPU内部,与当前的指令有关
- 外中断信号的来源是CPU外部,与当前的指令无关
-
15.微内核OS内核
- (1)微内核只是将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放入微内核
- (2)微内核包括:
- 与硬件处理紧密相关的部分
- 一些较基本的功能
- 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 (3)微内核的基本功能
- 进程(线程)管理
- 低级存储器管理
- 中断和陷入处理
- (4)微内核操作系统的优点
- 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 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 可移植性强
- 提供了对分布式系统的支持
- 融入了面向对象结束
- 16.微内核操作系统存在的问题
- 运行效率低